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日耳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又称日耳曼帝国(下))

导读:文章:公众号和头条号同时发布  文章精简后制成的短视频:西瓜、抖音和哔哩哔哩发布  2019年1月,我创建了我的公众号,两年多的时间内笔耕不辍,最多的时候一周写了十四篇原

  文章:公众号和头条号同时发布

  文章精简后制成的短视频:西瓜、抖音和哔哩哔哩发布

  2019年1月,我创建了我的公众号,两年多的时间内笔耕不辍,最多的时候一周写了十四篇原创文章,现在的更新频率是一周一篇长篇,从无断更,已写了300多万字,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国际关系、历史、文化、宗教、哲学、金融、宏观经济和地产等领域。我在此处已发布的长篇,后续篇章可以去我公众号先睹为快,搜索侃侃乱侃即可。

  我目前发的文章已经超过了八十篇,可以点击这个汇总贴《截至目前我在头条号上发布的所有文章的直达链接》,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更为便捷。

  兴盛期

霍亨斯陶芬王朝

  法兰克尼亚王朝结束于1125年亨利五世的死亡,公国们并没有选出国王的血亲当国王,而是选择了洛泰尔二世,一位影响力颇大的老萨克森公爵。

  为什么他们无法把皇位传给血亲或者姻亲?就是因为公国们的权力过大,如果不听他们的,他们一造反,皇帝也别想做了。一个国家的统治,不同民族血统之间的融合,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在民间形成通婚的,不然公国们之间的壁垒是很难打破的。壁垒无法打破,除非国王厉害,能用武力征服他们,可是儿子不厉害,公国们还是有着自治权。

  当他在1138年去世时,公国们再一次把选择继任的目光放在了更有影响力的家族上。因此他们并没有选择洛泰尔偏爱的继承人——他的女婿韦尔夫家族的“骄傲者”亨利,而选择了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康拉德三世,一位萨利安家族的近亲。此事引发了两家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冲突。康拉德剥夺了韦尔夫家族的财产,不过在1152年他死后,他的侄子“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继位并与韦尔夫家族握手言和,返还了他的表亲“狮子”亨利(Henry the Lion)的财产,虽然数量已少于往日。会返还也是因为亨利太厉害,这种重名概率过高,真心让人们记忆欧洲历史加大了难度。

  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统治者们越来越多地把土地借给家臣,腓特烈希望他们会比公爵们更可靠。这一新兴阶级最初是主要服务于战争的,他们后世骑士阶级的前身,也是帝国权力的根基。这同时也给更多非贵族出生的人,予以更多希望。这就有点像清朝时期的藩王,藩王拥兵自立,对皇帝来说一直都是个大威胁。只有皇帝在军权上可以碾压各地公国的公爵们了,皇权才更稳。

  霍亨斯陶芬王朝时期帝国的另一本质性变化是在隆卡格里亚建立的整个帝国的新秩序。此举一方面是要废除众多公爵的私人封地,另一方面也试图将皇帝的臣子们归于同一个合法的司法和公诉体系之下,这正是现代“法制”理念的前身。可惜以前的那些国王们,没想到这一招,不然早点开始改革后,公爵们的势力也不会那么大,那神圣罗马帝国还可以再强盛一点。可是历史就是这么有趣,时也,命也!国王们是否有优秀的继承人,是他们不能控制的。

  另一个崭新的理念是新式城市体系的建立——由皇帝和本地公爵共同完成。这一理念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于人口剧增,同时也是为了将经济发展重心放在重点地区,在以前城市只形成于古罗马的地基或主教辖区之上。这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首都的概念了。包括弗莱堡在内的一些城市建立于12世纪,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很多后世城市的经济发展模板,如慕尼黑。

  他们也是认识到原先的体制是有问题的,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

  腓特烈于1155年被加冕为皇帝,他强调了帝国的“罗马性”(Romanness),部分上是为了证明皇权独立于教权的合法性。想要改变自古以来欧洲沿用的君权神授的地位,可是教廷不是好惹的。

  1158年在隆卡格里亚举行的帝国大会根据东罗马帝国的《民法大全》再次声明了皇帝的各项权利。皇权自主教叙任权之争以来一直被当作与王权同等来看待,不过在隆卡格里亚首次被枚举罗列出来。这一广泛的权力范围包括筑路、制定关税、铸币、惩罚性收费和公职人员的任免。这些权力可以明确地在罗马法律中找到根源,此举意义深远。其实在公元前7世纪的古希腊,已经有了很先进的选举制度,这时候不同血统和性别之间的平权意识甚至超过现在地球上的某些国家。

  腓特烈的政策主要针对意大利,他在北意大利与一些日益富裕和独立的城市发生了冲突,尤其是米兰。他也由于支持一位少数派候选人,反对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卷入了与罗马教廷的冲突。腓特烈在1177年与教皇握手言和之前,支持了一系列伪教皇。只要还是一个宗教,伪教皇其实没有用的,教徒们不会认可的,除非是像亨利八世那样换一个教派,但他也不是鲁莽行事的,那个时候天主教的主教们在英国的贪腐问题非常严重,民怨四起,才会有了基督新教在民间的基础,那换国教才能推行。

  在德意志,皇帝多次在公国和城市等竞争对手面前保护狮子亨利,尤其是慕尼黑和吕贝克。但是亨利对腓特烈政策的支持并不太强,在意大利战争进入到危机时刻时,亨利拒绝了皇帝的军事支援请求。当腓特烈回到德意志时,愤怒的他对亨利公爵提起了诉讼,使亨利的土地全部被没收。

  在霍亨斯陶芬王朝期间,德意志的公国们靠着帝国西部巧舌如簧的农民、商人和工匠(包括基督徒和犹太人),成功地、和平地推动了向东方土地定居的进程,此前由西斯拉夫人定居或无人定居,这些土地逐渐地日耳曼化。凭借定居地的东扩,也由于本地斯拉夫统治者与日耳曼人的通婚,帝国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最终到达了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通婚是使各地融合的最好方法,因为两个民族的通婚,诞生的后代就会对两边的民族都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清朝初建时,皇帝也会纳汉臣之女,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同时,条顿骑士团在1226年,被马佐夫舍的康拉德公爵邀请到普鲁士来促使普鲁士人的基督教化。然而条顿骑士团国和他的日耳曼继承者普鲁士王国从来就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通婚是血统同化,宗教是文化同化。

  在1190年红胡子腓特烈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并死于小亚细亚。他的儿子和继承人,亨利六世统治期间,霍亨斯陶芬王朝达到了巅峰

  霍亨斯陶芬王朝(1155-1268)的神圣罗马帝国叠加在当前国界线上

  亨利将诺曼人的西西里王国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俘虏了英格兰国王狮心理查,并在1197年去世前试图建立君主世袭制。他的儿子腓特烈二世虽然已经被选为国王,但只是一个生活在西西里的小孩子。可惜又没有一个厉害的成年儿子可以继承,这势力范围又难以维持了。

  德意志诸公国决定选择一位成年国王,出现红胡子腓特烈的幼子斯瓦比亚的菲利普(Philip of Swabia)和狮子亨利的儿子不伦瑞克的奥托(Otto of Brunswick)两位人选竞争王位的局面。

  1208年,菲利普在一场争吵中被谋杀,奥托赢得了短暂的胜利,直到他也开始宣称西西里的王位。教皇英诺森三世惧怕帝国和西西里的威胁,于是支持西西里的国王腓特烈二世进军德意志并击败了奥托。虽然腓特烈出征德意志之前将西西里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亨利,但在他胜利之后,腓特烈并没有履行他保持两个国家分离的诺言,仍旧保留自己对西西里的实际控制权。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1220年腓特烈加冕为皇帝。教皇惧怕腓特烈集中的大权,最终对他施以绝罚。另一方面,腓特烈曾承诺发动十字军东征,但却一再推迟。他虽被开除教籍,腓特烈还是在1228年领导了十字军东征,这次东征结束于一系列谈判并使耶路撒冷王国(Kingdom of Jerusalem)短暂复国。那个时候的耶路撒冷还是一个国家。

  帝国中唯一一个王国——波希米亚王国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势力。1212年,皇帝腓特烈二世颁布西西里金玺诏书,承认了国王普热米斯尔·奥托卡一世(自1198年开始使用国王头衔)及其后代的王室头衔,并将波西米亚公国晋升为王国。波西米亚国王从此被豁免了除参与帝国会议之外的所有义务。

  腓特烈的统治期是帝国中央集权瓦解的转折点。当他专注于将西西里建立成一个现代的中央集权国家时,他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德意志,并给予了德意志的公国和主教国们广泛的特权:在1220年的《神圣诸侯契约》(Confoederatio cum principibus ecclesiasticis)中,腓特烈下放了很多权力给主教,如制定关税、铸币和设防。在1232年的《世俗诸候法案》(Statutum in favorem principum)中又将大部分上述特权分给了世俗地区。虽然事先这些特权很多都已经存在了,但现在它们被广泛而一次性地授予。腓特烈希望能以此在他专注于意大利事务期间,德意志的公国们能帮他维持好阿尔卑斯山以北的秩序。1232年的《世俗诸候法案》中首次将德意志的公爵们称为domini terræ,即他们领地的主人,这也是政治术语一次非凡的进步。

  衰落期

  神圣罗马帝国早期三个王朝时期,由于皇帝基本上都以日耳曼五大部落公爵的身份登基,以及与罗马教廷的合作关系而维持了帝国内部稳定。在腓特烈二世采取重意大利轻德意志政策后,皇帝在德意志的权力威望逐渐衰落,而沦为与一般德意志诸侯无异的小领主。随着腓特烈二世的去世,此前的政策倾斜以及与教廷关系破产造成的潜在危险因为缺乏有能力的皇帝而一次性爆发。经历了大空位时代以后,到了12世纪至13世纪期间,皇帝只能靠家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联姻取得王位和帝位,缺乏强大的王室领地作为税收来源和王权扩张的基础,对于皇帝名义上可向帝国内成员收取的只有定额军事征收税,这种松散的政治邦联形态在三十年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自古帝王都要懂帝王之术,就是为了平衡各方势力,不能重一方而轻另一方,越是擅帝王之术的国王越可以使国家强大。一直都是以日耳曼民族为主的,经过几百年,这五大部落根系已深,而且他们与罗马教廷的关系也是盘根错节,这腓特烈二世竟然改变政策,才使得他死后竟然皇位真空期都出现了。

大空位时期

  腓特烈二世于1250年死后,德意志王国(German kingdom)分裂于他的儿子康拉德四世和另一位国王荷兰的威廉(William of Holland,死于1254年)手中。康拉德死后便是大空位时期(Interregnum),在这一时期没有一位国王能得到普遍的认可,而公国们就此得以巩固他们的基础,甚至变为更加独立的统治者。

  1257年后,王冠在归尔甫派(Guelph party)支持的康沃尔的理查(Richard of Cornwall)和卡斯提尔的阿方索十世之间展开了争夺,后者被霍亨斯陶芬派承认,但是从未踏上过德意志的土地。

  1273年理查死后,大空位时期以哈布斯堡的鲁道夫一世被一致承认而结束,他是一位未成年的前霍亨斯陶芬家族旁系成员。

哈布斯堡王朝

  对于当时的德意志贵族而言,哈布斯堡的鲁道夫可谓理想的傀儡:空有辉煌的家世(腓特烈二世的教子、霍亨施陶芬家族的母系血脉),却年老体弱(即位时55岁,当时哈布斯堡家族只在上勃艮第有零散的领地)。这个家族非常厉害,后来很多国家的国王都有他们的血脉。

  其家族成员曾出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73年~1291年,1438年~1806年),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奥地利大公(1453年~1804年)、奥地利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619年8月、1620年11月~1918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公爵。

  然而他们都低估了这位伏枥老骥的雄才大略:1276年,鲁道夫一世以违反小特权为由,向擅自吞并巴本堡领地的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宣战,最终在两年后于杜恩克鲁特战役击杀对手,成功将地域广大的奥地利变成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土,从而一跃成为与波希米亚不分伯仲的德意志强藩。此后,帝国皇冠就几乎一直在波希米亚国王(主要出身卢森堡家族)和奥地利大公(哈布斯堡家族)手中流转,直到哈布斯堡家族出身的波希米亚与匈牙利国王斐迪南一世,从兄长皇帝兼奥地利大公卡尔五世手中接过帝国皇冠,兼任了奥地利大公和波希米亚国王,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及其分支哈布斯堡-洛林皇朝,一直垄断皇位直至帝国彻底解体。

  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时期的版图

  然而这个时期即便是皇帝已经拥有了(相对于其他诸侯的)强大实力和广大的世袭领地,神圣罗马帝国的集权化道路依旧是举步维艰:鲁道夫一世将奥地利纳入家族领地的行径遭到了封建贵族的一致反感,以至于其驾崩之后,当选为罗马帝国皇帝的不是哈布斯堡的阿尔布雷希特,而是拿骚的阿道夫;控制了波希米亚、上萨克森、勃兰登堡等广大领土的卡尔四世所能做到的,只是颁布金玺诏书,确认诸侯的特权,以防止对立皇帝的出现和内战的爆发。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帝国改革可谓走得最远,但也仅仅是通过帝国议会与封建军制的改革、帝国统治院和帝国管区的设立,以产生一个由贵族所治,为贵族所服中央政府。而这个脆弱的中央政府在后来的宗教改革中被搅的支离破碎。至于世界霸主卡尔五世,这个因为西班牙和勃艮第文化背景而始终得不到德意志贵族拥戴的虔诚天主教徒,最终深陷宗教纷争的泥潭,黯然让位于其胞弟斐迪南一世。

  政治格局变化

  13世纪同样见证了土地管理方式向中世纪晚期过渡的整体性变化,以损失贵族封建制度为代价,为政治权力转移到冉冉升起的资产阶级手中做了准备。金钱除了用于支付人头税以外,开始更多地代表农业的经济价值。农民更多地开始被要求上交土地税。“所有权”的概念开始代替古代的管辖权模式,尽管它们仍然联系得很紧密。在帝国辖区,权力联系得更紧密:无论是谁拥有了土地的管辖权,其他的权力也就应运而生。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管辖权并不包括司法权,事实上后者直到世纪才真正出现。法庭审判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和惯例。

  在这一时期,帝国所辖各区域开始转型为现代国家的前身。这一进程随着地域的不同区别很大,发展最快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与古代日耳曼部落的区域重合。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帝国开始与德意志民族国家和日耳曼地域国家产生等价关系:腓特烈三世首次在国号上加上“德意志民族/日耳曼民族的”(Deutscher Nation/Nationis Germanicæ)的修饰语,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则在首次在礼仪头衔中加上“日耳曼尼亚国王”(Germaniae Rex),而传统上表达对日耳曼尼亚治权的头衔是责实不明的“罗马人民的国王”(Romanorum Rex)。

  而因资本主义发展而富庶的北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罗伦斯、比萨等等,持续地吸引着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国对日耳曼与意大利其他地区的专注也减弱。

  此外,帝国欠缺公认的王室继承法,因此一旦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选帝侯继任皇帝的纷争,因而导致帝国的内战和陷入无政府状态。继位皇帝必须以武力战胜其他不支持的诸侯,或者必须想办法赢得多数诸侯的拥戴,才能维系皇帝的权威;在这种情况之下,神圣罗马帝国虽然有各成员国集结成一个核心“国家”之名,实际上却逐渐演变成为一个松散的“邦联组织”。

  公元140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1512年帝国划分成各种圈子

三十年战争

  1618年6月26日,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有390个公国、侯国、宗教贵族领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骑士领地等。对于哈布斯堡奥地利在帝国内部重振皇权政策的反感,以及因为宗教改革造成的占诸侯大多数的新教诸候对天主教皇帝的敌视,最终引发了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使得日耳曼的经济倒退了近200年,犹如回到了农奴制的封建时代;又因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诸侯可享有自主权。这使得皇权进一步的被削弱,帝国境内的诸侯各自为政,他们的领地有如一个独立的王国。没有强有力的国王出现,只能逐步衰落一途。

  1600年左右的神圣罗马帝国,叠加在当前的国家边界上 1600年左右的神圣罗马帝国,叠加在当前的国家边界上

  三十年战争后,神圣罗马帝国共有314个邦国和1475个骑士庄园领地。到了18世纪,经历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等内战,整个帝国形成三百多个独立的大小邦国,神圣罗马皇帝徒有其名,甚至连德意志邦国的盟主都称不上,而世人对皇帝的印象,更多地是以奥地利为中心的哈布斯堡君主国的统治者,而非德意志第一帝国的最高君主。这就是松散制管理国家留下的隐患。

  1648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版图(中文版)

  1648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版图(英文版)

  覆亡期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的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再加上“公平、自由、博爱”思潮的扩散,利奥波德二世极力联合欧洲各国君主,以武力保卫法国的君主制。

  已经强弩之末的神圣罗马帝国,又碰到了百年难见的军事天才拿破仑,只能加速灭亡了。

  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帝国

  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但他却在这时暴毙。不过他的儿子,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继续了他的政策,更于次年与普鲁士、萨丁尼亚、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因联军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被迫议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欧洲列强趁法军猛将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再次发起反法战争。这次帝国联同英国、土耳其、俄罗斯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拿破仑只身返国,发动雾月政变并取得法国军政大权,成为法国第一执政。此后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回头对付反法各国,于1800年打败联军,帝国不得不与拿破仑议和,解散反法同盟。而拿破仑在政变结束后三周发表的公告中,宣布“大革命已经结束”,令欧洲列强稍微安心,再加上他们的实力受损,因而暂时放弃反法的行动。但拿破仑的野心令欧洲在几年后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见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担心法国再次扩张,与神圣罗马帝国抗衡。因此,他决定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帝国在俄军支援下入侵法国盟国巴伐利亚。而那不勒斯则和帝国军一道进攻拿破仑在意大利的盟国。不过拿破仑迅速做出反应,自本土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进行了一场“三皇会战”。拿破仑最后不但守住巴伐利亚,更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更将帝国军赶出意大利,并在普鲁士境内打败俄援军。

  12月16日,法国和帝国最终签订《普雷斯堡和约》。和约签订后,拿破仑决定成立以自己为护国公的莱茵邦联,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区的盟友。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邦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脱离帝国,加入邦联。此举严重削弱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领主地位,令弗朗茨二世大为不快。拿破仑为了吸引更多国家加入邦联,决定亲手终结神圣罗马帝国。因此他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并且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帝号,仅保留奥地利帝号,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

  1871年,俾斯麦统一德意志,开启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德国人把这与德意志第三帝国(1933年成立的纳粹德国)加以连论。

  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称“铁血宰相”俾斯麦。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在1866年发动了普奥战争并取得胜利。1870年又进行普法战争,打败了法军。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联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任德意志帝国宰相兼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靠“铁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还帮助法国凡尔赛政府镇压巴黎公社。他对内颁布《反社会党人非常法》, 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对外力图运用联盟政策,确立德国在欧洲的霸权。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职。俾斯麦下台时被封为劳恩堡公爵。此后他长住汉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鲁庄园,1898年病逝。

  看看拿破仑和俾斯曼,再与神圣罗马帝国那种松散的统治相比,铁腕强势的军事天才做国家的领导人时,就算各公国和诸侯群雄割据,但是有能力者依然可以荡平各种势力,逐渐把各地的权力都收拢起来,各地的小公国,权力削弱后,收入减少,自然也无法拥兵自立。但是神圣罗马帝国中晚期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碰到一个厉害的皇帝,只能逐渐衰退。还好欧洲自古都有联姻继承的习惯,顺位继承法,总有办法找到点血脉继承皇位,所以就算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实权越来越小,总算血脉都延续了下去,名义上是统治了九个多世纪。

  与其相比,我国的历史就完全不同,古代很多个朝代更迭,掌权者都是斩草除根,康熙那个时候登基虽年幼,都能隐忍,厚积薄发削三藩。而且为君之道都非常懂得平衡各方势力,不像神圣罗马帝国那样,眼看着下面三百多个邦国各自为政,慢慢积蓄实力,这要放在我国古代,哪有可能变成这样的规模啊!

  这也就是东方和西方文化的不同,也就是由于这种差异,意大利人那个时候很容易接受被日耳曼民族统治,所以才能太平地迎来了文艺复兴时期,如果意大利人不是这种性格,和日耳曼民族杠上了,那也没办法安稳发展,这和当时松散的联邦制也有关系,换了皇帝,对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不大啊。

  我为什么会选择主要写西方的这些历史和时事政治,主要考虑到,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的历史很清楚,但是对西方很多文化、宗教、历史、政治等的发展有很多地方是不甚明了的,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思想变化和进程,才会更明白他们现在的很多举动背后的深意。

  对于不了解神圣罗马帝国的人来说,听这个名字,再知道他们统治了九个多世纪,肯定觉得他们很牛,了解以后就会发现,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哲学家伏尔泰,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评语还真的挺到位——“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非帝国!”

  不过他针对的是三十年战争后的帝国,因为神圣罗马帝国此时已经失去北意大利,让德意志国王不再是罗马人的皇帝,北德意志不再被天主教徒掌握,因此也不神圣,而失去一半以上的土地也有失帝国名誉,所以它的统治是很分裂的,各地领主完全自治,拥有自己的军队,有收税的权力,也都不上交给帝国,那帝国就很形同虚设了。

  欧洲人到现在其实留有很多那个时候的习惯,北约组织和欧盟,如果可以从组织和联盟中得到很多助力,大家都踊跃加入,等出现点问题的时候,很多又开始作壁上观,就像当初欧洲好几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国家破产的时候,要其他欧盟国家救助,好几个国家都推说自己国内经济也不好。又比如说现在的难民危机,为了维持表面的人道主义援助精神,接收了难民,又因为国内上升的犯罪率,国民们开始闹,政客们又怕失去选票,主张都开始摇摆变得强硬起来,这就是人性啊!

  欧洲历史上其他几个著名的帝国,都会一一讲述,英国和美国都写了很多篇了,换换口味,写写欧洲,虽然各个国家都不大,但是他们互相之间倒是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好了,今天就讲述到这里吧!

  愿世界更好!苦难更少!国泰民安!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52568.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