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为什么古人派客人端着一杯茶?

导读:“客官,来了,请喝茶”,先将茶上起,客人请上座,今天有书君聊聊“端茶送客”这件事儿。端茶送客最早源于官场。——一巡茶官场上等级制度森严,讲究礼仪规矩是最基本的为官

  网友提问:

  为什么古人派客人端着一杯茶?

  优质回答:

  为什么古人派客人端着一杯茶?

  “客官,来了,请喝茶”,先将茶上起,客人请上座,今天有书君聊聊“端茶送客”这件事儿。

  端茶送客最早源于官场。——一巡茶

  官场上等级制度森严,讲究礼仪规矩是最基本的为官之道。

  清朝时,下级拜见上级,上级都会叫人奉茶,这是待客之道。下属呢,不能真的拿起来就喝,应该在落坐之后,等上级做出摆手请茶的姿势后,上级先尝一口之后,才会喝茶。

  如果上级觉得与下属无话可聊了,不好直言就会端起茶碗抿那么一下,或者举起茶碗装作喝茶的样子,以示意下级该走了。

  话说清朝一新上任的县令,也是在这样一个知了都喊热的夏天,在去拜见上司巡抚大人时,因持扇驱凉已成习惯,天气也实在太热,故不舍得放下手中的扇子。唉,也活该这位县令倒霉,如此大大咧咧真不是时候,舍不得扇子,却“舍”了乌纱帽。

  在古代是不能拿扇子进入衙门的,这位巡抚又非常注重礼节,还没等这位县令落座,就将旁边的茶碗慢慢端起来了,当然神情肯定不悦。两边随从看到了,高喊“送客”。

  可怜这位新上任的县令没多久就因其他原因被罢免了,看来这礼节不可不知。这第一印象还真是马虎不得。

  到了如今,知书达礼,懂得必要的礼节仍然十分重要。很多大学生面试就输在了细节,不良的习惯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也难怪现在上岗面试是一道必须要过的坎儿。

  上行下效,当官场流行一段时间后,端茶送客就沿袭到民间。——二巡茶

  现在有些讲究的人家,还是如此。

  有的主人很含蓄,不会说什么,但会做出动作。

  前几年,跟随朋友到福建一大户人家做客。主人泡茶很讲究,说什么茶叶配什么壶,我一马大哈什么都不记得了。

  就记得那个喝茶的小杯太小了,不够我一口喝。又不好意思说要大杯子,喝了一杯还要第二杯,喝了二杯还要第三杯,喝了三杯还想要,无奈茶壶太精致小巧,里面的茶没有这多了。

  朋友见状赶紧将我拉出来,告辞离开。告诉我,茶是用来品的,不像你这样喝的。你没看见主人在喝第三杯时,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头一起向外么?意思是喝完了这杯就走人,不能再喝了。如果是向内的,就可留下再喝一轮。

  朋友的话让我一楞一楞的,原来喝茶不是用来解渴的。

  

  这种“端茶送客”的方式于我们普通百姓仍有借鉴意义。——三巡茶

  无论是亲戚还是朋友,当主人给你倒了茶,不是自觉主动给你倒茶,而是问你还要不要添茶时,你就应该明白,是时候该离开了。当主人频繁看时间也是一种潜在送客的方式。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不可不知,尤其是很讲究的大户人家,更要注重礼节。

  在茶礼仪还是酒礼仪上,有书君都遇到过尴尬,好在人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没有将我这小老百姓放心上,有一定的修养和涵养,给了我很大的包容。有一次,在酒桌上,还帮我解了围呢!要不然,真是糗到家了!

  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一样,渊远流长,要学的还有很多,有些礼节还是知道的好,免得和有书君一样,闹了笑话还不自知。好了,今天就聊到此,茶已过三巡,“端茶 送客”!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其他网友观点

  我国古代,有一种“端茶送客”的惯例。来客相见,仆役献茶,主人认为事情谈完了,便端起茶杯请客用茶。来客嘴唇一碰杯中的茶水,侍役便高喊:“送客!”主人便站起身来送客,客人也自觉告辞。这既掩饰了尴尬,又表示了尊重。

  据清代末期朱德裳《三十年见闻录》记载:一个新上任的县令于炎夏之时前去拜谒巡抚大人,按礼节不能带扇子。这位县令却手执折扇进了巡抚衙门并且挥扇。巡抚见他如此无礼,就借请他脱帽宽衣之机把茶杯端了起来。左右侍者见状,立即高呼“送客”。县令一听,连忙一手拿着帽子,一手抓着衣服,很狼狈地退了出去。

  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古代官场上盛行的风俗——“端茶送客”。

  那时,下属拜见上司,上司虽让侍者泡茶相待,但大都不喝。当上司举起茶杯做欲喝状时,则是下“逐客令”地表示,侍者会立刻高呼“送客”。当然,清代官场上的客来上茶,坐久了也是可以喝的,但须上司举手称“请茶”且上司先饮,下属才能端茶品饮。

  端茶送客,来源于何处?

  据查,“端茶送客”首见于宋普济的一本佛教书《五灯会元》。书中载有公案一则,曰:“问:还丹一粒,点铁成金。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学人上为,请师一点。师(翠岩会参)曰:不点。曰:为什么不点。师曰:恐汝落凡圣。曰:乞师至理。师曰:侍者,点茶来。”公案中的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点茶来”,指导学人自悟禅理,表达的意思是:“你不必说了,你可以走了!”

  之后,引申开来,最终成为官场上一种“端茶逐客”的习俗。

  以茶待客,起于魏晋时代,发扬于赵匡胤执政时期。《晋书》有云:东晋刺史史恒温待客,不以酒菜,而多奉茶果,期间做可见其风雅。

  唐代,来客上茶以是礼节,长者坐于主位,其旁有锅,待锅中水沸,取一勺茶末放入锅中,长者用勺在锅中搅拌,待茶煮过后,将茶汤乘入碗中,再由童子奉上宾客。

  从颜真卿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便可知,但唐代包括唐以前的茶都甚为难喝,在煮茶的过程中都会加入八角、桂皮、糖盐等香料,味道杂七杂八,缺少了茶本身苦中带涩、回味清甜的本源。

  到了宋代,茶的礼仪开始成为了地位的象征。

  一日,赵匡胤邀他的宰相范质谈事。那时宰相是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太监奉上茶后,范质行礼刚要落座,赵匡胤突然说他眼睛不好,要范质递下折子,范质起身递给皇帝,这时手疾眼快的侍卫已经将他的茶与座位都给撤走了。

  从此,宰相不再与皇帝平起平坐,这便是“废坐撤茶”的历史典故。

  如今,“端茶送客”已经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更现代更文明的送客方式。比如,在当今谈事情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事情谈完后,你可面带微笑,及时地说:“好的,今天是不是先谈到这儿,其他的话我们改日再谈,好吗?”

  如果送客出去的时候,客人仍意犹未尽,边走边谈,甚至会在门厅过道中形成站立长谈,这种情形更令人不耐其烦。唯一的办法,是你不要停下脚步,让他跟着你走出门去,然后主动说“再见”。

  其他网友观点

  义芳君说茶 | 每日原创深度精彩茶说,告诉你一个真实茶世界!

我国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都体现了礼仪之道。茶是中华文明礼仪的载体之一,喝茶既可以是迎宾,也可以是送客。

  喝茶迎宾,这点自不必多说,自古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美谈。

  今天就说说这“端茶送客”,其实就是主人“下逐客令”了,暗示客人该走了。客人知趣的话,就会自己主动离开,从而避免了双方的尴尬,让双方非常有体面地结束会面。

  古人文雅至此,连送客都不好直接说出口,而是通过这种约定俗成的礼仪来作提醒。

  可见,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比今天,虽然一般人下逐客令,并不会明说,但总得挖空心思找各种借口、理由来搪塞客人,那可真是好太多了。毕竟这是一种当时人们都认可、并遵守的往来礼仪。

  可惜,这样实用又富有文化意趣的礼仪,如今早已消亡,如同古人见面或告别时的“作揖”,现在我们只能在电视剧上看到演员们演绎了。

  这种礼仪源自宋代的“点汤送客”,在清代乃至民国时期,尤为常见,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一种体现。

  那为什么那时候的古人喜欢用这种方式来送客呢?

  一是,在物质较为匮乏、通讯落后的旧社会里,人们的信息交流并不那么顺畅,作为社会约定俗称的礼仪,它并不会因为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立即作出改变,而是作为相对固定的惯例,被人们所遵守。

  二是,作为传统儒家精神的一种文化表现,它在人们心中的影响根深蒂固。人们一般不会选择直接拒绝别人,而是在这富有仪式感的环节设计中,彼此心领神会,心照不宣,让双方留有颜面。

简介 | 义芳君,国家级评茶师、原创茶文化自媒体人。一起聊品茶 | 聊文化 | 聊生活 | 聊健康。喜欢就关注,有用就分享,转载请务必保留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3253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