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山水田园诗人(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导读:诗如其人,欣赏山水田园诗,我们就要了解山水田园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造就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从诗人内心精神

  诗如其人,欣赏山水田园诗,我们就要了解山水田园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诗人人生境遇的不同,造就其思索问题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山水美景就必然引发不同的感慨。从诗人内心精神追求不同的这个层面,去分析诗人所创作的诗歌风格的异同。

  山水田园诗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的主要内容的一个诗派。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诗歌淳朴,自然,富有韵味。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中,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孟浩然以山水隐逸为主要题材,风格恬淡孤清,但是他善于发掘自然中的美景,把自己的情感与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努力做到情与景的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以清旷冲淡为主的艺术风格。王维把画意融入诗歌文章,画意与禅趣相融合,使其诗文既构成了“禅”的状态,又在山水景物中形成了极为冲淡空灵优美深邃的意境。他们诗歌风格的不同与其内心精神追求的不同有着必然的联系。

  田园诗起源于东晋陶渊明,至盛唐时王维、孟浩然等诸人,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唐代的田园诗派,一直影响到后代。王维、孟浩然继承了六朝山水诗传统,艺术技巧又有发展,给后世山水诗带来较大影响。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艺术技巧较高。王维是该派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名篇有《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鸟鸣涧》等,孟浩然和王维齐名,名篇有《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现在我们来谈一谈他们这三个田园诗人之间的异同,看看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怎么样的。

  一、 陶渊明入世的精神追求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号“五柳先生”,私译“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弃官归隐。后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冲淡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陶渊明少年时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苍生的壮志。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田安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的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情感;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陶渊明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约作于南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彻底否决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农村的自然景象和农村生活,表现农村恬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心情。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是以诗人自己实际的田园生活为基本素材,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诗人笔下,农村是那么的恬美、宁静;榆柳桃李的环绕中坐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袅袅轻烟;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的不同,使诗人像“池中鱼”“笼中鸟”一样地庆幸自己“复得返自然”。这种生活虽然孤寂、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领略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

  陶渊明的田园诗对农村事物恬静的环境给予由衷的赞美,朴实自然毫无喧饰地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真实感受;同时将农村那宁静和平的生活表现得如仙境般美好,令人神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不是直接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草屋茅舍、榆柳桃李、远村炊烟、鸡鸣狗吠、山气飞鸟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事物的由衷的喜爱与深切的依恋,表露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

  陶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能够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占领重要的一席之地,不仅是因为所营造的田园氛围,所描绘的田园生活能够吸引我们,也不仅因为其所展现的澄澈明净的风格,所流露的真切、自然的感情能感动我们;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还具有一种建立在诗歌内容和诗歌艺术特点之上的诗歌精神,那是自由、随性的精神境界。

  二、 孟浩然纯然的精神追求

  孟浩然(689-740)年轻时内心怀着积极的抱负。40岁前,他一直读书习文,为应举入仕做准备。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离开家乡。到长安去应举,然而事与愿违,他竟然落第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任然仕进无门,开元十七年冬他返回家乡。开元十八年(730)他北上洛阳,又从洛阳南下游历吴越一带,直到开元二十一年仲夏,孟浩然才回到家乡。开元二十五年(737)阴历四月,诗人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张九龄到荆州后,将孟浩然请到自己的幕府中。但第二年立春后不久,孟浩然辞职回家了。

  孟浩然出身贫寒,以功名改变家境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同时家世也影响到人际的交往,在古代尤其如此,这些或多或少会影响到他。当时他考取功名不第时,当他因为是触怒皇帝时,当他连幕僚也做不顺心时,他能从哪里寻找到安慰呢?儒家思想和现实的碰撞带来的是痛苦,只有道家思想给他安慰,所以后期的孟浩然,理当是道家思想的忠实粉丝。满怀失意的他南下吴越,寄情山水。时间长达三年之久,他的足迹遍布江东沿海一带的山山水水。一个纵情山水自得其乐的文士形象。他曾经怀着积极的抱负,但却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岁晚归南山》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多病古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面对仕进无望的残酷现实,他的诗句流露出了痛苦与郁闷。因此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

  孟浩然晚年的时候表现在一个“真”字,到了晚年他认为功名利禄已经不重要了,因此对于归隐有了更深的理解与向往,在隐居中保持人格的纯洁。如他的著名诗篇《早发渔浦潭》。作为一个盛唐诗人,孟浩然以高妙的笔力,将自然的生机复苏的意境诉诸于文字,以反映孕育于自己内心的时代精神。孟浩然的诗歌同时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去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在当时已经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写,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反映。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

  总的来说,孟浩然的诗成功在于他善于用奇绝而又自然的艺术,用独具特色的语言,把自己生活和内心的美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给我们以美;他的诗上承陶谢,下启王维,在中国山水诗史上的地位无可否认的。因为孟浩然的山水诗大都在一片清幽之中即景会心,伫兴造思,将客观景物同主观情致相结合,开掘出主观情志异化的自然美,以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情,韵味悠长。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的悠远凄清的意境,形成了清幽淡雅的风格。孟浩然的山水诗创作奠定了盛唐山水诗派的基础,使盛唐山水诗沿他开辟出来的道路走向繁荣。

  三、 王维超然的精神追求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而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的王维是官僚贵族子弟,年少才高,诗艺杰出,开元初到长安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叛军所拘,系于洛阳,迫受伪职。两京收复后,责授太子中允。历尽劫难,身心受辱,王维雅洁清高的自尊心受到致命一击。加之当时朝廷纲纪紊乱,君臣昏庸,因之更加消沉、苦闷。于是,王维回归自然、向往山林,自性内照,远离红尘,在随遇而安的自然和谐中,尽享恬适、雅致、平淡的人生。在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出空寂、幽静的境界,气象萧索,幽寂冷清,将自己与外物融在一起,体现出禅学的思想情绪。

  首先,从山水诗中看诗作中体现出来的空静禅意。诗人寄身于空山寂林,并精研佛法,由禅入定,再由定生慧。因此在观察宁静的大自然时别具独特的慧眼,将禅意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优美的山水描绘中,展现出空静的禅意。如《鹿柴》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又“不见人”,在我们看来是何等的孤独寂寞啊!但诗人欣赏的却是寂寞时方能细致观察到隐含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气氛空静、冷寂,以空山传语、林中夕照衬出它的幽静,以简淡的笔墨,细致入微地展现出寂静幽清的意境,意味悠长,令人神往。又如《竹里馆》中: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自坐在深林中,弹琴歌唱,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只有明月来相照。诗人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涵着一种空寂的美的艺术魅力。表面上写空中明月、茂密的竹林,幽静的氛围,独坐的弹琴人,其实暗含佛家教义——解脱,表现出一种解脱后的所得之境——涅磐。还如《鸟鸣涧》中:“人闲桂华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描绘自然景致的时候,带静而近似于空,幽而略带冷寂的感觉,表现为禅学上的空与寂的禅理。

  其次,让我们从田园诗中来看诗作中体现出的空静禅意。虽然王维的田园生活诗作中很少能找到这种体现禅意的诗作,因它多在山水诗中体现,但是从下面的诗作中来看田园诗中体现的空静禅意。如《破山寺后禅院》中: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磐声。

  清晨,初日照在深林、古寺中,小路曲曲折折通向深处,寺院的花草茂盛。诗人走在幽静的后院,碧潭映影化人的心灵,自然界的声音完全消失,在写美景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享受孤独的心境。

  诗画大师王维就是这样,在准确的色彩里寄托悠悠情愫,在淡泊的诗意里吐露娓娓心音,如此的秀美空灵,如此的清香醉人,如果说美妙的诗句成就了“诗佛”王维的地位,倒不如说他对于信佛参禅一种超然境界造就了美奂绝伦的诗句。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三人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但人生境遇却有着极大的不同。所相同的是他们面对现实社会都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归宿,去追求自己内心的一种安静、淡泊。我们所看到的是归隐田园后他们表现却是不同的:陶渊明是身归田园,心在现实,深受儒家积极入世的影响,更多的是表现出的是一种苦苦挣扎;王维是身在现实,心系山水,深受佛学影响,更多的是一种超然;孟浩然是身处田园,心融田园,更多的是一种淳朴天性的表现。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5461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