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导读:事实恰恰相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下张皇后的人生轨迹,然后就明白了。 明宣宗朱瞻基生母诚孝张太后一生有三个重要的身份:明仁宗皇后、明宣宗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

  网友提问: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优质回答:

  明宣宗母亲张氏是否如《大明风华》演的,被太后孙氏所压制?

  事实恰恰相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下张皇后的人生轨迹,然后就明白了。

  明宣宗朱瞻基生母诚孝张太后一生有三个重要的身份:明仁宗皇后、明宣宗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所以孝诚张太后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同时也是第一位太皇太后,是一位历史上了不起的女性,可谓是“女中尧舜”。

明宪宗中宫皇后—诚孝张皇后

  张氏的父亲是时任京卫指挥使张麒,明成祖朱棣洪武二十八年,张氏被封为世子妃,永乐二年晋封太子妃。张氏自幼受家庭影响,知书达礼,所以一进宫就受到了婆婆徐皇后和明成祖朱棣的欢心,张氏很善于处理婆媳关系,也恪守妇道,对朱棣和婆婆徐皇后孝顺有加。张氏的温顺贤惠让朱棣和徐皇后对一向不看好的太子朱高炽也慢慢改变了看法。

  张氏是个聪明的女人,丈夫朱高炽被立为太子之后,明成祖朱棣曾一度打算废掉朱高炽改立颇为受宠的次子汉王朱高煦,张氏看在眼里,从中尽心周旋,用自己的孝心打动了朱棣“事成祖及仁孝皇后甚谨重,得仁孝心”,使得朱棣渐渐打消了废朱高炽的念头,事后得到了朱棣的赞赏“新妇贤,他日吾家事多赖也”。从此,张氏颇受重视,徐皇后也让她帮自己一起打理六宫事务。

  可怜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仅八个月就驾崩了,同时张氏的皇后之位也就当了不到一年就结束了。可以说,没有聪明孝顺的张皇后,朱高炽就当不了皇帝。

明朝第一位太后—明宣宗皇太后

  明仁宗朱高炽驾崩,事发突然,此时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为祖先祭陵,一时无法快速赶回继位。同时在山东乐安就藩的汉王朱高煦觊觎帝位已久,并且在得知仁宗驾崩之后,预谋在太子朱瞻基回京继位途中设伏截杀。

  局势一下紧张起来,情形十分邪恶,此时的张皇后表现的沉着冷静,为了保证皇位不会旁落他人,张皇后采取了采取了两个措施:1.命内阁起草先帝遗照,让太朱瞻基继位名正言顺;2.先后派太监海寿、内阁首辅杨荣出京迎接太子并加以保护。朱瞻基继位后,尊张皇后为皇太后,张氏就成功了大明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后。

  张太后辅政但不干政,时常勉励前朝旧臣,嘱咐他们要以国事为重,好好辅政新君,而且亲自教导宣宗朱瞻基要亲民爱民的为君之道,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恪守本分,不许干预朝政。宣宗朱瞻基对母亲张太后也是颇为孝顺,每每收到各方进贡贡品,他总是第一时间先给张太后送去,以表孝心。

  明宣宗因为宠爱孙贵妃,就以胡皇后无子为由将其废黜,张太后为人心善,特别怜悯她,对其照顾有加,经常召她到自己的宫里安慰她,与她宽心,每每宴会的时候张太后还让胡皇后座在孙皇后上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孙皇后受到张太后的压制,而不是《大明风华》中那样孙皇后处处打压张太后。

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明英宗太皇太后

  一生宠爱孙皇后的朱瞻基在位11年就匆匆离世。

  宣宗驾崩后,考虑到太子朱祁镇才刚刚9岁,无法担当治国大任,张太后最开始打算立襄王朱瞻墡为帝,但此举遭到了内阁“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强烈反对。为了朝局稳定张太后决定拥立太子朱祁镇继位。于是召集文武百官到乾清宫集合,指着太子朱祁镇哭着说:“此新天子也”。太子朱祁镇遂继位登基,史称明英宗。

  英宗即位后,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第一位太皇太后,尊母亲孙皇后为皇太后。实际上孙太后(孙若微)的能力和威望和张太皇太后相差甚远,所以英宗初期辅政任务基本没孙太后什么事。而明宣宗朱瞻基对自己媳妇孙皇后的能力水平是非常清楚,所以他在遗诏里还特意声明:“大事白皇太后”。

  明英宗继位不久,朝中大臣便纷纷上书要求张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以太祖皇帝祖训“后宫不得干政”为由拒绝。随后任命英国公张辅,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和礼部尚书胡濙五人为辅政大臣,从而形成了五大臣辅政的局面。虽然张太皇太后深处后宫,没有垂帘听政,但朝中大事的决定权一直握在手里。

  张太皇太后重用贤臣,严令家人不得参政,并大力限制宦官权力膨胀,时不时的将英宗心腹太监王振叫到面前严加训斥,还曾一度想除掉他,因英宗再三求情,王振才保全了性命。张太后辅政而不干政,同时加强内阁的职权,让内阁的作用达到了最大发挥。

  张太后历经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18年尽心辅佐三代皇帝,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主导下的“仁宣之治”更是为世人称颂。如此优秀的张太后怎么会受到孙太后的压制呢?

  其他网友观点

  在正史中,诚孝张皇后,也就是《大明风华》中的太子妃张妍,之所以德高望重,是因为朱瞻基驾崩时,她是有实力临朝干政的,但却没有肆意干政,而留下美名。所以是众人推崇的一代贤后。

  而在《大明风华》里,朱瞻基驾崩后,张妍强行上位,在她实际主政期间,她的弟弟张克俭在边关杀人越货搜刮钱财,张妍每年得孝敬银子3000万两。

  所以最终逻辑是,张妍太贪财,不合适主政,最终也只有交给孙若微主政白合情合理,皆大欢喜。后续还把张妍的功绩全部嫁接给了孙若微,也就将孙若微变成了剧中的完美人设了。

  其实黑化张妍的逻辑是很成问题的。

  首先,正史上张妍的确有个弟弟,不过不叫张克俭,叫张升。

  这人也没有任何恶习,关键是张妍不让外戚参政。在正史上,张妍可以干政却未干政,得到了历来史学家好评。

太后遇外家严,弟升至淳谨,然不许预议国事。——《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其次,张克俭作为外戚,可谓权势熏天,却跑到蒙古人嘴里抢食,不符合逻辑。

  他不跑到江南弄银子,连严嵩都知道江南才是大明赋税重镇,在浙江搞银子,张克俭非得跑边关杀人越货,对象竟然还是鞑靼人。

  再次,关键做这买卖,每年能供应张妍3000万两白银。

  3000万两是整个明朝岁赋都未企及的高度。退一万步讲,瓦剌有这么多银子,还有必要冒险犯边么?

  为了一个孙若微的主角光环,为她上位干政合理化,不惜先后将胡善祥、张妍等人黑出天际,只可惜论据实在站不住脚。

  还有这种大女主的戏,为了一个人却要抹黑那么多人,真的值得么?几时才能让人心平气和?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其他网友观点

  《大明风华》这部电视剧非常荒谬,为了吹捧女主角孙若薇,将她婆婆的政绩挪到了她的头上。

  事实上,历史上的孙皇后不说是祸国殃民,但也绝对不是什么好玩意儿。

  先说说电视剧的荒谬之处吧。

  别的不谈,这部剧里居然出现了作为太孙嫔的孙若薇代替皇太子朱瞻基,跟杨士奇这些大臣商议政务的场景。

  这已经不只是胡编乱造了,而是违背常识。太孙嫔是什么?不登大雅之堂的妾。

  上面有太孙妃,有太子妃,轮得到你一个妾在大臣面前指手画脚吗?

  而且这服饰也不对啊。别的不说,您都已经嫁人了,还一副铺头散发小姑娘似的打扮,不梳妇人头,这算什么?

  这部剧是把历史上的太皇太后张氏的政绩,挪给了孙皇后头上。

  明英宗朱祁镇的早年,朝政都是由太皇太后和三杨一起把持,根本轮不到什么孙太后出来指手画脚。

  历史上孙太后出面干预政务,只有两件事:

  其一是在土木之变后,确定由郕王景泰帝继承皇位。

  其二是参与了夺门之变,在内宫和外臣勾结帮助自己儿子复位。

  就这么两件事,其余没有任何影响力。总之,这对母子堪称祸害吧。

  不要把电视剧当真,这是千古真理。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321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