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何落到吊死煤山的地步?
导读:崇祯没有南迁,吊死煤山,一是自己爱面子,一是文官集团的推诿扯皮。李自成占领陕西登基后,在崇祯十七年初,左中允李明睿就暗示崇祯南迁,并让崇祯抓紧决断,虽然被崇祯反对
网友提问:
崇祯为何落到吊死煤山的地步?
优质回答:
崇祯没有南迁,吊死煤山,一是自己爱面子,一是文官集团的推诿扯皮。
李自成占领陕西登基后,在崇祯十七年初,左中允李明睿就暗示崇祯南迁,并让崇祯抓紧决断,虽然被崇祯反对,但崇祯却让他保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对南迁之议也在崇祯考虑之内,但当时局势仍抱有幻想。但是局势恶化出乎意料之快,除了在宁武遇到激烈抵抗,基本是兵不血刃。崇祯与群臣商议对策,一是征调吴三桂入关,一是南迁。
当时,崇祯主张征调五千精兵随吴三桂入关,他认为关外余兵尚多,抽调五千仍然能够支撑大局。但他并没有下达调兵命令,而是让群臣讨论商议再做决定。吴三桂一撤,不仅宁远不保,连山海关能否守住都成问题。到时候谁主张撤兵,谁就是大明罪人,袁崇焕、陈新甲的教训让大臣们记忆犹新,以首辅陈演为首一帮大臣坚决反对。最后,虽然崇祯不得不拍板,征调吴三桂入京,但陈演等仍然试图推卸责任,一议再议,一直到月底,才定下此事。此时李自成已经占领居庸关。
南迁之议又提上日程,有人主张崇祯去南京,太子守北京;有的主张太子先去南京,崇祯守北京。崇祯本人更倾向自己去南京,太子守北京。但是爱面子的崇祯则希望大臣们提出此议,并以亲征的名义去南京,但是内阁陈演不愿承担责任,其他大臣又都倾向太子去南京。碍于情面的崇祯不好自己决断,硬说自己要去南京,又对太子南下不满,说“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且如此不济,孩子家又能做什么”。最终,在北京城破之后,崇祯再想派新乐侯刘文炳和驸马巩永固护送太子出城,已经为时已晚。最终不论崇祯本人,还是太子都没有逃出北京城。
假如在讨论南迁之议中崇祯态度明确,假如群臣少一点扯皮,不论是太子,还是崇祯有一人能够逃到南京,之后南明的混乱局势又是另一番景象。
其他网友观点
隐情就是:等他想逃的时候,已经逃不掉了。
明代文官与宋代文官有一点非常类似,就是爱争论、议而不决;不能拿出方案让最高决策者选。
现在公司做事,面对一个事情,呈现到老板面前的一般有3种方案,每一种方案的优点是什么、不足是哪些。老板拿过来一看,做个取舍,就能拍板了。
因为崇祯帝自己刻薄寡恩、用人不专,导致最后没有人才了,因此,大臣们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方案;加上崇祯帝自己优柔寡断,所以,丧失了撤离京城的最佳时机。
以下我引用美国邓恩在其著作《一代巨人》中耶稣会士的记载:
“(守城的7万军队被交给太监指挥)等到李自成进入北京外城之后,崇祯帝骑马向南门逃去,身边只有几个太监了。南门上的叛变的太监指挥大炮向崇祯帝开火,崇祯帝不得不返回。汤若望看见他骑马从耶稣会士们的住所前经过。
回到紫禁城,崇祯帝命令皇后悬梁自尽,令三个儿子躲藏起来。他试图杀死15岁的女儿,以免其落入士兵之手。为了挡住父亲的刀剑,可怜的女孩失去了手臂,落荒而逃。崇祯皇帝然后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从这里他曾经视察过汤若望的大炮。他给李自成写了一封血书,要求李自成不要欺压百姓,也不要再任用那些背叛他的臣子。然后,他在花园里一间房子的房梁上(原文如此)自缢而死。”
我们看到,这里记载的细节方面虽然有误,比如崇祯是吊死煤山,而不是屋内的房梁。但是,整体事情是不差的。崇祯帝试图逃离北京,但可惜的是为时已晚,被叛变的太监和士兵阻挡,不得已返回,最后自缢身亡。
这是最后的细节。在此之前,崇祯帝错过了一次又一次南迁的机会,但是都因为这样活那样的原因而没有成行;但最根本原因在于崇祯帝本人。他对于犯错的官员,说杀就杀,但是对于自己是不是迁离北京,则犹豫不决。
因此,崇祯帝吊死在煤山,没有南迁,背后隐情是他自己优柔寡断,错失了南迁时机;最后时刻想走却走不成了。
其他网友观点
崇祯死在了一些所谓“忠臣”的道德绑架之下!崇祯要与皇太极议和,忠臣们说:你是天子,岂能和蛮夷妥协?崇祯要迁都,忠臣们说:祖宗的江山社稷都抛弃了,要脸不?于是缺乏决断能力的崇祯,最终穷途末路只能“君王死社稷”了!
军队通信系统职工李自成下岗之后一肚子怨气,再发现老婆又出轨了,于是在这股邪火的驱动下扯旗造反,这是内忧;女真人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不断侵扰,这是外患,大明王朝在内忧外患之下,只有两个选择:其一是“攘外必先安内”,解决了李自成,再和皇太极死磕;其二是两线同时作战。
但凡具备初级战略眼光的人都会选择前者,崇祯作为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皇室成员,更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关窍,当他发现剿匪工作越来越艰难,皇太极又兵峰日盛时,就不止一次地要和皇太极谈判,先稳定关外的情势,腾出手来消除内患。不过在大明王朝的君臣眼中,谈判就是妥协,而天子是不能和蛮夷妥协的,所以谈判这件事是不能从崇祯口中说出来的!
偌大的一个朝廷,自然不乏明智之人,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杨嗣昌就坚定地主张议和,崇祯私下也十分赞成,秘密派杨嗣昌和皇太极方面接触。当时的皇太极和女真人,根本没有吃掉整个大明王朝的野望,所以对派去接触的人十分热情,并且初步达成了和平协议。这件事引起了朝廷内的轩然大波,崇祯又不肯担负“与蛮夷媾和”的恶名,所以最后不了了之!
皇太极那边还等着消息呢,一看明朝是这个态度,当时就不愿意了:当初是你要谈判,连合同草案都有了,现在说变卦就变卦,这不是拿我当猴耍吗?皇太极起兵攻击明军,结果打死了亲临前线的兵部尚书书卢象昇,攻占了大量城镇。崇祯虽然哀叹“大事几成,为几个黄口书生所误,以至于此!”但对于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黄口书生”们,却也没有办法!
等到了崇祯十五年(1642年),满清的攻势更劲,松山和锦州这两处重镇失守,就连蓟辽总督洪承畴都投降了,崇祯眼见火烧眉毛,又想起私下和满清议和,这次主事儿的是兵部尚书陈新甲。崇祯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也不想让那些所谓的“忠臣”们对议和形成干扰,所以数次叮嘱陈新甲:议和这件事可咬保密啊!结果陈新甲这个人太忽略细节,他和满清之间商量议和条件的书信,居然被家童误以为是军报给传抄出去,忠臣们一看皇帝还要向蛮夷妥协,顿时群情激奋,崇祯对陈新甲的疏忽又气又恨,同时觉大失颜面,一怒之下砍了陈新甲的脑袋,议和只事也就此告终!
“攘外必先安内”这条道是行不通了,咱们再说说“南迁图存”。在李自成不停地向北京城进逼之时,崇祯也想过迁都南京,毕竟谁都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更何况崇祯如果依靠江南富庶之地,最起码也能和李自成形成隔江而治的局面,到时候李自成在满清和南明的夹击之下,就成了三明治了。
崇祯成数次召见主张南迁的大臣,并且明确表示:朕有此志(南迁)久矣,无人赞勷,故迟至今。……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崇祯说说的“诸臣”,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陈演和兵部给事中光时亨,这两位老兄慷慨陈词:皇上自然守社稷,你要是跑了就对不起列祖列宗。连祖宗都搬出来了,脸皮薄的崇祯顾忌面子和名声,结果错过了南迁的最佳时机!
我们再看看陈演和光时亨这两位忠臣的表现。李自成攻破北京城之后,陈演因为家财太多来不及跑路,结果被抓住了,通过用巨资贿赂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最终才被释放,后来还是死在了兵荒马乱之中。至于那个光时亨,城破之后投降了李自成留任原职,后来又跑到南明,最终因为有投降经历被砍了脑袋!
总而言之,崇祯是让这帮子“忠臣”们坑得一塌糊涂,最后连性命都没保住。姚雪垠先生对他们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可恨言官与一般(班)文官无知,惟尚空谈,十七年(崇祯当国十七年)来许多事都坏在这帮乌鸦身上,殊为可恨!
但在我看来,这群人固然可恨,但崇祯自己也没什么主见!
喜欢请关注,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68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