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坚壁的意思(“坚壁清野”只用在苏德战场?错,荀彧才是这一战术的祖先!)

导读:“坚壁清野”,这一词有两重含义,可以拆开来理解。“坚壁”,顾名思义,就是使自己的堡垒更加坚固,将所有军需物资都运送到自己的堡垒。而“清野”,就是清理田野,让田野中

“坚壁清野”,这一词有两重含义,可以拆开来理解。“坚壁”,顾名思义,就是使自己的堡垒更加坚固,将所有军需物资都运送到自己的堡垒。而“清野”,就是清理田野,让田野中的粮草尽量都不留给敌军。而实在无法运送的,宁可一把火烧掉,也不会留给敌人。

  而“坚壁清野”一词,我们大多还是从二战中苏德战场中熟悉的。面对德军来势汹汹的进攻,苏联军队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也为了不让德军获得补给,就把能转移的物资全部转移,实在转移不了的也全销毁了。

  这样,德军在严寒的冬天只能挨冻,坦克也开不动、枪栓也拉不开,苏军最后靠自己顽强不屈的意志,最终保卫了自己的祖国,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而苏德战争的胜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自此德国便一蹶不振了。

但实际上,坚壁清野战术不仅发源于我国古代,而且我国古代战场上就有数不胜数的对这一战术的成功应用。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坚壁清野战术的运用,荀彧可以说是正式提出这一战术的开山鼻祖。荀彧在为曹操分析是否先平徐州再取吕布的时候说:“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此后,坚壁清野战术被广泛应用。再譬如晋书.石勒载记上》就记载:“勒所过路次,皆坚壁清野,采掠无所获,军中大饥,士众相食。”因为坚壁清野,手下士兵相互啃食,也是十分可怕了。

  但坚壁清野这一词虽然始于魏晋时期,但对这一战术思想的运用贯彻,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了。早在《墨子》的《杂守》和《迎敌祠》中,就有总结性的记述:“外宅粟米畜产财物诸可以佐城者,送入城中。”“材木不能尽用者,焚之,无令寇得用之。”活脱脱就是坚壁清野战术思想的实践,这也是从先秦时期多次战争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到了宋代,对于坚壁清野战术的运用和分析则更为详尽和具体。譬如《武经总要》第十二卷中对守城和坚壁清野的安排就有许多项,并非是笼统的对这一战术的运用。单单是清野这一项,就不光要求把物资都转移,还要把敌军能通行的桥梁全部拆毁,敌军能获得的水源也要投毒。

在历代战争中,实际运用坚壁清野战术获得最终胜利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在这里给大家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

  在东汉光武帝起兵之初,大将陈俊随刘秀在河北地区与铜马军交战,陈俊就建议让“百姓各坚其壁,以绝其食。”的办法来克敌制胜,得到了刘秀的同意。于是陈俊便派出若干轻骑,视察壁垒坚固的地方,让人固守,并把所有的物资都转移掉。贼兵一来,攻打不下,又没有物资,很快便败退了。后来陈俊便凭借着这场战争的功劳被封侯,可以说坚壁清野战术在陈俊这里得到了完全的付诸实践。

  时间跨越到唐代末期,农民大起义,黄巢率领大军退出长安东走,进入河南地区,接连攻下了几十个州县,唯独陈州迟迟攻不下。而原因就在于当时陈州刺史采取了坚壁清野的战术,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完城堑,缮甲兵,积刍粟。六十里内民有粟粮者,率徙之入城。”虽然当时黄巢的军队攻势很凶,但陈州地区却没有物资补给,所以久攻不下。

  坚壁清野战术在抗金战争中也得到过应用,名将张浚在陕西地区指挥抗金战斗,仗打得十分艰苦。金兵不光个个是百里挑一的猛士,而且他们的战术更加凶狠,在登山涉险的时候,前面一个人死了,后面的人就披着他的甲继续前进,如此往复,进攻不停,简直就是拼命三郎的架势。但金兵却在陕西地区遭受到了强烈的抵抗,一直入不了蜀。

  究其原因,就是张浚的助手刘子羽,采用了坚壁清野的战术,在金兵到来前,预先把物资全部转移,金兵深入进攻,猛打猛冲却后勤不济。而金兵又疫情大发,刘子羽趁机和自己的好友—抗金名将吴玠抄后,金兵腹背受敌,一溃千里。坚壁清野战术在这场战争胜利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不难看出,“坚壁清野”战术最首要和核心的环节就是击垮敌人的后勤,做好战前准备,在敌军来犯前就做好坚守城池、不给敌军留后路的准备。而坚壁清野战术虽然听起来很简单,无非是转移物资、坚守不出,而在实际的运用中,却涉及到许多细节,对军事指挥者的心理素质和细心程度有很大的考量。试想一个在敌军大举进犯下却慌里慌张的领导,怎么能运用好这一战术呢?我是江暮云,愿同大家一起遥望远去的历史薄云互寄共识,原创不易,欢迎大家关注、评论交流,祝您愉悦!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5643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