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太后后来反对维新(慈禧太后支持维新运动)
导读:光绪皇帝实行百日维新,真正触怒慈禧太后的导火索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慈禧是代表守旧势力的顽固派,而光绪、康有为等人是代表先进发展方向的维新派。1898年,在康有
光绪皇帝实行百日维新,真正触怒慈禧太后的导火索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慈禧是代表守旧势力的顽固派,而光绪、康有为等人是代表先进发展方向的维新派。1898年,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辅佐下,光绪皇帝开展了维新运动,是为“百日维新”。但光绪皇帝的维新变法触及到了顽固派的利益,所以顽固派的总头子慈禧就疯狂地反对变法。虽然慈禧已经让光绪亲政,但是大权仍然掌握在了慈禧的手上,在慈禧这个老妖婆的反扑下,维新运动最终失败。
这是长久以来我们所熟知的“百日维新”的说法,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这个说法是逃到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说法,而根据近年来历史学家们的研究,事实还真不是这样。
▲历史真相,其实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
那么慈禧太后为什么要发动戊戌政变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站在慈禧的立场上来考虑一下,慈禧真的贪恋权位吗?
其实把权力交给光绪的决定,是慈禧自己做的。她提出这个想法的时间是1887年,在当时来说光绪才16岁,按照正常顺序,慈禧应该在皇帝18岁大婚后再交出政权。当她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大臣们都非常紧张,大臣们的紧张在于大清王朝在哪个时候也是风雨飘摇,没有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国家怎么往前走?把国家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且当时光绪皇帝也没有表现出一个有雄武之气的样子,即便是光绪的老师翁同龢、光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也是哭天抢地地要挽留慈禧,希望慈禧能再给光绪保驾护航几年。可这个时候态度最坚决的恰恰是慈禧本人,她坚决要交出大权,自己回到颐和园养老。
那么慈禧提前两年交出政权是虚伪吗?不少历史学家是这样认为的,但如果你真的回到慈禧生命历程中,站在她的立场,交权的事情也能理解。
如果我们站在传统中国女性的角度来说,慈禧非常苦命,人生三大不幸同时发生在了她的身上:少年丧父,在她年轻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一家人哭哭啼啼地把父亲送回了北京;中年丧夫,26岁的时候老公咸丰就翘了辫子,芳华正茂的时候守寡;晚年丧子,等到40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把儿子同治皇帝培养出来,不想同治却不学好,据说是得了花柳病死了。在遭遇了人生重大的三次打击后,慈禧还是以钢丝般的强悍精神又挺了过来。她把一个4岁的小皇帝抱到宫中重新培养,终于又培养到了18岁,到了这个时候慈禧也感到累了,要养老了。
▲操劳了一辈子的慈禧想退休,是很正常的事情
再从当时的格局来说,国家在天平天国战争后,几十年来基本保持了和平稳定的状态,内忧外患也没有了,慈禧就有了退休的想法,至少不能完全说就是虚伪,这里面也有几分是真的。
其次,慈禧面对当时的政治压力,交出大权是合乎情理的。虽然慈禧的政治手段非常高超,无论是封疆大吏还是内廷朝臣,都被她摆得服服帖帖的,但是太后垂帘听政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国家的常态,国家还是要回到皇帝执政的正常轨道。据野史记载,左宗棠对慈禧垂帘听政的事情曾经用牝鸡司晨来形容,牝鸡司晨,就是母鸡报晓的意思,而报晓是公鸡干的,你老母鸡应该是下蛋的,出来报晓干嘛?因此当慈禧到了51岁的时候就要考虑自己的历史地位问题了,她也想青史留名,也希望死后能向大清的列祖列宗交代,更希望皇朝的政治运行能回到正轨,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慈禧与光绪的关系,实际上是非常亲密的
更为重要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说的光绪与慈禧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还忽略了一个特别重大的因素,就是慈禧与光绪之间的关系是亲得不能再亲的关系。
从慈禧的夫家论,光绪是她的亲侄,同治死后就属光绪最亲了;从慈禧的娘家论,光绪是她亲妹妹的儿子,而且慈禧与她这个亲妹妹的感情是非常深的,能深到什么程度呢?当她妹妹死的时候,慈禧亲自去看望,觉得妹妹陪葬的规格太低了,当时就暴怒了起来,然后就亲自带着太监把他们家里里外外地搜了一遍,把所有的好东西全部给妹妹陪葬,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几度情绪失控。
光绪进宫后身体不好,肚脐眼经常是湿的不干,慈禧便天天用纱布给光绪不停地擦;光绪怕打雷,慈禧就天天抱着小皇帝睡觉,一旦打雷光绪就会惊吓,慈禧便会紧紧抱着光绪不使他惊吓;从小就关心光绪每顿吃什么,每天穿什么,为了把光绪培养成一位合格的皇帝,慈禧关心光绪每一天的学业,亲自教光绪认字、书法等等。这是慈禧后来经常讲的事情,站在一个常人的角度来说,这也能说明慈禧对光绪抚育的感情之深,可以说这种感情并不比母子感情差,比一般的养子与养母的感情更为亲密。
对于慈禧来说,她不仅把光绪当亲儿子般抚养,还承担着为大清培养未来接班人的政治使命,所以慈禧与光绪的这种紧密和亲善的关系,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这样的感情对于康有为这样一个外庭的人来说,是无法理解的。康有为其实并不受光绪的待见,在整个“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的官职仅为总理衙门章京,是个非常小的官职,品级也只是六品。维新变法是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光绪皇帝也不可能让一个六品小官来主持如此大规模的政治改革。
▲康有为、梁启超与光绪的合影,其实是PS的
后来康有为流亡海外的时候曾经拿出过自己与光绪皇帝的合影,以证明光绪对自己的看重,但实际上这张照片事后证明是PS的,康有为或许是世界上最早搞PS技术的人。康有为所说的整个“维新变法”,基本就是他一厢情愿地认为光绪皇帝看重了他,要他出来主持政治变革,但实际上光绪并没有把他当回事。
后来北京坊间传出一则传闻,说慈禧太后要在天津检阅新军的时候对光绪皇帝下手废掉光绪帝,这样的传闻也只有康有为这样外庭的小臣才会信。后来戊戌政变的时候,慈禧一回宫就直接把光绪皇帝叫来,当着几个大臣的面数落了光绪一番,政变就完成了,对于慈禧来说政变就是几句话的事情,还有必要跑到天津借荣禄的手来搞吗?
但慈禧要把光绪皇帝废掉也不容易,因为慈禧是作为皇帝的妈才有的权力,才有了太后的权威,如果废掉了光绪,就等于是废掉了自己的权力基础。太后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要通过皇帝,什么叫垂帘听政?太后坐在后面,前面坐着的是皇帝,太后才能借着皇帝发号施令。
后来在戊戌变法之后,慈禧也一度想废掉光绪皇帝,但却遭到了几乎所有朝臣的反对,尤其是两江总督刘坤一就认为,“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难防”,这句话当时流传的很广,也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同。意思就是说我跟光绪之间的君臣之分是天注定的,更何况民间舆论、国际列强的各种舆论,也决定了不能废掉光绪皇帝。所以后来慈禧想废掉光绪皇帝,她就发现其实是做不到的。
▲慈禧其实废不了光绪皇帝
而导致慈禧与光绪关系决裂的,正是康有为对政治的误解。康有为在得知了这个“内幕消息”后,便发动维新派人员“解救”光绪皇帝。可笑的是,康有为一伙人当中竟然还想出了“围园杀后”的惊天计划,就是打算找光绪借几百个人把颐和园围起来捉拿慈禧。这个计划的可笑之处就在于,靠着这几百个人不要说把慈禧抓起来杀掉,就是把慈禧软禁起来都绝无可能。因为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运行,到了清代早已定型,皇帝一定是以孝治天下的。只要慈禧在宫中,光绪就每天都要给太后去请安、陪着吃饭,甚至要陪着看戏。如果光绪真的就靠着几个小臣去把太后抓了起来,在当时的舆论来说也是绝对接受不了的。
康有为对政治的理解基本就相当于一个乡村的土老帽看了几本地摊文学,就自认为对宫廷政治有了深刻的了解。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外人也阻止不了他们的想象。
▲康有为完全就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妄人
9月17日,光绪皇帝突然下了一道谕旨,大概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有个叫康有为的人,前段时间我要你去上海办报纸,你怎么还没走呢?第二层意思是我觉得康有为这个人有点意思,所以我就召见了他一回;第三层意思是说,康有为你不要再耽误了,赶紧去上海办报纸。这其实是一道很普通的谕旨,但是在康有为一伙人看来就觉得不对了,他们认为慈禧是要动手了,而且还想象出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光绪皇帝非常倾慕康有为的才能,即便康有为是一个六品小官也仍然惦记着,还对康有为大加赞扬。此时的光绪皇帝一定是被慈禧控制了,维新变法就要失败了,在皇帝被控制的最后一刻,为了保护康有为还不忘提醒康有为赶紧逃走。
于是康有为当场表态:皇帝对我有如此的知遇之恩,我怎么能跑呢?皇帝有难,我们作为臣子,要发动各种力量去解救光绪皇帝。后来就搞出了谭嗣同夜访袁世凯,鼓捣袁世凯围园杀后、叫上大刀王五这样的江湖人士去解救光绪皇帝等等的狗血剧。
但是站在光绪的立场,这道谕旨其实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康有为当时各种激进的主张让慈禧和光绪都感到了害怕,慈禧便干涉了这个事情,要光绪不能再用康有为这样的人。此外恭亲王奕訢临死的时候也说过,康有为就是个广东小人,不能用。而且几乎所有的朝臣都认为康有为是个非常有野心的人,如果用这样的人,不要说主持变法,即便是待在北京这个政治中心都没什么好事。当时几乎所有的高层都达成了一个共识,让康有为出局。但是康有为是著名的变法人士,清朝也在变法期间,也不能把康有为治罪,就以让康有为到上海办报纸的由头让康有为出局。
9月18日,光绪从颐和园回到了宫里(谕旨是从颐和园下的,很可能是光绪与慈禧协同了立场之后发了这道谕旨)。当天下午一个叫杨崇伊的人来到颐和园,恳请太后回朝训政,理由是光绪皇帝用的康有为那些人根本就不行,还打了一堆小报告。慈禧在听了杨崇伊的话后,便决定回宫。
▲根据最新的研究,慈禧实际上当时并不想发动政变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回宫就是要发动政变,但是现在经过大量历史学家的考证,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慈禧太后的这次回宫可能是为了好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当时在山海关一带英国和俄国有不正常的军事调动,可能会引发边患;第二件事是第二天光绪皇帝要接见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按照当时的舆论来说伊藤博文可能被清朝聘为客卿,主持清朝的变法,这对于慈禧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慈禧认为既然发生了这么多事,自己就要回宫看看能帮上什么忙。
更重要的是,根据档案记载,第二天也就是9月19日慈禧的行程也说明她的回宫并不是发动政变。当天早上慈禧在颐和园用完早饭后就坐船到了万寿寺码头,上岸后到万寿寺上香拜佛,之后从广源头码头上船,顺着水路到了西直门,到倚虹堂码头找了处行宫少坐,少坐后换轿,从西直门到西安门,然后再缓缓进宫。这就是慈禧从颐和园到宫中的整个过程,就这样一个节奏是在发动政变吗?这完全是慈禧太后每次还宫走的正常程序,而且是浩浩荡荡大队人马提前准备好的一次还宫。
当天晚上慈禧确实与光绪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因为第二天光绪在接见伊藤博文、袁世凯的时候,根据当时的记载光绪有些打不起精神。可以肯定的是当天晚上没有发生政变,因为如果发生了政变,光绪皇帝第二天也不可能独自出来接见外国客人。其实在当天晚上,慈禧要求光绪皇帝不仅不能用康有为,还要把康有为抓起来。
到了21日,慈禧就发下谕旨抓捕康有为,给康有为定的罪是“结党营私、莠言乱政”,只是这八个字,没有别的。因为康有为在17日接到了光绪皇帝的谕旨,所以在20日早上就跑掉了,因此慈禧也没有抓到康有为,结果却抓到了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也就是后来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这几天政局的变化特别复杂。先说慈禧,21日发布抓捕康有为的谕旨后就觉得事情搞定了,便回了颐和园,跟上面说的程序一样,只是倒过来了而已。再说康广仁,在他被抓后就屈打成招,供出了围园杀后的惊天大案,当然还包括康有为的种种狗血计划。不过也有说法认为康广仁是个革命志士,在被抓后面不改色心不跳,大声怒斥道,你们这些人不但要对皇上下手,还要对我们下手,要是再过几天我们的计划就要成功了之类的云云。总之,根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围园杀后的事情还真不是袁世凯告的密,而是康广仁招出来的。
▲关于告密的事,袁世凯表示自己是躺枪了
这个惊天计划一泄露出来可就不得了了,慈禧在21日早上回到颐和园,当天晚上深夜就兼程回到了宫里,她决定发动政变,这个时候才能称为戊戌政变。其实这次政变也没有血雨腥风,只是要各处宫门加强警备,之后就大肆搜捕维新人士。
对于慈禧来说,这就使她与光绪之间产生了不可弥补的裂痕,她没想到光绪竟然会计划除掉她,当然光绪对这件事也是一无所知。之后就是大规模的捕杀,直到9月28日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对于慈禧来说,她要培养光绪,光绪要变法她也是支持的。尽管光绪做了一些出格的事,但是没关系,慈禧觉得可以用自己的政治权威在背后帮衬着光绪,出不了什么大事,只是康有为不是个东西,先是要把康有为撵走,然后想把康有为抓起来,就这么简单。但慈禧没想到这些人竟然要把自己给抓起来宰了?这便对慈禧的人生形成了重大转折,导致了她与光绪之间的关系彻底崩裂。
▲康有为等人不仅让袁世凯躺了枪,还让光绪也躺了枪
所以真正触怒慈禧太后的导火索是什么?就是康有为等人想象力。康有为为了挽救所谓的维新变法,便搞了个“围园杀后”的惊天计划,这个计划泄露后直接改变了慈禧的心态,使慈禧认为光绪要杀了她,这才促使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
来自优质历史领域网友“煮酒谈史君”对光绪皇帝实行百日维新,真正触怒慈禧太后的导火索是什么?的观点:
“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跟康有为的急功近利是分不开的,因为他的好大喜功,不仅导致变法同仁的牺牲,也使得光绪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1898年6月9日,光绪前去颐和园向慈禧请安的同时,正式向这位大清帝国的实际掌舵者提出了自己的变法计划,慈禧表示同意。
6月10日,光绪命翁同龢起草《明定国是诏》,交给慈禧审查,慈禧看完后,批准。
6月12日,光绪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
变法一开始,光绪便连续颁布了二百四十多道最高指示,涉及帝国的方方面面,大小事务,变法的规模之大,决心之强,世所罕见。
但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却在一百零三天之后戛然而止。同时,变法的主要负责人光绪被软禁,“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所有新政措施中,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均被废除。
这样的一个变法结果,事实上,是由康有为一手造成的。
那么,康有为是如何造成这样一个冤案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围园劫后”计划的失败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的“戊戌政变”的主流版本如下: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是变法的英雄,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是变法的阻挠者,而光绪则是这场变法中的受难者。
但事实并非如此,康有为在这次变法中不应被称为英雄,而是导致这场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
1898年9月14日,也就是变法的第九十六天,这一天,康有为产生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围园劫后”。因为在康有为看来,变法的进度实在太慢了,虽然光绪已经下了几百道旨意,但却遭到了保守派极为强烈的反对,正儿八经被执行的政策却寥寥无几。于是,康有为在这一天酝酿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兵围颐和园,劫持慈禧太后,杀掉一切阻碍变法的大臣。
事实上,康有为的这种想法在此前就已初露端倪,他曾说过:只要有皇帝支持,再有一位手握重兵的人支持,杀掉几个一二品的大官,我们的改革就成功了。
什么是书生之见,这才是真正的书生之见,纵观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但凡变革,哪一次不是腥风血雨,如果都像康有为这样想,何谈变革。
然而,康有为不但这么说,他还真就这么做了。
1898年9月11日,康有为上奏光绪皇帝说:我们应该把袁世凯召进京,把他拉入我们的阵营。
光绪同意,立刻召袁世凯进京。
在康有为看来,要得到一个手握重兵的人支持,这个人非袁世凯莫属。当时的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手握七千新建陆军,且距离北京非常近,如果“围园劫后”计划实施,袁世凯是最佳人选。除此之外,康有为选择袁世凯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筹办强学会的那段时间里,得到过袁世凯的赞助,袁世凯不仅自己为强学会捐赠了五百两银子,更是主动加入强学会,为强学会跑前跑后。
总体而言,康有为对袁世凯充满了期待。
但是,与“老油条”袁世凯相比,康有为在政治上显然是稚嫩了些。有时候,理念上的差别,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致命性的,而康有为也将为他的选择付出惨重的代价。
9月15日,变法第九十七天,袁世凯到达北京,下榻法华寺,准备觐见光绪皇帝。
这时候的北京城已经显得不同寻常,谣言四起,大有风雨欲来之势。
而这次变法的主角光绪,同样也坐立不安。因为他最近一段时间改革幅度太大了、太激进了,改革期间几乎是一天下一道命令,一下子任命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四人参与新政,又在关键时刻召手握重兵的袁世凯进京。
光绪帝的这一连串动作,自然一下子触动了顽固派敏感的神经,他们肯定不会坐以待毙。因此,顽固派的领袖刚毅以及徐桐等人,便联合起来到慈禧跟前告了光绪一状,慈禧也觉得光绪皇帝最近步子迈的太大了,也想要敲打敲打他。因此,她把光绪叫过去狠狠地训了一顿,大意是你给我安分点,如果再跟着康有为、梁启超胡闹的话,那么这个皇帝你也就不要做了。
光绪一老实孩子被慈禧这么一吓,极为惶恐,立刻写了一封密诏,命杨锐带给康有为,大意是缓和事态,让改革变得温和一些。
但光绪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不幸正是因为这封密诏开始的。因为这封密诏到了康有为手中之后,被他精心篡改了,篡改后的密诏版本部分摘录如下:
朕屡次极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可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与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
这份经康有为篡改过后的密诏,就差将造反两个字写在纸上了。所以,这份密诏必然是伪造的,光绪虽然政治才能差些,但断然也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那么,真正的密诏去了哪儿了呢?一直在杨锐的手里,因为当十年后,光绪和慈禧同时去世的时候,杨锐之子才将密诏原件交给了都察院,密诏的内容至此真相大白,光绪的原话是让康有为去上海避一避,改革的事情先缓一缓、放一放。
9月18日,变法的第一百天,康有为见到了杨锐托人带给他的光绪密诏,看完光绪的原话之后,康有为失望了,但他也不想就这么算了,为了变法成功,他决定铤而走险,于是就开始了上述的一幕,他将光绪的密诏进行了篡改,他要通过光绪的这份“密诏”,让他的“围园劫后”计划变得正大光明。
随后,康有为找到谭嗣同,让他去袁世凯下榻的法华寺,说服袁世凯起兵。与此同时,为了保险起见,康有为找到了一个叫毕永年的人,告诉此人,一旦他的计划失败,就让此人带人进入颐和园捉拿慈禧。
康有为表面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事实上却漏洞百出,先不说袁世凯会不会起兵,单就是第二份计划,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叫毕永年的人,可能连颐和园都没有进去过,指望他去捉拿慈禧太后,无异于天方夜谭。
巧合的是,这天晚上七点左右,御史杨崇伊在庆亲王奕劻的带领下来到了颐和园,他给慈禧上了一个五百字左右的奏折,请求慈禧撤销戊戌新政。他给慈禧的理由是这样的:康有为这帮人把大清朝搞的乌烟瘴气,等他们修理完我们这帮老臣之后,就会对太后您不利,如果再放任他们这样胡闹下去,会威胁到我们大清朝的根本。
听杨崇伊这么一说,本来就对戊戌变法不看好的慈禧再次动摇了,在她看来,一旦变法成功,他作为大清帝国的掌舵者的地位将会不保,她正是依靠这些顽固派的人来统治天下,如果这些人都被整下去的话,那么她的地位也将不保。权衡利弊之后,慈禧选择相信前者,在顽固派与维新派之间,他选择了顽固派。
随后,慈禧答应杨崇伊,第二天就从颐和园回宫,主持大局。
晚上九点左右,带着康有为使命的谭嗣同来到了袁世凯下榻的法华寺,让袁世凯举兵勤王、杀荣禄,软禁慈禧。但根据事情最后的发展情况来看,袁世凯并没有答应谭嗣同的请求。
9月19日,变法第一百零一天,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宫,打了维新派一个措手不及。慈禧回宫,意味着康有为的“围园劫后”计划已经彻底失败了。
慈禧回宫后,直接告诉光绪,你从明天起迁居瀛台。这时候,事情还尚有挽回的余地。
9月20日,光绪帝亲政最后一天。这一天,见势不妙的康有为逃往天津,后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往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逃亡生涯。
康有为这一走,只留下了一个被他坑了的孤苦伶仃的光绪皇帝,光绪的政治生涯在这一天彻底终结。
9月21日,政变当天,沉寂了三个月之久的慈禧重新临朝,发动了他一生之中的第三次政变。
这天早朝,慈禧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颁布了两道重要的命令:
一、从今以后,大清帝国的一切还是由我说了算,光绪皇帝以后说话不算数了。
二、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着革职查办,并其弟康广仁,均着步军统领衙门拿交刑部按律治罪。
9月29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康广仁、杨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罪名是“大逆不道,妄图劫持皇太后。”
那么,在这场政变中,是否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而导致政变发生的呢?事实上,袁世凯确实告密了,但他告密的时机实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后,也就是说,袁世凯的告密不是慈禧发动政变的起因,而是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
这也是为什么“戊戌六君子”在犯了妄图“劫持皇太后”这样的大罪之后,八天后才被处决的原因。因为在这八天时间内,袁世凯害怕事情暴露,自身受到牵连,于是在九月二十日回到天津后,便向荣禄坦白了所有的来龙去脉。
袁知事不谐,乃大哭失声,长跪不起,跪求荣为做主。
之后,荣禄将袁世凯的密告带到了北京,慈禧知道“围园劫后”的阴谋后,怒不可遏,下令抓捕所有参与此事者,因为政变之初慈禧并没有抓捕谭嗣同等人的命令,只是下令抓捕康有为以及其弟康广仁,所以谭嗣同他们并没有跑,当慈禧知道“围园劫后”的阴谋后,他们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被抓了,之后,“戊戌六君子”被残忍杀害。
至此,这场维新变法宣告彻底失败。
结语
戊戌变法之所以落得这样一个结果,康有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本人仅仅是一个六品小官,光绪在政治上又缺乏历练,缺少政治经验,并无实权,而他们的对手则掌握着大清帝国的所有政治、军事力量的顽固派。在这样的环境中,康有为却天真的想要“围园劫后”,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最终的结果是他不仅连累了光绪皇帝,更连累了整个维新派。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177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