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康熙传位诏书(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

导读:清朝初期的几个皇帝中过去知名度比较高的主要是康熙和乾隆。近年来以雍正为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开始走红:随着《宫锁心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甄嬛传》等影视

  清朝初期的几个皇帝中过去知名度比较高的主要是康熙和乾隆。近年来以雍正为题材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开始走红:随着《宫锁心玉》、《宫锁珠帘》、《步步惊心》、《甄嬛传》等影视作品的热播使过去知名度相对偏低的雍正迅速收获了一波被称为“四爷党”的粉丝。这些影视作品中的雍正尽管是一种戏说的形象,不过几乎都或多或少提到了关于雍正即位是否合法的问题。

  康熙皇帝一辈子生育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不过康熙的35个儿子中有15个都在早年夭折了。康熙晚年还活着的儿子中有九个都打起了皇位的主意: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爱新觉罗·胤礽、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祉、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八阿哥爱新觉罗·胤禩、九阿哥爱新觉罗·胤禟、十阿哥爱新觉罗·胤䄉、十三阿哥爱新觉罗·胤祥、十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禵都卷入到了这场皇位争夺战中。

  康熙晚年为什么会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呢?这是由于清朝皇位传承制度的不明确导致的。历朝历代的皇帝往往都不只有一个皇子,然而皇位却始终只有一个。那么究竟该由谁继承皇位呢?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一般遵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可即使确立了皇位继承制度也无法杜绝皇子之间彼此争位的现象:秦朝的胡亥、隋朝的杨广、唐朝的李世民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搞倒正统太子后继位的。

  即使有了明确的皇位继承制度也无法杜绝皇子争位的现象,更何况清朝初期并没形成明确的皇位继承制度。清王朝在入关之前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高度集权的专制王朝,而是更类似于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社会——满洲八旗贵族组成的议政会议实际上执掌着国家的最高权力。这在游牧民族中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三百多年蒙古人就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处理国家大事。

  满洲人的八王议政会议大体上与蒙古人的忽里勒台大会类似。皇太极和顺治的继位都是经议政会议推举的。康熙的继位也是由孝庄太后牵头让八旗贵族选出来的。到了康熙晚年随着清王朝入关后的日渐汉化使八旗议政会议推选新君的惯例已不再适用,而中原王朝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又始终没能确立起来,因此一时间没个明确的继位规则,于是诸皇子纷纷起了争位的心思。

  最终四阿哥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胜出得以上位成为雍正皇帝,然而早在雍正在位时期就已存在关于雍正篡位的说法:雍正年间的曾静就曾指责雍正曾犯下过弑君杀弟等罪行。雍正在位期间对诸多兄弟杀害、监禁的行为使其被认为是一个为了皇权六亲不认、个性阴险狠毒的人。雍正杀死曾在自己继位过程中的有功之臣年羹尧、隆科多的行为也被理解为是杀人灭口。

  就连雍正死后不埋东陵而埋西陵也被一些人理解成是因为得位不正而没脸面在地下见列祖列宗。雍正篡位与太后下嫁、顺治出家、乾隆身世并称清宫四大疑案。这四大疑案在很多关于清代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中都有所提及。当然四大疑案在朝廷正史中是不予承认的:清代的官修史书当然不可能承认太后下嫁、皇帝出家以及篡位之事,所以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篡位、乾隆身世这四大疑案其实多出自野史。

  其实雍正篡位这种说法可谓是无风不起浪:雍正自己的一系列所作所为确实令人对篡位这种说法浮想联翩。雍正在位时期实际上就已出现了雍正篡位的说法,不过在清代这种说法是不敢公开流传的。直到民国时期才有人将雍正皇帝篡位之说总结出小说《满清十三朝宫闱秘史》。这部小说中将雍正皇帝篡位的说法总结出了三种可能。这三种可能其实大同小异。

  一是雍正皇帝的生父卫某(传说雍正并非康熙的亲生儿子)将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子”中的“十”改为“于”;二是雍正进宫窃取遗诏将“十”改为“第”;三是雍正将遗诏中的“十”改为“于”。这三种说法都认为雍正是通过篡改遗诏才得以篡夺帝位,只不过关于具体改动遗诏的人、改动的地方这些细节上存在一定出入。在民国时期反对满清政权的思潮下这种畅销小说形成了一股潮流。

  事实上雍正即位前后也的确出现了一些令人浮想联翩的疑点:康熙死后京城九门戒严。亲王和皇子们在没得到雍正谕旨的前提下不得入宫吊唁,所以有人猜测这时的雍正心里可能有鬼。康熙死的时候十四皇子、抚远大将军胤禵远在西北,得知父皇病故后回京奔丧。胤禵快到北京时向雍正奏报:我是先贺新君登基,还是先吊唁皇父?按说胤禵提的这个问题是完全在理的。

  胤禵说要贺新君登基说明他已承认雍正登基的既成事实,只是问先恭贺新君还是先吊唁先帝。按说这个问题提得没毛病啊,可雍正是怎么回复的呢?雍正既没让胤禵恭贺自己登基,也没让胤禵吊唁父皇康熙,而是让胤禵去河北遵化景陵守着,后来又索性把胤禵囚禁了起来。胤禵提了一个完全合理的问题为什么会引起雍正这么大的反应呢?这件事也让人们不由得浮想联翩。

  雍正即位这件事看起来的确疑点重重,可无论证实或证伪似乎都缺乏足够的证据。尽管一系列疑点使雍正即位一事看起来扑朔迷离,然而如果我们要确定雍正就是通过篡改遗诏才得以即位似乎也有难以解释之处。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有一件《康熙遗诏》的汉文本。这份遗诏上写的是:“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在野史的说法中雍正是把“传位十四子”中的“十”改为“于”或“第”,然而在如今流传下来的这份遗诏中明确提到了“雍亲王皇四子胤禛”。如果要篡改这份遗诏就需要把雍亲王这个封号和胤禛这个名字都给改掉,这可就要比把“十”改为“于”或“第”难得多了,所以露馅的可能性也要大得多。当然也许有人会质疑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留存的这份遗诏会不会本身就是雍正伪造的呢?真正的康熙遗诏会不会早就被掉包了呢?

  现在我们假设真正的康熙遗诏早已被掉包,而在被掉包的康熙遗诏中确实有“传位十四子”这句话,那么要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或“传位第四子”也是很难的。清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不会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这些称呼之前冠以“皇”字称为皇四子、皇十四子。即使康熙真在遗诏中传位十四皇子,那么也会写成“传位皇十四子”。况且清代所使用的“于”字是繁体的“於”。

  要把“十”字改成“于”字只需要添上一横、一勾即可,然而要把“十”字改成繁体的“於”字可就不容易了。再则清代的诏书还需要同时用满文和汉文存档:即使汉文中的“十”可以改成“于”,那么满文版的诏书又如何改动呢?综上所述可见雍正继位确有疑点。很多野史小说、影视作品也对这一疑案大加渲染,不过大多数历史学家们还是倾向于认为康熙当初选择的就是雍正。

  雍正登基后为避免九子夺嫡的现象在自己晚年重演就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预先写出自己选中的储君名字密封于匣内,然后将匣子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另书一份密封于闸内随身携带以备不虞。从此秘密立储制度被清朝历代皇帝继承延续:秘密立储制度打破了此前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转而由皇帝全权决定储君人选,因此被视为皇权强化的重要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629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