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名字的由来(传国之宝“和氏璧”的出处在哪里,是你的故乡吗?)
导读:历史上奇珍异宝无数,但对于出处,很多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不知从何时就有,仿佛穿越过去一般! 但是有一件却是例外,他就是天下共宝和氏璧!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
历史上奇珍异宝无数,但对于出处,很多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不知从何时就有,仿佛穿越过去一般!
但是有一件却是例外,他就是天下共宝和氏璧!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有“荆山之玉、灵蛇之珠”(即“和璧隋珠”)的说法,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已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
影视剧中的和氏璧
关于和氏璧的出处,最早的记载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荆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卞和献玉
后世人们对文中出现的荆山产生了争论,因为我国有五座荆山,分别位于湖北省南漳县西部,陕西省阎良区、三原县、富平县三地交界处,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亦名覆釜山),安徽省怀远县西南,甘肃省灵台县。
那么到底哪里是国宝和氏璧的出处呢?流传较为普遍的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出自今湖北南漳县城西南荆山南麓玉印岩。
湖北荆山玉印岩
“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位于巡检镇金镶坪村,“玉印岩”坐北朝南,岩深11米,宽15米,高10米,岩之南面隔河对岸有个尖顶圆形山包,名“凤凰台”。
唐代诗人胡曾过抱璞岩作诗曰:“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
除此之外,湖北荆山关于和氏璧的传说并没有其他古人记载。
还一种说法是出自今安徽怀远县西南荆山。
安徽荆山卞和洞
怀远荆山的由来,相传是大禹治水经过此处,见一大山阻挡了洪水的去处,于是劈山为二,东为涂山,西为荆山,现在淮河从两山之中川流而过,至今当地仍留有禹王宫、望夫石等遗迹。而荆山之上有抱璞岩,相传为春秋时楚国人卞和采玉处,故又名卞和洞。
安徽怀远禹王宫
后世有关的历史记载比较多。
苏轼《涂山荆山记所见》诗中:刖人有余坑,美石肖温瓒”即指此。洞内原有唐胡曾《荆山诗》碑,可惜已毁。
清康熙《凤阳府志》:“今两崖间凿痕犹存”;荆山“高一百八十五丈,周围十七里,东有卞和洞。”
《中国名胜词典》:怀远县荆山有抱璞岩,传为卞和抱璞泣血之所。岩上有卞和洞,天然形成,幽深宽广,可容数十人;岩壁有摩崖书刻“青螺石帐”四字;洞上有坑,曰“采玉”,坑内有玉石层迭,晶莹闪亮,恍若白云攒集,俗称:“白云堆。”洞左有溪,碧流淙淙,名曰“濯玉涧”,传为卞和濯璞于此,故名;右有阁,曰“青山”,又名“梓潼”,其内旧有唐人胡曾《荆山诗碑》,上刻其诗云:“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古人“白璧连城无双产,古洞青螺有旧题”诗句,是此间写照。空山日落猿声啼,疑是荆人哭未休。”
和氏璧从发现之后,一直是天下争相抢夺的异宝,虽然有明确的出处记载,可惜的是在秦始皇死后至今下落不明。有人说秦始皇用他刻了传国玺,后世流传,但是传国玺有记载的也在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灭亡之后消失。还有人说和氏璧并没有随着传国玺流传下去,而是做了秦始皇的陪葬品,还在秦始皇的墓内。到底真相如何,也只有等时间来说明了!
从历代文人的记载中,你认为和氏璧最可能出自哪里呢,两地之中有没有你的故乡呢?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440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