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通化大嘴(从长白山区两百年封禁说起——白山市“一谷一城”建设的历史文化)

导读:如何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白山市立足实际,提出了必须走以生态为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确立了全面建设中国绿色有机

  如何有效打通“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白山市立足实际,提出了必须走以生态为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确立了全面建设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的“一谷一城”发展战略。

  白山市全面建设“一谷一城”具有怎样的人文根脉,近日,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白山市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董新春向记者讲述了白山市“一谷一城”建设的历史文化渊源。

  原始森林

清代的封禁之地 神秘富饶的地方

  自大清入关后,长白山区一直是皇室的祭品、贡品的主产区域,严禁任何人“染指”这一神奇富饶之地。在清代200多年的封禁期间,原临江、濛江(今靖宇)、抚松、长白一直处于林莽逶迤,山兽成群,参珠遍地,榛荒草蔓,鸟兽天堂的原始状态。也可以说,从1682年开始,白山地区就已经实行了严厉的禁止森林采伐、矿山采掘、狩猎鱼渔、农耕牧畜的封禁保护政策。这里的东北特产,每年由清廷内务府下设在吉林的打牲乌拉总管负责采捕、储藏、运送和呈进等。路经途中,各地官吏如遇贡车,不论职级多大,品位多高,都得停车下马,低首弯腰,恭候侍立。向皇室交献贡品,由翼领等官员率打牲兵丁护送到北京内务府。

  打牲为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费雅喀等少数民族的总称,乌拉为江河之意。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即,统辖打牲渔猎部落,办理皇室、宫廷所需东北特产的机构。其辖区南至长白山,北至黑龙江,辖区面积7000平方公里。白山地区属打牲乌拉总管的核心辖区,内有那尔轰、濛江、汤河口、塔甸子、猫耳山、三岔子、大通沟、北老岭等卡伦(卡伦为打牲乌拉总管的下辖机构,类似今天的管理站、所等)。自1657年至1911年,打牲乌拉衙门共有总管36任,统领的打牲兵丁一直保持在4000人左右。

  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辖区与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同称为“清朝四大贡品基地”。在存续的254年中,长白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凡皇室需用,皆为贡品。如,鹰等飞禽,虎、鹿、野猪等猛兽,有蜃、鳖、鲟鳇鱼、细鳞鱼、鳌花鱼等水产,有小米、稗子米、铃铛麦、高粱米、荞麦等农作物,还有人参、蜂蜜、松籽、蘑菇、松茸等特产多达200种以上。

  东北虎

  1903年《白山黑水录》中所指:“长白山之森林,遥望其状态,苍苍郁郁,若黑云横天,际数十里,不见崖溪,进入林中,数千年古木老树,若巨蛇横溪,白日若晴,虎狼跳梁,麋鹿腾踔,菁叶深邃,幽溪潺湲,疑在太古之世。”

  1934年《临江县志》记载:“临江物产以木材、山参为最;煤炭、五金诸矿亦随地发现”“虎,临江深山中极多,猎者‘得’之售于市价者最昂”“狼,常盗失家畜,因境内有虎豹威压之故,为害轻于内地”。

  《临江林业局志》记载,20世纪50年代,采伐到最高一棵红松木高达56米,根部直径达2.14米。

  《东北之经济资源》记载:东北的森林中,针叶树300多种,阔叶树亦有20多种,总计可有350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约有80多种。在地势较高的山坡上多有针叶树,而阔叶树则多分布在较低的山地中。《三岔子林业局志》记载浑江流域的树木高达20米,根部直径大多在1米以上。

  据《通化县志》记载,民国年间,通化、临江两县每年可出木耳百万斤之多。

  1908年7月,安图县首任知县刘建封踏查鸭绿江后对朝鲜木把在江中炸鱼情形作过这样的描述:“韩人每用炸弹置江水深处,鱼吞之即响,声如洪雷,鱼皆昏迷,自浮水面,每一击多则千余斤,少则百余斤、四五十斤不等。炸弹形同鸡卵,铜炮炸药隐于内,外用蜂蜜、白面、芝麻合成为丸,能击江鱼,亦能击山兽。”

  当时,白山江河里的水生动物异常丰富,尤以鱼和蛤蟆最享盛名。除了鲫、鲤、鲶、鳌花、重唇等鱼外,还有栖息在冷水中的鲑鱼、鳟鱼、细鳞鱼等。

  《鸡(吉)林旧郎录》载:“松花江产鱼颇富,其鲟鳇鱼最大。”成鱼体长七八尺至一二丈长,最大者有二三丈长,体重可达一二千斤。

  1905年至1914年,中日合办鸭绿江采木公司高管职员、日本人彼末德雄记述了公司高管们在浑江的探险经历:“我们爱好打猎,经常到临江县、抚松县的森林地带。我们的猎物中常有虎、熊等猛兽,有一年就猎有猛虎和熊二十多只,豹二只,貂十五只……在林中露营,夜间树叶发出声响的地方时常看得见一些亮点(野兽的眼睛),一群一群地在移动……”

  《抚松县志》记载:1929年,抚松县输出野山参2183.4斤,人植园参37.8万斤。

  中国人参主要生长在长白山区,如抚松、靖宇、长白等县,其采参历史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白山采集、加工人参至少已有1700多年。

地名背后的典故 生动形象的传说

  从白山各地的地名由来看,以野生动植物的名字流传下来的地名有长白县虎洞沟、马鹿沟,抚松县马鹿沟、大马鹿沟、狍子圈、雕窝砬子,江源的小马鹿沟,还有浑江的黑瞎子沟(黑沟村)、野鸡背、红土崖老虎山、板石黑熊沟、板石老鹰沟,临江桦树的“熊掉沟底”、黑瞎子沟,闹枝(松雅)沟等。这些地名范围地域面积大、流传时间久,说明在清朝封禁期间,这些地方的马鹿、黑熊、东北虎等野生动物众多。

  梅花鹿

  马鹿沟:因马鹿多而得名。据长白县一位老人讲,1952年冬季的一天早晨,这位老人看到十八道沟岗顶的松树林里,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冒出一股股热气来。老人好奇地走过去,刹那间,静卧在松林下的数百只马鹿腾空而起,顶着雪花一溜烟似地消失在远方的十九道沟山谷中。十九道沟又称马鹿沟。

  黑菜楼:因所处鸭绿江边有座形似高楼的山峰,山峰前后柞树、榆树繁多,盛产木耳(俗称黑菜)。1908年长白设治时,在此建立流筏“排窝子”和艚子码头。放排的与上下船的人聚增,逐渐形成村落,故取名“黑菜楼村”。另外,十九道沟附近的大、小葡萄沟,都以当地盛产山葡萄而得名。

  虎洞沟村:清光绪初年,丹东“兴隆料栈”(木材站)在七道沟伐木时,木场有个姓杜的郎中(中医)曾被虎崽挟持到七道沟支流的老虎洞去为母虎治病传为佳话,后来,人们把这条支流取名“虎洞沟”。1909年,在此沟建村时,便取名为“虎洞沟村”。

  闹枝:现为临江市闹枝镇。因沟内松树茂密,松鸦、野鸡、飞龙鸟成群结队,在树隙间飞串,从早到晚整天闹闹轰轰,人称闹枝。

  珠子河:系濛江上游河段,在清朝因盛产东珠而得名。清朝官员胸前佩戴的朝珠,多为东北河蚌体内所生的东珠。东珠之所以珍贵,是因为朝廷把它定为用以标识皇室王公贵族以及朝臣官员等级的饰品,是地位、品级的象征,也含有崇敬先祖、怀念先祖功业之意。

  八宝栏子:相传,早先有一跑关东的农民在此挖参、采蘑茹。有一次上山挖了一棵八品叶的山参(山参长出二个叶未成参时叫二夹子、四个叶至六个叶就成参了,八个叶就为宝了),卖了很多钱,因此,取名八宝栏子。

  海青岭:位于仙人桥南端的抚松县与原临江县的交界处。“海东清”是鹰的一种,也是极为俊敏的珍禽,辽代产地在松花江上游和朝鲜北部山区。“海东清”是女真用于进贡辽朝的主要贡品之一。相传早年海青岭林区这种珍禽极多,此岭原称海东青岭,后来简称海青岭,也就是今天的南岭村所在地。

  狍子圈:清朝把长白山封为“禁地”,吉林打牲乌拉总管派兵丁驻扎在抚松县南甸子的老营沟,负责给朝廷采捕长白山的珍禽异兽、名贵药材。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向皇宫运送贡品不是件容易事儿,特别是狍子肉,从抚松到北京好几千里路,得走好几个月,很难保存好。于是,打牲兵丁和当地猎户就在离老营沟三四里的东山上设了个狍子圈,方圆好几百亩地,四周用松木夹起围栏,形成天然的狍子饲养场。等到大雪封山以后,把狍子宰了,肉和下货冻成冰坨,用爬犁运到京城。后来,抚松镇老营沟和狍子圈就成为地名,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曾经的“皇贡”物产 独一无二的“品牌”

  打牲兵丁采蜂蜜时,往往跟踪黑熊,黑熊经常在哪棵树下转悠,哪棵树的树洞大多有蜂巢,打牲兵丁便将树木伐倒,取出蜂蜜装入用兽皮做成的袋子里。然后,他们把蜜蜂再引入另一个树洞,让蜜蜂在里面继续筑巢酿蜜。现在,长白十九道沟的一些蜂民,仍利用这种办法来饲养山蜜蜂,采集山蜂蜜,每斤价格要比普通蜂蜜高出十几倍。

  封沟养蛙、封山养鹿、截水养殖珍稀冷水鱼类,现已成为山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利用河蚌饲养珍珠,业已获得成功。

  千百年以来,长白山人参无论是产自天然的野生山参,还是经过培育而成、进行人工栽培的园参,都在我国、在亚洲、乃至在全世界负有盛名,独领风骚。抚松人参、长白蜂蜜、长白山鹿肉、长白山野生猕猴桃、松花江细鳞鱼、鸭绿江花点鲑鱼等,一直是打牲乌拉总管例进的清朝皇室贡品,至今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白山特产“人参果”

  1913年,濛江撤州改县,举行县府成立仪式。前来参加庆贺的日本采木把头在濛江以奉票四元、日币两元一颗的价格买了一些珠子河出产的珍珠。回到日本后,经东京商行鉴定,属天然珍珠极品,一颗竟值一百二十日元。日本采木把头原以为珍珠只能产自海上,从没有听说过河中能产珍珠,更没有想到濛江珠子河会出产这么好的珍珠。

  木把在流放木排时,一旦木排搁浅,排夫只能在岸边点起篝火取暖过夜,饿了,就用木棍穿上江鱼烤着吃或用铁锅炖野兔和树鸡肉。肉吃完后,再用山菜、蘑菇来涮锅。排夫捉鱼的方法也很独特,经常点燃松树明子夜间照鱼,排夫把火把插在木排缝隙中,手执刨勾,蹲在木排上,鱼一到夜间便浮上水面,靠近火光静伏不动,排夫准确地向鱼背一刨,就可以把鱼扎死。钓鱼的方法也很别致:有的用老鼠皮缝成假老鼠当作钓饵,用钢丝做成独钩,能钓到几十斤以上的大鱼;也有的用獾子毛扎成飞蛾,拴在鱼线中间,两个排夫趴在木排上,拽着鱼线的两头,抖动鱼线,那假飞蛾便在水面上翩翩起舞。静伏在水中的鱼儿误认为真是飞蛾来了,便跃出水面,把“飞蛾”连同铁钩一起吞进腹中。再就是拦河截流捕鱼。选择两端连着河水的稳水支流,在下端入河处用鱼网拦上,将河里的鱼群赶入支流,再将上端水源处垒坝截断水流,等到支流干涸后,即可在河床“拣”到大量的鱼。排夫往往专“拣”二斤以上的细鳞、鳌花、重唇等味道鲜美的鱼类。最后,打开水坝,撤掉渔网,将剩下的鱼再放回河里。冬天要想吃鱼,木把们首先选好河段,用板斧将冰面砍个口子,有时水已冻干,即可直接拣到鱼和蛤蟆(林蛙),木把称为“砸干锅”。如果还有水,就把操捞网伸进水中,向固定方向搅动,使水形成定向旋流,然后再逆方向急速下网,就可捞到很多鱼、蛤蟆(林蛙)和蝲蛄(龙虾)。

  长白山第一花——大花芍兰

神奇的人参故事 独特的木把文化

  长白山是满族先民“龙兴”之地,长白山布勒瑚里湖是清始祖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诞生的“圣湖”。“仙女”佛库伦吞食神鹊衔来的人参果而孕,是满族族源神话的代表。长白山是满族先民的发祥地和灵魂的归宿地。《抚松人参故事选》塑造了众多的“人参精”形象:人参姑娘、人参娃娃、人参爷爷等,堪称是长白山文化的奇葩和瑰宝,而享誉国内外。流传至今的长白山民间歌谣、故事,还有采参习俗、“放山规矩”以及木把劳动号子等长白山、松花江、鸭绿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长白山厚重而独特文化标识。《吉林通志》记载,“三月十六日,山神庙会,各参户聚资演戏,且有宰牲以祀者。”可见规模之大。

  祭祀山神老把,体现白山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是长白山区第一大节。“木把节”定在农历三月十六,因为这天是“老把头”的生日。关于“老把头”的传说,一种说法“老把头”是山东莱阳人,名孙良,独自一人闯关东,到长白山挖人参,因迷路绝粮饥饿而死。在临死前,咬破手指,在石壁上写道:家住莱阳本姓孙,翻江过海来挖参。三天吃个蝲蛄,使我伤心不伤心。嗣后有人来找我,顺着古河往上寻。入山再有迷路者,我当作为引路神。

  孙良死后变为保护穷苦人的山神,经常化作白胡子老头来搭救“麻达山”(指迷路)的人,并点化他们挖取人参、脱难下山。“老把头”这个名字在长白山人的心目中享有着崇高的威望,并奉为极尊之神。

  图为老木把在伐木制材。

  也有人说,“老把头”是第一个从关里来关外闯山的,给伐木、干“山利落”(挖参、采蘑菇、狩猎等)的人开了个头,所以才尊他为神。

  木把不仅崇拜山神,还崇拜一种叫“豺狼狗子”的动物。说他是山神爷老把头的看家狗。它是肉食动物,牙爪尖利,体形较小,善于跳跃,爬树赛过家猫,叫声好似巴狗。据说山里的老虎是百兽之王,但也怕“豺狼狗子”,与老虎相遇,它们会群起而攻之。十只八只豺狼狗子一宿就能把一只老虎吃掉。

  木把为什么崇拜“豺狼狗子”,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一天,有个木把被老虎咬伤,昏迷不醒,一只豺狼狗子一直守在木把身边,为木把舔舐伤口。木把的伤口很快结疤好了。三月十五这天晚上,木把看见附近的木墩上坐着一个看不清脸的人,对木把说:“晚上只要脱下靰鞡鞋,狗就会撒尿,老虎就不敢靠前。明天三月十六是我的生日,我回去了。往后,豺狼狗子就留这儿啦。”木把一听,赶紧跪下磕头,再抬头,木墩上的那个人不见了,只有那只豺狼狗子趴在木墩子上。有了豺狼狗子的保护,木把从此可以放心干活了。

  正因如此,老虎吃人,豺狗吃虎,相对地保护了人,所以木把在山里打小宿或是搭戗子,都有意识地把靰鞡鞋放在门外,只要豺狼狗子到此地洒上一泡尿,任何动物嗅到后,都逃之夭夭,木把们可以安心地睡大觉。这个故事反映白山先民对人与大自然生物链的初步认识。

  一首反映狩猎人生活的歌谣:“大风天,大雪天,风雪刮得直冒烟。刮风我去打老虎,打了老虎做衣衫,又挡风,又防寒,还戴一身老虎斑。”

  “大雪天,大雪天,大雪下了三尺三;黑貂跑到锅台后,狍子跑到房门前,貂皮做件老皮袄,长白山上不怕寒。”

  “关东靰鞡实在好,张着大嘴光吃草。满脸尽皱纹,耳朵不老少。穿上暖烘烘,绑上它就跑,不怕泥来不怕水,翻山过岭去挖宝。”

  “关东山,三件宝,人参貂皮鹿茸角。鹿茸好像杈巴树,虎熊獐鹿满山跑。”

  总之,白山历史上一系列独特的自然人文历史优势,构成了“一谷一城”建设的文化根脉。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毕玮琳 王春宝

  编辑:于悦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904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