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丁公桃文提出800年汉语写作的诞生时间,如何解读?

导读: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丁公陶文是在山东省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发现的刻字陶片,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竖写5行11个字符。笔画流畅,好像是“草

  网友提问:

  丁公桃文提出800年汉语写作的诞生时间,如何解读?

  优质回答:

  丁公桃文提出800年汉语写作的诞生时间,如何解读?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丁公陶文是在山东省龙山文化丁公遗址发现的刻字陶片,文字整齐地刻在一件泥质磨光灰陶大平底盆底部残片的器内面,竖写5行11个字符。笔画流畅,好像是“草书”,在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刻符系统是非常罕见的。这5行11个字符,排列规则,刻写有一定章法,已经不是图画,也不是游戏,所以,这件将近公元前4000年历史的陶器,也引起中国文字学家的高度关注。

  事实上,如果按照类似于丁公陶文的陶刻文字,不仅把中国文字的起源推前800年,而是2000年以上。因为,还有更早于丁公陶文的文字。

  但是,对于如何解读这片陶文上的11个字符,我国文字学者也是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思企图有所解读,但是,至今没有成功解读出来。

  我也一个都不认识。

  那么,我们如何认识丁公陶文呢?

  我认为,我们现在要从“文字”的意义上解读丁公陶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例如,文字学家李学勤就把丁公陶文当做甲骨文来认识的,甚至说里面有“猿”有带角的动物等等,结果被大家认为纯粹是瞎猜,新石器时代的人画画能力再怎么差,也不会画不出动物的大体特征吧?还需要别人猜?这样认识史前文字的方法,不是比儿童的辨认的方法高明不了多少吗?

  回还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古彝文,并且与古彝文作了对比。

  但是,仍然得不到学者的普遍认可。

  这种学术现状,说明我们对中国文字起源在理论设计上有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遇到这些甲骨文前的文字。我们往往束手无策。

  要么,拿出什么叫文字的现代文字定义,否认甲骨文之前到底存在不存在文字,是不是文字,要么,就依据现有的中国文字理论去套用在对这些文字的认识上。

  但是,所有这些方法根本不管用,或者丝毫没有用处。

  我们仍然认为,实践决定理论,而不是理论决定实践。对于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我们现在的文字理论没有任何一个原则是可以适用的。

  例如,甲骨文之前的文字是按照象形文字创造的吗?

  所有甲骨文之前的“刻符”,没有一例可以证明“文字”完全是象形文字的思维创造的。从半坡陶器刻符到最接近甲骨文的二里头刻符,没有发现一例是“象形文字”的。

  所以,像李学勤先生那样辨认丁公陶文的做法实在是太可笑了。

  还有像把丁公陶文与古彝文比较大做法,也是非常不可靠的。

  千里马对于中国文字起源问题,一直有一个看法,这就是说,中国文字是分两个阶段完成文字历史的演变的。

  我们把甲骨文之前的这些文字,统统叫做“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

  我们把甲骨文以后的文字,统统叫做“大范围使用文字”时代。

  我们今天就处于“大范围使用文字”的时代,而这个时代从甲骨文开始。

  为什么要这样区分呢?因为文字发展,从历史逻辑上来说,并不是说,这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在漫长的产生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逐步产生的。

  所以,在文字最初的实践时代,文字不可能有社会意义,也不可能有一个使用文字的生活集体。

  例如半坡刻符,我们至今无法认识这些刻符表达什么语言,但是,我们可以确信,这是记录语言的个体行为。

  就像婴儿咿呀学语,我们无法确认他的语言意义,但是,我们可以确认他的个体语言行为。

  作为最早形态的文字,可能还没有社会交流的性质,也没有明确的交流目的,因此,只要记录个体的语言体验和行为就可以认为,这是文字的表达行为。

  所以,千里马一直认为,“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的“刻符”,他明确表达了语言的记录行为。因为,这些“刻符”共同的特点是,没有图画性质,也没有游戏性质,而是只有符号记录的性质,这就是我们判断这些刻符是不是文字的依据。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我们人类有了自己的文字行为。这些行为,就是刻刻画画的符号,这些符号到底要说什么,我们真的需要费一些猜想的。

  可能,有些像“岩画”一样被我们才出来了,但是绝大多数是非常难猜测准确的。

  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历史考证,例如,史前符号学,原始图画学,原始文字心里学等等。我们目前在这些考证知识方面还非常贫乏,所以,瞎猜不但幼稚可笑,也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

  尽管我们还无法解释丁公陶文的符号含义是什么,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属于“小范围使用文字”时代的文字,它与我们“大范围使用文字”时代的文字,真的不是一个系统的。

  因为,这些文字可能根本没有流通过,写字的那个人,创造了这个文字之后,也就是这些文字的死亡之日了。我们只能慢慢积累考古知识去慢慢破解它。

  其他网友观点

  丁公遗址在山东邹平,年代距今4100~42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炎黄文化)晚期,相当于尧舜禹时期。丁公遗址距离炎帝故里潍坊临朐西朱封遗址、黄帝故里济南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黄帝都城淄博昆仑镇昆仑墟都很近,而且邹平有山东唯一的铜矿,可能是黄帝采铜用于铸鼎的荆山所在地,所以这里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一点也不奇怪。

  其他网友观点

  关于丁公陶文我刚开始的解读就与众不同!

  丁公陶文是一篇4000多年前一个方王祭祀时对来年丰收的祈求!正文9个字加一个时间和落款共11个字。

  本人认真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四千多年前的仓颉文,书写格式和今天的扇面书法相同。

  正文--从右往左 竖读分别为:

  【谷子 丰收 10月】

  【家畜 系满 圈场】

  【雏鸟 孵满阁院 五月】

  ...月3

  ..........................王祀

  (即:正月初三,王祭祀)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行1字,由弯曲的【φ和Δ】两个部首构成,其中 φ 和古汉文中ψψ(草)的 ψ 很像是连写,可以解读为草本植物-禾,Δ 像植物上的果实,可解为-谷,第一字即:禾+谷,谷子的意思。

  第二字,由【θ和反φ (彐┓)】两个部首构成,【θ 】横着像很大的成熟的“果实”,【反φ】是篆书'手:ヨ┓'的连写形象,即:“手捧果实”,表示“丰收”的意思。

  那么前两个字就是“谷子丰收”的意思,其它解释祥见手稿。如下:

  丁公陶文的解读对于人类历史的研究是有重大意义的!

  一、如果对就可说明仓颉造字的真实性。

  这是几千年来人们首次看到仓颉文的真实面貌,符合说文解字上的记载,说明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内容是真实可信的。

  二、进一步说明古籍的记载就是古代的史书。

  随着岁月的流失,文字的流变,史书变得支离破粹,而且还夹有大量的神话故事,就像三国时的洛神赋是神话,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把曹操、曹丕、曹植就说成是神话人物,而否定三国是历史!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黄帝战蚩尤的神话故事,而否定古书记载的三皇五帝!

  三、重审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从丁公陶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十进位制的数字(数码),说明我国早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和今天一样的数字。阿拉伯数码最早是几百年前西欧人看到阿拉伯人用之而称呼的,现在人们又发现是印度更早用的,其实再往东你会发现印度也不是原创!而是远古的中国人!

  四、进一步深挖结合考古发现,你会发现中国古代的文字灿若星海!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3252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