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与鼎足对的区别?
导读:问题:对仗与鼎足对的区别?前言对仗是对偶的一种,是两两相对,出现在骈文、律诗、词、曲中。鼎足对,顾名思义,鼎有三足,是三句对,会出现在词、曲中,不会出现在律诗与骈文
网友提问:
对仗与鼎足对的区别?
优质回答:
问题:对仗与鼎足对的区别?前言
对仗是对偶的一种,是两两相对,出现在骈文、律诗、词、曲中。
鼎足对,顾名思义,鼎有三足,是三句对,会出现在词、曲中,不会出现在律诗与骈文中。
一、对仗先说说两两相对的对仗,文、诗、词、曲分别选几个例子。
1、骈文中的对仗
《滕王阁序》中,有无数的对仗,例如: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又如: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
2、律诗中的对仗
杜甫的《绝句》,通篇四句都对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岑参的五律《苗侍中挽歌》,通篇八句都对仗:
摄政朝章重,持衡国相尊。笔端通造化,掌内运乾坤。
青史遗芳满,黄枢故事存。空悲渭桥路,谁对汉皇言。
3、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并不像律诗那样,必须平仄相对,常有平平相对,仄仄相对。
词的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固定的平仄,所以词人是不能改动的。例如主席的《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结尾字都是平声,平平相对:封、飘。
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
笔头千字,胸中万卷。 结尾字都是仄声,仄仄相对:字对卷
当然也有很多完全符合律诗要求的对仗,例如晏殊的《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需要注意的是,词的对仗要依照词谱要求来填写,平仄并不是作者可以随意改变的。
4、曲的对仗
曲的对仗,和词差不多,没有律诗那样对于平仄有严格要求。
例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平平相对,仄仄相对
白朴《天净沙·秋 》: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也是如平平相对,仄仄相对,有点像走路顺拐了。
当然,也有和律诗一样的对仗。例如关汉卿《白鹤子》:
鸟啼花影里,人立粉墙头。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完全是律诗对仗
5、古体诗的对仗
其实古体诗中也有对仗,只不过有的合律,有的不合律。
例如东晋刘宋时期的谢灵运就是一个对仗狂人,他的《登池上楼》,几乎每两句都对仗: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不过,谢灵运时期,还没有四声的概念,所以很多对仗不符合平仄相对的要求。
二、鼎足对鼎足对是三句,诗中的对仗是两句。
诗一般两句为一组,也有极少数的以三句为一组的古体诗,如唐代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其中这三句,勉强类似鼎足对: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鼎足对一般出现在骈文、词、曲中。
1、曲中的鼎足对
例如马致远的的《离亭宴煞》两组鼎足对:
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酝蜜,闹穰穰蝇争血。
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
著名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词中的鼎足对
其实在钦定词谱中,天净沙也被收录于内,说它是词是曲都可以。在宋词中,有名的鼎足对,常常出现在《沁园春》中的前三句:
苏轼 《沁园春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张继先《沁园春》:劫运将新,天书降恩,圣师命魔。
晁端礼《沁园春》:络纬催凉,断虹收雨,庭梧报秋。
又如《醉蓬莱》:
柳永《醉蓬莱》: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
又如《行香子》: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远山长,白山乱,晓山青。
3、对联中鼎足对
黄兴挽宋教仁的对联:
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杀宋教仁;
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是袁世凯。
上联自成鼎足对,下联也自成鼎足对,同时,上下联还对仗。
另外,还有些对联,一个上联两个下联,或一个下联,两个上联等。也是鼎足对。
结束语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解释:
鼎足对(三句对者是,俗呼为“三鎗”)。又称之为:燕逐飞花对(三句对作一句者是。)
简单来说,鼎足对是三句对,对仗是两两相对,未必是两句,但一定是两组。
鼎足对在词和曲中很常见,对仗在骈文和律诗中很常见。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观点
谢谢 诚邀回答
诗词的对仗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可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各种类格整理如下:
一、用字对仗法
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凡作对联,正正相对。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如:
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
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如:
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有独立的意义。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4、双声对
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
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5、叠韵对
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
6、同类对
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如: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
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如: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异对优于同对。
8、借对
借音
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访》)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杜甫《秦州杂诗》)
借“沧”为苍与蓝对;借“杨”为羊,与鸡相对;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借义
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
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9、掉字对
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这也叫“掉字格”,这种对仗比较难,容易流于文字游戏。如: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0、自成对
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类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当句对”或“互成对”。古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如: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自对。
11、交股对
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对上联的第七字。如:
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
二、琢句对仗法
12、实句对
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蔼)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
13、虚字句对
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虚字对仗。如:
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黄庭坚)
如:孙行者,祖冲之。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的工整。
14、流水对,又称串对
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杜甫在上句没说“穿峡”到那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流水是一个比喻词。
15、倒装对
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仗,也叫“倒插对”。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
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为了适合平仄调,所以有意识地把词序颠倒过来用。又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
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这也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故意把词语颠倒来用。阅读这种对仗时,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
16、逆挽对
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更完整。如: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
17、错综对
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错综对主要是解决因平仄不调而采用的补救手法。如:
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李群玉)
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如果是“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一段巫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只好这样颠倒错综相对了。
18、意对
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是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别具一格。如:
春风潮水上,饮马杏花村。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有一种妙趣。
除上文列举18种类格外,还有其它一些对仗类格或名词
1、邻对
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2、扇面对,又叫隔句对
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诗中的扇面对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词中的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
水风轻,苹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
曲中的扇面对,如卢挚的《节节高》:
雨晴云散,满江明月;
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有意思的是这个扇面对还是个错综对,本是应该“一叶扁舟”对“满江明月”的,为了在曲中月、叶押韵,故采用了倒装。
3、衬豆对
在词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毛主席的《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将一字豆“惜”字抛开,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又如:
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吴文英《高阳台》)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散曲对式名目有多种形式。《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云:“合璧对:两句对者是。连璧对:四句对者是。鼎足对:三句对者是。联珠对:多句对者是。隔句对:长短句对者是。鸾凤和鸣对: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
4、鼎足对
三句对仗,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张可久的:
山花红雨鹧鸪啼,
院柳黄云燕子飞,
池萍绿水鸳鸯睡。
再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
和露摘黄花,
带霜分紫蟹,
煮酒烧红叶。
5、连璧对
四句对仗。如无名氏《叨叨令》:
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
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这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取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邯郸树”(取黄粱梦的典故)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种意象蒙上了一层萧条、冷落的色彩。
也有人认为按正宫《叨叨令》,此为鸾凤和鸣对。
6、联珠对(不要误作连珠对,不是一个对)
多句对仗,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句里有衬字)
自别后遥山隐隐,
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
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
掩重门暮雨纷纷。
7、叠句对、叠字对
曲中的叠字对和诗中的叠字对有差别。如
新啼痕压旧啼痕,
断肠人忆断肠人。(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莺莺燕燕春春,
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乔吉《天净沙》即事)
8、鸾凤和鸣对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
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邓玉斌《叨叨令》道情,有衬字)
9、回文对
回文对源于回文诗,也是历史久远,故在唐代上官仪“八对”中有一席之地。回文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将上联倒过来作为下联,如: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另一种是由上、下联文字各异的回文组成:
数学精心精学数
文语通顺通语文
10、工对
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11、宽对
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便是宽对。
12、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13、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14、合掌对
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其他网友观点
答题前,先理顺一下对联和对仗的区别。
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根据使用的性质或悬挂(张贴)的位置,又分门联、楹联(门柱上的联)、堂联、寿联、挽联、春联等等,也有一些纯文学形式的对联。
对仗,又称对偶,排偶等,通常是指由出句和对句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要求两两相对、字数相等、结构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
那鼎足对又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我们通常用鼎足来比喻三方对立的局面,如鼎足三分。那鼎足对就是由三个句子组成的一种对仗形式。故又称为“三枪对”,“三句对”。还有一个很优雅的名字叫“燕逐飞花对”,出自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
鼎足对常见的形式是由一出句,两对句组成,也有两出句、一对句的形式。在宋词、元曲中有大量的使用,例如稼轩词《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中的:“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苏轼《沁园春》中的:“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又如元曲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对句)
小桥流水人家。(对句)
古道西风瘦马。(出句)
又如:元.张可久的《春思》:
山花红雨鹧鸪啼。(对句)
院柳黄云燕子飞。(对句)
池萍绿水鸳鸯睡。(出句)
以上这些在诗文中应用的鼎足对,都可看成是对仗(修辞手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鼎足对,亦有作为一种对联(文学形式)来使用的,常见于一些夫妻并列的坟墓,或者有三楹柱的门,这时其又称为鼎足联、三楹联或三柱联。
如萧锡义的《题王谢图书馆》联:
治国齐家,三顾自明家国计。(左,出句)
观今鉴古,一翻总览古今情。(中,对句)
容地藏天,三绝方知天地大。(右,出句)
又如《题潼关三柱亭》联:
黄鹤南飞,黄河北去;(上联)
紫气东来,紫关西去;(上联)
诸峰削立,诸夏中分。(下联)
另外,在“诗钟”中还有一种称为鼎足格(或鼎峙格)的。这与鼎足对有点不同,其是一种字体镶嵌格式,类似于我们玩的藏头诗,只不过其是将三字分别镶嵌在七言起句的第一、七字,对句的第四字,使其呈鼎足之势。例如,《嵌山海丹》联:
山间明月跃沧海;
世上仙丹护赤心。
还有一种在出句和对句中,均自嵌鼎足句式的,也可称为鼎足对,例如,郑板桥的:
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
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2695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