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什么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导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既然讲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天下”一词! 第一节 “天下”的变迁 “天下“是什么? “天下”一词在先秦时期记述前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既然讲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天下”一词!
第一节 “天下”的变迁
“天下“是什么?
“天下”一词在先秦时期记述前代历史的文献中出现最为频繁,在历史、文化进程中天下的含义亦在不断升华,我们也可从中可以领悟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
1、“天下”之地域概念
如《论语》中有“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意思是讲舜、禹贵为天子,坐拥天下,已经贵为国家的主宰者,而他们却不贪图享乐,反而生活朴素,整天不为自己,却忙着百姓的事情。
大禹为了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这里的天下指疆土。
2、“天下”之政治概念
《荀子》记载:“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
这主要讲志、德、行皆达到了最极致的境界,就是天子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这里的天下指统治、政权。
3、“天下”之人文概念,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作品《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句话是范仲淹为官的信条,在范仲淹看来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忧,为天底下的人民谋福利。
在范仲淹眼里,想得最多的莫过于忧,他认为仁者之士就要在天下人之前为国家系统把脉,如何让百姓怎么生活得更好!与一些为官者想的天天有肉吃,天天有酒喝之徒形成鲜明的对比。
范仲淹确实像一个孤行者,傲立在孤山之颠,为改革弊政,提出“庆历新政”被宋仁宗采纳,可惜因保守派的反对最终流产。
新政受挫,范仲淹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
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从范仲淹被贬的经历来看,只要能为民做事,无不以大局为重,最后病死在颍州上任途中,体现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从范仲淹的历经、践行来看,这里的“天下”一词就是深深的百姓的概念。
4、“天下”之文明概念
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思想家顾炎武将“亡国”与“亡天下”进行区分成不同的两个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皇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华夏文化得不到发扬光大,统治者残虐百姓,人民之间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
他提出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皇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后人便将其简化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崇祯十六年(1643年),顾炎武成为国子监生,加入复社。清兵入关后,先后依托于弘光政权、佥都御史王永柞、唐王朱聿键、诗社,组织反清活动。后期,拒绝朝廷征辟,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成为清学“开山始祖”。
根据明末清初时代背景,顾炎武组织反清活动,他的一生经历结合《日知录》来看,本文的天下又多了一层深意,批判明清易代酿成的道德沦丧、文化断裂及文明破坏,杀戮横行的罪行,一生不为满清服务。
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华夏传承,只要是汉族,国号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明君忠臣!所以,这里的天下一词,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捍卫华夏文明的情怀。在这顾炎武就提出了保卫华夏文明传承,每一位华夏子孙都有责任和义务。
第二节 清朝的是非
1、文化的是与非
有的人说,清朝收台湾,消灭准噶尔部,平定了西域等,人家是在开疆拓土,功不可没,凭什么说人家阻碍了华夏文化,那是进步啊?
在这里讲一下,从古文明时代,特别是中国秦朝开始有大一统概念以来,在科学技术、政治、经济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秦朝,国家政治制度,武器、装备技术遥遥领先,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华夏文明在此期间得到了升华。
汉朝,开辟“丝绸之路”,降服中亚大宛国,霍去病追着匈奴打到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公元前36年陈汤驱使乌孙兵马击灭北匈奴。公元91年,东汉朝著名的外戚大将军窦宪深入漠北,一场著名的“燕然勒石”大破匈奴,匈奴遭此打击一蹶不振。奠定了现今中华的版图。
汉朝对外一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可以想象汉帝国的对外政策和在西域诸国中的威望。
唐宋时期,工业化高速发展,世界第一个出现纸币国家,那时宋就学会用货币战争来消耗辽、夏、金,而造船业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了倭人膜拜的对象,宋人笔记《清波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倭国一舟飘泊在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妇女悉被发,遇中州人至,择端丽者以荐寝,名‘度种’。”讲了来自日本的一只船停泊大宋海岸后,大约30名妇女下船后遇到中国男人就主动献身,目的是给倭人来改良人种。
明朝,郑和下西洋,征蒙古,万邦来朝……
四大发明更不用说了!
从历史发展来看,满清闭关锁国,大兴文字学习汉文化,满汉一家,实际就是以华夏文化控制汉人,注定做不了华夏文化的合格的传承人。
清朝兴文字狱,编《四库全书》的阴谋,实际是去不利于统治的华夏精髓,焚毁和篡改华夏文明精华成了惯用手段。
崇祯十年初刊的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技术著作《天工开物》石沉大海,书中诸多科学技术如煤矿开采过程中如何排除毒瓦斯的技术,锌矿冶炼技术,蚕种杂交技术,提花织布机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18-20世纪《天工开物》在一些欧美国家传播,在法、英、德、意、俄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大图书馆都藏有此书不同时期的中文本。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对欧洲农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国初年,有人查《云南通志》,在里面发现说冶炼铜矿的地方引用了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经彻底从中国消失,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后来这人在日本发现了日文版,最后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的明朝最初的原刻本。
中国的著作最后在中国消失了近300年,这无疑是华夏文化史上的悲哀,就因为书中有一些“北虏”、“东北夷”等字样,刺痛了清朝统治者的神经,让这部科技书籍都难逃噩运。
与《天工开物》同样噩运的,《农政全书》、《武备志》、《梦溪笔谈》等比比皆是,还有多少不得人知的科学技术直接失传了呢?这里得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2、“开明皇帝”真的开明吗?
清朝号称最有作为的皇帝康熙,从西方淘到宝贝后,经常干起自己独自欣赏,禁止外传的事情,生怕人们知道科学技术领先大清,毁了自己“天下第一功绩”的威名。
戴梓(1649~1726), 中国清代火器制造家,曾制造了“连珠铳”(又称“连珠火铳”)和“威远将军炮”(“子母炮”),在平定噶尔丹叛乱的昭莫多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亲征噶尔丹的康熙深知火炮对军队的重要性及威力,却轻信谗言将戴梓流放到沈阳,晚年在贫困交加中死去。其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戴梓是汉人。据文献记载:“子母炮系八旗火器, 各省概造, 断乎不可”,“子母炮原系内制,不便通给外省”,严令最先进的东西只装备八旗,时刻防着由明军及其它汉人组成的绿营兵,作为相对开明的皇帝如此,更别指望后世君王科技兴国了。
清朝的开疆拓土是建立在传统意识形态下去进行的,未从根本思想上去进步,实际是消耗华夏底子而进行的置换的结果,落后是迟早的事情就不难理解了。
正因为有了清的不作为,中国出现了近代落后的时局,剽窃者利用近代落后掀起了去华夏文明的阴谋,让诸多不知详情的华夏子孙加入了崇洋的阵营。他们宁愿把西方的电影当历史,也不愿相信华夏的文明!这场文化战争任重道远!总结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乃华夏人之天下。
中国的未来也是万邦来朝。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738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