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为什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之后,还会“草盛豆苗稀”?

导读:读诗,别让僵硬的逻辑性遮掩了空灵的诗性和诗味!让语言学家研究《红楼梦》,让相声演员研究陶渊明,都能够把曹雪芹和陶渊明气哭!因为他们使用的不是一套“语言系统”,就像

  网友提问:

  为什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之后,还会“草盛豆苗稀”?

  优质回答:

  为什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之后,还会“草盛豆苗稀”?

  读诗,别让僵硬的逻辑性遮掩了空灵的诗性和诗味!

让语言学家研究《红楼梦》,让相声演员研究陶渊明,都能够把曹雪芹和陶渊明气哭!因为他们使用的不是一套“语言系统”,就像有人提出为什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之后,还会“草盛豆苗稀”一样?

一.诗歌的内在逻辑应该是诗性。

  好的诗歌当然讲逻辑。古代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无论它如何体现出创作者的神思妙悟、出神入化,如何“荡思八荒、神游万古”,总离不开“情””理”二字。

  诗词必须“合情”,不仅须合乎人之常情,更要合乎具有感人至深艺术力量的至真之“情”。不过,诗词创作也并非与“理”无关,不仅要合乎“礼义”之理(如人伦之理),还得合乎自然事物之理,其中自然也还包括合于逻辑思维之理。

  如果仅从逻辑的一般意义上去理解和把握,是无法真正领略到作品固有的意味和艺术感染力的。更全面、更深入地去把握作品的丰富内涵,更具体、更真切地去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才是诗歌欣赏最终的目的。

二.诗性逻辑和事理逻辑不同。

  中国古诗有很多是描写主观感受的,不需要时间逻辑,空间逻辑和因果逻辑,或者说依赖较弱。

  有逻辑的诗也有,西方叙事诗写了几千年,这种就得有前因后果,时间顺序了。

  “诗性逻辑是通过关联性、社会性的人文方法来获得意义”,“追求的是人类话语所提示的生成性动态意义而非其中所蕴诗性逻辑是以体验真实为基础,融心理空间和心理时间为一体,是一种“在场”体验,遵循审美理想规律,通过关联性、社会性的人文方法,将个体置于价值世界中,去追寻、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本质诗意,追寻人类话语所提示的生成性动态意义而非其中所蕴含的基础结构,给予个体想象的最大的自由度。

二.诗歌的逻辑不同于“物之理”。

  大部分诗歌并不具有很严谨的逻辑,但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朦胧美感。

  个人觉得诗歌其实并不需要很强的逻辑性,从古自今诗歌大多是因为诗兴大发,灵感突至,突发感想出来的;思乡也好,思念也好,感悟也好,歌咏也好,大多数是触景生情心有所感而想出来的,相信很少会有诗人,会先组织好逻辑,想想这样合不合理,然后再去写,真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可就要失去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失去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好诗了,所谓的浪漫主义诗人也都成了毫无逻辑的“傻子”们,那可就损失太大了。

  大多数诗都是随心而发的产物,作诗者当时并未考虑所谓逻辑。

  诗歌的逻辑是内在感情和韵味,不是一种物理意义上的看法。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巧妙地把优秀的文章比作“行云流水”,说明诗赋具有无法之中有法、自然而又富有生气的特点。

四.陶渊明的“草盛豆苗稀”,按照农民的看法,也十分正常。

  1.因为是豆苗;苗者,初生的种子植物,有时专指某些蔬菜的嫩茎或嫩叶。所以在草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以致感觉“草盛豆苗稀”。

  2.豆秧再长,草芽再小,农民依然觉得豆田里的草很显眼,很扎眼,欲“锄之而后快”。

  3.锄地都是在小苗阶段,一旦庄稼长成,也就置之不理了;想进田锄草也不可能了,因为此时人难以进地干活,会趟伤庄稼了。

  其他网友观点

  你这是看了那个戴建业教授讲古诗的视频了吧?

  其实他讲的很多内容都是胡说八道,我们听起来觉得很有意思,实际上他才是“乱弹琴”,用移花栽木的方式博人眼球。

  这首诗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第三首,我们把全诗写下来就明白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首诗翻译一下就是:我在南山种了豆子,结果发现“草盛豆苗稀”,所以我才早晨去除草,晚上才回来。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不可惜,但愿我(这次除草)别白费力。

  本来就是因为草盛豆苗稀,所以我才“带月荷锄归”的。怎么到了教授嘴里却变成了,我“天天”带月荷锄归了,“反而依然”草盛豆苗稀了呢?

  举个例子说:你打碎了盘子,你妈于是打了你。这是因果关系。不能说你妈都打你了,你还要摔破盘子。这样你成什么人了?不服你妈管你是不是?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如果没看懂,就再读一遍,还不懂,就再读100遍,里面的意思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且不可人云亦云,觉得他是个教授,好像就了不得了,说什么都不对。

  你们平时不是挺反对专家教授的吗?怎么这个教授胡说八道你们就信了呢?呵呵。

  其他网友观点

  问题:为什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之后,还会“草盛豆苗稀”?

前言

  题主提到的问题,出自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草盛豆苗稀。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文人种地,认为自己不擅长,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有此语。其二,这里用了一个典故。

一、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曾祖父是大司马陶侃,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出身虽然不是王谢氏族,但也是官宦世家。

  种地这种事情,本不是陶渊明这种出身之人所擅长的工作。

  诗中写道,因为草盛豆苗稀,所以晨兴理荒秽,干了一天农活以后,才带月荷锄归。并不是“理荒秽”之后,还是“草盛豆苗稀”。

  相信陶渊明每天坚持劳作的话,不至于总是“草盛豆苗稀”。

二、用典

  另外,陶渊明的这几句诗,用了一个汉朝的典故。

  汉朝平通侯杨恽 yùn(?-前45),其父杨敞两任汉宣帝丞相,母司马英是司马迁的女儿。杨恽有文章《报孙会宗书 》被人与司马迁《报任安书》媲美。

  杨恽因与太仆"戴长乐"失和,被诬陷后被下狱,后予释放,但是免为了庶人。

  杨恽家底丰厚,虽然成了老百姓,但是不耽误饮酒作乐。"安定"郡太守孙会宗是杨恽的老朋友,写信给杨恽劝他应当低调一些,于是杨恽给孙会宗写《报孙会宗书》。

  但是,这封书信中,杨恽并没有韬光养晦,反而为自己辩解,抒发了怨恨,结果因为这封信,汉宣帝把杨恽腰斩。孙会宗也因此被罢官。

  这封信中,杨恽写了一首歌: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

  抛开时代背景,这几句诗并没有什么问题,劝人及时行乐,自是文人一贯的作风。

  陶渊明正是隐晦地使用了这个典故。

三、作者之用心未必然

  年逾四十,益明于古乐之似在乐府,乐府之余在词。昔云:“祀失而求之野。”其诸乐失,而求之词乎。靡曼荧眩,变本加厉,日出而不穷,因是以鄙夷焉,挥斥焉。又其为体,固不必与庄语也,而后侧出其言,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甚且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言思拟议之穷,而喜怒哀乐之相发,向之未有得于诗者,今遂有得于词。如是者年至五十,其见始定。 ——谭献《〈复堂词录〉序》节选

  谭献是清朝学者,他认为作者未必有此意,但是读者未必不那样理解。例如写清风不识字的人,未必想要嘲讽朝廷,当时当权之人认为你有此意,就一定要治罪,似乎也难以辩解。生活中,指桑骂槐的事情多了。

  陶渊明种豆诗,暗合杨恽《报孙会宗书》,或是无意,或者有意,终归看读者的不同理解。

结束语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一本作六首),从对官场的厌倦,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

  表达的,是隐逸诗人所向往的没有羁绊的生活,即是这种生活困苦艰辛,但是依然比仕宦生活美好。

  所以陶渊明写道:”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老街味道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2690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