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明代皇帝的皇后,为什么都选自民间,皇帝为何要与平民百姓之女通婚?

导读:一般说来,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理应出身高贵,历朝历代的皇后也大都出身豪门望族,如清朝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就属于三旗的镶黄旗,其祖父曾任过太子太保,可谓出身显赫。但纵

  网友提问:

  明代皇帝的皇后,为什么都选自民间,皇帝为何要与平民百姓之女通婚?

  优质回答:

  明代皇帝的皇后,为什么都选自民间,皇帝为何要与平民百姓之女通婚?

  一般说来,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理应出身高贵,历朝历代的皇后也大都出身豪门望族,如清朝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就属于三旗的镶黄旗,其祖父曾任过太子太保,可谓出身显赫。

  但纵观有明一代,虽然皇后不全是选自民间,但大多出身普通,基本是从平民、国子监学生、基层武将或基层文官家中选择。

  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氏,其父原来只是锦衣卫正六品的百户,他的第二任皇后孙氏,其父是正九品的主簿。

  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朱佑樘,他的皇后张皇后父亲也只是国子监的一个普通学生而已。再如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王氏,其父原来是九品的文思院副使,可见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不是全部选自民间,大多还是有一定的官方背景。

  《明史·后妃传》中记载到,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组织修撰《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制定了“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的所谓“铁律”。这是朱元璋有鉴于两汉、北周,唐朝等朝代外戚干政的后果,避免重蹈覆辙,因此竭力避免让后世子孙和世家大族或高级勋戚联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就如西汉吕雉外戚专权,东汉梁冀的外戚专权,北周外戚杨坚,以及唐皇后武则天,外戚专权的势力一旦形成,也就江山易主了。

  相反的,皇后如果选自民间或者基层,由于其出身较低,家族本身没有势力,就很难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这样做法也确实有效防止了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因此即使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妖书案中,外戚势力也没能击败内阁势力。所以万历皇帝在李贵妃怂恿下改立福王为太子的计划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从另一方面看,皇后选自民间,也能提高皇室在民间的影响力,让民间百姓觉得皇帝也有一半的血统来自民间,更容易被民间所接受。这一点从明朝很少有农民暴动也可以看出来,另外,从现在基因遗传学的角度看的话,皇后选自民间,也杜绝了近亲结婚的可能性,更能提高后代的质量。这也是明朝的皇帝中没有出白痴皇帝、无能皇帝或者残暴皇帝的一个原因。

  纵观明朝历史,真正出身世家的皇后只有两个,一是明成祖的皇后徐氏,徐氏是开国大将徐达之女,第二位是明宪宗的皇后吴氏。

  实际上皇后的选择也是要通过重重选拔的,其繁复程度不亚于今天的选秀,明朝皇帝立后一共需要经历八种选拔,分别为,海选、初选、细选、精选、宫选、妃选、推送、最后才是钦定。

  可见皇后挑选标准之严格,在这种标准的把关之下,一般最终所选的皇后内在素质和外在仪容都能以保证,真正做到“母仪天下”。

  其他网友观点

  有明一代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创制多出自太祖朱元璋之手,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后宫的各项制度。《明史·后妃传》言:“终明之代,宫壶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建国伊始,太祖有鉴于前代宫闱之失,制定了严格的制度约束后宫,并写入《皇明祖训》,著为“内令”,要求子孙后代严格遵行。对于后宫女性的来源,“内令”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且大臣不得私自进送,这也成为有明一代遴选后宫女子的统一规定。

  洪武皇帝的后妃来源复杂,有的来自起义军将领,有的出身于元朝仕宦之家,也有的来自普通民户之家。建国后,不论是为自己所选择的妃子,还是为诸皇子选择婚配对象时,多挑选开国元勋宿将之女。如太祖李淑妃之父,为广武卫指挥佥事,胡顺妃之父为豫章侯胡美;常遇春之女为太子妃,王保保之妹为秦王妃,永平侯谢成女为晋王妃,卫国公邓愈女为秦王次妃,魏国公徐达长女(仁孝徐皇后)为燕王妃……等等。明初尚未见到有关向民间进行大范围征选的记载,一方面是制度未定,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联姻的考量。

  上图孝慈高皇后马氏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太祖首次颁布了甄选民间女子以备皇家选婚的敕谕:

上以皇孙及诸王世子、郡王年渐长未婚,敕礼部于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凡职官及军民家,或前朝故官家女,年十四以上十七以下,有容德,无疾而家法良者,令有司礼遣之,俾其父母亲送至京,选立为妃。其不中选者,赐道里费,遣还。有司用是扰民者,罪之。

  上图明武宗孝静毅皇后夏氏

  这次太祖为孙儿辈选婚,不再考虑勋贵之家,而转求于地方官民或前朝故官之家,据后世学者研究,与蓝玉案有关。洪武二十六(1393)年,凉国公蓝玉以谋反之罪被族诛,连坐被诛者有一万五千多人,再加上胡惟庸一案连坐族诛者三万多人,胡蓝之狱前后共杀了四万五千多人,随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勋贵们大部分被消灭,“元功宿将相继尽矣”。从此,皇家选婚的对象不再是功勋宿将之家,或许朱元璋也在考虑,自他的孙儿辈起,不会再有势力庞大的勋贵外戚了。

  上图明穆宗李贵妃,万历帝生母慈圣太后

  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后,从太祖为皇子所选王妃的出身来看,虽然有不少出自武将之家,但仍没有完全排除功臣之家。永乐时期,成祖四次为皇子、皇孙、诸王并世子等选婚,皆是谕命礼部自地方或在京官员、军民及前朝故官之家选择符合要求的适龄女子婚配。

  由此皇家选婚自民间访求,当成为定制。正如明人王世贞所言:“国朝自成祖而后,后妃不选公侯家。”

  其他网友观点

  首先,明代皇帝并非“都选自民间”,事实上至少“正后”大多仍然选自有一定地位的家庭,洪武是开国皇帝不论,其太子朱标首任太子妃是开国功臣常遇春之女,建文帝皇后马氏父亲是光禄少卿,永乐帝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徐达之女,正统帝皇后钱氏父亲是海州都指挥使,景泰帝原配汪氏,父亲为中兵马指挥使,是将门世家,成化帝原配吴皇后父亲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父更是怀宁侯孙樘,弘治帝皇后的父亲是太学生,正德帝皇后夏氏父亲为世代军户军官出身的进士,嘉靖帝第一位皇后陈氏父亲为秀才,隆庆帝皇后陈氏父亲为通州右卫世袭百户,万历帝皇后王氏,父亲为世袭锦衣卫千户,天启帝皇后张氏,父亲为进士、中军都督府同知。明代皇帝首任皇后出身较微贱者,只有洪熙帝的皇后张氏,父亲只是个下级军官,宣德帝首位皇后胡氏,是因为姐姐为洪武帝后宫被推荐而获选为太子妃,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皇后周氏,父亲是算命先生。

  不难看出,明代大多数原配后妃都是世袭军官出身,或者和世袭军官有一些关系,这是因为世袭军官、军户大多数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时的中下级官兵,既清白可靠,又门户不高,不会形成过于庞大的外戚势力,也不会过分孤立被轻易动摇。虽然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就制订“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的所谓“铁律”,但实际上并未真正贯彻执行,大多数原配皇后、太子妃地位不低,尤其最早的几位地位更高(常遇春徐达是什么人不用我多说了吧),地位真正低下的寥寥无几,且大多数系出嫁时王子本身地位也不高(嘉靖、崇祯都是如此),而续弦的皇后很多地位低下则不难理解——明代除帝王原配外的后宫女子地位的确普遍低下(否则后妃殉葬这样的陋习也不可能死灰复燃),“自由恋爱”的选择范围如此,续弦皇后的家世可想而知。

  其次,朱元璋和朱棣的确有压抑外戚、避免重蹈汉代覆辙的想法,因此竭力避免让子孙和世家大族或高级勋戚联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如东汉阴王郭马这样的外戚世家,明朝自朱棣之后再无世爵女儿或孙女当皇后,没有一个世家大族或文臣高官的女儿中选(个别父亲有进士之类头衔的,家世也依然是世袭军官,且一旦成了外戚也和宋代外戚一样只能被授予虚爵或武职虚衔)。当然,这种想法是有些天真的——明代依然出现了多次后宫干政的事例,且闹出事来的后宫大多并非出自豪门大族。

  第三,明代的社会体系已迥异于汉代甚至唐代,世家大族的地位已不再崇高,更难以血统骄人,科举成为进身正途,而成为外戚就必须付出从此转入武职虚衔行列、断绝在“正途”发展的代价,且倘若入宫的女性亲属当不上皇后、王妃且无子,更有殉葬的风险,即便皇帝想“换换口味”找一些门阀或文官重臣女子,也未必能够如愿,他们“换口味”的对象只能是下级宫女(这个多了)、被罚没入宫的女俘或女奴(孝宗生母),以及真正的民间草根女子(正德的游龙戏凤)了。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23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