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有什么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秦朝官制)
导读:早在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的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到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后,前朝的一些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沿用,因此,
早在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国的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到秦始皇嬴政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后,前朝的一些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沿用,因此,诞生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他的政治体制是以皇帝为首的高度集中制,也成为后世历朝沿袭的制度,其监察制度与九卿制度一直延续到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
今天,我们主要来聊聊三公九卿制和郡官制。
秦始皇为了保障至高无上的皇权,同时削弱王公贵族的权力,在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皇帝拥有国家最高权力者,皇下设三公,即:太尉,中央军事最高官员;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御史大夫,监察机构的最高长官。
丞相下设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管理下属各郡。
三公-太尉
太尉作为国家军队最高领导人直接听命于皇帝,下设护军都尉,负责监督作战部队的军政。护军都尉下按级别高低设将军、裨将、都尉、军侯、五百主、百将、屯长、什长、伍长。
三公-丞相
丞相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是辅佐皇帝处理国事,管理百官。
丞相又分为右丞相、左丞相、中丞相。之所以将右丞相放在最前面,是因为古代以右为尊,因此,右丞相地位高于左丞相,至于中丞相,则是指宦官。赵高便是中丞相。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宰相是什么级别,这里说一下,宰相是历史上各朝代最高行政长官的总称,如国相、尚书令、大司徒等,丞相属于秦朝的具体官职。
三公-御史大夫
先秦时期设御史一职,主要负责整理各类档案资料。秦朝御史大夫属于监察机构长官,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下设侍御史和监御史。
说完三公,咱们再来说一说丞相下设的九卿。
九卿-卫尉
卫尉属于皇宫警卫,主要任务是守卫禁宫。下设巴士司马令和卫士令,巴士司马令负责管理宫中的车马;卫士令则负责管理警卫士兵。
九卿-郎中令
郎中令掌管的事务就比较多,皇帝身边的警卫、宴请宾客、监督下级官吏、上朝等。下设大夫、郎、谒者、期门、羽林。
大夫主要负责各种谏议,因此也被称为谏大夫、中大夫等。
郎主要负责服侍皇帝出行,掌管门户等,又分为议郎、侍郎、中郎、郎中。
谒者主要负责传达各种通报、朝堂礼仪等。
期门、羽林则都是宫廷禁卫军,具体职务待考。
九卿-太仆
太仆主要负责在皇帝出行时驾车,日常管理宫中车马。
九卿- 廷尉
廷尉主要负责审判、断案,地方上处理不了的案件会上报到廷尉,相当于最高司法机关。此外,廷尉还负责修改律法、管理刑讼、处罚王公贵族等。
九卿- 典客
典客负责国家的邦交事务,属于外交官。
九卿- 奉常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下设太乐、太祝、太宰、太医、太史以及太卜,具体事务参考下图。
九卿- 宗正
主要掌管记录皇族宗室的事务,和现在修族谱差不多。下设宗正丞。
九卿-少府
主要负责皇帝的私人事务,照顾皇帝的衣食起居等方面,因负责事务较多,因此下设官职众多,详细参考下图。
九卿- 治粟内史
治粟内史主要负责掌管国库钱粮、调控各地物价,下设太仓令、太仓丞、平准令、平准丞。
以上就是秦朝的中央官吏体系,主要有三大职能:军事、监督和行政。下面,我们再说说地方的郡官制。
郡官最高领导分郡守、监御史和郡尉,由中央直接任免,三职属于平级,共同治理郡县。
郡守
主要负责郡内政事,属于地方最高行政主管。而在战国初期,郡的官员称为“守”,是武将,秦朝统一后,边远地区的郡由武将担任,兼有防守作战之职,内地郡由郎中令下设的郎官担任。
监御史
负责监督郡内各级官员,隶属御史大夫下的御史中丞。
郡尉
主要负责郡内军队事务以及郡内治安,属于郡内最高军事长官。
郡以下设县,县以下设乡。
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体系中,我们不难看出,各级管理都是按军事、监督和行政划分,不同官员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了权力高度集中和皇权的至上。这种政治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被后世参考沿用,因此,大秦王朝的官员制度对后世历朝历代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5225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