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是一代明君,为何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
导读:朱棣被后世子孙嫌弃这事儿估计不存在,要不是他起兵靖难,抢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他后面这些姓朱的,谁能当得了皇帝?而且论能力,论作为,后世子孙们哪个能比得上他? 不过,
网友提问:
朱棣是一代明君,为何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
优质回答:
朱棣被后世子孙嫌弃这事儿估计不存在,要不是他起兵靖难,抢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他后面这些姓朱的,谁能当得了皇帝?而且论能力,论作为,后世子孙们哪个能比得上他?
不过,他的牌位差点儿被移出太庙倒是真有此事。
这还得从明朝嘉靖皇帝时期的“大礼仪事件”说起。
正德十六年,即公元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原本按规矩呢,皇帝死了,太子继位。但尴尬的是,朱厚照他没有儿子,也就是”绝嗣“。更惨的是,他是独子。他老爸明孝宗是个情种,不搞什么三宫六院、佳丽三千、独宠张皇后一人。也就没能给朱厚照留下兄弟。
不过没关系,朱元璋当年对这些事情早有预见,在“皇明祖训”已经立下了规矩。
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
朱厚照虽然没有亲兄弟,但是有堂兄弟啊!
于是杨廷和等大臣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在藩王之中,挑选了年仅15岁的兴献王朱厚熜。
杨廷和等大臣原本以为朱厚熜年纪尚小,父亲老兴献王也早已经故去,没有什么背景,应该会比较听话。可谁知道啊,这小孩儿虽然年纪不大,但心智却极为成熟,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刚到京城,就给众大臣来了个下马威。
当时按照礼部的计划,朱厚熜是以太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所以首先要按照太子礼仪,从东华门入,居文华殿,然后登基继位。而朱厚熜不答应,他说我是来当皇帝的,不是来当太子的。你们应该按照天子规格接待,我得走正门,居正殿。
“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双方就这样僵持不下,反正朱厚熜就一个办法,你不按我的来,那大不了我就不入京城。这样下去肯定不是办法,毕竟诏书都发了,人也都到了京城外边儿了,杨廷和他们不可能因此再去选个新的皇帝。
最后还是太后出面,依了朱厚熜。
然而,这仅仅只是前菜,朱厚熜还有大招没放呢!
登基之后的朱厚熜,这时候应该叫嘉靖了。按原本礼部的规矩,嘉靖是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继承于明武宗,所以他应该自动归属于明武宗一脉,由此来保证皇室嫡系血脉的一个正统性,不然姓朱的都能当皇帝了。
换句话说,他应该要认认明孝宗为父,在牌位上尊其为皇考。可是嘉靖他不愿意,他觉得生父是谁那就该叫谁爸爸,明孝宗只能是他伯父。
双方又是僵持不下!
不过嘉靖这脑袋瓜确实灵光,他来了个曲线救国。他先是将自己生父,老兴献王追封为帝,是为献皇帝;生母也成了皇太后。这样一来,他嘉靖就不是什么藩王继位了,而是有着正统皇室血脉。
因为“皇明祖训”有“兄终弟及”这么个规矩,所以兴献王作为明孝宗的弟弟,继承帝号,也勉强说得过去。
总而言之,嘉靖凭借一己之力,硬是将兴献王族,搞成了兴献皇族。不过其实也没多大区别,毕竟明孝宗也没啥直系亲戚。只是,这让杨廷和等一众大臣彻底失去了权威性。嘉靖这个半路出家的皇帝,正式成为朝堂的主导者,这才是“大礼仪事件”的本质所在。
那么这和朱棣又有什么关系呢?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礼记·王制》)
话说嘉靖将生父追封为皇帝之后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太庙的正殿牌位满了。
这里给大家解释以下,历史上在皇家宗庙里,这个牌位是固定数量的。大多数时候是七个,即一祖三昭三穆,也称天子七庙。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礼记·王制》)
而明朝多了两个,变成了一祖四昭四穆。在嘉靖之前,加上其生父献皇帝,刚好九个。(建文帝和景泰帝没有入太庙)
因为数量是不变的,所以嘉靖死后,想要入太庙就得移出一个牌位到偏殿,称之为入祧。而该移走谁也是有规矩的,其必须得是按照亲疏关系由远及近的移走,也就是说离移辈分最高的那位。
但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庙号称祖者,因为开创之功,享有万事不祧的待遇。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是不能移的。那么自然就轮到当时庙号为明太宗的朱棣了。
而前面咱们都说过,朱棣一代雄主,更是他们这一脉的开创者,嘉靖想着如果因为自己搞的这一出,而将其移出了九庙,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不仅自己下黄泉不好交代,更会给这些大臣以口实。
于是他又想了个办法,即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成了明成祖,这样一来朱棣也能享有万事不祧的待遇了,而被移出入祧的乃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
这就是明朝为何会有两个祖。
而从这里也看得出来,嘉靖对于朱棣乃是敬畏,而不是嫌弃,不然他也不会为其改庙号了。
其他网友观点
朱棣的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这件事,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而且也并非是嘉靖嫌弃他才将他的牌位扔出去的,而是因为嘉靖要把自己生父的牌位放进去,但是太庙里供奉祖宗牌位的位置有限,必须要请出去一个,才能在进来一个,挑来挑去,就挑到朱棣头上了,这就是明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及后续影响。
《大明风华》的热度还没褪去,看过这部电视剧的,对朱棣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怎么治国安天下,都有大致的了解了,虽然电视剧是演绎的结果,但也是根据史料改编的,细节上有所改动,大致上也就那么些事儿。朱棣的功绩不用多说,大明王朝所有的皇帝中,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其余的能被称得上“明君雄主”的,也就朱棣一人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雄才大略,功绩卓著的皇帝,朱棣的牌位居然差点就被扔出太庙了,到底是为啥?
这还要从“大礼议”的主角嘉靖皇帝说起,由于正德皇帝朱厚照生前没有子嗣且无亲兄弟,等他暴毙而亡以后,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朱厚熜便以近支堂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等他登基后,在议定朱厚照谥号以及生父的主祀和封号问题上,与大臣们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大臣们希望他尊奉明孝宗朱祐樘(朱厚照亲爹)为正统,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当做叔父的关系来对待,也就是相当于让他过继给自己伯父朱祐樘,还不许他认亲爹,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要自称“侄皇帝”。
对于大臣们的这种要求,朱厚熜不肯接受,他坚持认自己的亲爹,并要追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帝,然而他的这种要求,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大臣们也坚决反对,你来我往的争执不断,由于君臣之间谁也不肯让步,这一争议持续了三年之久,最终嘉靖皇帝朱厚熜用强硬的手段,迫使大臣们屈服,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给自己的生父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改称明孝宗朱祐樘为“皇伯考”。
这还不算完,嘉靖十七年的时候,嘉靖皇帝又给自己的生父追尊庙号为“睿宗”,等到嘉靖二十七年,嘉靖又打算把他生父的牌位供入太庙,但是这就牵涉到一个问题:太庙里供奉先帝神位的位置不够了!按照周礼中“天子七庙”的礼制,从周朝以来,太庙只供奉七个皇帝的神位,中间是开国皇帝,两边各有三个是继任的皇帝,等到明朝开国的时候,朱元璋把这个规矩稍微改了一下,为了将自己的父亲也供奉到太庙里,就将太庙供奉的位置增加到了九个,如果继任的皇帝超过了九位,那就只能从中挑出去放到偏殿里。
明朝的皇帝传到嘉靖这一代,早就超过九位了,嘉靖皇帝如果要想把自己父亲的神位放进太庙,就要先从太庙中移出一位,那么该把谁的牌位移出去了呢?礼制中的宗法制度有规定:“亲尽则祧”,意思就是与现任皇帝亲缘关系远的皇帝牌位,可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中单独供奉。按照这个制度,谁和嘉靖皇帝亲缘关系最远就应该把谁移出去,但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神位肯定是不能移出去的,作为开国皇帝,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除此之外,当时太庙里还有朱元璋父亲的神位,虽然他没当过皇帝,但也是朱元璋亲自追封的,朱元璋把太庙中七个位置增加到九个,就是考虑到他父亲的因素,所以这个也不能动。
既然朱元璋和他父亲的神位不能动,剩下的皇帝神位,也就朱棣的亲缘关系与嘉靖最远了(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神位没进太庙),所以,如果非要把自己的生父神位放进太庙,理论上嘉靖应该把朱棣神位移出去,但是,理论归理论,能不能还是另外一回事。因为朱棣的皇位是通过非常规的方式得来的,虽然他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是他却是通过造反的手段获取皇位的,相当于以“小宗”继承“大宗”,而嘉靖同样也是以“小宗”继承“大宗”,这点他俩还是有点类似的,只不过方式不一样而已。
如果没有朱棣通过造反的方式得到皇位,他的子孙都不可能当上皇帝,当然也包括嘉靖皇帝朱厚熜,因此,从这种角度来说,朱棣也算是他这一支帝系的“太祖”了,所以,朱棣的神位非但不能动,而且还应该更加的稳固,因此,嘉靖重新追尊朱棣为“成祖”,将朱棣的地位抬到跟朱元璋一样的高度,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
既然朱棣的神位动不得,那朱棣之后,与嘉靖亲缘关系最远的就是明仁宗朱高炽了,而且朱高炽在位的时间比较短,没啥太大的影响力,所以,朱高炽的牌位就被嘉靖给移了出来,然后就顺理成章的把自己生父兴献皇帝的神位放进了太庙。
所以,朱棣的神位差点被扔出来,并非是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而且,被扔出的可能性仅仅存在于理论上,实际上非但没有被扔出来,他的地位还被抬高了。
其他网友观点
答:说“朱棣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绝对是胡说八道,说“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更是哗众取宠、骇人听闻。
俗话说,没有根本,何来枝叶?
枝叶哪有嫌弃根本的道理?
朱棣的所有子孙,都是因为朱棣的出现和存在,他们才来到人世的。
难道是朱棣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让他们感到羞耻、感到抬不起头,所以对这位先祖心生怨恨,从愤怒,转化为厌恶,从而把他的“牌位扔出太庙”?
这位提问问题的网友,似乎是想引者往靖难之役上联想,以为朱棣是造反派,从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取了江山,不厚道,所以子孙后代引以为耻。
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事。
要知道,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但他的心思,是要把帝位往朱标、朱允炆这一脉往下传的。
就因为朱棣横夺了江山,朱棣的后世子孙才享了福,才有机会当上皇帝,他们感激朱棣还来不及,嫌弃朱棣?不可能的;把朱棣的“牌位扔出太庙”?也是不可能的。
不过,说到太庙,是有后世子孙把朱棣的庙号改了,改啥了?朱棣之前的庙号是“太宗”,被改成“成祖”了。
把“太宗”改成“成祖”,这是嫌弃吗?
这是妥妥的尊崇啊。
我们知道,“祖”字和“宗”字是“祖宗”一词的拆分,在古代,是用来特指帝王的祖先的。
我们也都知道,对于帝王来说,通常,开国皇帝的庙号为“太祖”(或高祖),第二代皇帝的庙号为“太宗”。
明朝开国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这一点,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是谁呢?
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建文帝朱允炆。
但朱棣从朱允炆手里夺了江山,为了彰显自己得位的合法性和正义性,就革除了建文朝,不为建文帝编写单独的实录,不给建文帝上庙号,取消建文纪年,改为洪武纪年,自居明朝第二代皇帝。
一句话,朱棣自承为明太祖朱元璋的正统继承人、为明朝第二位皇帝。
因此,朱棣驾崩后,他的宝贝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就给他上庙号“太宗”。
后来是谁把“太宗”改成“成祖”的?
是明朝的第十代皇帝嘉靖帝朱厚熜。
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是以过继给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朱佑樘为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
朱厚熜是个孝子,他的老爹兴献王朱祐杬已经死了,他就推尊他为“兴献帝”,并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并把牌位请入太庙,庙号为睿宗。
他还组织人马编修了一部《明睿宗实录》。
编修《明睿宗实录》那没有问题,但把睿宗牌位请入太庙,有些困难。
因为按照《礼记.王制》中的说法,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昭是指父亲,穆是指儿子,三昭三穆,说的是三对父子。
即皇帝家的太庙正殿中要供奉七个祖宗,为开国之君(一般是太祖)和三对父子。
明朝的制度供奉的是九位皇帝,由于建文帝被朱棣开除,景泰帝不被明英宗朱祁镇承认,朱厚熜即位时,庙里已经供奉了第一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二代皇帝明太宗朱棣、第三代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第四代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第五代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第六代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七代皇帝明孝宗朱佑樘、第八代皇帝明武宗朱厚照,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朱百六,一共九个神主。
朱厚熜要将自己老爹的牌位请入太庙,按照“亲尽则祧”的原则,就必须把与自己亲缘关系最远的一位神主祧出去了。
不过,“亲尽则祧”的原则里,又有一个规定:被祧的只能是“宗”,祖是“万世不祧”的。
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朱百六的神主是不能动的。
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是祧与朱厚熜亲缘关系最远的朱棣出去了。
但是,朱棣的成就仅在明太祖朱元璋之下,而且,如果不是朱棣发起靖难之役,他朱厚熜也没有机会当皇帝。
于是,为了让朱棣的牌位仍留在太庙,朱厚熜改朱棣的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改为“成祖”。
那么,朱棣与朱元璋并称祖,就成为了“万世不祧”之君。
朱厚熜把明仁宗朱高炽祧出来放进后殿,将自己的老爹“睿宗”请入了太庙。
诺,就是这么一件事。
朱棣是“遭到后世子孙的嫌弃”了吗?他的“牌位差点被扔出太庙”吗?
根本是胡说八道嘛。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292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