历史上有哪些把一把烂牌打活了的君王?
导读:把一手烂牌打活了的例子很多,但是打得最有智慧、打得还能创新,而且打得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西魏权臣、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他不仅把一手烂牌给打活了,而且还打出了隋唐大
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把一把烂牌打活了的君王?
优质回答:
把一手烂牌打活了的例子很多,但是打得最有智慧、打得还能创新,而且打得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西魏权臣、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他不仅把一手烂牌给打活了,而且还打出了隋唐大帝国。
01.宇文泰手中的关中牌到底有多烂北魏孝武帝元修,为摆脱权臣高欢的控制,于是离家出走,跑到了宇文泰控制的关中地区。此后,历史上就不再有什么北魏了,而是东西两魏并立,分别是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
西魏的重心在关中地区,统治范围可以延伸到河西地区。但是,此时的关中早已经不是秦汉时的关中。而且,关中残破从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先是羌人作乱,再是魏蜀争雄;五胡十六国又是氐人称雄又是羌人称霸,还有赫连勃勃扫荡一番,再经历南朝刘裕攻略和北魏兼并;再后来就是六镇起义引发的关中民变。西魏就是在关中民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从东汉到五胡十六国再到南北朝开始,关中战乱就没停过。所以,千里关中平原早就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了。
非但土地荒芜、人口稀少,而且这里的人口比例已经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擅长农耕的汉族人口大量外流,入主而来的全是以游牧为主的南迁或东迁的胡人。这个问题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秦地戎夷混并,虎狼之国,裕亦不能守之。
正是因为这个人口倒挂的形势,所以刘裕能攻略关中,但是他守不住,因为搞不定关中胡人。
关中残破,得跟其他对手比较,只有比较才会有意义。一个是跟死对手高欢的东魏比,一个是跟龟缩在建康的南朝比。
最具比较意义的就是人口,因为古代地广人稀,土地有余但人口不足。公元577年,北齐人口2000万、南朝陈的人口1500万,而北周到580年人口才有900万,开放估计也就1250万。这还是发展了将近50年。
要是比疆域面积和土地开发,关中就更没法比。
宇文泰的西魏,基本上就锁定在关中。而高欢的东魏呢?中原、山西、河北、山东,全是东魏的国土。而南朝呢?一手控建康、一手控荆州,还兼四川这个大粮仓。
再说土地开发,关中这个地方在秦战国时代就开发了,但是开发的基础早被战争给打没了。而高欢控制的太行上以东的华北平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成为帝国的经济中心,光武帝刘秀是因为得了河北才得了天下的;曹操也是占了袁绍的河北才能称雄北方的。南朝虽然一直很弱,但是从来不愁粮食的问题。
一块小小的关中之地、一群不好管的杂居胡汉、一副残破的经济形势,还要面对一个强得不能再强的死对手高欢和一个富得从不愁粮食的南朝。这就是宇文泰手中的烂牌。
02.宇文泰是如何经营关中的
东魏、西魏以及南朝梁,这是一个后三国时代。在这个后三国时代里,宇文泰的西魏最弱,高欢的东魏最强,南朝梁居于二者之间。三国博弈,这就是当时的格局趋势。按照这个格局趋势自我演化,那肯定是最强的东魏以及后来的北齐能够统一天下。
但是,在格局趋势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历史趋势,也是一个时势问题。就是胡汉矛盾,谁能解决这个矛盾、谁就能混一胡汉,然后获得最大的力量支撑。而宇文泰就恰恰解决了这个矛盾,实现了混一胡汉。
解决的手段很多,比如府兵制、均田制度、清正吏治以及北周以后的解放奴婢政策。这里只论宇文泰解决胡汉矛盾的方向原则。
一个原则是表面胡化、争取胡人,实际汉化、争取汉人。之所以要表面胡化,是因为北魏亡于汉化或过度汉化,所以宇文泰为了争取胡人支持,也必须胡化,就是让胡人恢复胡姓、让汉人取胡姓。这个手段胡人肯定满意,小区别的自恋变成了国家政策,自然要为国家拼命干活。汉人取胡姓呢?也没什么不满意的,因为关中早就胡化了,你汉人在人口比例上不占优势,再打着汉人标签,肯定受欺负。取了胡姓,就基本上与胡人在名义上是自己人了。但是,宇文泰的西魏政权,可不是胡化部落制,而是清正吏治、拼命汉化。同时,为了争取汉人,宇文泰还搞了复周礼,这也算名义上从根子上汉化了。
另一个原则是局部混一胡汉、全面取消胡汉标签。混一胡汉是好,但直接这么玩,前秦失败了、北魏做不到。所以,守着残破关中、面对一帮彪悍胡人的西魏,肯定也做不到。但是,宇文泰可以搞局部混一融合,具体就是西魏的上层精英,也就是统治阶层搞混一胡汉,而手段就是通婚。跟宇文泰一起打天下的武川将领,无论胡汉全被封成柱国或柱国大将军,然后内部搞通婚,结成了一个内部盘根错节的关陇军事集团。所以,在统治阶层内部,西魏实现了混一胡汉。往往都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死,上层这么玩,自然就会传导到基层。而在基层,宇文泰也有手段,就是搞府兵,别管什么胡人汉人,全部授田、编入府兵,然后上战场跟东魏高欢干仗。都已经岂曰无衣了,你们还怎么有心思闹胡汉矛盾。
总体上就是按照这两个原则去整合,于是西魏虽然地少人少,但是能够把资源充分集中起来,跟东魏在战场上死磕。
而关中这一手烂牌,就彻底被宇文泰给打活了。
03.要把烂牌打活,必须得有猪对手配合
要是高欢以及后来的继承者,就是不顾一切、非要灭掉西魏,宇文泰的这些什么原则、什么制度全都没用。到最后,西魏还是必须得死。
但是,高欢以及后来的继承者,要么短命、要么荒淫,就是没下大力气解决掉西魏。
宇文泰新建的六军以及府兵,确实很能打,玉璧一战就干死高欢7万精锐。但是,西魏的国力真得成问题,经不起一次战败。
公元543年的邙山之战,东魏高仲密叛国献关,宇文泰新建六军正要一试身手,所以真是天赐良机。于是,宇文泰带着关中兵马,在高仲密的配合下,就杀进了中原,自以为能够干死高欢。结果,高欢反手一掏,就让宇文泰的六军全部报销,损兵六万、损将四百,西魏已经没有可战之兵、没有百战老兵。宇文泰这还怎么玩?西魏只能等着被灭。
但是,结果呢?高欢带兵入陕,召开战前军事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东魏将领一直拒绝进兵关中,因为大家都想着赶紧分钱、赶紧回家睡觉。这就是高欢控制下的东魏,内部如此混乱,还怎么外部称雄。
高欢死后,就是他的两个儿子高澄、高洋。这两个人虽然荒淫残暴得无可无不可,但是老高家这时候正迎来一波基因红利,个个都是超级天才。所以,这兄弟俩能够一边各种荒唐,还能够一边各种文治武功。
但是,快乐地玩也快快地死。高澄活了29岁,然后就被自己的厨子给捅死了。这个15岁就是少年宰相的雄主,到底是怎么玩的就真不知道了。高洋实际上比高澄还厉害,其主持修订的北齐律,直接影响了后世中华文化的立法思想,但是活了33周岁,就在酒色中结束了自己快乐的一生。再之后的高氏子孙,与高澄、高洋一样荒淫、一样残暴、一样各种快乐,却真得没有他们的能力了。
所以,有着一手好牌的东魏,就是看着西魏窝在关中这个小地方慢慢做大、做强。灭西魏,开始还是动手去灭,后来就只能想想了,再之后就是连想也别想了。
还有南朝梁,八十岁的老皇帝萧衍一边吃斋礼佛、一边老来多梦。突然一天晚上,铁马冰河入梦来。于是,醒来就要收复中原,正赶上北齐侯景要携河南十三州投降梁朝。陈庆之以后,南朝再无猛将,梦醒之时竟然猛将侯景归降;两魏分立,南朝继续挨揍,一觉醒来竟有河南十三州唾手可得。老皇帝萧衍以为佛祖显灵、梦想成真,但是却招致了侯景之乱。
两个猪对手的一通乱操作,关中的北周直接拿下了四川和荆州这两个超级大粮仓。到这个时候,后三国的格局已经发生了物质层面的格局变化。大趋势解决了胡汉矛盾,小趋势迎来了格局利好,宇文泰以及其后世子孙就彻底把一手烂牌给打活了。
04.宇文泰打得这手牌打出了隋唐两大帝国
北周代魏、隋代北周、大唐代隋,宇文泰留下的制度创新和关陇集团就一直被传承了下去。
所以,隋文帝万里战线八道出击平突厥、隋军四千里长江列阵灭南陈,大隋能够如此武功彪悍,因为国力允许。尽管被杨广一通猛操作,把中原帝国折腾残废。但是,回归关中本位、回到宇文泰这条路上的大唐,仍旧继续彪悍。公元626年渭水之耻、公元629年反击东突厥,大唐一战称雄北方草原。再之后,这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大帝国,就开始四方攻略,向北开疆叶尼塞河,向西一度设置波斯都护府,向东攻灭高句丽,向西南征服南诏。
隋唐帝国之所以空前的强盛,就是因为宇文泰开辟了一条新的演化路径。而这条路径足以支撑他们走得越来越远。在混一胡汉的底层逻辑支撑下,大唐成为唯一不修长城的中原帝国。因为这个帝国的目光早已俯瞰到长城以北,长城挡不住它的万丈雄心。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宇文泰把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牌。
其他网友观点
导读:历史上称帝王的大约有四百多位,如果说把一把烂牌打活了的君主可以称得上是中兴之主了。这类帝王也有不少,由于篇幅的原因就不再一样叙述了。况且看不少大咖们已经写了不少,我也来选择两位帝王来说一说。我介绍的分别是西辽德宗耶律大石和前秦前秦宣昭帝苻坚。这两位各有特点:耶律大石在辽濒临灭亡的时候西行,在辽国余脉的支持下西征中亚恢复大辽国祚建立起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西辽帝国;苻坚通过政变上台,励精图治把局限在关中的区域政权利用十多年的时间扩充至西跨葱岭、东达大海、北到漠北、南抵巴蜀的濒临统一的前秦帝国。西辽开创者-德宗耶律大石
耶律大石是契丹皇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在辽代末年女真建立的金政权狂暴崛起,在完颜阿骨打的指挥下迅速击溃了辽帝国的主力军队。辽帝国末代君王天祚帝耶律延禧被彻底吓破了胆子逃入夹山不知所终,这哪里有人家明朝帝王哪种君王死社稷的气概?
这帝王都逃遁了咋整?国不可一日无主,耶律大石与众大臣拥立秦晋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政权。耶律淳继位后,降封天祚帝为湘阴王。在宋辽边境的几个州县苟延残喘(如下图所示)。妄图通过向金国称臣的方式把辽国的国祚延续下来。看到没形式比人强,当年的大辽要给金国称臣了,消息传到天祚帝耳朵里把他给恨的牙根儿痒痒。他到不是说生气向金国称臣,而是生气耶律淳篡位。可他也不想想你自己逃走了,大臣们根本联系不上,不立新君等着亡国吗?
然并卵,耶律淳不久病逝后金兵攻破燕京,耶律大石逃跑到夹山。天祚帝耶律延禧原本还打算问罪耶律大石,嫌弃他反叛拥立耶律淳为帝。况且由于打了几个小胜仗,天祚帝冲动之下打算把手中的这点家底和金国拼了。这和耶律大石的避敌锋芒,西去招兵待到实力雄厚后再和金国决战的策略完全不同。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耶律大石连夜逃走辗转向北来到依然终于大辽的西北招讨司的朱棣可敦城。(如下图所示,为耶律大石西迁建立)
在可敦城,耶律大石召集部落长老们谈话。核心意思就是借兵借粮要兴复大辽。很快耶律大石就在可敦城拿到了数万精锐,经过几年的训练以及兵器甲胄的打造人数突破二十万。于是耶律大石带领大家继续西征寻找建国的机会。
关于为何一定要西征,这里解释一下:
第一、草原上的部族属于原来辽帝国的西北招讨司,作为同样是草原民族的契丹通过草原的方式恩威并施才让各部族臣服。随着辽帝国的崩溃西北招讨司迟早要歇菜,所以耶律大石的可敦城收兵就是捞一把就走。否则随着辽势力的削弱,难免草原上出现不和谐的声音还是早点离开大家都好。
所以当西辽建国后,草原上的乃蛮部、克烈部、汪古部、塔塔尔部很快瓜分了草原。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强势存在,出生渔猎民族的女真始终没有能像契丹一样占领这片草原。所以耶律大石还是很明智的。
第二、在这里距离金国势力范围太近,在没有彻底恢复元气的情况下不宜和风头正劲的女真铁骑硬碰硬。
耶律大石和他的大军开始了数千公里的长途跋涉,从草原、沙漠、雪山、风沙终于来到西北的叶密立。行程万里的远征终于告一段落。1132年,耶律大石正式称帝,国号辽。西辽帝国如同旭日东升,在大地上冉冉升起。西辽政权平等对待各族的人民,尊重他们的信仰和风俗习惯。所以西辽迅速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
逐渐强大后,耶律大石就急不可待的发动针对女真金政权的东征。但是由于路途相当漫长,况且由于后勤补给的问题效果并不明显。虽然西辽找到了最佳的建国位置,但是似乎回归祖地似乎成为了不太可能的问题。既然不能回归祖地,那么就在这中亚打下一片天空延续大辽的国祚吧。
为争夺中亚霸权,西辽和塞尔柱王朝的联军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卡特万会战。塞尔柱战败后被驱逐出了河中地区。在击败花喇子漠后,西辽版图达到鼎盛。疆域面积达到350多万平方公里,大大超越西夏和南宋。一个以契丹人为主,同根同源的大辽在中亚的大地上崛起。辽帝国重生的愿望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得以实现。
从地方割据政权到北国一统的巅峰王朝的前秦君主-宣昭帝苻坚前秦原来就是氐族人在关中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而且苻坚也是通过政变杀死暴君苻生后被拥立为王的。
苻坚从继位到去世也不过短短二十几年。但就是这短短的二十年,这个氐人建立的小国在苻坚的带领下如同惊雷炸裂般以狂飙急进的速度迅速统一北方庞大的国土。版图范围从西方的萨珊波斯边界到东方的高句丽边界,从北方的大漠到南方的巴蜀处处飘扬着前秦的战旗。
这些都是苻坚的功劳,意味年轻帝王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打下了这庞大的国土。虽然前秦国祚不长,但是前秦在这二十几年中如同透支自己一般绽放出了最绚烂的生命之花。纵观五胡十六国到北朝时期,再没有一个少数民族的政权的疆域如此之庞大。
苻坚继位时期的景象是混乱:首先关中平原胡汉杂居,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其次不知律法是何物的氐族豪强横行不法;绵延的大旱灾,民不聊生。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采取了措施才得以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有效缓解了民族矛盾。前秦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打击顽固分子,整顿社会风气;提升官员素质,依法治国;经济上倡导勤俭,发展生产。
前秦顺利度过了旱灾。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前秦内政逐渐稳固,经济开始复苏。前秦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开始自己的对外部政权的统一征程:平燕、定蜀、灭代、吞凉。都说时也运也命也,这段历史时期确实是上天赐予前秦和苻坚的绝佳良机。周边政权先后出现了内部问题导致衰落,前秦趁机一一平定终于成为北方的霸主。
如果不是在王猛死后,苻坚刚愎自用没准这个前秦帝国还能够延续。我倒不是为哪个政权张目,这就和北魏一样虽然是外族建立的政权只要长久的和平至少北方的老百姓免受战火波及。
小结:
这次小编就推荐两位帝王,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其他网友观点
在司马炎之后几乎被打上“无能”标签的两晋司马氏,也曾出现过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皇帝——东晋明帝司马绍:他20多岁登基时,权臣王敦的谋反大业已经成功了一半;但他仅用两年,就以高超的手段平定了这一危机;更传奇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起到了关键作用。
狡兔三窟的王家,成功实现“王与马、共天下”公元307年,对西晋王朝来说很特殊。
上一年,八王之乱已经结束,东海王司马越笑到了最后,但西晋王朝已经走到了悬崖边:在之前的连年混战中,无数精英、将士人头落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西南氐族李氏兄弟、并州匈奴人刘渊陆续称帝,而在江南,原朝廷官员陈敏也自称楚公、割据江东。
但即使面临这种危机,西晋朝廷也没有见好就收。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司马衷,并且和新上任的晋怀帝明争暗斗,朝野各怀鬼胎、人心涣散。
到了公元307年,陈敏终于被西晋征东大将军刘准击败。相对于赤地千里的中原,富庶的江南地区无疑具有后方根据地的价值。于是,在这一年7月,晋怀帝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全权负责经营江南。
而司马睿的心腹,是当朝宰相王衍的堂弟王导。俩人携手抵达建康城后,诚心结交当地世家大族,很快站稳了脚跟。
但默默留后手的并不只有司马氏。没过不久,王衍以安抚地方、羽翼朝廷为名,任命自己的弟弟王澄为荆州都督、堂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哥仨的算盘打得很精明:““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居中,足以为三窟矣。”
好一个狡兔三窟!其实可以视为“四窟”,毕竟还有个在江东的王导。在这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危急年代,身为宰辅却只考虑家族利益,西晋王朝的前景可想而知。
公元311年,西晋十余万大军被羯族枭雄石勒全歼,王衍沦为俘虏后被处死;随后匈奴汉国大军攻破洛阳,晋怀帝被抓、数万军民被屠杀,史称“永嘉之乱”。
王敦的运气好得的多,他从北方撤到江南,先后担任扬州刺史、荆州刺史,跟堂哥王导一外一内,为司马睿稳定江南立下了不少功劳。
至于“四窟”之一的王澄,则在公元312年路过豫章时,被自家兄弟王敦杀掉。王敦的狠辣初露端倪。
不过即使只剩下王导、王敦,也足够支撑琅琊王氏的地位。
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虏,长安被攻破,西晋正式灭亡;第二年,司马睿称晋王,建立东晋,并于公元318年正式称帝(即晋元帝)。由于大量江北世家、百姓逃向江南,与江东本地人面临着新的利益分配难题,而司马睿本人在原本在皇族中并没多高的地位,为了稳定局面,他越发重用王导。
此时的司马睿,称王导为“仲父”、自己的萧何;而王导也投桃报李,尽心尽力帮助司马睿拉拢南北士族,东晋朝廷很快稳定了局面。当时,除了担任宰相的王导、控制着长江中游的王敦,王家宗室、嫡系遍布朝廷内外,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但随着权势的扩张,王敦的野心也日渐膨胀,他私自任用官员、培养自己的亲信,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势越发明显。而在度过初期的困难局面后,司马睿也对王家的滔天权势心存忌惮,他重用刘隗、刁协等人,对外猜忌防备王敦、对内逐渐疏远王导。
面对这一局面,虽然王导王导淡定自如,但拥有兵权的王敦却不甘示弱,双方逐渐势同水火。
率军清君侧、气死司马睿,王敦篡位成功了一半公元320年,王敦跟朝廷抢夺战略地位重要的湘州刺史一职。司马睿这次没有退缩,他根据刘隗的建议,安排宗室司马承出任这一职务。王敦上表喊冤,却让司马睿更加忌惮;
下一年,司马睿采用刁协的主意,征调北方流民为军人,并划归心腹戴渊、刘隗麾下,让他俩以防御后赵的名义镇守合肥、淮阴,与建康城互为犄角,以防备王敦。
同年9月,威震中原的豫州刺史祖逖病逝,让原本还有所收敛的王敦喜出望外,他认为东晋上下再也没有自己的对手,决定彻底撕下面具、武力进京夺权。
公元322年,经过严密策划,王敦在武昌正式起兵、直扑建康;此时在京城的王导比较鸡贼,他一方面带着宗族向司马睿请罪,获得了对方的宽恕;另一方面却顾及家族利益,在王敦攻城时故意按兵不动,坐观成败。
如王敦所料,司马睿重用的戴、刘等人丝毫没有带兵的经验,在建康城外被杀得落花流水。没费多少工夫,荆州军就杀入城中,戴渊、周顗被杀,刁协在外逃途中身亡,只有刘隗投奔了后赵。
一败涂地的司马睿束手无策,只能坐视王敦为所欲为。王敦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朝中所有事务尽在其掌握,他大肆安排自己的亲信占据朝野要害职务,司马睿纯粹成了傀儡。
在安排好一切后,同年4月王敦返回武昌,遥控朝政。遭受此羞辱的司马睿忧愤成疾,在当年11月郁郁而终,终年47岁,23岁的太子司马绍即位。
老谋深算的王敦,竟然被年幼的堂弟算计司马绍此时面临的尴尬局面不言而喻,但他虽然年轻,在政治上却比父亲成熟得多。刚一即位,他就在两个方面做准备。
一方面,强化防御、密谋应对。他任命华恒为骠骑将军,负责防卫建康城;任命兖州刺史郗鉴为安西将军,都督扬州军事。这俩人都是他早已物色好的人才,能力、忠心方面都没问题;
另一方面,与王敦虚与委蛇、养成其恶。
王敦察觉出司马绍防备自己,抓紧了篡位的步伐,公元323年初,他上表祝贺司马绍登基,同时暗示对方征召自己入朝。司马绍并没有硬碰硬,反而将计就计,让王敦“加黄钺、班剑,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些字眼我们很熟悉,是所有权臣在篡位篡位前的指定动作。
司马绍如此大度,反而让王敦有些心虚,他担心入朝被人谋害,于是只是移军姑孰(马鞍山市当涂县),更加逼近建康城,同时自封扬州牧,任命堂哥王导为司徒。
此时的形势已经明了,可谓“王敦之心,路人皆知”。但即使在王氏内部,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王敦的野心,不仅王导不愿意拿家族命运冒险,王彬、王舒、王棱等人也都站在司马氏一边。王棱由于态度太过鲜明,甚至被王敦暗杀。
王舒有个儿子名叫王允之,按辈分来说是王敦的堂弟。这孩子“年方总角”,也就是八到十三四岁的样子,但却聪慧异常;王敦认为他跟自己特别像,所以经常把其带在身边。
有一天夜里,王敦跟一群亲信喝酒,陪同的王允之装醉先行入睡。随后,王敦在席上与钱凤等人密谋篡位夺权的计划,躺在隔壁的王允之听得一清二楚。为了不引起王敦的怀疑,他侧着身子偷偷扣喉咙,让自己吐得满床满身污秽,其后闭着眼睛装睡,甚至还稍微发出了一点鼾声。
王敦完事后,果然前来查看,发现王允之的狼狈模样后才彻底放心。没过不多久,王允之请求回京看望升任廷尉的父亲,获得了王敦的允许。
一到建康城,王允之便把王敦的密谋悉数告诉了父亲,其后王舒和王导一起进见司马绍,把这些情况全数汇报,君臣三人做好了应对的准备,而王敦对此还一无所知。
公元324年6月,王敦安排温峤监视朝廷动静,对方却把自己的计划一五一十汇报给司马绍。司马绍当机立断讨伐王敦,他派王导、郗鉴、温峤、应詹护卫健康城,外召王邃、祖约、刘遐、苏峻、陶瞻等边军进京勤王。
得知此消息,正在病中的王敦勃然大怒,派王含、钱凤等亲信率五万大军杀向建康,计划这次斩草除根、破城后直接干掉司马绍。
但经过上次的教训后,这次的东晋朝廷用人得当、上下一心,司马绍亲自指挥击败王含、斩杀叛军前锋何康。愤恨交加的王敦日渐病重,没多久死在军中。
王敦的死讯逐渐传开,同时朝廷的边军逐渐抵达建康城外围,在重压之下,叛军人心涣散、迅速崩盘,沈充、王含、钱凤等头领陆续被杀。7月,王敦之乱被彻底平定。
鉴于王敦家族根枝过广,王导、王舒等人也为平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动乱骨干陆续被诛杀后,司马绍下令不再追究王敦其他下属的责任,有效安抚了王氏的疑虑。
紧接着,他大刀阔斧调整长江中游重镇的将领,任命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避免再度出现某个家族尾大不掉的局面,有效加强了皇权。
正当司马绍要大展拳脚之际,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因病重去世,享年二十七岁,谥号晋明帝。其后的几十年间,东晋一直处于门阀世家与司马氏共同掌权的局面,王、桓、谢等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北伐毫无建树、内耗却时常上演,东晋朝廷就按照安而复危、危而复安的狗血剧本苟延残喘,直到出身草根的刘裕横空出世,才终结了这一局面。
通过司马睿、司马绍父子应对王敦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结论:东晋王朝并非不可救药,关键还是看在位者怎么识人用人。可惜这些措施无法制度化,那些像样的司马氏皇帝陆续英年早逝,东晋朝廷缺乏持续而高效的中央集权,最终浑浑噩噩、内耗而死。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1092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