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明朝封了很多藩王,为什么明朝灭亡时没有藩王站出来保卫明朝呢?

导读:其实这个问题是有瑕疵的,凡事话不能说的太绝对,只能说在明朝灭亡前后大部分藩王确实没有站出来,而不是全部藩王。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明朝对待藩王的体制决定

  网友提问:

  明朝封了很多藩王,为什么明朝灭亡时没有藩王站出来保卫明朝呢?

  优质回答:

  明朝封了很多藩王,为什么明朝灭亡时没有藩王站出来保卫明朝呢?

  其实这个问题是有瑕疵的,凡事话不能说的太绝对,只能说在明朝灭亡前后大部分藩王确实没有站出来,而不是全部藩王。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明朝对待藩王的体制决定了当时的藩王即便是想替朝廷分忧也不可得,在严厉的藩禁体制下,只能做寄食阶层了其一生。

  想说清楚明朝对宗室政策的演变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在明初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为了确保“国祚永久”,他将自己26个儿子中的24个以亲王的身份分封至全国各地,并赋予了极高的军事、政治、经济特权,其中靠近九边的九大塞王,即驻西安的秦王朱樉、驻太原的晋王朱棡、驻北平的燕王朱棣、驻大同的代王朱桂、驻甘肃的肃王朱楧、驻广宁的辽王朱植、驻宁夏的庆王朱栴、驻大宁的宁王朱权、驻宣府的谷王朱橞所掌握的力量最为突出,不得不说这些靠近北方战区的藩王们,还是很有实力的,这第一批宗室在洪武时期为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藩王手里的军事、经济、政治权力过大,也成为了威胁皇权稳定的潜在因素,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其本人威信崇高,他的儿子们一个个自然不敢有什么想法。等到建文皇帝登基之后,看着一大堆掌握极大实权的叔叔们就感到如芒在背,十分恐惧,就决定削藩,当然整的菜实在是太“硬”,手段缺乏灵活性,在北方的燕王朱棣平地一声雷,暴起而反,朱棣经过4年的努力打翻了建文帝朝廷,自己登基上位,是为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反削藩成功并称帝的亲王,对于宗室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危害那真是感同身受的,他是绝对不允许有人对他的模式进行全面复制,所以必须对祖制进行全面的改造以捍卫自己的皇权,于是上来就是一手硬、一手软的削藩,藩王的命运至此迎来转折。

  《明经世文编·卷三百八十八》:迨于靖难以后,世袭隆平,齐谷继哗,汉赵旋孽,或惩或贷,日积猜嫌,彝臬益烦,兵权尽释。朝堂无懿亲之迹,府僚无内补之阶。情亲而势愈疏,养弊而防滋密。此又一时也。

  所谓“硬”的方面,就是明成祖以各种手段削夺诸王的军事力量,就比如说用林林总总罪名或将藩王的护卫革除,或将藩王废爵,根据《国榷》和《明史》汇总,在永乐时代,宁王、代王、齐王、辽王、周王、岷王因为有罪或被告谋反被革除护卫,而齐王、谷王、晋王皆被废为庶人,这样就基本解除了藩王对他的军事威胁。

  而所谓“软”的方面,就是用优厚的物质待遇来削弱藩王的斗志,在明成祖登基之初,就开始通过提高待遇、大量的撒钱来笼络藩王,以养成他们悠闲的习性。如建文四年七月(朱棣未改年号)赐给谷王“乐三奏,卫士三百,金银枪大剑,黄金三百,白金三千,彩币三百匹,钞三百锭,马四匹,金笼鞍辔二副,岁增米三千石”,同月,又赏赐“诸王黄金百,白金千,彩锻四十,锦十,纱罗各二十,钞五千锭”。

  当然,这些藩王们也深知明成祖“”用心良苦”,故而也干脆配合明成祖韬光养晦,养尊处优。就比如说宁王从原来一个军事藩王变成了一个读书人,埋头于学问,在文学和史学领域发光发热,更多的藩王则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不再具备与中央抗衡的实力和野心。

  为了有效控制藩王,永乐和宣德、正统时期还逐步收紧了对藩王的藩禁政策,逐渐形成了对宗藩一系列苛刻的禁令,如宗室不得出仕;不得经营产业;藩王不得出城;藩王不得互相交通等等,这些措施当然全面消灭了藩王对皇权的威胁,但是也使庞大的宗室集团只能坐食俸禄,迫使宗室向寄生阶层转化,所谓“本朝宗室厉禁,不知起止何时,既绝其仕宦,并不习四民业,锢之一城”。

  《石匮书·后集卷五》:我明自靖难之后,待宗室其制愈严愈刻。在诸王之中,乐善好书者固百不得一,而即有好饮醇酒、近妇人便称贤王,遂加奖励矣。

  随着年深日久,副作用也是极其明显,随着宗室数量的增加,财政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在嘉靖四十一年监察御史林润上言,当时起运京师的粮食有400万石,但是需要支付各王府的需要852万石,他又以山西、河南为例,山西每年存留粮食不过152万石,而宗禄就需每年支付312万石;河南存留米84万石,而宗禄需192万石之多,达到了“借令全输,已不足供禄米之半”的程度。这也导致宗室内部的分化,因为供应禄米优先考虑的是级别较高郡王以上的宗室,而那些底层的宗室禄米被拖欠,由于不能从事其他营生,只能在饥贫交加中度日。

  所以,在诸多大臣的呼吁下,在明朝的中后期开始开放藩禁政策,允许对低级别的中尉和将军开入仕之禁,对无名无爵的宗室开四民之业以及城禁,而对藩王的藩禁政策依旧严格,不在开禁之列。而由于万历朝怠政,很多制度仍未实行,直到天启二年才开科举之途,允许宗藩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甚至在崇祯年间允许宗室“换授”入官。

  但是由于开藩禁政策推行较晚,是故效果并不好。首先,那些参加科举的宗室由于长期的被藩禁政策所压制,长期耽于享乐,其学问制科当然不及那些长期从事科举的诸生来的深厚,所以少有能考中进士。自天启二年开科,竟然只有宗室一人朱慎䤰中进士,所谓“宗室自天启二年开科,得进士一人朱慎䤰,列名奄案,为宗人羞。此不教不学之所致也”。

  而“换授”即所谓对宗室量才录用,也是腐败丛生,由于宗室长期被藩禁政策压制,实际上很少有理民治理之才,大部分宗室一上任地方便大受骚扰,所谓“宗室蒞官多不法,公私苦之”。而且“换授”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内幕交易,和卖官鬻爵没有什么不同,如此情况当然换来真正的人才,总而言之,改革还是太晚,根本都是在内忧外患之下匆匆上马,没有来得及形成良性运转的制度。

  《日知录集释·卷九》:崇祯时始行换授之法,而教之无素,举之无术,未见有卓然树一官之绩者。

  至于说所有藩王都看着明朝灭亡,那就言过其实了,其实一些宗室还是很有良心的,就比如说唐王系的朱聿健见国家有难,于崇祯九年倡议勤王,想要解君父之忧,结果是啥?大家看一看,“诏切责,勒还国。事定,下部议,废为庶人,幽之凤阳”。崇祯:“听说你想勤王,我看你是想造反了,来人哪!把这货关起来!”唐王的下场都这样了,别的宗室敢分忧吗?

  当然在明亡之后,宗室里面不乏也有反抗清军南下的硬骨头,据《小腆纪传》记载,奉国将军朱晖奎、德化王朱慈烨奋起抗清,最后因为大势已去,也确实没有颠倒乾坤的本事,最后以兵败身死而告终。

  综上所述,在藩禁政策的压制下,很多明朝宗室确实成了废人,所谓“名曰天枝,实为弃物”,坐看明朝灭亡,甚而降顺降清,但是也不乏有血性之辈想扭转明朝灭亡的命运,他们可能因为制度或者事势的原因失败了,但他们的反抗确实存在,也不能说他们完全没有站出来。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明经世文编》、《日知录集释》、《石匮书》、《明季北略》、《小腆纪传》、《万历野获编》、《玉堂荟记》

  其他网友观点

  明朝末年灾荒四起,为了不纳税,不纳粮,不断有百姓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叛乱部队,西北地区和部分南方地区基本上沦落入李自成,张献忠之手。内部有李自成,张献忠,外部的清军在山东一带不断的逼近,明朝岌岌可危。在这种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情况下,那些无所事事吃着国家粮食的藩王为什么没有出来勤王,保卫明朝,顺便保住自己的铁饭碗呢?其实藩王不是不想出来勤王,而是朝廷各种规矩限制,没兵没马,压根勤不了王,保卫不了明朝。

  明朝初年,朱元璋分封了一批在北部边境的藩王,这些藩王一个个都握有重兵,最为出名的是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太宗朱棣和宁王朱权。朱棣“靖难之役”,将建文帝赶下皇位,自己坐上皇位之后,将建文帝没有做的事情做了——把所有藩王的兵权全部拿掉,圈禁起来,如果没有皇帝召见,一生不得离开封地一步。一旦离开,轻则关入国家级别大牢,重则直接处死。

  在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平,亲自镇守国门之后,将全国的兵权拿在手里死死的。一方之长巡抚用兵都要向朝廷请示,才能调动兵马。连拥有自由之身的巡抚调动兵马都要向朝廷请示,那些藩王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将手伸到国家兵权里面。如果有机会的话,当时的宁王朱宸濠造反就不会跟土匪合伙了。

  明朝的藩王除了手中没兵权之外,也不能私自募兵,不管在什么时候,一旦募兵被朝廷发现,直接视为造反,关入国家级别大牢。

  明朝末年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唐王为了保住明朝的江山,私自在当地用钱财人脉募兵勤王。在国家根基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藩王募兵勤王,可以理解。但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却直接将募兵勤王的唐王废为庶人,关入国家级别大牢。

  当时的明朝藩王基本上大多数都是废物,如今见到唐王私自募兵勤王被贬为庶人,剩下的那极少数能人基本上都消沉了下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李自成,张献忠一步一步攻向京城,将自己的铁饭碗拿走,或者攻占自己的封地时,把自己杀死。

  其他网友观点

  这话说的,朱元璋子孙里头虽然饭桶废人居多,不过还是有那么一两个有家国天下情怀的人在。明朝江山危亡之际,当然有藩王曾经尝试过去保卫大明,但得到的回报却是削去王爵,幽禁在中都凤阳。是不是很讽刺?

  明朝灭亡之后,南方相继建立过五个南明小朝廷,其中一个政权叫做“隆武政权”,由海贼王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这位唐王朱聿键在年轻时,便曾经率军进京勤王。

  朱聿键是朱元璋的九世孙,论辈分崇祯皇帝朱由检还得喊他一声皇叔,但实际上两人的年龄差距并不大。这在明朝是很正常的,因为朱棣这一系普遍短命,所以自然皇帝的辈分和藩王相比就降下来了。比如当年作乱的宁王朱宸濠,虽然只比皇帝朱厚照大15岁,但辈分上却是朱厚照的叔爷爷。回到正题,朱聿键年轻时是个狂傲的热血青年,博览群书,喜爱结交名士,且睚眦必报,是个狠角色。

  崇祯九年,清军攻入河北,逼近北京城。消息传到了朱聿键的封地南阳,朱聿键怒发冲冠,认为自己是朱元璋的子孙,有义务去保护自己家的天下,于是和崇祯皇帝上表,希望皇帝能准许自己招募军队,进京勤王。崇祯皇帝当然不允许,在皇帝看来,藩王一旦领兵那就是第一大威胁,因此宁远被阿济格干掉也不允许藩王领兵。朱聿键见状,也顾不得崇祯皇帝的禁令,招兵买马,杀向京城。但走到半路上便被崇祯差遣地方官拦下,只能返回。

  阿济格退兵之后,崇祯立即和朱聿键算账,削去他的爵位,将其囚禁在凤阳。直到崇祯自尽,朱聿键才被放出。但此时的朱聿键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锐气和雄心壮志。

  明朝立国之后,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领兵,以实现内外相维的局面,巩固老朱家的统治。但朱允炆继位之后,深感藩王已经有尾大不掉之势,于是开始暴力削藩。于是有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顺利夺取争取。但朱棣也不是善茬,他也看得明白藩王对于中央集权的危害,于是继续削藩。但不同于建文帝,朱棣采取的措施相对柔和,他不断削弱藩王的护卫,将藩王迁往其他地区。这个过程持续到朱瞻基时期,明朝的藩王最终成为了不掌握任何权力,被圈养在封地只管吃喝玩乐的“猪”,明朝的藩王制度也由最初的藩王拱卫朝廷变成了“国营养猪场”。

  此后,明朝的皇帝对藩王严格严控,他们可以胡作非为,但一旦敢于和军队扯上关系,那就必死无疑。这也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一个突出表现——不允许同姓宗室指染军权,将所有权力集中于帝系。到了崇祯年间,大多数的宗室藩王已经成为了废物,这也是皇帝一系乐意看到的。家天下的体制之下,皇帝的防范对象和永远是内部而非外部,“宁与友邦不予家奴”并非是清末独有的现象,想想明朝,皇帝宁远被阿济格干掉也不信任前来保护自己的叔叔,其劣根性可见一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675.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