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导读: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司马昭:我的才能虽然比不上我哥,但我哥没儿子,所以江山迟早是我的,不必争。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想早点掌权,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司马昭:我的才能虽然比不上我哥,但我哥没儿子,所以江山迟早是我的,不必争。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想早点掌权,那我就来点阴的吧。

  汉末到三国时期,兄弟阋墙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说刘表的儿子刘琦和刘琮,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以及孙权几个儿子的大混战,无不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但是,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却表现得相当和睦,让司马懿很放心,司马懿去世后两人又通力合作,最终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司马昭是个野心家,那么他为何在权力面前没有与哥哥司马师反目成仇,反而极力配合司马师的工作,甘愿成为附庸呢?

  看完以下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司马昭十分明智,也要很好的演技。

  司马懿的嫡妻是张春华,她是一个十分厉害的女子,生育了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干三个儿子。

  当初,司马懿为了不给曹操当官,就装病在家不出,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院子里晾晒的书籍没有人收,司马懿思书如命,便不自觉地跑到院子里收书,结果被一个新来的婢女无意中看见了。

  张春华回家之后,得知了这件事,她担心那婢女是曹操派去的奸细,便拿起一把刀跑去将婢女给杀死了,以此来阻止司马懿装病的消息泄露。

  由此可见,张春华做事果断,心狠手辣,不是个简单人物。

  因为有司马懿这么优秀的权谋家作为父亲,还有张春华这样厉害的母亲,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得了真传,长大后都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至于说司马懿的最小的嫡子司马干,由于他年纪比司马昭还小很多,并且从小就有间歇性神经病,所以他失去了成为司马懿继承人的资格。

  相比较而言,司马师的才能要比司马昭高,这一点从两件事上可以一窥究竟。

  第一件事,当初司马师娶了夏侯尚的女儿、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为妻,后来司马懿与夏侯氏家族成为政敌,司马师担心夏侯徽向娘家通风报信,便准备杀掉她,但一直没有想出一个完美的杀人计划。

  后来,全国多地出现了严重瘟疫,许多人得病死去,司马师看到了机会,便下毒将夏侯徽毒死,对外谎称说夏侯徽是得瘟疫去世的,果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魏明帝世,宣帝居上将之重,诸子并有雄才大略。后(夏侯徽)知帝(司马师)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

  要知道,夏侯徽与司马师共同生活了多年,而且为他生育了五个女儿,他竟然忍心杀死结发妻子,可见他心狠手辣,一点也不比张春华差,但这件事也说明他很聪明,在谋略上与司马懿十分接近。

  第二件事,魏明帝去世之后,儿子曹芳继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成为托孤大臣,但两人并不和睦,曹爽处处打压司马懿,司马懿最后没办法,只得称病在家不出。

  尽管如此,曹爽也没打算放过司马懿,准备找机会将其杀掉,这促使司马懿下定决心发动政变夺权。

  但问题是,那时候支持司马懿的将领大多不在京城,因此缺少内援,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司马师站了出来,他瞒着所有人招纳了死士三千,这些人战斗力强且都十分忠诚,他们平时生活在民间,一旦有事就会快速集结,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等到司马懿决定发动高平陵之变前一天夜晚,司马师这才将他阴养死士三千之事告知司马懿,司马懿听完大为震惊,称赞司马师很厉害。

  而在政变过程中,司马师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他从容淡定,调度有方,最终控制了整个京城,为最后的胜利立下了巨大功劳。

  反观司马昭,当他得知司马懿准备发动政变时,一夜都没睡着;第二天政变发生后,他也只是被司马懿安排去防守皇宫,并没什么太大的贡献。

  从这两件事,我们就可以发现,司马师的综合才能很高,比只在军事领域略有建树的司马昭相比(也没打什么胜仗,也就是在主军战败的情况下,他的损失比较少而已),强了不少。

  因为两人在长幼顺序和才能上都有差距,所以在司马懿眼中,司马师就是他着重培养的继承人。

  尤其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自知时日无多,便开始为权力交接做准备,他带着司马师去征讨王凌叛乱,目的是接机让司马师掌管军队,回来之后司马懿就去世了,之后司马师升任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至于说司马昭,则在高平陵之变后先后担任安西将军和安东将军,并在司马懿去世后成为都督(都督淮北诸军事),相当于军区司令,跟司马师的地位相差很大。

  对于这样的结果,司马昭当然不会甘心,但他之所以没有与司马师反目成仇,主要还是因为他争不过司马师,并且他的才能也不足以稳定当时的局势,与其这样,还不如全力支持司马师,自己在暗地里谋划就行。

  当初,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对儿子们管教很严,尤其重视兄弟和睦,所以司马昭根本不敢跟司马昭争夺继承权。

  司马懿去世之后,魏国的局势十分复杂,支持曹魏宗室的人还有很多,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对司马氏家族虎视眈眈,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富有谋略、手段强硬且威望更高的的人主持大局了,司马师很符合这个要求,司马昭则显然无法胜任。

  举个例子来说吧,司马师掌权后为了进一步确立威信,曾发兵讨伐东吴,还任命司马昭作为主帅出征。

  这是司马昭第一次作为领军大将,可见司马师对他还是很重用的,并且他也需要司马昭作为自己的帮手,兄弟二人一起努力稳固地位。

  但是,司马昭不争气,竟然被诸葛恪打得大败而归!

  这还不是丢人的,司马昭为了推脱责任,还在战后暗示属下主动担责,并杀掉了指责他过失的司马王仪,众将因此对他十分不满。

  这件事闹到朝堂,许多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司马昭,司马氏家族的地位和威望一度有被动摇的危险。

  至此危急关头,司马师挺身而出,他主动承担了战争失败的罪责,并削去了司马昭的爵位和都督之职,其他战败的将领则没有受到处罚。

  众人见司马师敢于承担责任,都感到非常敬佩,他的威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更多人愿意效忠于他。

  再举个例子,嘉平六年(246年),魏帝曹芳联络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准备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

  这是曹魏集团对司马氏家族的第一次反抗,但司马师早就有所防备,他安插的卧底提前侦查到了消息,于是他先发制人,将参与政变的一干人等全部灭族,并废黜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司马师擅行废立固然惹了众怒,但他如果不这么做,将会有更多人对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地位发起挑战,可见他果断处理这件事也有其必要性。

  而在这一事件中,司马昭只是个执行者,所有的谋划和决策,几乎都是司马师做出的。

  从以上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师是继司马懿之后,司马氏家族的定海神针,而司马昭那时候还稍显稚嫩,不堪重用,只能当司马师的小跟班,甚至还需要司马师保护他。

  所以说,司马师如此强势,司马昭怎么敢跟他反目成仇呢,不是找死吗。

  但是,也不要以为司马昭就此放弃了,他演技不错,而且愿意去谋划,他有信心从司马师那里接过权力。

  前面我讲过,司马师的第一任妻子夏侯徽给他生了五个女儿,但没有儿子。

  夏侯徽去世后,为了要一个儿子,司马师娶了镇北将军吴质的女儿吴氏为妻,但吴氏后来被证实无法生孩子,司马师便休了她,另娶泰山羊氏之女子羊徽瑜为妻(母亲是蔡文姬的姐妹)。

  羊徽瑜出身名门望族,且年轻貌美,司马师非常喜欢她,与她的感情也很好,但两人结婚数年也没有生育孩子,司马师为此感到十分沮丧。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昭突然做了个决定,以哥哥司马师无子为由,请求父亲司马懿将刚刚一岁多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哥哥,得到了司马懿的同意。

  景帝无子,命攸为嗣。

  那时候司马师不过四十岁出头,正值壮年,生孩子的机会还有很多,司马昭却在这时候将儿子过继给他,显得很不寻常。

  司马昭为何要这么做呢?

  表面上看,司马昭是好心为之,毕竟司马师的妻妾十几年没给他生下孩子,司马昭雪中送炭,值得称赞。

  但其实,司马昭这么做另藏玄机,是在为自己掌权做谋划,那他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呢?

  原来,司马师除了生不出孩子之外,他还有个很大的隐疾,那就是眼睛有毛病,长了一种肿瘤,经常流脓。

  这种病在古代是无法治愈的,在现代也是一种顽疾,一般是先天性的,如果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可能会危及身体其他器官,严重情况下可以致死。

  司马师的眼瘤或许就比较严重,因为他的死就跟这个病关系莫大,而死亡时间距离高平陵之变不过短短五六年。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昭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将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他,一旦司马师过早去世,那么他就可以取代司马攸掌握大权;退一万步讲,即使司马师没有死于眼瘤,甚至活得时间比他更长,那他的儿子司马攸也可以继承权力。

  也就是说,无论从那方面来讲,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司马昭及其子嗣都将是最终受益者,而不是其他兄弟子侄。

  不过,司马昭还是比较聪明的,为了掩饰他的真实想法,他在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的同时,也将另一个儿子司马机过继给已经去世的弟弟司马京为子嗣,以此来避免众人的猜测。

  不得不说,司马昭为了争夺权力,可以说是不惜血本啊,叫他送子童子也不为过吧。

  不过,好在司马昭还有四个儿子(一共九个儿子,三个夭折,两个送人),不至于让他膝下子嗣单薄。

  当然了,司马昭还是想要自己接手权力的,所以他不能干等,他总得做点什么吧?

  机会在正元二年(255年)出现了,这一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发起了对司马氏家族的讨伐,理由是司马师擅行废立,并派人联络了东吴,东吴也同意出兵协助。

  而在此之前不久,司马师因为眼疾加重,让医生给他做了一次切割手术,还没有痊愈,只是将眼睛包扎起来了。

  既然哥哥司马师有病在身,作为弟弟的司马昭应该替他出征才对,但司马昭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表示。

  在一次朝会上,司马师询问众人如何平叛,大多数臣子都劝他派一员大将前去,但钟会和傅嘏却极力劝说他亲征,由于这两人是他的亲信,所以他最终决定亲征,弟弟司马昭则留守京城。

  帝会公卿谋征讨计,朝议多谓可遣诸将击之,王肃及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帝自行。

  起初,战事还比较顺利,司马师率军击败了叛军,但后来文钦之子文鸯突然率军袭击司马师军营,司马师受到惊吓,眼睛珠子被震出了眼眶,等他返回许昌之后不久,就病重去世了。

  司马师去世之时,司马昭和司马攸都在他身边,但司马攸只有十岁,所以司马师便升任司马昭的卫将军,让其统领诸军,也就是选司马昭做继承人了。

  这个其实不难选择,为了家族利益着想,也为了国家前途考虑,司马师不能让一个十岁的孩子作为掌舵人。

  不久之后,魏帝曹髦使用了一个计策,他下令司马昭留守许昌,傅嘏则统领大军返回京城。

  这是曹髦在对傅嘏进行拉拢,其用意是趁机夺取司马氏家族的权力,但傅嘏并没有听从曹髦的诏令,而是跟钟会一起率军护送司马昭返回京城,很快就控制了京城局势。

  曹髦见到司马昭之后,知道大局已定,于是册封他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

  而司马昭掌权之后,第一时间就给钟会和傅嘏升官加爵,并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心腹重臣使用,帮助自己控制朝堂。

  及景帝疾笃,帝自京都省疾,拜卫将军。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用嘏及钟会策,自率军而还。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帝固辞不受。

  这件事的诡异之处就在于,为何钟会和傅嘏要劝说有病的司马师亲征,又为何要极力拥护司马昭掌权?

  原来,钟会和傅嘏与司马氏家族的关系都很不错,尤其是钟会,他与司马师是好友,但与司马昭的关系也很亲密。

  通过这两人在司马师去世前后的表现,以及司马昭对他们的态度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三个人已经结成同盟了,而司马师之死极有可能是个阴谋。

  另一个佐证是文鸯,他作为害死司马师的凶手,后来投奔了东吴,但因为与诸葛恪的关系不是很好,又转投了魏国。

  当时很多大臣建议司马昭杀死文鸯,但他没有这么做,还封文鸯为将军,关内侯,并予以重用。

  如果司马昭重视兄弟感情,那他就该为司马师报仇,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将文鸯当做功臣来对待,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反观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他就因为文鸯害死了他伯父司马师而很不高兴,哪怕是后来文鸯临危受命,击败了秃发树机能,降服了二十余万胡人,司马炎也对他不感冒,还找机会免了他的官。

  可见,司马昭对司马师的感情,甚至还不如儿子司马炎,所以他看起来与司马师相处得十分和睦,其实一直在找机会算计司马师,并且他演技十分不错,对司马师十分关心和恭敬,让司马师对他无比信任,临死前心甘情愿选他作为继承人。

  来自优质历史领域网友“江湖小晓生”对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的观点:

  司马懿的庶子们说,“我们又不是嫡子,不敢跟他们争啊!”

  司马昭说,“我大哥的儿子,就是我的亲生儿子,争什么?早晚还不都是我家的?”

  司马师说,“眼下的形势太复杂,弟弟啊,你们都驾驭不了,还是让我来吧!”

  司马师和司马昭之所以能团结协作,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点是由司马家族的特殊情况,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司马懿虽有九个儿子,但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可以掌握他留下来的权力

  司马懿只有一位正妻,名叫张春华,两人很早就结为夫妻了。张春华对司马懿极为忠心,早期曹操征召司马懿时,司马懿不愿去就装病推辞,不料被家中的婢女看出破绽,张春华当机立断,亲手杀死婢女灭口。两夫妻都是思虑缜密、心狠手辣的人,生下的儿子自然也不差。

  张春华共为司马懿生下了三个儿子,即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但是司马干有间歇性神经病,即便是清醒的时候,也对权力表现得丝毫不感兴趣。如果是在犯病的时候,那就很吓人了。《晋书》记载,司马干的姬妾死后,他不让下葬,而是装在棺材里,每天晚上拖出来奸淫,早上再放回棺材,直到尸体腐烂了才下葬。这样的人,自然是无法继承司马懿的权力的。

  张春华去世的时候,司马懿已经69岁了,正忙着和大将军曹爽争权,于是借机装病,骗过曹爽,暗中积蓄力量,为后来发动高平陵政变做准备。所以,司马懿也没有再娶妻,也就只有司马师三兄弟是嫡子了。张春华和除此之外,司马懿还有三个小妾,最有名的就是伏夫人,生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司马京四个儿子;张夫人生了司马彤;柏氏生了司马伦。这六个儿子,都是庶出,古代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庶子的地位远不能和嫡子相比的,这六个儿子对司马师兄弟来说,从礼法上来说没有任何威

  (司马懿和张春华 剧照)

  即便这六个庶子有什么想法,也很难实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仅起点不如嫡子高,就连进步的速度也远远不如。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被封为长平乡侯、卫将军,司马昭被封为为安西将军、持节,而那些庶子们还只是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之类的小官,威望和权势都差得太多。

  退一步讲,司马懿死之前,虽然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朝政大权,但其实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全掌握朝政的地步,那么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就更没有这种威望,所以说,其实司马懿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儿子们留下了一个棘手的烂摊子。

  当时的形势复杂多变,诡谲多诈,即便是浸淫权术多年的老手来操盘,都是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的局面,可谓风险与机遇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身没两把刷子,还真不敢伸手试一试。而司马懿的庶子们的威望更低,浸淫权力斗争的层次也不够,威望和才干都不支持他们给当权的司马师兄弟找麻烦。不仅不能找麻烦,还要千方百计地支持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保住司马师兄弟,才能保住他们自己的地位。

  (司马懿父子)

  司马师没有儿子,他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儿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当时还比较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司马家族的兄弟们之间还是很团结的,那么竞争就只会出现在嫡子们之间。而嫡三子司马干有精神病,那就只剩下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了。

  为什么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没有发生争权的情况呢?除去当时的局势迫使两人必须联手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师的儿子,就是司马昭的儿子。

  司马师的妻子是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一口气为她生了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夏侯徽后来被司马师给毒死了,又娶了吴氏为继室,吴氏无出,后来被休,至于原因史料未提及,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没有生出儿子吧。之后,司马师又娶了第三任妻子羊徽瑜,是汉朝名臣蔡邕的外孙女,也没生下子女。但羊徽瑜家族地位很高,不能休妻,活得又比司马师还长,所以司马师就只有这三任妻子。

  这个时候,司马师也死心了,看来自己是命中注定没有儿子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昭的正妻王元姬,一口气给司马昭生下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小妾们合起来又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合计九个儿子。于是,没有儿子的司马兄弟们纷纷表示要“吃大户”,过继司马昭的儿子为自己的嗣子,承继香火。

  司马师作为大哥,当然要先挑,于是司马昭的嫡次子司马攸就被过继给了司马师,成为司马师的次子。老六司马京也没有儿子,司马昭就将庶子司马机过继给他为嗣子,不过司马京太倒霉,司马机还没给他生下孙子就死了。

  总之,司马师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你说司马昭争个什么劲呢?早晚这一切还不都是他家的,更何况司马师的身体一直不好,还有眼疾,能活几年都不好说。

  (羊徽瑜剧照)

  司马昭对司马师十分钦佩,自知才能比不上大哥

  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将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跟前,将兵变计划告诉两人,结果司马昭紧张得整夜睡不着觉,而司马师则与往常无异。第二天早上,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齐聚司马门,就连司马懿都为之惊叹。依靠这三千死士,司马师坐镇洛阳,控制京都,保证了高平陵之变的成功。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师的政治才能和政治远见,应该在司马昭之上。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执掌曹魏军政大权。第二年,司马师下令伐吴,让弟弟司马昭为都督,带军出征,结果被诸葛恪击败,导致司马昭的乡侯爵位被削。但很快,司马师就找了个小功,将司马昭的爵位恢复。不过,在一削一封之间,司马昭算是彻底领教了司马师的手段,不敢再有异心,只能乖乖听司马师的话。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了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个人权势达到了顶点。这个时候,司马师并没有亏待司马昭,不仅升他爵位为高都侯(县侯),而且还让他兼任中领军,镇守洛阳,兄弟两人共掌大权。

  由于以上所说的三个原因,司马氏兄弟团结合作,亲密无间,没有给曹魏离间的机会。

  后事发展果然如司马昭所料,他才是最后的赢家

  司马师死的时候,嗣子司马攸才十岁,当然没有能力继承他的大将军之位,所以只是继承了舞阳侯的爵位,这最早还是从司马懿那里继承来的。

  司马师死在许昌,当时正在带兵出征,病重的时候司马昭前去探望,以致洛阳无人镇守。曹髦趁机要求司马昭留镇许昌,只让尚书傅嘏带军回京师。司马昭不听这一套,亲自带兵返回,要求小皇帝封他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将军政大权统统抓在了手里。

  曹髦不甘心当傀儡,带人攻打司马昭的府邸,结果被司马昭豢养的死士成济所杀,这个手段,也是司马昭从哥哥司马师那里学来的,活学活用而已。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权势比司马师当权时威赫十倍,什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那都是全套享受的,还拜为相国,封晋王,加九锡,为篡位做足了准备。

  司马昭死的时候,他的嫡长子司马炎30岁,过继给司马师的司马攸20岁,两人都成年了。按道理说,司马昭应该将王位传给司马师的嗣子司马攸,但最终私心占了上风,将王位传给了司马炎。

  最终,由司马炎完成了篡位的最后一步,建立晋朝。而司马攸在晋朝始终不被司马炎信任,受到排挤,最终忧愤而死。

  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最后的赢家是司马昭。

  综上所述,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之所以能团结合作,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还很复杂,他们不合作就要被其他势力吃掉,这是客观因素。主观上,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司马师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儿子,可以说两人合二为一,共为一体,当然不会反目成仇了。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190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