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临摹功底深厚,但是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个人书风?
导读: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为什么很多临摹功底深厚的书法家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你的问题是学习书法过程中临摹功底和个人风格两个问题,这就是入帖和出帖。所以
网友提问:
为什么很多人临摹功底深厚,但是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个人书风?
优质回答: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为什么很多临摹功底深厚的书法家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你的问题是学习书法过程中临摹功底和个人风格两个问题,这就是入帖和出帖。所以,我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学习书法的和形成风格的原因。
我们现在还在学习书法,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说是一种文化生活的中自娱自乐。无论是什么年龄段,也无论书法价值在哪里,我们应该清楚,自娱自乐就是学习书法本身最起码的意义和价值。到底需要不需要入法出帖,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
当然,随着我们学习书法的深度和广度的持续和延伸,对于学习书法的意义和价值,也会逐渐浮出水面的。
例如,我们提出入帖与出帖的问题,这就是学习书法过程中的一种思考,也是对学习书法本身的思考。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下,假如大家学习书法,最后学出来都写得一模一样,真的是学习书法的成功吗?
所以,学习书法有写字和书法艺术不同层次的要求。有的人就是要把写字和书法艺术混为一谈,这种模糊的书法价值观,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
这就好比,我们打乒乓球,没有人说你不对,但是,你想参加全国比赛,那就不是随便打打球就可以了。
同样,我们临摹字帖功夫深厚,这是一种修养,到底是不是因为临摹字帖功夫深厚,就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者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艺术追求问题,也是学习书法的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可能有的人根本就没有追求个人风格想法,所以,一直在临摹的境界中自我陶醉,你说这有什么不好吗?
再说,是不是人人都应该也能够有自己的风格呢?我看根本不可能!
根据成功二八定律来说,真正能够形成自己风格的书法家是非常稀有的。
甚至,临摹功底很深的书法家都不多,最多也就二成。在这二成临摹功底很深的书法家中,他们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但是由于某种原因,他们距离最后的成功,可能只有一步之遥,或者只有一个台阶的距离。但是,最终就是没有登上去。
而我们反观今天临摹功夫不怎么深厚的书法家,有自己“风格”的人很多。
现在美院书法专业就提倡“创新”,所以,每一个硕士生都有自己的“风格”。
但是,由于缺少深厚的临摹功夫,所谓的“创新”,只能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表面上。并不真正引人瞩目,或者吸引眼球之后,只有呵呵一笑而已。
书法风格的形成,不是一种强求,也不是有积极的创新意愿就能够成功的。
因为创新还要接受检验,不是你说创新了人家就会认为这是“创新”。
现在好多人喜欢标榜自己的书法是“创造”、“突破”、“创新”、“颠覆”等等,很是吓人,但是,细心看看,味同嚼蜡。
个人风格确实是建立在深厚的临摹基础上的。很多书法家也知道精通一家,广涉百家,形成一家的道理。
但是,道理对不等于能变成现实的对。所以,个人风格比较难。
难点在什么地方呢?难点主要是艺术有新意,要真新,假大空的“新”没有内涵,成不了大气候。为了创新而创新,这不是真新,因为缺乏心底的思想潜力。
从入帖到出帖,其实都不难,难的是要有自己的书法文化内涵,这才是真正经得起欣赏的创新。
例如,现代书法家启功、欧阳中石都能有一些新意,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很多书法家的书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例如,王冬龄的书法够潮流的,但是,他的书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王冬龄即使有创新,有自己的风格,也一样导致自己的书法品位并不高。
书法是就是内心思想的呈现,是文化的积累和爆发,不是狂躁的情绪宣泄,不是标新立异的竞争。
宋代书法家就出了“宋四家”,在这四家里,也只有苏轼、米芾、黄庭坚三人是真正有个人鲜明风格的书法家。
蔡襄的书法属于有深厚功夫,又写出自己新意的书法家,所以,才能进入“宋四家”的名人榜。
其实,在宋代还有一个书法家叫薛绍彭,他的书法功夫之深厚,与米芾齐名,但是,就是因为没有新意,更不要说创新和个人风格了,所以,在书法历史上被淹没了。
当代书法家卢中南、田英章临摹功夫也是不错的,但是,没有个人风格。
这不是他们刻意不想要个人风格,而是无法走出自己的临摹的小圈子,被一个圈子所束缚所定格。
你说他们不知道精通一家,广涉百家,形成一家的道理?绝对不是。
有人把书法家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归结为无法出帖,其实很多人也尝试过出帖,但是,就是出不了字帖。
例如,田英章喜欢楷书,他也临摹过赵孟頫,还提倡把欧阳询与赵孟頫结合起来,但是,他的书法无论楷书行书,都没有赵孟頫与欧阳询结合的一点影子。
这里涉及一个学习书法的科学与艺术的统一问题。
我们传统上在临摹书法的时候,有一个像与不像的争论。
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学习书法,如果是建立在书法原理的基础上去学习书法,那么,就不会有太依赖字帖的问题了。学习字帖有不依赖字帖,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气派和理想。
这就是学习书法一定要以“理”为基础原因。书法的“理”就是书法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固定在“起笔、行笔、收笔”的笔法结构之中。
只要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能够把每一个书法家的字帖原理搞清楚,那么,就不会拘泥于字帖的一点一画了。因为,所有书法家大师,他们也是依据书法原理创新创作的,而不是字帖。
如果这样学习书法,有了深厚的临摹功底以后,临摹任务完成之日,就是出帖之日了。就像我们学习驾驶飞机,你学会操控飞机之日,也就是自由飞翔之时。
其他网友观点
为什么临帖的功夫很深,却出不了帖?
因为学习时的目标定在了字体的模仿上。这是目前学习书法,全部采用的是临摹他人的字体。以写像学习对象的样子为学习目标。
我们现在的书法,无非是欧颜柳赵,苏黄米蔡之类。同好相见,问道:“你学的什么体”?回答说:“欧体”、“赵体”………满天下的人都是这样。一生几十年的书法学习,都花在了临帖之中,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要模仿达到原帖的样,所有的用笔都在努力的朝着人家的样子去模仿。把自己的创造性完全泯灭在模仿当中,而要写成他人的模样,谈何容易!几十年下来,还在他人的书体之中,无法写出自己的风格。
古代人三四十岁成为留芳百世的书法家很多。王献之,孙过庭,他们四十多岁便去世。颜真卿四十多岁写的《多宝塔》碑。说明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写的一手不同凡响的字了。他们的学习方法可不是在临摹模仿别人的字体,而是学习书法的笔法,笔势,结构规则。他们是活学活用,所以古人写字,都有自己的面目。
我们不是要求现在的人具有王献之、颜真卿的能力。个个都要成为开宗立派的大宗师。但如果我们现在改变学习的方式,变学体为学法,怎么可能还会天下一样,万人一面呢?
其他网友观点
为什么很多人临摹功底深厚,但是很难出帖,导致不能形成个人书风?你的这个问题主要还是在“临摹功底深厚”这几个字上的理解方面。
图片:王献之 中秋帖
倘若一个书法学习者,能够将某一碑帖的临摹程度达到形神兼备,我们是可以用临摹功底深厚来对他进行评价的。但是,对于形成个人的书风这一角度来讲,很显然,你临摹好一个碑帖或者少数的几个碑帖是不够的。它不单单需要临摹好很多的碑帖,而且从字体以及书体上来讲也需要进行广泛涉及。
图片:王珣 伯远帖
也就是说,假如你把行书字体当做自己的书法学习目标,你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临摹自己喜欢的行书字帖,而且还要去临摹隶书、草书、篆书等字体方面的碑帖。
也只有这样,由不同的字体所携带的“法”和“理”对自身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地交汇融合,使之逐步形成个人的一种书法风格。当然,除了字体之外,我们还要从书体的角度上去进行学习。
图片: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
从书体的角度来讲,每一位书家的个人风格方面的学习,以及某一时代的风尚方面的学习。从书家的角度来讲,像王羲之的遒劲;钟繇的古朴;颜真卿的雄浑;欧阳询的险绝;柳公权的骨力洞达等等。从时代风尚的角度来讲,像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清尚态等等。
图片:王导《辛酸帖》
我觉得个人书法风格的养成,应该是一个瓜熟蒂落的结果。而非是一种刻意的去进行创造。依照每个人的悟性,天赋以及综合条件等不同,那么在临摹学习的这一过程,时间有长有短,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临摹古人碑帖是形成个人书法风格的不二法门。
我是书法有云,一名书法爱好者,从事软、硬笔书法基础教学,偶尔有点疯,喜欢,就关注我吧。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3112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