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哪个字是错的(康熙避暑山庄的错别字)
导读: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全天下的第一错字,究竟错的有多么的离谱,是题写者本人故意为之,还是后人理解有误? 此中究竟有怎样的蹊跷变
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全天下的第一错字,究竟错的有多么的离谱,是题写者本人故意为之,还是后人理解有误?
此中究竟有怎样的蹊跷变故,闻名于世的避暑山庄,到底是因为这一个字饱受诟病,还是借此宣传,间接为其扩大了影响力呢?
汉字的演化,也并非一朝一夕的,就至今我国境内,所有的文字也达不到统一的程度,偏差是有的。
让我们来看看,众人所说的康熙写错字到底错在哪里?
按我们现代的避字来说,实际上是经过简化的简体字,绝非康熙写错了,应该是被人误解,理解错了,如果大家对古文字颇有研究,就明白当时康熙为什么会这样写。
发现这一横的人,只能说注意细节,但却没有文化历史常识,如果大家有临摹过的,真实古人碑帖字迹,如果恰巧有这个字,多一横才是常规写法。
当然也有人说是康熙多写了一点,但是整个字上其实就两点,何来多一点之说,刚开始我也陷入了这个误区,始终没有找见这一点多在哪里,但其实看到那多出来的一横,才恍然大悟。
关于康熙多写的这一横,也被许多人大做文章,根据导游口中最常见的说法,就是康熙为疏忽大意写错,身边的大臣无人敢斗胆指正,所以这一笔也就被遗留了下来。。
对于康熙写错的字也还有其他版本。
大约在1701年的冬天,康熙也如同其他皇帝一般,并不愿意在皇宫中常年居住,也想找一个山清水秀,冬暖夏凉的行宫居所,沿途经过的美景众多,哪怕是龙须门、双峰寺,也没有让康熙动心。
但就在他半路返回,准备去另一所行宫的途中经过热河上营,被这里的美景深深吸引,再加之此地,地理位置极好,是建立行宫的一块风水宝地。
确定好地址,从1903年开始,热河行宫耗时5年终于初具规模,直到三年后才最终竣工,为此等了8年之久的康熙,也为其亲笔题名,一幅避暑山庄的康熙亲笔,瞬间跃然纸上。
难道这真是康熙的低级失误吗?
其实并非如此,康熙对于错字的态度还是相当严谨的,批阅奏章就能看出其细心程度。大约在1707年,有一次康熙在奏章中发现错字,还是秉着负责任的态度,将其圈点出来,事后也特意向主要负责人告知。
至于康熙为什么会对错字如此纠结,不仅是说明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于交上来的每一份奏章,他都是仔细阅读了的,有任何错误,只要是他能够发现的,都会将其改正。
很多官员因为公务繁忙,有些奏章也仅仅是例行公事罢了,认为康熙必然不会仔细查阅,但孰不知康熙的批阅奏章态度,在奏章中就有直接体现,只要是他批阅过的,都有批阅点评的痕迹。
康熙对于文字的尊重,用谨言慎行来形容最为贴切。
在康熙逐渐步入老年,身体有恙之际,他也经常会召集大臣来探讨,这些年来所做的功绩与欠缺之处,就明确表明:他在批阅奏章的时候尤其谨慎,在奏章里发现错别字,必然会修改后再发,容不得半点疏忽,也算是长期以来因习惯养成的天性使然。
尽管身为一国之君,但康熙在闲暇之余,也经常会读书写诗,梳理文章,精神世界也很丰富。1684年在康熙南下巡查期间,闲来无事的康熙,竟然沉浸在书中,直到三更天也浑然不知。
直到身边的侍从前来提醒,让他保重龙体,他才从沉浸的状态中走出来,从5岁起就读书的康熙,到8岁这三年之间。
对学问始终秉持着不耻下问的态度,熟读四书五经,已经是基础,除了圣贤书,对于古代帝王的治国韬略,他也会经常涉猎,保留其中的精华,对于其中不当过失之处,他也会在书中批注,提出自己的意见见解。
如此细心,博学谨慎的康熙帝,为什么会写错字?
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古今文化的差异,当然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有人故意为之的假象,见着康熙皇帝的名号,通过看似是纰漏的文学常识,从而对康熙皇帝,对那一段历史进行调侃。
其实更多的是趣味性,而并非真实的情况反映,关于避暑山庄的避字,自古以来就有那样的写法。追根溯源,是我们理解错了,而并非康熙写错了。
来自优质历史领域网友“北京汪再兴”对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真的是“天下第一错字”吗?的观点:
对与错是相对的
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字多了一横,从书法的角度讲,不是错字,但从写字的角度讲,应该是错字,错字海了去了,还谈不上是天下第一错字。
从书法角度,避字多一横,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黄庭坚等很多书法家都这样写过。康熙不过是有样学样,跟着一起这样写罢了。
但哪个要敢说这个字错了,康熙爷要不要你有脑袋不好说,一定会有比孔乙已更孔的学究,温着一碗酒,抖出一长串茴香豆的茴字来扔你。是嘛,这种写法有碑有帖的,有根有椐的,当然不能算错字。即使错了,因为是康熙写的,那也必须是“天一第一错字”——这就是话语权的恶果,只要是领导写的,怎么可能是错的?别人一看领导都这样写,也就跟着这样写,几千年下来,以讹传讹,错误的也成能转成正确的了。
从写字的角度,领导这样写可以,即使再加两横,也自有一大串人来说领导这样写有哪些讲究。但你一个平头老百姓,要是这样写,那就肯定是错的,即使写对了,肯定也有大帮人说你结构不对、笔力欠弱啊等等一大串缺点,总之缺着缺着,你不认错都不行。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多得很,比如张作霖写的墨字少写了土,那叫寸土必争;曲阜孔府门前的富字没有点,那叫富不露头;文章的章字一竖串通,叫做文章通天……一个两个的错字其实不要紧,也就算是个文字游戏,一带而过。但最惨的就是朱元璋的科举,出题在《四书》、《五经》,格式是八股文,而且规定,所有的文章必须仿古人立言,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而关于《四书》、《五经》的解释,必须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这个圣人是谁呢——朱熹。而朱圣人的解释,当年可能在上茅厕憋出一句,写下来,吃饭时又想出一句,写下来,本来就不一定作得了准,而过了上百年后,朱元璋居然要所有的人按照他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真真折磨了明朝的士子!
所以,对与错虽然是相对的,但以讹传讹,其实是不可取的,还是早早避开为妙。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174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