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历史(巷阡:纸之小史及古纸举要)
导读:《平复贴》(局部) 西晋 陆机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西晋麻纸 造纸术源于华夏,制式承法皆与我国文明息息相关。人常言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传承最为完备,至今仍绵延
《平复贴》(局部) 西晋 陆机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西晋麻纸
造纸术源于华夏,制式承法皆与我国文明息息相关。人常言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传承最为完备,至今仍绵延数千年不断,原因有二:一为甲骨文以来不断演进的汉字,二是传承文字的载体—古纸。
欧洲以希腊与两河文明为源头,文字传承的载体有石板、木板、金属板亦或泥板,后发展为「羊皮纸」,然其仅有纸名而无纸实。埃及古有莎草纸,与我国苇编、席编类似,实为苇草类植物茎部切面排布紧压而成,绝非现今所说的纸。古印度文字传承亦是依赖于贝叶、多罗叶、棕榈叶及树皮等植物材料。造纸术源于中华、成于中华、盛于中华,对于不同类型纸张之创造、用纸之考究、研究之精深,皆以我国为先。
对纸的定义,最早可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纸,絮一苫也。从糸氏声。诸氏切。」清人段玉裁解释为在水中打击破败的棉絮、渔网等织物,以竹席类致密细簾盛存。服虔撰写《通俗文》中言:「方絮曰纸。释名曰,纸、砥也,平滑如砥。」可知纸最早是平滑、方正的形态,并且纸的材质源自于织物。
《平复贴》(局部) 西晋 陆机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西晋麻纸
《后汉书》曰:「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蔡伦造纸的最初目的是因为「简重帛贵」,需要一种更为便宜的书写材料来替代简帛,他是以树皮、稻草、麻头等物替代织物碎絮为材料造出轻便的纸来,并归纳了造纸五要,既「剉」「沤」「煮」「舂」「抄」。
汉代早期的抄纸法多用草帘或麻布帘抄制、浇制而成。在对早期古纸的分析研究中,曾发现有的纸较厚而不均匀,帘纹较粗而不明显,有的有麻布痕纹或草帘痕纹,表明此乃由草帘或布帘抄制而成。竹帘和竹帘的覆帘抄纸,是蔡伦不断研究和改进造纸术后的结晶,这项技术一直沿用至今。
汉代已经出现了纸张填料,填料的使用是为了纸张质地更为平滑、柔软,一些经过填料加工的古纸上也有汉字的痕迹。这些实例能说明汉代已经产生了适合书写的纸张,与先前研究得出汉代只存在「纸状物」的结论显然不同。但是,将中国书画纸的生产历史推溯到西汉时期这一论断,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来证明。
《卜商读书帖》 唐 欧阳询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白麻纸
除了蔡伦,汉朝还有一位十分著名的造纸人—左伯,字子邑(一作邕),汉末东莱(今山东莱州)人,以善八分书与造纸名重当时,有「蔡伦工为之,而伯尤得其妙」之说。汉末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人赵歧(约108—201)的《三辅决录》引用韦诞(字仲将)奏言:「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张芝笔、左伯纸及韦诞墨,皆古法。」南齐萧子良《答王僧虔书》中亦言:「子邑之纸,妍妙辉光;仲将之墨,一点如漆;伯英之笔,穷声尽思。」
《伯远帖》(局部) 东晋 王珣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剡藤纸(疑似)
汉时将左伯纸、韦诞(仲将)墨、张英(伯英)笔并称,数百年后的南朝人依然对左伯纸称誉有加,足可见其造纸之妙。萧子良所谓左伯纸有「妍妙辉光」之性质,更是显示出造纸技术的巨大进步。
两晋南北朝是纸张生产的重要时期,从生产技术到生产数量较汉代都有较大的飞跃。当时已经更多地使用了楮树皮(构树皮)、桑皮等作为造纸原料,蚕茧纸、藤纸、侧理纸(苔纸)等新的纸类也相继出现。此外,还有一种以黄檗汁为主要染料的染色纸张,因其汁液内含有柏碱,所以能够趋避虫害,防止蠹鱼啃噬,古人将此类纸称为「黄卷」。
《五牛图》(局部) 唐 韩滉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桑皮纸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七十》(局部) 唐
现藏于大英图书馆 材料/硬黄纸
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两件事:一是东晋名将陶侃曾「献晋帝笺纸三千枚,墨二十丸,皆极精妙」;二是「王右军(羲之)为会稽令,谢公(安)就乞笺纸。检校库中,有九万枚,悉以付之。桓宣武(温)曰:‘逸少不节。’」由此二则故事可知当时用于书写的纸张产量已十分巨大。东晋后期,桓玄短暂称帝,立国号「楚」,下令以纸代替简牍,更是将纸张做了进一步推广,也有利于纸的生产。
现存的晋代纸张,有被称为「法帖之祖」的西晋陆机所书《平复帖》,其用纸长时间被误认为「蚕茧纸」,经过现代的科学研究,确定为西晋的麻纸;另外一件东晋时名作《伯远帖》,其用纸至今无定论,徐邦达、潘吉星等先生推测此帖用纸或许是剡藤纸,因据传东晋江南地区有剡藤纸,其主要生产地点位于现在的浙江嵊县。
《贵宅帖》(局部) 宋 李建中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皮料纸
《同年帖》(局部) 宋 李建中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前半部为皮料纸 后半部为水纹砑花纸
隋唐五代时期,时局稳定、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尤其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此时的纸张制造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造纸原料的多样化,在原有的麻纸、皮纸(楮皮、桑皮、藤皮)基础上还采用了青檀皮、瑞香皮、木芙蓉皮及野生麻等原材料;二是纸的产地遍布南北,燕赵、三晋、两广、江浙、川蜀等地皆有产区,其中既有官办匠作,也有民间作坊;三是纸的品类增多,笺纸、窗纸、火纸、印经纸等不同类型的纸张广泛生产。
《苕溪诗卷》(局部) 宋 米芾(上图)
李东阳题跋(下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砑光楮树皮纸
唐人在挥毫书画时,已多半使用纸张,一些名贵的加工纸便应运而生。较为知名的有宣纸、薛涛笺、硬黄纸、云蓝纸以及澄心堂纸,尤其是唐代始创的宣纸,其纸因产地而名(安徽宣城市泾县一带),具有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均匀、色泽耐久的特点。生产宣纸的原材料以皖南地区生长的青檀树皮为主,再配以适量的沙田稻草制作而成。由于其良好的受墨性与润墨性,受到越来越多文人墨客的钟爱。
与宣纸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澄心堂纸,「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而声名显赫的薛涛笺系出自晚唐时期的一种小幅红色笺纸,因薛涛居成都郊外浣花溪,故又名为「浣花笺」。李商隐有诗云:「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行书珊瑚帖》 宋 米芾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浅黄色竹纸
相传薛涛笺是以芙蓉皮(木芙蓉)为材料,经过煮糜之后,入芙蓉花末汁后抄制而成;另有说法是薛涛以当地生产的皮纸为底料,浸于芙蓉花汁中染色而成。如今薛涛笺的实物很难见到,但是通过后世以茜草、洋红等颜料染色制成的红色笺纸或许可以作为参照,正如宋应星所言:「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也。」
流传至今的实物中,欧阳询书《卜商读书帖》所用白麻纸,其纸面洁白光素、细腻平滑;虞世南摹本《兰亭集序》亦是用白麻纸;目前传世最早的纸本设色绘画—韩滉《五牛图》画心所用乃是桑皮纸;大英图书馆藏斯坦因敦煌遗书中有一件《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七十》所用为硬黄纸,其纸原料为麻,加以黄檗汁染色后的淀粉和蜡涂布,故特点是又黄又硬,表面光滑且坚硬,抗水性强,透明度较高,可趋避蠹虫。硬黄纸在唐代多用于抄写佛经,以及勾摹名家法书。
《兰亭图扇面》 明 仇英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泥金扇面纸
宋元时期,竹纸逐渐成为第一大纸张品类,选材由汉唐时期取用植物的部分(树皮为多)转变为取用植物的整体(竹子的茎干主体),这种变化令造纸在技术上、效率上有了显著提高。此时也出现了巨阔的皮纸,表明了大型抄纸技术与设备的进步。「纸药」的普遍采用,更是改善了纸浆的性能,有利于纸页的分揭,提高了成纸率。虽然竹纸成为当时诸类纸中生产最多者,但是在书画纸张的使用上,仍以皮纸类为多。
典型实物代表如李建中书《贵宅帖》即是皮料纸,而其另一件书作《同年帖》后半部使用了一种水纹纸,此纸乃目前所见最早的砑花纸;米芾的《苕溪诗卷》是砑光楮树皮纸,有研究指出该作或为澄心堂纸,米芾另一件书作《行书珊瑚帖》则为一种浅黄色的竹纸;薛绍彭书《元章召饭帖》用纸是现今所见最早的粉笺纸;南宋僧人法常的《水墨写生图卷》画于白色细簾纹皮纸之上,有学者认为此纸就是所谓的「宋宣」。
明 董源《潇湘图卷》董其昌跋(局部)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瓷青纸
南宋 李唐《采薇图》李擢公题「首阳高隐」(局部)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瓷青洒金纸
明清两代历五百余年,是造纸术集大成的阶段。发轫于唐代的宣纸制造技艺在明清达到了新的高峰,各种彩色蜡笺、冷金、泥金加绘、砑光、施粉、施胶、罗纹纸等工艺愈发成熟。较为著名的有宣德贡笺、宣德瓷青纸、云母笺等。
此时各种印花笺纸也大为盛行,《十竹斋笺谱》运用「饾版」「拱花」技术,将花笺的彩色套印木刻艺术推至化境。另一方面,受「崇古尚雅」时风所尚,明清两代都十分热衷仿制古纸如明仿澄心堂纸、清仿薛涛笺、清仿侧理纸等。
在国内各地,不同类型的纸张被广泛的生产,除去江南地区的宣纸以外,岭南地区以生产取材方便、造价低廉的竹纸为多,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有着麻、皮类纸张的制造,生活用草纸类的生产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明清时期对于造纸技术的总结愈发完善,各类与造纸相关的专著纷纷刊行,对我国传统造纸技艺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清代后期,出现了木浆机制纸;1892年设立的上海伦章造纸厂是中国第一个机器造纸厂 ,于此中国开辟了机器造纸的新纪元。
南宋 扬无咎《雪梅图卷》
乾隆皇帝御笔「孤山香雪」(局部)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宫廷御制单色粉蜡笺
明清两代的书画用纸也因为纸张的丰富而多种多样,如仇英《兰亭图扇面》用的便是一种泥金扇面纸;南唐董源《潇湘图卷》之后有一段董其昌跋文,写在一种蓝色纸张上,或为由靛蓝所染成的瓷青纸;南宋李唐《采薇图》卷首有明人李擢公题「首阳高隐」四字,书于瓷青洒金纸上(此卷藏于故宫博物院,另有一卷书于花笺之上,真伪尚存争议);乾隆皇帝御笔「孤山香雪」四字题于南宋扬无咎《雪梅图卷》卷首,用纸为宫廷御制单色粉蜡笺类纸张;乾隆御题于南宋马和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之上的「志摹忠爱」四字,所用纸为蓝色描金山水粉蜡笺。明清时期的书札用纸亦是样式频出,许多文人雅士定制了各类属于自己的专属用纸,此风雅之举至民国依然不衰。
中国的造纸历史由汉代至今已两千多年,古代纸张经历了由麻纸发展为皮纸,再由皮纸发展出竹纸、草纸的过程,一些后期出现的再加工纸皆是以皮纸类为基础,足可见皮料纸应用的广泛。
以纸张的寿命来说,一般麻纸最久,皮纸次之,竹纸最差,更不消说机制木浆纸与草纸。古人曾十分注重对于书籍用纸的选择,凡是重要书籍、文书,基本以麻纸、皮纸印刷或书写,《唐会典》还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同文件的用纸之别。目前有的国家已经立法规定了重要文件的用纸,我国尚不够明确。但是鉴于中国古代书画的保存现状,麻、皮为原料的纸张似乎能保持更久,对当今书画家选择用纸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南宋 马和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
乾隆御题「志摹忠爱」(局部)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材料/蓝色描金山水粉蜡笺
作者:巷阡,江苏南京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工艺历史与理论、古代文人工艺思想史。《中国书房》丛刊特约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743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