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哪些皇帝被高估了?
导读:清朝有哪些皇帝被高估了?清世宗雍正帝啊,不仅是清朝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甚至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 为了防止有人抬杠,我先说一下,雍正帝是有能力的,但
清朝有哪些皇帝被高估了?
清世宗雍正帝啊,不仅是清朝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甚至可以算中国历史上最被高估的皇帝。为了防止有人抬杠,我先说一下,雍正帝是有能力的,但是雍正帝现在在互联网上的名声比他真实能力要高得多,所以说他是被高估的皇帝。
这不是说雍正帝没有能力,而是说雍正帝名声和能力不匹配。
首先,大概是电视剧《雍正王朝》的缘故,大家都以为康熙帝末年国库没有存银,但是很遗憾,根据怡亲王在雍正二年给雍正帝的报告显示,康熙六十年国库现银,看清楚,是现银,并非账本,现银3262万两;康熙六十一年国库现银2710万两。
查得六十一年奏销册内实在金二千五百五十四两五钱二分八厘,内亏空四百九十八两五钱……实在银二千七百一十万九千二百八十六两七钱五分,内亏空银二百五十九万二千九百五十七两六钱三分一厘。
胤祥的这份奏折现在还被保存在国家历史档案馆里。
而雍正十三年,雍正帝去世时国库存银多少呢?3453万两。具体出处是史志宏教授的《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
为什么康熙六十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国库存银少了500万两?原因是当时清朝正在与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在西部对峙了,康熙帝第十四子胤祯就在西北前线。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上被吹的天花乱坠,励精图治的雍正帝死时国库存银仅仅比康熙六十一年多了700万两白银,这还是在雍正帝以“耗羡归公”名义实际对老百姓加征新税的情况下。
另外,康熙帝晚年亏空严重,雍正帝奉命清理亏空也是小说《雍正王朝》杜撰出来的;因为根据目前两岸故宫保存的清代皇帝朱批以及皇子奏折来看,以“胤禛”领衔的奏折在康熙朝一共只有四份。而且没有一份涉及到所谓的清理亏空。
顺便说一句,以“胤祯”领衔的奏折在康熙朝有三十多份。
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上被认为“能力非常突出”的康熙帝四皇子胤禛,只有四份以他名义给父皇康熙帝的奏折,而且没有一份涉及国计民生。反而有一份他代康熙帝去祭祀后报告详情的奏折。
而这种代替康熙主持祭祀的奏折,康熙帝皇三子胤祉有好几份。
再来说军事,事实上康雍乾三代,清军最大一场败仗就发生在雍正帝在位时期,那是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败,这也是康雍乾三代清朝对准噶尔最大败仗。
清军副将军、辅国公巴赛,副将军、兵部尚书查弼纳,一等公、前锋统领、参赞大臣达福,以及参赞大臣马尔萨、素图等阵亡,参赞大臣觉罗海兰,定寿和侍郎永国等自杀。
清军入关以来,一次性阵亡这么多高级将领和贵族,还是第一次。
正因为雍正朝西北一直在与准噶尔部作战,所以雍正帝在搜刮老百姓方面比他父亲和儿子都要厉害,所谓“耗羡归公”就是雍正帝对老百姓加征新税。
所谓的“耗羡”,原来是地方官在正税之外额外加征给自己的好处费;“耗羡归公”也不是什么新鲜主意,早在康熙五十八年陕甘总督就奏请康熙帝批准“耗羡归公”,结果被康熙帝严词拒绝了,康熙帝说“耗羡归公”说到底就是盘剥老百姓,盘剥这个名头我可不想担。
然而雍正帝一即位就立刻批准了山西巡抚诺敏的奏折,同意实行“耗羡归公”,当时礼部右侍郎沈近思强烈反对,他的理由就是“耗羡归公”一定会导致“耗羡之外再添耗羡”。
雍正帝急于搞钱,根本不理沈近思的阻拦,果不其然,就在耗羡归公实行当年,四川等省份就以各种名义征收额外耗羡了。
雍正十三年,雍正帝更是开始准备让各省把归公耗羡登记在册,准备运输到户部,这完全就等于在“永不加赋”的幌子下开征新税。
最后,说一下雍正帝的吏治。
雍正帝时期清朝官员真的廉洁吗?事实并非如此。
举一个例子,雍正六年,雍正帝亲自给山西省的耗羡花了一道红线“一成三”,也就是说山西省的各地衙门最多只能在正税之外额外征收正税13%作为耗羡。
结果当年就有御史报告,说山西没有一个县遵守雍正帝所画的红线,征收耗羡最少的也达到了14%,多的到20%。
雍正帝知道这件事后也没有对山西官员进行任何的处罚。
综上所述,雍正帝本人当然是有才能的,在清朝帝王里也算中上,但是雍正帝他在历史上的所作所为配不上他目前在互联网上的好名声。
来自优质历史领域网友“这些历史要读”对清朝有哪些皇帝被高估了?的观点:
康熙和乾隆两爷孙是最被高估的皇帝了。
康熙和乾隆时期,往往被历史上称为康雍盛世,被冠以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也是最长的一个盛世。因此,康熙和乾隆都被冠以了明君的称号。尤其是康熙更是几乎被吹捧为千古一帝的地步了。《康熙王朝》和那曲《向天再借五百年》,让许多小伙伴们都对康熙大帝的文治武功深表敬佩。但事实上,康熙的功绩是可圈可点的。
康熙的文治武功,主要是剪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葛尔丹和击退沙俄。
但这里头,有三个其实并不算得上是什么了不起的成就。比如平定三藩,其实三藩本来就是被康熙自己逼反的,就是他过急的削藩,而对吴三桂的不了解,才导致了吴三桂起兵造反,让清朝几乎濒临崩溃的地步。
收复台湾,其实这个真的不算什么。因为那时候的台湾远不像现在这么富裕和发达。那时候的台湾人力物力匮乏,郑经都是靠通过劫掠东南沿海才能维持。然而,就是这样,康熙收复台湾还是要靠郑军叛将施琅才能成功。
再说与俄罗斯的雅克萨之战,那就更尴尬了。几百人的沙俄远东开拓队,还算不上什么正规军,而且也没什么像样的武器,结果还是打了两次,而且还是只能靠长期围困,才最终逼降俄军。关键是,事后居然是打赢了仗,却丢了国土。
前期武功被过度夸大,后期的昏庸却被淡化。康熙末年为政过宽,加上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引发了九子夺嫡,导致吏治松弛,国库空虚。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明君。他对清王朝政权的稳定,对满汉关系的缓和,对帝国疆域的开拓和巩固等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乾隆就真的说不过去。
乾隆时代过去被不少史书粉饰为盛世,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乾隆即位时,继承的是其父皇雍正苦心经营十几年的丰厚国力。当时的清朝国库充盈,百姓殷富。然而,乾隆却将之带向了衰落的大路上。
他即位之初尚能勤于政事,后期就好大喜功,大兴土木,耗费国力物力。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其实多半是讳败为胜的战争。比如清缅战争,前前后后打了七年,损失数万将士,耗费巨大,却并没有战胜缅甸,最后清朝只能与缅甸签合约停战,缅甸给清朝一个下台阶,然后草草了事。这一战,连一向自大的乾隆自己都承认打得不如意。
但是,乾隆的昏庸就在于,他们对战争技术和世界发展的无视。当年,一些参加过清缅战争的将领,目睹了部分缅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术落后。返回后曾上书乾隆帝,提议向西方购置先进的枪支,雇佣西方军事技术人员,仿制枪支,增强自身国力。
然而,乾隆皇帝受“骑射为本”祖训的影响,认为发展火器将会导致本来入关后因腐化导致骑射和冷兵器作战技艺松弛的八旗军依赖火器,其该方面技艺进一步松弛,所以未予以重视。这就为半个世纪后鸦片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165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