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导读:明朝皇帝朱祁镇有着传奇的一生,他9岁称帝——23岁成为俘虏——被俘期间因皇位被弟弟替走成为年纪最轻的太上皇,——31岁发动夺门之变又做回皇帝。这种经历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

  网友提问: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优质回答:

  朱祁镇兵败被俘时为何没有勇气自杀而要被俘受辱?

  明朝皇帝朱祁镇有着传奇的一生,他9岁称帝——23岁成为俘虏——被俘期间因皇位被弟弟替走成为年纪最轻的太上皇,——31岁发动夺门之变又做回皇帝。这种经历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明朝正统十四年在土木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兵败瓦剌被俘虏时,他没有选择英勇就义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自幼丧父导致教育有偏差,让他没有自杀殉国的理念。第二,国家尚在,亲人尚存,一般皇帝自杀是因为国家面临灭亡,以身献社稷,此时没有自杀不可的必要。第三,不甘心、怕死

一、朱祁镇的年少经历,让他不足以做出自杀的决定

  朱祁镇接手皇位时起点是非常高的。可以说是明朝历代皇帝中起点最高的。他的父亲和祖父开创了“仁宣之治”,国家安稳,经济强盛。不仅如此当时明朝有宣德朝的全套辅政集团,比如著名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他们不仅忠诚而且老辣,稳定,即便朱祁镇什么都不用做也足矣保天下太平。

  如此以来在朱祁镇年纪尚幼时,可以由这些人才全力辅佐,等这些大臣老了或不在的时候,朱祁镇已经成人,有能力治理天下了。这样的安排貌似是天衣无缝。

  但又得必有失,朱祁镇的少年经历让他的教育问题产生了偏差,因此也造就了他文弱的性格。

  太子关系着一个王朝的未来,所以对太子的教育非常重要,而在教育这方面要分为“军事培养”和“处政培养”

军事培养—— 比如安排一些大将军讲解兵法,实际演习,或是直接拉倒战场上多看看真实打仗是什么样的,不要纸上谈兵处政培养——除了教育一些普通的道德礼仪、为君之道之外,培养处理政务的能力,比如批阅奏章

  在培养候选人这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就是朱元璋和朱棣。然而到了朱祁镇这,他没有了这个环境。

  第一,朱祁镇七岁的时候父亲朱瞻基就去世了,朱瞻基在时比较注重这些,但朱瞻基走的太早了,当时朱祁镇年纪太小了,而且朱瞻基死前也没有留下对儿子教育培养方面的问题。

  第二,才能培养太过空泛,缺乏处政培养,也就是实际操练。杨士奇等大臣也为朱祁镇讲史解文,朱祁镇学的也快,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疏漏,那就是缺乏对朱祁镇实际处政能力培养,只传授了空泛的理念,少了实际操练。

  朱祁镇虽然从小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长大,但他一来缺乏军人“刚猛正义”的精神,二来缺乏政治能力,不知道面对这种事情该如何处理。

  由此导致他只能是个空有一身礼仪、道德、文化修养的文人。再加上他年纪尚轻没见过什么大场面,面对真正你死我活的战场厮杀,可能当时已经被吓坏了,也就顾不上自杀了。

二、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时,明朝的状态

  朱祁镇的父亲是明宣宗,爷爷是明仁宗朱高炽,两个父辈都是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二人共同开创了“仁宣之治”,是大明朝历史上的一段盛世,很多人拿它和唐朝的“贞观之治”相提并论。然后一个朝代的兴盛总有一个至高点,到了那个点往往就会走下坡路,就是所谓的“强不过三代”,而到了朱祁镇这里明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朱祁镇也是一位有雄心的皇帝,但由于登基时年纪太小。对朝政还不了解,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太皇太后张太后手中。

  张太后是一个非常仁义、有远见的人,他执政期间不仅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敢于国家大事。因为朱祁镇非常宠信太监王振导致王振经常干预朝政,张太后担心张震误国,经常鞭策他。在加上当时“三杨”还在,在他们的联合治理下国家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

  《玉堂丛语》卷七:“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在“三杨”和张太后相继去世后,一直被镇压皇帝宠臣王振开始展露头角、兴风作乱。然而宦官掌权朝必乱超纲。

第一,王振说到底也就是个太监没有经历过什么大事,没有政治经验,虽略懂经书但跟“三杨”这种大人物是没法比的。第二,见识浅薄,心胸狭窄。在张太后执政期间王振被受打压。在张太后和“三杨”相继走后,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乱杀朝堂大臣。第三,贪婪、自傲。王振不仅贪权,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且贪财。在掌握大权后大肆收受贿赂,甚至在战争中敛财。在土木之变中他建议明英宗御驾亲征,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梦想。王振其实很崇拜明成祖朱棣,他也想在有生之年能在战场上立下不世功勋,流芳百世,但无奈自己能力不足,纸上谈兵,让本来还有优势的明军队陷入困境,被瓦剌大军找准时机一举击败。

  在此战争中,明英宗带了精锐大军二十万,死伤过半,明军战败投降,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大臣战死,文武公、侯、侍郎、内阁学士等以下共百余人遭难,损失惨重。唯一值得庆幸的“土木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也在此战中身亡,不用再担心他继续作乱了。

  “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归。”

  明军虽然损失惨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不至于亡国。所以对于朱祁镇而言他就算被俘也尚有被救回去的希望,他不至于非自杀。

  当然自杀也有好处,一国之君被俘,敌军就有了筹码 以此作为威胁岂不是要什么,明朝就得给什么。以死明志 展示明朝宁死不屈的精神一来可以震慑敌军,二来不给敌军要挟的筹码。

三、朱祁镇是个有抱负的皇帝,同时也是个怕死的普通人

  朱祁镇其实是个有抱负的皇帝,在明英宗实录有一段对话。内容大意是:

  朱瞻基:将来你做了皇帝,能否让天下太平?

  朱祁镇:能!

  朱瞻基:若有触犯国家法纪的,你敢不敢亲自率领六军,去惩治他?

  朱祁镇:能!

  朱祁镇自幼便有这样的信念,说明他其实也是想效仿父亲做出一番事业的。

  但有时候不怕皇帝不作为,就怕皇帝志高才疏。如果一辈子庸庸碌碌或许在贤臣的辅佐下能保社稷安稳。但如果不懂还瞎折腾,搞不好可能把江山都折腾没了。

  而朱祁镇恰恰是后者,他虽然从小便登基称帝,但权力一直掌握在太后和大臣手里,年纪小时没什么,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就越是想展现下自己的才能。随着祖上留给他的强大政治集团的淡出,和张太后的去世,再加上太监王振的鼓动他终于可以一展抱负了。

  他满腔热血地带了二十万兵,浩浩汤汤地御驾亲征了,然而还没梦想还没开始就被毁灭了。土木之变明军损失惨重。这对于一个二十出头的人来讲,他还未开始自己的宏图抱负就死了,肯定是不甘心了的。

  但朱祁镇也是个怕死的人,在被瓦剌军俘虏后,瓦剌军以哄骗朱祁镇要把他送回去为由,利用他叫守城的守军开城门,到处敛财。朱祁镇并没有因此作出什么过激的反应,还是比较配合的,由此也体现了朱祁镇懦弱怕死的性格,这也是他面对土木之变不会选择自杀的原因之一。

  朱祁镇虽然懦弱怕死,但最后能从敌军的手里活下来并成功夺回皇位,一定也有其个人魅力所在,绝对不仅仅是因为他怕死。纵观朱祁镇的一生,虽然离奇但也是跌宕起伏,可悲、可敬又可叹!

  其他网友观点

  “土木堡之变”对于朱祁镇而言,是非常突然的。没有任何思想上的准备,就骤然发生了。

  而且非常态的溃败,毕竟朱祁镇带着20万大军,而且都是大明精锐,以往大明都是压着蒙古打。

  瓦剌的崛起,在此前大明实际上是没有切身感受的。朱祁镇更是没有任何战阵历练,战争的残酷第一时间震惊了这位甚至此前未出过宫门的年少帝王。

  死其实在乱军中,分分钟就会成为现实。但是朱祁镇是不太可能去考虑“以死报国”的。大明的天下都是朱祁镇的,只不过丢了20万军队而已,就能轻易自杀了事么?

  若干年后,朱由检若是有朱祁镇这种精神,大明也不至于骤亡。好死不如赖活,为了活着,吃点苦算什么?大明物华,国力鼎盛。这些都可以拿来换朱祁镇的命。

  这也是朱祁镇被俘的时候,泰然处之,瓦剌士兵打死也不相信自己俘获了大明皇帝的主要原因。朱祁镇是天授的大明皇帝,是朱瞻基的嫡长子,出生就决定了他的高贵,和对拥有大明一切的理所当然。

  对于朱祁镇而言,一切不过是舍与予的问题。以大明一座城池遭到也先屠戮洗劫的代价来换一顿也先邀请朱祁镇的筵席,这是可以等价的。

  只要活着,卑微、屈辱、大明黎民的水深火热对于朱祁镇而言,这不是考虑的范畴。如果真的考虑这些问题,朱祁镇一定会像朱由检那样,在土木堡战败的那一刻,就会自刎而死的。

  朱祁钰、于谦打破了“大明的一切属于朱祁镇”的逻辑,也破了也先的阴谋。

  大明有了自己的新君,虽然遥奉朱祁镇为太上皇。但实际上朱祁镇的命令对大明已经毫无意义了。

  在那段岁月里,朱祁镇应该是最艰难的。他不知道作出了怎样的许诺,画了怎样的大饼,才挽留了自己的性命。

  朱祁镇回到大明,绝非是瓦剌良心发现。而是他们知道大明的天上同时出现两颗太阳,必然会引发大明的内部问题。

  但是朱祁钰再一次打破了这个逻辑,朱祁镇被囚禁于南宫整整7年。这对于朱祁镇才是真正屈辱和危险的日子。

  大明皇宫这个朱祁镇出生并生活了23年的地方,如今才离开一年回来以后,人还是那些人,物还是那些物。但是自己已经从天子变成了囚徒。

  而所有人对自己态度的变化,就是因为皇位而不是朱瞻基这个人。所以南宫7年远比大漠那一年难熬。

  因为在大漠的时候,再难还有个念想,那就是回到京城,再过那种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日子。而如今回来了,一墙之隔,却恍如隔世。

  对于朱祁镇而言,活着就一切皆有可能。所以“夺门之变”以后,他为什么明知道于谦有功,却仍然杀了他?为什么那么痛恨朱祁钰?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其他网友观点

  其实明英宗朱祁镇没有选择自杀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死。

  如果一个人想死的话,他有很多种方式去死。他可以在被俘之前自杀而死,或者在被俘之后绝食而死、撞墙而死、上吊自杀等等。如果一个人真的想死的话,别人其实是阻止不了的。所以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只能说明朱祁镇不想死。

  关于朱祁镇的被俘经历,大家应该也都知道,事情发生在公元1449年。当时蒙古的也先率军进攻明朝,朱祁镇在他身边的大太监王振的鼓动下亲自带兵与也先作战。当时他带领的军队大约有25万人,号称50万。这一战我也只能说朱祁镇实在是不会打仗,出征的时候连最基本的粮草都没有解决,然后把全军委任给一个不会打仗的大太监王振。王振就带着这样一支大军不断地搞武装游行,结果一路上很多士兵因为吃不饱饭而累死饿死。这样的军队就是再能打也没了战斗力,在经过了一波又一波的作死的操作之后,终于全军覆没在了土木堡。

  那么朱祁镇在也先那里有没有受到侮辱呢?在历史记载当中我们看不出这一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他被俘的时候,也先是把他当成了一个大宝贝的。毕竟他是明朝的皇帝,挟持着朱祁镇便可以一举拿下北京。虽然最后也先没有拿下北京,但至少刚开始的时候他是这样想的。他的如意算盘就是押着朱祁镇去攻打明朝的城池,看着明朝的皇帝在自己手上自然不敢动手。一座城池就可以很轻易的被拿下了。

  好在明朝的朝廷在当时并没有乱。在于谦的主持之下,明朝很快就立了新的皇帝。朱祁镇马上也就变成了太上皇,失去了利用价值。

  也先攻打北京失败之后回到了草原上,当然也把朱祁镇带了回去。没有了皇位的朱祁镇在也先的手上实际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拿着他吧,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要是朱祁镇在自己这里遇到了什么意外,就等于与明朝交恶,在外交上就会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所以在关押了朱祁镇几年之后,也先最终还是放走了朱祁镇。

  关于朱祁镇被俘的这个问题,我并不想说他该不该自杀。其实作为一位皇帝来说,最大的责任在于对战争全局的负责,他个人的生死其实对于战争来说,或者对于国家来说,或者他是否受辱这个事情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并不重要。他毕竟是明朝的皇帝,他只要能够对明朝负责,就是他最大的责任。

  就对一个国家的负责来说,明英宗朱祁镇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对于土木堡之变的失败,人们看到的往往是皇帝被俘这个事情,却忽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多少明朝精锐的士兵因为领导人的猪一般的操作而命丧黄泉。能够保家卫国的并不是明英宗朱祁镇,而是那些奋战在战场上的士兵,也是最容易为人们所忽略的士兵。其实当时也先只有3万兵马,而朱祁镇带领的军队有25万人之多。如果当时重视的是这些士兵的话,至少这一战不会惨败。毕竟是25万人对战3万人,正常打的话也先肯定是吃不消的。所以关于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为什么不自杀,或者说他被俘之后有没有受辱,这个事情在我看来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321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