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贺的名人(贺龙之女、共和国少将贺捷生:襁褓中“走”完长征路)
导读:文章摘自:福建党史月刊,作者:伯 鱼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贺捷生是贺龙元帅的女儿,是一位在襁褓中“走”过长征路的女将军。她从一位普通的士兵成长
文章摘自:福建党史月刊,作者:伯 鱼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贺捷生是贺龙元帅的女儿,是一位在襁褓中“走”过长征路的女将军。她从一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将军,靠的不是父亲的荣耀和光环,而是父辈赋予她的理想、信念和伟大的长征精神。
贺捷生将军
伴随着春天的到来,我在京采访了贺捷生将军。进入贺捷生家的客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贺龙元帅的半身遗像,庄重地摆放在高桌的正中间,高桌的两旁是两瓶四季长青的文竹,客厅中间有一长桌。贺将军听说我们从天津来,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她让公务员端来茶水、瓜子、水果,与我们围坐在长桌前攀谈起来。73岁的贺将军看上去似乎只有60岁,她温和善良,脸上总是带着慈祥的微笑,没有一点军人的威严。尤其是说起话来语调柔和、谈吐文雅,仿佛在给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的采访首先从她的名字问起。贺将军娓娓道来:“作为军人家庭,取名捷生和打胜仗有关系,我是在捷报频传的时候生的,加上我的姓,就是祝贺胜利的意思。这个名字是很有意义的,对于父辈们来说,是他们一次荣誉的记载;对于我来说,是一生的鼓励。”
1935年11月19日,以贺龙为总指挥的第二、第六军团(后改为第二方面军)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出发进行长征。长征前的11月6日,湖南省桑植县的一个农家大院传来一声婴儿啼哭,贺龙的夫人蹇先任在红军捷报频传的锣鼓声中生下一个女孩,取名贺捷生。孩子出生的消息电告给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贺龙,贺龙听后非常高兴。比贺龙还要高兴的是孩子的母亲,因为红二、六军团正准备长征,如果孩子能生下来,她就能跟随丈夫参加长征,若孩子生不下来,就不能参加长征。
红一方面军长征时,由于形势严峻,部队一律不准带小孩,包括毛泽东也把孩子寄养到老乡家了。红二、六军团长征前,贺龙找到一位乡亲,要求把孩子寄养到他家,这位乡亲说回家和老婆商量一下。一周后,贺龙再去找他,他的家已经搬走。无奈,贺龙做好了带孩子长征的准备。他向党委作了汇报,经党委研究,贺龙可以带孩子长征,路上遇到合适的人家,再把孩子寄养出去。就这样,一个出生不到半个月的婴儿,在父母、战士的怀抱中,在隆隆的炮火声中,“参加”了举世闻名、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纪念长征,贺捷生挥笔写下了一首感情浓郁的诗《在那个秋季》:
落叶像漫天飞舞的彩蝶,
纷纷落在故乡的江河里;
澧水向东、澧水向东……
一边唱着离别的悲歌,
一边哭泣。
迎着寒风,迎着枪林弹雨,
红军行进在黄叶落尽的山谷里,
铁流向西、铁流向西……
背后是亲爱的人
和亲爱的土地。
……
在长征的队伍中,有一位外国传教士会织毛衣,听说贺龙带着婴儿,就问贺龙孩子的性别。如果是男孩,就给织毛衣;是女孩,就给织毛衣裙。贺龙告诉他是女孩。他遗憾地说:女孩不能跟你扛枪打仗了,也当不成将军了。没曾想,60年后,这位传教士到萧克将军家做客,问起贺龙女儿的情况,当萧克告诉他,贺捷生已经是将军时,这位传教士又高兴又惊奇。当然,这是后话。
长征途中,大人吃不上粮食没有奶水。开始贺捷生还能吃点父母节省下来的口粮制成的面糊糊。到了草地,面糊糊也少得可怜。由于第一方面军比第二方面军早一年长征,过草地时已把能吃的草几乎吃光,二方面军到达荒芜泥泞的草地时,新草又没长出来,所以在草地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饿死了许多人。当时,贺捷生还没有长出牙齿,不能吃树皮、草根,一位战士见她饿得哭不出声来,便把草叶捣碎煮熟喂她吃,她不吃。战士哄着她说:革命胜利了你想吃也吃不上,所以一定要吃,咬紧牙也要吃。也许她听话,也许她命不该绝,也许她太饿了,她竟然一口一口吃了起来。贺捷生说:“爸爸、妈妈一提过草地就心酸,他们曾对我说,红二方面军是打着胜仗过来的,牺牲的人不多,没想到,过草地时却饿死了那么多人。你能活下来,因为你不仅是我们的孩子,而且把你当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带你的红军叔叔也都对你寄予很大的希望,我们死了,还有后人去完成我们未竟的事业。”
贺龙夫妇到达延安时,贺捷生由于缺乏营养,一岁多了还不能走路。林伯渠去看望贺龙,见贺捷生面黄肌瘦,不能站立,就想方设法搞来一只羊腿(当时延安物资匮乏),让贺龙的夫人每天给孩子煮着吃,这只羊腿吃完了,贺捷生也能走路了。她虽然会走路了,但还患鸡胸和大肚子病。贺龙请来医生为她治疗,医生看后对贺龙说,这孩子的病不难治,吃药就行,可是延安没有这种药。后来,贺龙委托两位在白区工作的同志带上贺捷生去治病。贺捷生在这两位同志的带领下,辗转千里到达江西,寄养到一户农家,1949年才回到父亲的身边。从此,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走上了一条奋斗之路。
旧社会许多人依靠老子的权势取得高位。而贺捷生在1949年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她踏着烈士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人生的未来。贺龙和女儿谈话时,从来没有提过将来让孩子当什么官,而是要贺捷生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技术,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贺龙对子女要求很严,从不准孩子搞特权,不准向组织伸手。贺捷生回忆道:“我父亲对我教育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我淡泊名利,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干点力所能及的事。”1958年,贺捷生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选择了一条艰苦的生活道路,她主动要求到青海支教。当时青海还有土匪活动,援青人员坐在一辆破旧的客车上,沿着崎岖不平的道路颠簸,不时还有流弹飞来。一位老师晕车,与贺捷生换了座位。没曾想,一颗流弹击中车窗,玻璃碎片把这位老师划得满脸是血。好不容易才到达西宁,贺捷生被分配到青海民族学院任教。学院的条件相当艰苦,他们睡的炕席上到处爬满了虱子;没有电,贺捷生晚上点着煤油灯备课、批改作业;课堂四处透风不拢音,她就大声讲。开始讲课时,她的嗓子都喊哑了,后面的学生还听不清。站在课堂中间讲,因为口音的关系,青海的学生又记不全笔记。贺捷生的个子小,写板书只能写一半,还要跑到中间去讲。为了教好课,她每天用大张的纸写好板书,提前挂到黑板上。这样,她在青海教一堂课的工作量相当于内地的三堂课。当地没有自来水,不论老少,吃水要到河里去打。那里的气候恶劣多变,刚刚是太阳高挂,忽而狂风大作,冰雹倾泻而至。1958年“大跃进”后,青海是全国第一个进入度荒的省份,贺捷生没有走,在最困难时期她坚持留了下来,把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献给了边疆的教育事业。直到她1962年调走时,人们(包括学校和当地的领导)也不知道她是贺龙的女儿。
贺捷生回到部队后,一直从事业务工作,始终在第一线忙碌。她当过记者、编辑,担任过军事科学院军事研究部室主任、副部长、部长、党委书记等职务。1992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她把一生最富有活力的20年献给了军事百科事业。她组织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组织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分册的发行,主持完成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型专业百科全书,是我军文化事业的一项宏伟工程,是军事科学研究的里程碑。全书共1300万字、15000幅图片。贺捷生是这项工程的实践者、组织者。此外,她还是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发表过百万字的文艺作品。她还曾任中共党史研究会理事、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她的工作成就,完全是自己奋斗的结果。而这奋斗的力量来自于父辈的教导和永世不竭的长征精神。正如她在《无尽长征路》一文中所写的:“66年过去,能够衰老的只能是人的肉体,永远不会衰老的是我们继承先烈遗志的思想和灵魂,是先辈给予我们永远年轻和充满青春活力的追求。新的长征还是起步,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永远年轻,因为路还很长很远。前面有理想呼唤,脚下有无数英烈未完的足迹,没有什么比这更可贵的,没有什么比这更崇高的,那就是先辈所开创的伟大事业,那就是先烈生命铺就的道路,那就是父亲母亲融进我血液中的信念,那就是新一代领袖高举着的旗帜。没有任何理由不走下去,我们接着走,一直要走下去!”
1997年,贺捷生离休。她说:我离休后,每天要用半天的时间给生病住院的丈夫做饭送饭,还要抓紧时间学习电脑,以便更新知识,通过电脑更多地了解国内外形势和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不少单位约我写稿,我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说我的生活是很丰富的、很充实的、也很忙碌的。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771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