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丧家狗文言文翻译(鱼-魚渔-235)

导读:魚「魚」126  2022-03-17 15:11·语料汇总  雲龍魚水(云龙鱼水),◆喻君臣相得。○[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四:“[宣宗]幸[萬壽山][玉瀾堂],錫宴

魚「魚」126

  2022-03-17 15:11·语料汇总

  雲龍魚水(云龙鱼水),◆喻君臣相得。○[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四:“[宣宗]幸[萬壽山][玉瀾堂],錫宴十五老臣……雲龍魚水,夫豈偶然。”

  月魚(月鱼),◆[唐]代出入宮殿及城門的魚符。雄雌各十二,雄者存宮內,雌者授其人,符合以為憑信,按月而易,故稱。○《新唐書‧車服志》:“宮殿門、城門,給交魚符、巡魚符……蕃國亦給之,雄雌各十二,銘以國名,雄者進內,雌者付其國,朝貢使各齎其月魚而至,不合者劾奏。”

  元魚(元鱼),◆即鱉,也叫甲魚、團魚、黿。

  玉魚(玉鱼),◆1.美玉雕成的魚形珍玩。○[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下:“[貴妃]素有肉體,至夏苦熱,常有肺渴。每日含一玉魚兒於口中,蓋藉其涼津沃肺也。”◆2.玉製的魚形佩飾。○[宋]程大昌《演繁露‧唐時三品得服玉帶》:“[宋][元豐]中刱造玉魚,賜[嘉][岐]二王,易去金魚不用,自此遂為親王故事。”◆3.傳說[吳][楚]七國反時,[楚][王戊]太子適朝京師,未從坐,死於[長安],天子斂以玉魚一雙。見[唐][韋述]《兩京新記》後因以“玉魚”指殉葬品。○[唐][杜甫]《諸將》詩之一:“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康熙]中,有群盜覬覦玉魚之藏,乃種瓜墓旁,陰於團焦中穿地道。”◆4.魚名。○[唐][皮日休]《寒日書齋即事詩》之三:“如鉤得貴非吾事,合向煙波為玉魚。”自注:“[松江]有玉魚。”

  魚子(鱼子),◆1.魚卵。○[唐][皮日休]《種魚》詩:“移土湖岸邊,一半和魚子。”○[清][葆光子]《物妖志‧鱗‧白魚》:“以刀剖之,悉是魚子。”○[孫犁]《蝗蟲篇》詩:“過去,水災和蝗災,常常接連,於是有人說,魚子和蝗子互變。”◆2.即魚子箋。○[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紙則有[越]之[剡]藤、苔牋,[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牋。”○[唐][吳融]《倒次韓致光侍郎無題元韻》:“魚子封牋短,蠅頭學字真。”參見“魚子牋”。3.指魚子纈。○[唐][段成式]《戲高侍御》詩之五:“厭裁魚子深紅纈,泥覓蜻蜓淺碧綾。”參見“魚子纈”。◆4.蠹魚卵。○[宋][蘇舜欽]《檢書》詩:“魚子或破碎,蠶兒尚狎恰。”◆5.漁人,釣魚者。○[南朝][梁][劉孝綽]《釣竿篇》:“釣舟畫彩鷁,魚子服冰紈。”一本作“漁子”。

  魚質龍文(鱼质龙文),◆魚的實質,龍的外表。謂虛有其表。○[晉][葛洪]《抱樸子‧吳失》:“夫魚質龍文,似是而非,遭水而喜,見獺即悲。”

  魚雲(鱼云),◆1.謂規模較大的魚群,猶如黑雲。○[清]屈大均《廣東新語‧鱗語‧漁具》:“乃登桅以望魚,魚大至,水底成片如黑雲,是謂魚雲。”◆2.即魚鱗雲。○[清][朱彝尊]《夜起》詩:“銀浦懸宮月,金風動井榦,魚雲吹不去,虯箭滴初殘。”參見“魚鱗雲”。

  魚樂(鱼乐),◆《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本謂魚游水中,悠然自得。後亦以喻縱情山水,逍遙游樂。○[元][柳貫]《洪州歌》之三:“未放官繇興畚鍤,且從魚樂占池臺。”○[清]丘逢甲《南道院》詩之一:“三分得水知魚樂,九曲看人作蟻游。”

  魚陰(鱼阴),◆“魯魚陶陰”的略語。○[明][陳煒]《<朱子語類>跋》:“魚陰之病,誤不可讀。”

  魚衣(鱼衣),◆水苔。○《周禮‧天官‧醢人》“加豆之實……箈菹”[鄭玄]注引[漢][鄭司農]曰:“箈,水中魚衣。”○[清]屈大均《吊雪庵和尚》詩:“金川自逐魚衣去,玉殿誰教燕子來。”○[清][納蘭性德]《浣紗溪‧小兀喇》詞:“樺屋魚衣柳作城,蛟龍鱗動浪花腥。”

  魚眼(鱼眼),◆1.魚的眼睛。○[唐][王維]《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詩:“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清][陳維崧]《采桑子‧哭西樵吏部》詞:“從茲[東海]無奇氣,魚眼波紅,鰲背霜濃。”◆2.魚眼珠子;像魚眼珠子之物。○[漢][東方朔]《七諫‧謬諫》:“玉與石其同匱兮,貫魚眼與珠璣。”◆3.指水燒開時冒出的狀如魚眼大小的氣泡。舊時常據以說明水沸滾的程度。○[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白醪酒》:“釀白醪法:取糯米一石,冷水淨淘。漉出,著甕中,作魚眼沸湯浸之。”○[石聲漢]注:“水因熱而放出氣泡,溫度愈高,氣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便像魚眼大小。”○[宋][黃庭堅]《奉同六舅尚書詠茶碾煎烹》之二:“風爐小鼎不須催,魚眼長隨蟹眼來。”○[清][褚人穫]《堅瓠三集‧茶瓶湯候》:“煎茶初滾曰蟹眼,漸大曰魚眼,故俗以未滾者為盲湯。”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邱子明嗜工夫茶》:“湯初沸為蟹眼,再沸為魚眼,至聯珠沸而熟。”

  魚信(鱼信),◆書信。○[唐][胡曾]《車遙遙》詩:“玉枕夜殘魚信絕,金鈿秋盡雁書遙。”參見“魚書”。

  魚鄉(鱼乡),◆盛產魚的地方。○[宋][王禹偁]《和陳州田舍人留別》:“地接清[淮]足佳致,水村煙塢是魚鄉。”

  魚文(鱼文),◆1.魚形花紋。○[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序:“綠弓黃弩,象飾魚文。”○[宋][范成大]《詠吳中二燈‧琉璃毬》:“龍綜繅冰繭,魚文鏤玉英。”◆2.指箭袋。○《文選‧左思<蜀都賦>》:“若夫[王孫]之屬,[郤公]之倫,從禽於外,巷無居人,並乘驥子,俱服魚文。”○[劉良]注:“魚文,盛箭器也。”○[北周][庾信]《朱雲折檻贊》:“先求斬馬,遂請魚文。”○[明][皇甫涍]《雪山歌奉寄彭太保》:“驥子朝披玉壘雲,魚文夜溼金隄雨。”◆3.魚鱗。○[南朝][梁][沈君攸]《羽觴飛上苑》詩:“魚文熠爚含餘日,鶴蓋低昂照落霞。”◆订讹条目■鱼鳞状波纹。○宋贺铸《惜馀春》词:“急雨收春,斜風約水,浮紅漲緑魚文起。”

  魚王(鱼王),◆1.鯨魚的別名。○[明][楊慎]《异魚圖贊‧鯨》:“海有魚王,是名為鯨,噴沫雨注,鼓浪雷驚。”◆2.鯉魚的別名。

  魚頭公(鱼头公),◆見“魚頭參政”。

  魚頭(鱼头),◆比喻為人剛直、辦事不肯通融的人。○[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一:“[魯蕭簡公]([魯宗道])立朝剛正,嫉惡少容,小人惡之,私目為魚頭。”

  魚田(鱼田),◆兼養魚的稻田。○《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個合作社的三年生產規劃》:“三年計劃挖魚塘三口,魚田九十挑。”

  魚天,◆水面。○宋吴泳《水龙吟·六月宴双溪》词:“一夜檐花落枕,想魚天,漲痕新露。”○宋蒋捷《尾犯·寒夜》词:“遍闌干外,萬頃魚天,未了予愁絶。”

  魚水情(鱼水情),◆形容極其親密的情誼,就像魚和水不能分離一樣。如:歡唱軍民魚水情。

  魚水(鱼水),◆1.比喻夫妻相得或男女情篤。語本《管子‧小問》:“[管仲]曰:‘然公使我求[甯戚],[甯戚]應我曰:“浩浩乎!”吾不識。’婢子曰:‘《詩》有之:浩浩者水,育育者魚。未有家室,而安召我居?[甯子]其欲室乎?’”○《敦煌曲子詞‧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魚水,是前世因緣,兩情准擬過千年。”○[明][高濂]《玉簪記‧詞媾》:“[文君]幸見[相如],兩下情同魚水。”○[清][蒲松齡]《聊齋志异‧鬼妻》:“[泰安][聶鵬雲],與妻某魚水甚諧。”◆2.比喻君臣相得。語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主]﹞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唐][武則天]《唐明堂樂章‧迎送王公》:“君臣德合,魚水斯同。”○[五代][和凝]《宮詞》之五九:“君聖臣賢魚水契,鴻基須賀永清平。”○[陳子範]《狂吟》詩之二:“忍說君臣魚水樂,[匈奴]不是霸王才。”◆3.泛喻關係親密無間。○[唐][孟郊]《夜集》詩:“但嘉魚水合,莫令雲雨乖。”○[李瑛]《雪夜》詩:“軍民魚水情誼深,夜半只覺渾身暖。”

  魚書(鱼书),◆1.後因稱書信為“魚書”。○[唐][韋皋]《憶玉簫》詩:“[長江]不見魚書至,為遣相思夢入[秦]。”○[明][無名氏]《鳴鳳記‧秋夜女工》:“心似剖,為[隴]外魚書無有。”○[柯靈]《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張舊報》:“這些稿件的來歷,有的通過黨的渠道,有的似乎是魚書遙遞,不遠千里,由綠衣人輾轉送來的。”◆2.古代朝廷任免州郡長官時所賜頒的魚符和敕書。○《舊唐書‧德宗紀上》:“是月,復降魚書停刺史務。”○[宋][陸游]《遣興》詩:“誰遣徑歸朝鳳闕?不令小住奉魚書。”○[明][張煌言]《送黃金吾馮侍御乞師日本》詩:“龍節臥持豸斧客,魚書泣捧豹衣郎。”參閱[宋][程大昌]《演繁露‧左符魚書》。

  魚市(鱼市),◆賣魚的市場。○[漢][焦贛]《易林‧益之咸》:“陸居千里,不見河海,無有魚市。”○[宋][陸游]《出行湖山間雜賦》:“魚市[樵風]口,茶村穀雨前。”○[清][納蘭性德]《菩薩蠻‧寄顧梁汾苕中》詞:“煙白酒旗青,水村魚市晴。”○[宋傳恩]《綠水悠悠‧水鬼》:“太陽已經西斜,魚市裏冷落下來,還剩下二三個漁販子,叫賣聲有氣無力。”

  魚食(鱼食),◆1.魚製的食品。○[漢][桓寬]《鹽鐵論‧貧富》:“[趙宣孟]之魚食,甘於[智伯]之芻豢。”◆2.喂魚的飼料。○《人民文學》1983年第12期:“他為[魚咬花]挖過泥,挑過水,放過魚苗,撒過魚食,帶走幾條魚算什麼?”◆3.指釣餌。○[金近]《小貓釣魚》:“貓媽媽幫着貓姐姐貓弟弟裝上魚食,把釣竿放到小河裏。”

  魚石(鱼石),◆1.魚頭中之骨如石者。○《尚書大傳》卷一下:“北海:魚劍、魚石。”○[鄭玄]注:“魚石,頭中石也。”◆2.指魚化石。○[清][沈心]《怪石錄》:“魚石產[萊陽縣][火山],色如敗醬,有游魚文,鱗鬣宛然。”徐珂《清稗類鈔‧礦物‧魚石》:“[汧陽縣]有魚石,狀如饅頭,破之即成兩石,各有一魚形,鱗鬣宛然,以手摩之,作魚腥。”

  魚師(鱼师),◆1.管理漁業的官吏。○《新唐書‧百官志三》:“[唐]有河隄使者,[貞觀]初改曰河隄謁者。有府三人,史六人,典事三人,每渠及斗門有長一人,掌固三人,魚師十二人。”○[唐][劉恂]《嶺表錄异》卷下:“捕此者,仲春於高處卓望,魚兒來如陣雲,闊二三百步,厚亦相似者,既見,報魚師,遂槳船爭前而迎之。”◆2.漁夫。○《太平御覽》卷九三五引《宋書》:“或問:‘魚師得魚賣不?’[弘之]曰:‘亦不得,得亦不賣。’”按,今本《宋書‧隱逸傳‧王弘之》作“漁師”。3.水鳥名。又名魚狗、魚虎。○[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禽一‧魚狗》:“魚虎、魚師、翠碧鳥。狗、虎、師,皆獸之噬物者。此鳥害魚,故得此類命名。”○[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禽語‧翡翠》:“雌青雄赤是魚師,日夕清波浴不遲。”參見“魚狗”。◆4.魚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魚師》﹝集解﹞引[陳藏器]曰:“魚師大者有毒殺人,今無識者。但《唐韻》云:鰤,老魚也。○《山海經》云:[歷虢之水],有師魚,食之殺人。其即此歟!”

  魚生(鱼生),◆食品名。生魚膾。鮮活魚切成薄片,洗凈血腥,加蒜、薑、醋等佐料而成。○[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魚鱠》:“魚生,劊切而成,故謂之鱠。凡諸魚之鮮活者,薄切,洗盡血腥,沃以蒜、齏、薑、醋五味食之。”○[郭沫若]《今昔集‧日本民族發展概觀》:“又例如[日本]人吃的生魚謂片,所謂‘灑西米’(Sashimi‘刺身’),其實就是[潮州]一帶所吃的魚生。”

  魚山(鱼山),◆1.《法苑珠林》卷四九:“﹝[陳思王][曹植]﹞賞遊[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撰文製音,傳為後式。梵聲顯世,始於此焉。”後遂用為詠佛教梵唄的典實。○[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經師論》:“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製。”○[清][曹寅]《西村師教予導引卻病》詩之二:“堂策蕭蕭一衲溫,[魚山]清梵許同論。”◆2.山名。即[魚條山],在[河北][滿城]西北。形如巨魚,故名。◆3.山名。在[山東][東阿]西。○《史記‧河渠書》“[吾山]平兮[鉅野]溢”[裴駰]集解引[晉][徐廣]曰:“[東阿]有[魚山]。”○《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金][張子羽]《壽張和滑》詩:“[魚山]早有終焉計,少日應容解印章。”

  魚人(鱼人),◆指以捕魚為業的人。○《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魚人聞喚,當乃尋聲,蘆中忽見一人,便即搖船就岸。”○《太平廣記》卷四七一引[唐][李復言]《續玄怪錄‧薛偉》:“魚人[趙幹]藏巨鯉,以小者應命。”按,今本《續玄怪錄》作“漁人”。○[清][李元]《蠕範‧物偏》:“鰣……性好浮游,魚人以絲網沈水數寸取之,一絲罣鱗,即不復動,纔出水即死。”

  魚品(鱼品),◆魚的品類。○[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蟲魚‧竹魚》:“南中魚品如鯉、鯽輩皆有之,而以蝦、竹二魚為珍。”○[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九有《魚品》一則,記載[江]南所產魚十數种。

  魚鳥(鱼鸟),◆1.魚和鳥。常泛指隱逸之景物。○[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游山澤,觀魚鳥,心甚樂之。”○《隋書‧隱逸傳序》:“狎玩魚鳥,左右琴書。”○[唐][韓愈]《海水》詩:“風波一蕩薄,魚鳥不可依。”參見“魚鳥慕”。2.指夢境。語本《莊子‧大宗師》:“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宋][梅堯臣]《和原甫早赴紫宸朝待旦假寐》:“燭房猶照衣冠上,漏舍欲為魚鳥間。”

  魚目(鱼目),◆1.魚的眼珠子。○《尚書大傳》卷一下:“東海:魚須、魚目。”○[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雜文》:“自連珠以下,擬者間出。○[杜篤]、[賈逵]之曹,[劉珍]、[潘勖]之輩,欲穿明珠,多貫魚目。”○[唐][李白]《鞠歌行》:“玉不自言如桃李,魚目笑之[卞和]恥。”胡先驌《詩別蕭叔絅燕京》:“碔砆魚目徵上選,遺珠棄璧空晶瑩。”參見“魚目混珠”。2.淚眼。○[唐][李賀]《題歸夢》詩:“勞勞一寸心,燈花照魚目。”○[董懋策]注:“魚目,淚目也。”○[王琦]彙解:“魚目有珠,故以喻含淚珠之目。”◆3.相傳鰥魚眼睛終夜不閉,舊稱無妻曰鰥,故詩文中多以魚目用為無偶獨宿或不娶之典。○[清][金農]《短睡十韻》:“長袖善舞更擅曲,行雲行雨迷[陽臺]……斯須拱揖遽別去,依舊獨眠魚目開。”◆4.駿馬名。○《漢書‧西域傳贊》:“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四駿馬名也。”◆5.俗以湯未煮沸者為盲湯,初沸稱蟹眼,漸大稱“魚目”,也稱魚眼。○[唐][陸羽]《茶經‧煮》:“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

  魚門(鱼门),◆[春秋]時[邾國]的城門名。○[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胄落[魚門],兵填馬窟。”

  魚馬(鱼马),◆古代神話謂水中龍王所乘之馬。○[元][楊維楨]《龍王嫁女詞》:“[天吳]擘山成海道,鱗車魚馬紛來到。”

  魚路(鱼路),◆指魚洄游的路線。○《南齊書‧張融傳》:“獸門象逸,魚路鯨奔。”

  魚龍戲(鱼龙戏),◆見“魚龍百戲”。

  魚龍百戲(鱼龙百戏),◆古代百戲雜耍節目。○[唐][張說]《侍宴隆慶池》詩:“魚龍百戲分容與,鳧鷁雙舟較泝洄。”○[明][汪廷訥]《廣陵月》第四齣:“[高力士],百姓似此喧嘩,不惟魚龍百戲之音不聞,亦朝廷尊嚴之體安在?”亦作“魚龍雜戲”。○[唐][陳子昂]《洛城觀酺應制》詩:“雲鳳休徵滿,魚龍雜戲來。”亦省作“魚龍戲”。○[唐][李商隱]《宮妓》詩:“不須看盡魚龍戲,終遣君王怒[偃師]。”參見“魚龍”。

  魚龍(鱼龙),◆1.魚和龍。泛指鱗介水族。○《周禮‧地官‧大司徒》“鱗物”[漢][鄭玄]注:“魚龍之屬。”○[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草木之遇陽春,魚龍之逢風雨。”○[唐][杜甫]《秋興》詩之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明][李贄]《環陽樓晚眺得碁字》詩:“水底魚龍醒,花間鳥鵲飢。”○[清][吳偉業]《黃河》詩:“白浪日崔嵬,魚龍亦壯哉。”◆2.指古代百戲雜耍中能變化為魚和龍的猞猁模型。亦為該項百戲雜耍名。○《漢書‧西域傳贊》:“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顏師古]注:“魚龍者,為舍利之獸,先戲於庭極,畢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日,畢,化成黃龍八丈,出水敖戲於庭,炫燿日光。”○[唐][楊炯]《奉和上元酺宴應詔》:“百戲騁魚龍,千門壯宮殿。”○[宋][蘇軾]《次韻答錢穆父作詩見及》:“魚龍絕伎來千里,斑白遺民數四朝。”○[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我還得經過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轎的鋪子,有白面無常鬼、藍面閻羅王、魚龍、轎子、金童玉女。”◆3.古爬行動物名。外形像魚,生於海洋。四肢槳狀,適於游泳。眼大。嘴長,牙齒尖銳,肉食。卵胎生。於侏羅紀最繁盛。

  魚利(鱼利),◆因漁業得到的利益。○《後漢書‧百官志五》:“有水池及魚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漁稅。”○[唐][劉恂]《嶺表錄异》卷上:“一二年後,魚兒長大,食草根並盡,既為熟田,又收魚利。”○[宋][梅堯臣]《諭鷗》詩:“漁人在魚利,何異爾所求。”

  魚口(鱼口),◆1.魚的嘴。○[唐][韓愈][孟郊]《城南聯句》:“魚口星浮沒,馬毛錦斑騂。”○[錢仲聯]集釋引[孫汝听]曰:“星浮沒,言魚吐沫,其狀如此。”◆2.中醫指由軟性下疳等病引起的腹股溝淋巴結炎,化膿後局部潰瘍。因瘡口隨人體曲直而開合如魚嘴,故名。○《醒世姻緣傳》第九三回:“這[誠菴]替職的時候,已是魚口方消,天泡瘡已是生起。”◆3.方言。魚苗。○[清]屈大均《廣東新語‧文語‧土言》:“[西寧]謂魚種曰魚口,小豬曰豬口。”

  魚金(鱼金),◆指紫金魚袋。○[唐][張祜]《雁門太守行》:“閨中年少妻莫哀,魚金虎竹天上來,[雁門]山邊骨成灰。”

  魚火(鱼火),◆漁船上的燈火。○[清][朱次琦]《答談太學子粲見詒四十五韻》:“訇或鏗鯨鐘,悄或義魚火。”

  魚化龍(鱼化龙),◆魚變化為龍。語本《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莫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後以喻舉業成功或地位高升。○[明][高明]《琵琶記‧南浦囑別》:“但願魚化龍,青雲得路桂枝高折步蟾宮。”○《水滸傳》第一一三回:“正是了身達命蟾離殼,立業成名魚化龍。”

  魚化(鱼化),◆變化成魚。謂葬身魚腹。○[明][沈伯明]《醉扶歸‧紀情》套曲:“一個翻身抱石欲待學[浣紗],一個險些又逐江魚化。”

  魚花(鱼花),◆魚苗。○[清]屈大均《廣東新語‧鱗語‧魚花》:“[南海]有[九江村],其人多以撈魚花為業,曰魚花戶。”○[清][李調元]《南越筆記‧魚花》:“[粵]有三江,惟[西江]多有魚花……子曰花者,以其在荇藻之閒若花。又方言,凡物之微細者皆曰花也。亦曰魚苗。”○[碧野]《青山常在水長流》:“這孵化出來的魚種,分為冬花和夏花。當各種小魚花培育成大魚花以後,就分類在淺水灘裏用細網攔住飼養,稍大,放進深水灣裏用大網攔住飼養。”

  魚戶(鱼户),◆以捕魚為業的人家。○[唐][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吏徵魚戶稅,人納火田租。”○[宋][傅肱]《蟹譜‧蟹戶》:“[錢氏]間,置魚戶、蟹戶,專掌捕魚蟹。”○[明][于謙]《罷役疏》:“魚戶于[直沽]、[海子口]等處打魚。”

  魚行(鱼行),◆販賣魚的店鋪。○[宋][周密]《武林舊事‧諸市》:“鮮魚行、魚行、南豬行、北豬行。”○[朱心]《魚抬梁‧土堆亭》:“突然,有個魚行老闆向着[魯班]一面招手一面喊:‘掌墨師![張師傅]!’”

  魚海(鱼海),◆湖澤名。又名[魚海子]。即古之[休屠澤]、[白亭海]。在今[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境。○[唐][岑參]《凱歌》之四:“洗兵[魚海]雲近陣,秣馬[龍堆]月照營。”○[清][吳偉業]《送友人出塞》詩之一:“[魚海]蕭條萬里霜,西風一哭斷人腸。”

  魚國(鱼国),◆謂盛產魚的地方。○[明][顧起元]《客座贅語‧魚品》:“[江]東,魚國也。”

  魚官(鱼官),◆管理漁業的官吏。○《三國志‧吳志‧孫皓傳》“右大司馬[丁奉]、司空[孟仁]卒”[裴松之]注引[晉][張勃]《吳錄》:“﹝[孟仁]﹞除為鹽池司馬。自能結網,手以捕魚,作鮓寄母,母因以還之,曰:‘汝為魚官,而以鮓寄我,非避嫌也。’”○《梁書‧張纘傳》:“臨魚官以輟膳,踐寒浦之抽筠。”○[明][楊慎]《异魚圖贊‧鱘鰉》:“鱘鰉逆流,不過[鎖江],灘崩[秭歸],又隔[巫陽],魚官空設,玉板不嘗。”

  魚服(鱼服),◆1.魚皮製的箭袋。服,通“箙”。○《詩‧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魚服。”○[孔穎達]疏:“以魚皮為矢服,故云魚服。”○[南朝][梁][江淹]《橫吹賦》:“貝胄象弭之威,織文魚服之容。”○[金][馮延登]《射虎得山字》詩:“柳營共許千人敵,魚服仍餘一矢還。”◆2.魚形。○[晉][潘岳]《西征賦》:“彼白龍之魚服,掛[豫且]之密網。”後比喻帝王或貴人微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壺史》:“﹝陛下﹞若盡臣術,必懷璽入人家,將困于魚服也。”○[清][錢謙益]《太祖實錄辨證一》:“人知[滁陽]([郭子興])能識真主于魚服之中,不知皆次夫人啟之也。”參見“白龍魚服”。

  魚兒活(鱼儿活),◆[宋]時稱養殖、貨賣金魚的職業。○[宋][吳自牧]《夢粱錄‧物產》:“金魚……今[錢塘門]外多蓄養之,入城貨賣,名魚兒活。”○[宋][吳自牧]《夢粱錄‧社會》:“魚兒活行,以異樣龜魚,呈獻豪富。”○[宋][周密]《武林舊事‧小經紀》:“諸般蟲蟻,魚兒活,虼蚪兒。”

  魚道(鱼道),◆在水利樞紐中使魚類不受攔河壩的阻礙而能上行產卵的設施。有多種形式,如斜坡式的魚槽,梯級式的魚梯,升降式的升魚機等。

  魚打花(鱼打花),◆魚浮游覓食時在水面激起波紋或浪花。比喻浮光掠影、不深入。○《收穫》1981年第1期:“光是看看走走,那是蜻蜓點水、魚打花,沒有用。”

  魚車(鱼车),◆古代尊貴者乘坐的車,以魚皮為飾。○[唐][李商隱]《梓州道興觀碑銘序》:“屬以魚車受龐,璧馬從知。”參見“魚軒”。

  魚白(鱼白),◆1.魚鰾。◆2.魚的精液。◆3.即魚肚白。○《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只見一個人站在當地……腳下包腳面的魚白布襪子,一雙大掖巴魚鱗傘鞋,可是趿拉着。”參見“魚肚白”。

  陽魚(阳鱼),◆鳥和魚。○《文選‧枚乘<七發>》:“陽魚騰躍,奮翼振鱗。”○[李善]注:“[曾子]曰:‘鳥魚皆生於陰,而屬於陽。’……魚游於水,鳥飛於雲。”

  玄魚(玄鱼),◆蝌蚪的別名。詳“玄針”。

  小黃魚(小黄鱼),◆黃魚的一種。鱗大,身體側扁,背灰褐色,兩側黃色,鰭灰褐色。是我國主要的海產魚類之一。◆补义条目■对旧秤一两一根的金条的俗称。○《新剧作》1981年第1期:“人贩子递上金条:‘一条小黄鱼一个,价钱够高了。’”

  五色魚(五色鱼),◆1.五色之魚。古人以為神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一》:“其水東北流,歷澗注以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而莫敢採捕,因謂是水為龍魚水。”◆2.書信的代稱。古人尺素結為鯉魚形,故稱。○[唐][李白]《秋浦寄內》詩:“有客自[梁苑],手攜五色魚。開魚得錦字,歸問我何如。”

  烏魚(乌鱼),◆1.魚名。鱧魚的別名,亦名烏鱧,通稱黑魚。身體圓柱形,頭扁口大,有齒,背部灰綠色,腹部灰白色,有黑色斑紋。性凶猛,捕食小魚、蛙等,對淡水養魚業有害。○《正字通‧魚部》:“鱧,今烏魚。”參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鱧魚》。2.魚名。鯔魚的別名。○[清][施鴻保]《閩雜記‧烏魚》:“鯔魚出海中者,[閩]人謂之烏魚。”◆3.相傳[武王]伐[紂],渡[河],有白魚躍入舟,又有火化為烏。古人以為祥瑞,見《史記‧周本紀》。○[漢][王充]《論衡‧卜筮》:“[周王]伐[紂],遇烏魚之瑞。”○《三國志‧蜀志‧先主傳》:“瑞命符應,非人力所致,昔[周]有烏魚之瑞。”

  文魚(文鱼),◆1.鯉魚。一說為有翅能飛的魚。○《楚辭‧九歌‧河伯》:“乘白黿兮逐文魚,與女遊兮[河]之渚。”○[王逸]注:“言[河伯]遊戲,遠出乘龍,近出乘黿,又從鯉魚也。”○[洪興祖]補注:“[陶隱居]云:鯉魚形既可愛,又能神變,乃至飛越山湖,所以[琴高]乘之。”○《文選‧曹植<洛神賦>》:“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李善]注:“文魚有翅,能飛。”○[前蜀][花蕊夫人]《宮詞》之一二一:“嫩荷香撲釣魚亭,水面文魚作隊行。”○[明][劉基]《蘭陵王》詞:“文魚翼短沉書扎,淚滴在衣袂,盡成清血。”◆2.有斑彩的魚;金魚。○《山海經‧中山經》:“[荊山]之首曰[景山]……[雎水]山焉,東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魚。”○[郭璞]注:“有斑采也。”○[元][張可久]《紅繡鞋‧茅山疏翁索賦》曲:“紅雲翔綵鳳,丹井養文魚。”文魚,一本作“金魚”。○[清][李斗]《揚州畫舫錄‧新城北錄上》:“柳下置砂缸蓄魚,有文魚、蛋魚、睡魚、蝴蝶魚、水晶魚諸類。○《夢香詞》云‘小隊文魚圓似蛋,一缸新水翠於螺’,謂此。上等選充金魚貢。”○[清][趙翼]《漫興》詩之四:“缸養文魚圓似卵,盆栽小竹瘦於針。”

  為魚(为鱼),◆《左傳‧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魚乎。”言若無[大禹]治水,人們將淹沒為魚。後因用“為魚”喻遭受災殃。○[唐][杜甫]《草堂》詩:“一國實三公,萬人欲為魚。”○《新唐書‧薛仁貴傳》:“帝思其功,乃召見曰:‘疇歲[萬年宮],微卿,我且為魚。’”

  退魚(退鱼),◆《史記‧循吏列傳》:“[公儀休]者,[魯]博士也,以高弟為[魯]相。奉法循理,無所變更,百官自正。使食祿者不得與下民爭利,受大者不得取小。客有遺相魚者,相不受。客曰:‘聞君嗜魚,遺君魚,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魚,故不受也。今為相,能自給魚;今受魚而免,誰復給我魚者?吾故不受也。’”後因以“退魚”、“退食”為拒賄典實。○《後漢書‧何敞傳》:“今明公位尊任重,責深負大,上當匡正綱紀,下當濟安元元……使百姓歌誦,史官紀德,豈但[子文]逃祿,[公儀]退食之比哉!”[唐][周曇]《鄭相》詩:“退魚留得終身祿,祿在何憂不得魚。”

  頭魚(头鱼),◆1.指[遼]代皇帝春天外出游獵時,最初捕獲的大魚。○《遼史‧國語解》:“上歲時鉤魚,得頭魚,輒置酒張宴。”參見“頭魚宴”。2.指胖頭魚。○《金瓶梅詞話》第四九回:“又是四碟案酒:一碟頭魚,一碟糟鴨,一碟烏皮雞,一碟舞鱸公。”

  通應子魚(通应子鱼),◆見“通印子魚”。

  順水魚(顺水鱼),◆賭博時六粒骰子擲成一對“麼二二”,稱“順水魚”。○《飛龍全傳》第十六回:“那[匡胤]擲下盆中,卻是個‘順水魚兒’--開先到底,三七共該輸了二兩一錢。”○《飛龍全傳》第十六回:“還有對子幺二三,名為‘順水魚’,也算為輸。”

  水魚(水鱼),◆傳說中的天神名。○《淮南子‧天文訓》:“軒轅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水魚]之囿也。”○[高誘]注:“咸池,星名;[水魚],天神。”

  時魚(时鱼),◆即鰣魚。○[宋][梅堯臣]《時魚》詩:“四月時魚逴浪花,漁舟出沒浪為家。”○[明][劉基]《送李子庚之金陵》詩:“春酒盈缸清似水,時魚帶子白於銀。”

  食魚(食鱼),◆比喻幕賓受到重視、優待。語出《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唐][方干]《贈處州段郎中》詩:“德重自將天子合,情高元與世人疏。寒潭是處清連底,賓席何心望食魚。”○[明]徐渭《自為墓志銘》:“﹝余﹞一旦為少保[胡公]羅致幕府……食魚而居廬,人爭榮而安之,而己深以為危。”

  食無魚(食无鱼),◆《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後遂以“食無魚”為待客不豐或不受重視、生活貧苦的典故。○[宋][楊萬里]《跋蜀人魏致堯撫幹萬言書》詩:“雨裏短檠頭似雪,客間長鋏食無魚。”○[清][曹寅]《飲椿下》詩:“前時舊賓客,恒歎食無魚。”

  石頭魚(石头鱼),◆即黃魚。也稱黃花魚。○[唐][劉恂]《嶺表錄异》卷下:“石頭魚,狀如鱅魚,隨其大小。腦中有二石子如蕎麥,瑩白如玉。”參見“石首”。

  失水魚(失水鱼),◆離水之魚。喻處於困境的人。○[唐][元稹]《酬樂天得微之詩知通州事因成》詩之四:“飢搖困尾喪家狗,熱暴枯鱗失水魚。”

  生魚(生鱼),◆1.未煮過的或活的魚。○《荀子‧禮論》:“大饗,尚玄尊,俎生魚,先大羹,貴食飲之本也。”○《晉書‧王祥傳》:“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魚行》:“賣生魚則用淺抱桶,以柳葉間串,清水中浸,或循街出賣。”○《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外面早有山上山下遠村近鄰的許多老少男女都來上祭:也有拿陌紙錢來的……又有煮兩隻肥雞,拴一尾生魚來供的。”◆2.謂可以養魚。用以形容雨水多。○[唐][杜甫]《秋述》:“秋,[杜子]臥病[長安]旅次,多雨生魚,青苔及榻。”

  神魚(神鱼),◆象徵吉祥的魚。○《漢書‧宣帝紀》:“東濟[大河],天氣清靜,神魚舞[河]。”○[三國][魏][曹植]《仙人篇》:“玉樽盈桂酒,[河伯]獻神魚。”○[唐][杜甫]《秦州雜詩》之十四:“神魚今不見,福地語真傳。”○[仇兆鰲]注:“世傳[仇池]穴出神魚,食之者仙。”

  三魚(三鱼),◆[東漢][楊震]居[湖城],有冠雀銜三條鱣魚飛集講堂前,當時視為吉兆。○《隸釋‧太尉楊震碑》:“至德通洞,天爵不應,貽我三魚,以章懿德。”後以“三魚”為位至三公之典。參見“三鱣”。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見“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三日打魚,兩日曬網(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比喻時作時停,沒有恒心。○《紅樓夢》第九回:“﹝[薛蟠]﹞因此也假來上學讀書,不過三日打魚,兩日曬網,白送些束脩禮物與[賈代儒],卻不曾有一些兒進益。”今多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周立波]《山鄉巨變》下七:“‘比長性,我們都不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盛淑君]針對[謝慶元]的寒熱病提出了挑戰。”

  如魚得水(如鱼得水),◆語本《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後多以“如魚得水”比喻得到跟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適合的環境。○[宋][王禹偁]《杜伏威傳贊》:“初據[江東],為英為雄,如虎嘯風。終歸帝里,為臣為子,如魚得水。”○[明][高啟]《鞠歌行》:“物有合,勢必從,如魚得水雲與龍。”○[老舍]《茶館》第三幕:“我們是應運而生,活在這個時代,真是如魚得水!”

  人魚(人鱼),◆1.即鯢魚。俗稱娃娃魚。○《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丹水]水焉,東南流注於[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伊水》:“[伊水]又東北流,注於[洛水]。○《廣志》曰:‘鯢魚,聲如小兒啼,有四足,形如鯪鱧,可以治牛,出[伊水]也。○[司馬遷]謂之人魚,故其著《史記》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魚膏為燭。’[徐廣]曰:‘人魚,似鯰而四足,即鯢魚也。’”參見“人魚膏”。2.儒艮的別稱。哺乳動物。哺乳時用前肢擁抱幼仔,頭部和胸部露出水面,宛如人在水中游泳,故稱。

  清水無大魚(清水无大鱼),◆語本《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後以“清水無大魚”謂待人處事不能求全責備。○[晉][袁宏]《後漢紀‧和帝紀》:“今君性嚴急,清水無大魚,將軍宜寬小過,總大綱而已。”

  青魚(青鱼),◆1.顏色青黑的魚。○[三國][魏][曹植]《閑居賦》:“青魚躍於東沼,白鳥戲於西渚。”◆2.魚的一種。形如草魚,但較細而圓,青黑色,腹部銀白色。是我國主要的淡水養殖魚類之一。也叫黑鯇。○[唐][王昌齡]《送程六》詩:“冬夜傷離在[五溪],青魚雪落鱠橙虀。”○[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池苑內縱人關撲游戲》:“池上飲食:水飯……涼水菉豆、螺螄肉、旋切魚膾、青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青魚》﹝集解﹞引[蘇頌]曰:“青魚生江湖間,南方多有,北地時或有之,取無時。似鯉、鯇而背正青色。南方多以為鮓,古人所謂五侯鯖即此。”

  青衣魚(青衣鱼),◆妾魚的異名。游江河間,常一、二相隨,猶如青衣婢女,故稱。

  前魚(前鱼),◆1.《戰國策‧魏策四》:“[魏王]與[龍陽君]共船而釣。○[龍陽君]得十餘魚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對曰:‘臣之始得魚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棄臣前之所得魚矣。今以臣之兇惡,而得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四海之內,美人亦甚多矣,聞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蹇裳而趨王,臣亦猶曩臣之前所得魚也,臣亦將棄矣,臣安能無涕出乎?’”後因以“前魚”喻失寵而被遺棄的人。○[南朝][齊][陸厥]《中山王孺子妾歌》:“[子瑕]矯後駕,[安陵]泣前魚。”○[唐][鄭錫]《玉階怨》詩:“前魚不解泣,共輦豈關羞。”○[明][陳汝元]《金蓮記‧小星》:“怕湘雲漸闌,前魚堪怨,初心還變。”◆2.比喻陳舊的事物。○[梁啟超]《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第九章:“[斯密氏]之學說,披靡西土者已百餘年,今且為前魚矣。”

  其魚(其鱼),◆語出《左傳‧昭公元年》:“天王使[劉定公]勞[趙孟]於[潁],館於[雒汭]。○[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後借指洪水所造成的災難。○[清][馮桂芬]《致李伯相書》:“[淮][揚]萬眾惴恐,時時有其魚之慮。”

  鳥魚國(鸟鱼国),◆傳說中的古國名。○[惲敬]《雜說》引[明][艾儒略]《職方外記》:“極北有[鳥魚國],半年無日。”

  木魚書(木鱼书),◆彈詞的一種。○[清]代中後期流行於粵語區域。可分為“龍舟”及“南音”兩種。○[清][吳趼人]《小說叢話》:“彈詞曲本之類,[粵]人謂之‘木魚書’。此等木魚書雖皆附會無稽之作,要其大旨無一非陳述忠孝節義者……婦人女子習看此等書,遂暗受其教育。惜乎此等木魚書限於方言,不能遠播耳!”[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第十二章:“彈詞為流行於南方諸省的講唱文學。在[福建]有所謂‘評話’的,在[廣東]有所謂‘木魚書’的,都可以歸到這一類裏去。”○[歐陽山]《苦鬥》五六:“後來,她看見天色還早,就坐在矮凳上,順手拿起一本木魚書來,低聲唱着。”

  木魚(木鱼),◆1.佛教法器。相傳佛家謂魚晝夜不合目,故刻木像魚形,用以警戒僧眾應晝夜忘寐而思道。有兩種:一為圓狀魚形,誦經禮佛時扣之以調音節;一為挺直魚形,粥飯或集會眾僧時用之,俗稱梆。○[唐][司空圖]《上陌梯寺懷舊僧》詩之一:“松日明金像,山風響木魚。”○《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身披直裰掛葫蘆,手中拿個大木魚,白日沿門化飯吃,黃昏寺裏稱念佛祖念南無。”○《水滸傳》第四五回:“那婦人便道:……若怕五更睡着了,不知省覺,卻那裏尋得一個報曉的頭陀,買他來後門頭大敲木魚,高聲叫佛,便好出去。”○《紅樓夢》第二五回:“忽聽見空中隱隱有木魚聲。”○[張天翼]《兒女們》:“他瞟了那邊一眼,瞥見五姨太太敲着木魚念經。”◆2.指木魚聲。○[宋][蘇軾]《宿海會寺》詩:“木魚呼粥亮且清,不聞人聲聞履聲。”○[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一日,有游僧乞食於塾外,木魚琅琅,自辰逮午不肯息。”○《人民文學》1979年第5期:“舉目梵宮僧寮,抬頭蒼松翠柏,滿耳木魚清磬,使人頓生脫俗之思。”參閱《百丈清規‧法器‧木魚》。3.棕筍的別名。因其形如魚,故稱。○[宋][蘇軾]《棕筍》詩:“贈君木魚三百尾,中有鵝黃子魚子。”○[宋][陸游]《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詩:“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4.木刻魚形。舊時懸於庫房前以示有餘。○[明][劉若愚]《酌中志‧內府衙門職掌》:“﹝內府供用庫﹞有油蠟等庫,廳前懸一木魚,長可三尺許,以示有餘糧之意。”◆5.打擊樂器。木製。通常為圓形([廣東]音樂所用為長方形)。用小木槌敲擊。民族樂隊中,有按五聲、七聲或十二律排列成組者。

  名魚(名鱼),◆大魚。○《國語‧魯語上》:“取名魚,登川禽,而嘗之寢廟。”○[韋昭]注:“名魚,大魚也。”

  民魚(民鱼),◆謂人民葬身魚腹。喻人民遭殃。○[王闓運]《丁文誠誄》:“嘆無[禹]而民魚,嗟水行之失道。”

  馬口魚(马口鱼),◆一種生活的溪流中的小型魚類。體延長,側扁,銀灰帶紅色,具藍色橫紋。口大,上下頜邊緣凹凸。雄魚臀鰭鰭條延長,生殖季節色澤鮮艷。◆补证条目■一种生活在溪流中的小型鱼类。体延长,侧扁,银灰带红色,具蓝色横纹。口大,上下颌边缘凹凸。雄鱼臀鳍鳍条延长,生殖季节色泽鲜艳。○《人民日报》2005.8.1:“曾一度绝迹的马口鱼、棒花鱼、鳜鱼又重新回到了白洋淀,芦苇返青较去年提前3-4天,野生禽鸟恢复到180多种。”○《当代》2005年第2期:“一条长着花翅的马口鱼夹杂在一群白色马口鱼中,就像武汉街头穿旗袍的女人。”

  馬交魚(马交鱼),◆見“馬鮫魚”。

  龍魚(龙鱼),◆1.即龍鯉。一說指鯢魚,人魚。○《山海經‧海外西經》:“龍魚陵居在其北,狀如貍。一曰蝦。”○[郭璞]注:“或曰:龍魚似貍,一角。”○[郝懿行]箋疏:“龍魚,[郭氏]《江賦》作龍鯉,[張衡]《思玄賦》仍作龍魚……貍當為鯉,字之訛。”○[袁珂]校注:“龍魚,疑即《海內北經》所記陵魚,蓋均神話傳說中人魚之類也。”○[唐][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入海觀龍魚,矯翮逐黃鵠。”○[元][呂誠]《南海口號》之二:“船來爭市龍魚鮓,客至先需荔子盤。”參見“龍鯉”。2.古國名。○《文選‧張衡<思玄賦>》:“超[軒轅]於西海兮,跨[汪氏]之[龍魚]。”○[張銑]注:“[軒轅]、[汪氏]、[龍魚],皆國名。”◆3.道教符籙。○[明][屠隆]《綵毫記‧仙官列奏》:“龍魚字[暘谷]傳書,蝌蚪文傳桑授道。”

  六六魚(六六鱼),◆見“六六鱗”。

  流魚(流鱼),◆沉魚。流,用同“沈”。○《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王先謙]集解:“《大戴禮記》作‘沈魚’是也……作‘流’者,借字耳。”

  金魚公子(金鱼公子),◆指貴族子弟。

  金魚草(金鱼草),◆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披針形,花形像魚嘴,有紅、紫、白等顏色,組成穗狀或總狀花序,供觀賞。

  金魚(金鱼),◆1.見“金魚符”。◆2.見“金魚袋”。◆3.魚形鎖。○[唐][李商隱]《和友人戲贈》之一:“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魚鎖桂叢。”○[馮浩]箋注:“金魚,魚鑰也。桂叢,指月殿。”◆4.指代宮門。○[唐][李賀]《還自會稽歌》:“脈脈辭金魚,羈臣守迍賤。”◆5.鯽魚經過人工長期培養形成的變種。身體顏色以紅的為多,也有黑、藍、紅白花的,飼養在魚池或缸中,是著名的觀賞魚。○[宋][吳自牧]《夢粱錄‧物產》:“金魚,有銀白、玳瑁色者……今[錢塘門]外多蓄之,入城貨賣,名‘魚兒活’。”○[清]《課婢約》:“勤調粉餌,親喂金魚;背誦經文,私教鸚鵡。”○[曹禺]《北京人》第一幕:“當中一隻透明的玻璃缸,幾條金魚在水藻裏悠然游漾。”

  火魚(火鱼),◆1.金魚的別名。○[明][郎瑛]《七修類稿‧事物二‧火魚》:“[杭]自[嘉靖]戊申來,生有一種金鯽,名曰火魚,以色至赤故也。”◆2.魚名。○《浙江通志‧物產三》:“[至正]《四明續志》:‘火魚,頭巨尾小,身圓通赤,故以火名。’”◆3.指魚燈。○[清][杜岕]《燈市謠》:“琉璃之碗火魚泣,怨爾東方日早出。”

  黃魚車(黄鱼车),◆人力三輪運貨車。○《小說界》1989年第11期:“這個女人是出名的爛貨,原來在里弄生產組裏專門踏黃魚車車貨。”

  黃魚(黄鱼),◆1.魚名。(1)鱣的別名。○《爾雅‧釋魚》“鱣”[晉][郭璞]注:“鱣,大魚,似鱘而鼻短,口在頷下,甲無鱗,肉黃,大者長二三丈,今[江]東呼為黃魚。”○[唐][杜甫]《黃魚》詩:“日見[巴東峽],黃魚出浪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鱣魚》﹝釋名﹞:“黃魚,蠟魚,玉版魚。”(2)海魚。分大黃魚、小黃魚兩種。也稱石首魚、黃花魚。○《三國志‧吳志‧薛綜傳》:“侵虐百姓,彊賦於民,黃魚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2.舊時指輪船水手、汽車司機等為撈取外快而私帶的旅客。○[洪深]《雞鳴早看天》第二幕:“規定帶幾個客人,就只能帶幾個;多一條黃魚都不能行的。”○[沙汀]《航線》:“三個‘黃魚’筆直地站在船主面前,枯黃的手指捏弄着鈕扣和衣領子。”◆3.指金條。○[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朱延年]以為又提到那五十兩黃金的事,趕緊表明,‘欠他那五條黃魚,等我復業,生意發達了,一定還他。我知道他念念不忘這五條黃魚,他就沒想到我目前的困難。’”◆4.舊時[蘇南]一帶稱大腳女子為黃魚。○《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裏[南京]人,叫大腳妓女做黃魚。”○[蘇曼殊]《絳紗記》:“此亦由於黃魚學堂之害。”自注:“[蘇]俗稱女子大足為黃魚。”

  黃靈魚(黄灵鱼),◆魚名。○《太平御覽》卷九二八引《臨海水土記》:“黃靈魚,小文正黃,似石首。”

  黃花魚(黄花鱼),◆黃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石首魚》﹝釋名﹞:“石頭魚,鮸魚,江魚,黃花魚。”○[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黃花魚》:“京師三月有黃花魚,即石首魚。”

  化魚(化鱼),◆1.“化魚為龍”的省略語。舊傳鯉魚跳過龍門即化為龍。○《藝文類聚》卷九六引[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大魚積[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者為龍,不上者(為魚),故云曝鰓龍門。”後以“化魚”指由平民而做官,社會地位由平庸而顯耀。○[明][高明]《琵琶記‧蔡公逼伯喈赴試》:“浪暖桃香欲化魚,期逼春闈,詔赴春闈。郡中空有辟賢書,心戀親闈,難捨親闈。”◆2.指[如來]化身為魚以喂眾的典故。○[清][趙翼]《憎蚊》詩:“化魚身喂眾,吾不學浮屠。”自注:“[如來]身化磨竭魚以肉喂眾人。見《洛陽伽藍記》。”

  黑魚(黑鱼),◆烏鱧的通稱。○[鮑昌]《庚子風雲》第二十章:“[張德成]則管加上鐵活,用黑魚油壓成油灰來捻縫。”

  鬼頭魚(鬼头鱼),◆狀獰惡,故名。

  高魚(高鱼),◆1.古地名。○《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齊][烏餘]以[廩丘]奔[晉],襲[衛][羊角],取之;逾襲我[高魚]。”○[楊伯峻]注:“[高魚]在今[鄆城縣]北,[羊角城]東,[鄄城縣]東北。”◆2.傳說中的魚名。○《太平御覽》卷九四○引[唐][沈如筠]《异物志》:“高魚與鱒相似。與蜥蜴於水上相合,常以三二月中;有雌而無雄。食其胎殺人。”

  風魚(风鱼),◆1.魚名。○[清][南懷仁]《坤輿圖說外紀‧海族》:“西[紅海]內產風魚,可以占風。國人曬乾,掛于房內,以其身首所向,即為風起之方。”◆2.食品名。風乾的魚。○[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元旦》:“酒餚則醃雞臘肉,糟鶩風魚。”

  放魚入海(放鱼入海),◆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三國演義》第四二回:“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周玉清]《晉西事變中的一夜》:“如果捉不住打不死,讓他們逃走了,就等於放魚入海,縱虎歸山。”

  法魚(法鱼),◆風乾的魚。○[宋][沈括]《夢溪筆談‧雜志一》:“余嘗過親家設饌,有油煎法魚,鱗鬣虯然,無下箸處。”○[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二‧鮑魚》:“以物穿風乾者,曰法魚。”

  得魚,◆比喻达到目的。○唐李白《送族弟凝之滁求婚崔氏》诗:“與爾情不淺,忘筌已得魚。”○金刘志渊《武陵春·警执法》词:“人自因言能悟理,得理要忘言。既得魚時莫執筌,筌執謾着鞭。”参见“得魚忘荃”。

  大頭魚(大头鱼),◆即鱈魚。下頜有一根鬚。背部有許多小黑斑,有三個背鰭,腹部灰白色。肝是製魚肝油的重要原料。

  大黃魚(大黄鱼),◆1.黃魚的一種,鱗小,背部灰黃色,鰭黃色。是我國重要海產魚類之一。◆2.方言。俗稱大金條。重十兩(舊秤)。○《解放日報》1986.11.2:“﹝[小趙]﹞十分鄭重地告訴他們,這真是一根金條。○[賈]妻將信將疑拾起小黑方塊,打開包布一看,赫然是一條[上海]人俗稱的‘大黃魚’。”

  達頭魚(达头鱼),◆一種海魚。

  車魚(车鱼),◆1.[戰國]時[孟嘗君]門客[馮諼]受到禮遇,食有魚,出有車。見《戰國策‧齊策四》。後因以“車魚”謂受人器重。○[南唐][李中]《哭故主人陳太師》詩:“車魚鄭重知難報,吐握周旋不可論。”○[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六:“恩私何啻於車魚,報效不如於犬馬。”○[宋][蕭參]《希通錄‧田文無恥》:“時有一[子思],不在三千之數,且[田文]志趣如此而顧以此責之過矣。就使其能以禮招聘,而[子思]必唾去不暇,詎肯以車魚之故哉。”◆2.[宋]時[汴梁]人稱從遠水而來的魚。○[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魚行》:“冬月即[黃河]諸遠處客魚來,謂之‘車魚’,每斤不上一百文。”

  長魚(长鱼),◆1.大魚。○[唐][杜甫]《送率府程錄事還鄉》詩:“素絲挈長魚,碧酒隨玉粒。”○[唐][韓愈]《南海神廟碑》:“穹龜長魚,踊躍後先。”◆2.方言。黃鱔的別名。○[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虹橋錄下》:“麵有澆頭,以長魚、雞、豬為三鮮。”◆3.複姓。○[春秋][晉]有[長魚矯]。見《左傳‧成公十七年》。

  草魚(草鱼),◆也叫鯇。身體筒形,青黃色,生活在淡水中,吃水草,是我國重要的養殖魚之一。○[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三‧鯇魚》:“俗名草魚,因其食草也。○[江][閩]畜魚者,以草飼之焉。”

  才魚(才鱼),◆魚名。產[洞庭湖]一帶。○《人民日報》1974.12.15:“一九七一年春,[小楊]聽水產收購站的同志談起了[洞庭]水鄉出產的才魚。這種魚,是人民群眾喜愛的食用魚,在國際市場上也很有名。可是才魚是一種吃魚的野魚,素有‘魚霸’之稱。”

  不是魚死,就是網破,◆比喻双方将作生死搏斗。○峻青《马石山上》:“现在没有别的路可走,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来吧,不愿意等死的跟我们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二三章一:“实话告诉你,现在谈不到两全其美,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北路魚(北路鱼),◆[南朝][梁][襄陽][魚弘]性侈靡,侍妾百餘人,車馬服玩,皆窮一時之勝,故當時童謠有“北路魚”之稱。○《南史‧徐君蒨傳》:“﹝[徐君蒨]﹞為[梁][湘東王]鎮西諮議參軍。頗好聲色,侍妾數十,皆佩金翠,曳羅綺,服玩悉以金銀。飲酒數升便醉,而閉門盡日酣歌。每遇歡謔,則飲至斗。有時載伎肆意游行,[荊][楚]山川,靡不畢踐。朋從游好,莫得見之。時[襄陽][魚弘]亦以奢侈稱,於是府中謠曰:‘北路[魚],南路[徐]。’然其服翫次於[弘]也。”

  白龍魚服(白龙鱼服),◆[漢][劉向]《說苑‧正諫》:“昔白龍下清泠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後以“白龍魚服”比喻貴人微服出行,恐有不測之虞。○[晉][潘岳]《西征賦》:“彼白龍魚服,挂[豫且]之密網。”○《資治通鑒‧漢獻帝建安元年》:“[策]好游獵,[翻]諫曰:‘明府喜輕出微行,從官不暇嚴,吏卒常苦之。夫君人者不重則不威,故白龍魚服,困于[豫且];白蛇自放,[劉季]害之。願少留意。’”○《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相公白龍魚服,隱姓潛名。倘或途中小輩不識高低,有毀謗相公者,何以處之?”○《二刻拍案驚奇》卷三:“[權翰林]穿着儒衣,正似白龍魚服,掩着口只是笑。”○[清][陳其元]《庸閑齋筆記‧地方官微行之利弊》:“白龍魚服,困於[豫且],微行究非正道也。”

鱼「漁」109

  2022-05-06 08:53·语料汇总

  坐收漁利(坐收渔利),◆坐收漁人之利。比喻利用別人之間的矛盾,輕易地從中取利。語本《戰國策‧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艾納]《新事舊編》:“﹝你們﹞騎虎難下,正好,讓我慢慢來個坐收漁利。”◆补证条目■坐收渔人之利。比喻利用别人之间的矛盾,轻易地从中取利。○语本《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解放日报》2006.7.22:“既然如此,争他做甚,不如坐山观虎斗,说不定可以坐收渔利。”

  專屬漁區(专属渔区),◆沿海國在其鄰接領海外劃定一定水域範圍(三海里至二百海里不等)行使漁業管轄權,這種水域稱為專屬漁區,或稱漁業專屬水域,沿海國對進入其專屬漁區的外國漁船,要求遵守其所制定的法規和管理措施。

  漁子(渔子),◆捕魚為業的人。○[晉][郭璞]《江賦》:“於是蘆人漁子,擯落江山。”○[唐][孟浩然]《夜渡湘水》詩:“榜人投岸火,漁子宿潭煙。”○[清][杭世駿]《張高要遣送嘉魚》詩:“漁子伏殺機,網罟恣撈漉。”

  漁莊(渔庄),◆漁村。○[清][董元度]《舟行雜詩》:“漁莊蟹舍接茭蒲,浩淼煙波夜月孤。”○[清][盛百二]《題王述庵先生三泖漁莊四時圖即用留別》詩:“何年相約共往還,借我漁莊船一隻。”○《花月痕》第六回:“俯瞰柳陰中,漁莊稻舍,酒肆茶寮,宛如天然圖畫。”

  漁竹(渔竹),◆釣竿。○[宋][文天祥]《山中即事》詩:“若問山翁還瘦否,手持漁竹下寒江。”

  漁舟(渔舟),◆漁船。○[南朝][梁][劉孝威]《登覆舟山望湖北》詩:“荇蒲浮新葉,漁舟繞落花。”○[唐][杜甫]《初冬》詩:“漁舟上急水,獵火著高林。”○[清][錢載]《飲望湖亭》詩:“估客帆檣去,漁舟浦漵還。”○[劉半農]《游香山紀事詩》之九:“漁舟橫小塘,漁父賣魚去。”

  漁征(渔征),◆舊時官府向漁人徵收的賦稅。

  漁澤(渔泽),◆1.可供垂釣的水澤。○[唐][王昌齡]《淇上酬薛據兼寄郭微》詩:“酒肆或淹留,漁澤屢棲泊。”◆2.謂不留餘地地搜括。○[清][魏源]《次韻前出塞》之五:“卮竭還漁澤,駑敗方侈勛。”

  漁業(渔业),◆捕撈或養殖水生動植物的生產事業。一般分為海洋漁業和淡水漁業。

  漁陽三弄(渔阳三弄),◆即《漁陽參撾》。○[清][沈起鳳]《諧鐸‧窮士扶乩》:“詩腸齷齪,何時湔洗,吾當借[康]家鼓,作《漁陽三弄》也。”參見“漁陽參撾”。

  漁陽三疊(渔阳三迭),◆即《漁陽參撾》。○[宋][梅堯臣]《和永叔柘枝歌》:“《漁陽三疊》音隆隆,紅葉亂坼當秋風。”參見“漁陽參撾”。

  漁陽曲(渔阳曲),◆即《漁陽參撾》。○[南朝][梁][王僧孺]《詠搗衣》:“散度《廣陵》音,摻寫《漁陽曲》。”○[宋][曾鞏]《送雙漸之漢陽》詩:“可能頻度《漁陽曲》,不負當年[鸚鵡洲]。”參見“漁陽參撾”。

  漁陽鼓(渔阳鼓),◆即《漁陽參撾》。○[清][曹寅]《玲瓏四犯‧雨夜聽琵琶》詞:“半天忽擊《漁陽鼓》,四條弦,各訴伊懷抱。”參見“漁陽參撾”。

  漁陽操(渔阳操),◆即《漁陽參撾》。○[唐][孟郊]《送淡公》詩之三:“笑伊《漁陽操》,空恃文章多。”參見“漁陽參撾”。

  漁陽(渔阳),◆1.地名。○[戰國][燕]置[漁陽郡],[秦][漢]治所在[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史記‧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2.地名。○[唐玄宗][天寶]元年改[薊州]為[漁陽郡],治所在[漁陽](今[天津市][薊縣])。○[唐][杜甫]《後出塞》詩之四:“[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清][洪昇]《長生殿‧傳概》:“[唐明皇]歡好霓裳讌,[楊貴妃]魂斷[漁陽]變。”◆3.即《漁陽參撾》。○[清][孔尚任]《桃花扇‧鬧榭》:“《玉樹》難諧拍,《漁陽》不辨撾。”參見“漁陽參撾”。◆4.複姓。○[漢]有少府[漁陽鴻]。見《通志‧氏族三》。

  漁洋(渔洋),◆[清]詩人[王士禛]別號“漁洋山人”。省稱“漁洋”。○[清][董元度]《夜雨讀朱太史次筠李上舍蟠木聯句見示詩慨然感賦得六十四句》:“[漁洋]曾有言,成句吾能讀。”○[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一:“蓋[漁洋]論詩,以格調撐架為主。”

  漁牙(渔牙),◆舊時為漁人、漁販買賣雙方說合交易、從中取得佣金的商行。○《水滸傳》第三八回:“那漁人道:‘我們等不見漁牙主人來,不敢開艙。你看,那行販都在岸上坐地。’”

  漁鄉(渔乡),◆漁民聚居的地區。如:山塞漁鄉,一片興旺氣象。

  漁屋(渔屋),◆漁人之屋。○[唐][杜甫]《過南岳入洞庭湖》詩:“壤童犁雨雪,漁屋架泥塗。”○[宋][陳師道]《河上》詩:“背水連漁屋,橫河架石梁。”

  漁翁之利(渔翁之利),◆猶言漁人之利。○《老殘游記》第十一回:“甲午為[日本]侵我東三省,[俄][德]出為調停,借收漁翁之利,大局又為之一變。”○[茅盾]《虹》八:“[上海]人所崇拜的就是利,而且是不用自己費力的漁翁之利。”參見“漁人得利”。

  漁翁得利(渔翁得利),◆見“漁人得利”。

  漁翁(渔翁),◆老漁人。○[唐][杜甫]《秋興》詩之七:“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水滸傳》第一○三回:“五個人一徑搖到那打魚船邊,[李俊]問道:‘漁翁,有大鯉魚嗎?’”[劉半農]《游香山紀事詩》之六:“網畔一漁翁,閒取黃煙吸。”

  漁網(渔网),◆捕魚用的網。○[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之十:“已插棘針樊筍徑,更鋪漁網蓋櫻桃。”○《清史稿‧循吏傳三‧姚柬之》:“一日,塗遇持火槍者,結隊行,望見官至,悉沒水中,命以漁網取之。”○[嚴辰]《輕騎》詩:“月亮灑下了一片清輝,姐妹們早已把漁網晾起。”○唐章八元《新安江行》诗:“江源南去永,野渡暫維梢。古戍懸漁網,空林露鳥巢。”

  漁童(渔童),◆1.漁家小孩。○[唐][陸龜蒙]《漁具詩‧背蓬》:“見說[萬山潭],漁童盡能學。”◆2.[唐]朝詩人[張志和]的童僕。○《新唐書‧隱逸傳‧張志和》:“帝嘗賜奴婢各一,[志和]配為夫婦,號[漁童]、[樵青]。”○[宋][張元幹]《漁家傲‧題玄真子圖》詞:“白鳥飛來風滿棹。收綸了,[漁童]拍手[樵青]笑。”

  漁事(渔事),◆捕漁業。○[唐][陸龜蒙]《寄吳融》詩:“到頭江畔從漁事,織作中流萬尺篊。”

  漁市(渔市),◆1.買賣魚類的場所。○[前蜀][李珣]《南鄉子》詞:“漁市散,渡船稀,[越]南雲樹望中微。”○[宋][陸游]《長相思》詞:“側船蓬,使江風,蟹舍參差漁市東。”◆2.謂用不正當的手段購買。○《續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元年》:“前使者多漁市南方物,因奏計京師,持遺權貴。”

  漁食(渔食),◆1.侵奪,掠取。○《漢書‧何並傳》:“[陽翟]輕俠[趙季]、[李款]多畜賓客,以氣力漁食閭里。”○[顏師古]注:“漁者,謂侵奪取之,若漁獵之為也。”○[清][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嚴戢家人,不許漁食鄉里。”◆2.指覓食。○[郭沫若]《山中雜記‧菩提樹下一》:“所養的雞也並不多,至多不過四五隻;我們除把些殘菜剩飯給它們外,平常只聽他們去自行漁食罷了。”

  漁師(渔师),◆1.古代官名。掌魚之官。○《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是月也,乃命水虞、漁師,收水、泉、池、澤之賦。”○《呂氏春秋‧季夏》:“是月也,令漁師伐蛟,取鼉,升龜,取黿。”○[高誘]注:“漁師,掌魚官也。”◆2.漁人。○《宋書‧隱逸傳‧王弘之》:“[上虞江]有一處名[三石頭],[弘之]常垂綸於此。經過者不識之,或問:‘漁師得魚賣不?’”[宋][于真人]《鳳栖梧》詞:“樵子漁師來又去,一川風月誰為主?”

  漁涉(渔涉),◆猶涉獵。廣泛涉及。○[清][侯方域]《再與賈三兄書》:“足下一身而仙、釋、醫、卜、劍術、兵法,無不漁涉矣。”

  漁舍(渔舍),◆漁人的住所。○[唐][張喬]《江上送友人南游》詩:“買酒過漁舍,分燈與釣舟。”○《溫公續詩話》引[宋][楊樸]《蓑衣詩》:“狂脫酒家春醉後,亂堆漁舍晚晴時。”○[清][王又曾]《扳罾》詩:“髣彿綠蓑翁,淋灕傍漁舍。”

  漁商(渔商),◆漁業商販。○[唐][王維]《早入滎陽界》詩:“漁商波上客,雞犬岸旁村。”○[唐][錢起]《送武進韋明府》詩:“井田通[楚][越],津市半漁商。”○[宋][王安石]《東門》詩:“漁商數十室,門巷隱桑麻。”

  漁色(渔色),◆獵取美女。○《禮記‧坊記》:“諸侯不下漁色。”○[孔穎達]疏:“漁色,謂漁人取魚,中網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漁人求魚,故云漁色。”○[魯迅]《准風月談‧中國的奇想》:“不過實際上,大約還是到底不行吧,現在似乎再沒有什麼人們相信了,這對於喜歡漁色的英雄,真是不幸得很。”

  漁人之利(渔人之利),◆謂利用別人之間的矛盾,而從中輕易取得的利益。○《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毛烈]也曉得[陳祈]有三個幼弟,卻獨掌着家事,必有欺心毛病,他日可以在裡頭看景生情,得些漁人之利。”○[毛澤東]《反對投降活動》:“他們縱容[日本]侵略[中國],自己‘坐山觀虎鬥’,以待時機一到,就策動所謂[太平洋]調停會議,借收漁人之利。”參見“漁人得利”。

  漁人得利(渔人得利),◆《戰國策‧燕策二》:“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捨,漁者得而並禽之。”後因以“漁人得利”比喻雙方相爭,卻讓第三者坐收其利。○《醒世恒言‧喬太守亂點鴛鴦譜》:“[李都管]本欲唆[孫寡婦]、[裴九老]兩家與[劉秉義]講嘴,鷸蚌相持,自己漁人得利。”亦作“漁翁得利”。○[郭沫若]《屈原》第五幕:“後來他又罵他愚弄國王,愚弄[南後],想離間[齊國]和[楚國]的邦交,好讓[秦國]來漁翁得利。”○[茅盾]《虹》八:“你看,這裏也挂着漁翁得利圖。”

  漁人(渔人),◆1.以捕魚為業的人。○《管子‧禁藏》:“漁人之入海……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唐][司空曙]《下武昌江行望涔陽》詩:“漁人共留滯,水鳥自喧翔。”○《水滸傳》第一一三回:“四個漁人,都扶他至屋內請坐。”◆2.古掌漁之官。○《淮南子‧時則訓》:“乃命漁人伐蛟,取鼉,登龜,取黿。”○[高誘]注:“漁人,掌漁官。”

  漁取(渔取),◆侵奪占取。○《新唐書‧魏謨傳》:“恤宗女之幼,不為漁取。”○《宋史‧朱貔孫傳》:“郡倉受租,舊倚斛面取贏,吏加漁取。”○[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七:“[永樂]時,[崖州][黎]以私忿爭相戰鬥,衛將利於漁取,欲發兵勦之。”

  漁侵(渔侵),◆掠取,侵奪。○[清][侯方域]《代司徒公屯田奏議》:“似此類者,恐難勝數,鞭長不及,漁侵莫問。”

  漁器(渔器),◆捕魚的器具。○[明][袁宗道]《論隱者异趣》:“舍四周皆漁器,腥穢觸人。”

  漁民(渔民),◆1.掠奪百姓。○《商君書‧修權》:“夫廢法度而好私議,則奸臣鬻權以約祿;秩官之吏隱下而漁民。”◆2.以捕魚為業的人。○[峻青]《秋色賦‧洞庭山一日記》:“連年生產上的豐收,給漁民的生活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袁鷹]《風帆‧歸帆》:“千條漁船千張網,千萬個漁民心一樣。”

  漁蠻(渔蛮),◆指以舟為家的漁民。○[宋][范成大]《連日風作洞庭不可渡出赤沙湖》詩:“漁蠻尚自有常處,羈官方汝尤飄零。”○[沈欽韓]注:“漁當作魚。○[東坡]有《魚蠻子》詩。蓋如蜑戶以舟為家,《寰宇記》所謂[江]東曰水郎也。”○[清][朱方藹]《吳中雜詠》之四:“十里荷香明鏡間,扁舟來往樂漁蠻。”

  漁輪(渔轮),◆捕魚的輪船。

  漁獵(渔猎),◆1.捕魚打獵。○《管子‧輕重丁》:“漁獵取薪,蒸而為食。”○[唐][薛用弱]《集异記‧徐安》:“[徐安]者,[下邳]人也,好以漁獵為事。”○[清][劉大櫆]《張氏祠廟記》:“[諸城][張氏]之先,有[河上仙翁],少好漁獵。”◆2.謂掠奪。○《宋書‧五行志四》:“是時天下兵亂,漁獵生民。”○[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九:“中官[裴可力]督事[浙江],有[湯千戶]者以賄結之,因倚勢漁獵百姓。”○[清][吳岳生]《黃特軒傳》:“而黠猾之徒,妄為侈張以取媚於官,而漁獵閭伍之利。”◆3.謂貪逐美色。○《明史‧佞倖傳‧江彬》:“十二月至[揚州],即民居為都督府,遍刷處女、寡婦,導帝漁獵。”○[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二》:“[李南澗]言其鄰縣一生,故家子也,少年佻達,頗漁獵男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六回:“﹝[夏作人]﹞平日包攬詞訟,無惡不作……更歡喜漁獵女色。”◆4.謂泛覽,涉獵。○《隋書‧文學傳‧潘徽》:“遨遊必名教,漁獵唯圖史。”○《雲笈七籤》卷五六:“漁獵百家,披尋萬古。”○[朱自清]《那裏走》:“我又是沒有定見的人,只是東鱗西爪地漁獵一點兒。”◆5.謂竊取。○[唐][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而為文之士亦多漁獵前作,戕賊文史。”○[明][張居正]《請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疏》:“以故士習日敝,民偽日滋,以馳騖奔趨為良圖,以剽竊漁獵為捷徑。”○[清][方東樹]《答葉溥求論古文書》:“奈何世之為文者,徒剽襲乎陳言,漁獵乎他人,而以為之己也!”

  漁梁(渔梁),◆魚梁。築堰攔水捕魚的一種設施。○[宋][王安石]《半山即事》詩之七:“露積山禾百種收,漁梁亦自富蝦鰍。”○[明][張羽]《楚江清遠圖為沈淪畫並寓九曲山房作》詩:“漁梁夜爭渡,知是醉巫歸。”○[清][查慎行]《渡蘆溝橋》詩:“草草漁梁枕水邊,[石湖]詩裏想當年。”參見“魚梁”。

  漁簾(渔帘),◆即漁滬。○《花月痕》第十一回:“大家上了水閣,憑欄四望,見兩岸漁簾蟹籪,叢竹垂楊。”參見“漁滬”。

  漁利(渔利),◆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管子‧法禁》:“漁利蘇功,以取順其君。”○[尹知章]注:“飾詐以釣君利,謂之漁利。”○[宋][陸游]《跋南城吳氏社倉書樓詩文後》:“吝則嗇出,貪則漁利。”○[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藥以活人,豈敢殺人以漁利!”[魯迅]《書信集‧致姚克》:“他們也知道禁絕左傾刊物,書店只好關門,所以左翼作家的東西,還是要出的,而拔其骨格,但以漁利。”

  漁郎(渔郎),◆打魚的年輕男子。○[唐][許渾]《灞上逢元九處士東歸》詩:“舊交已變新知少,卻伴漁郎把釣竿。”○[明][文徵明]《桃園圖》詩:“桑麻雞犬自成村,天遣漁郎得問津。”○[清][魏源]《天臺石梁雨後觀瀑布歌》:“山中勝不傳山外,[武陵]難向漁郎道。”

  漁課(渔课),◆舊時官府向漁人徵收的漁稅。○[明][顧元慶]《夷白齋詩話》:“傾見[王仲深]詩云:‘青山無處避征徭,十載書囊到處挑。欲買釣船湖上隱,近來漁課又難饒。’”[清][查慎行]《沅江縣治濱湖居民皆漁戶》詩:“饒他小縣輸漁課,賦斂[湖][湘]俗久貧。”

  漁刻(渔刻),◆侵奪,剝削。○《新唐書‧歸融傳》:“[周仁]陳小利,假異端,公違詔書,徇私希恩。恐海內效之,因緣漁刻,生人受弊,罪始[周仁]。”

  漁具(渔具),◆捕捉魚蝦等的器具。○[宋][陸游]《幽居》詩:“[瀟湘]客過誇魚具,[灊][皖]僧來說藥方。”○[清][王又曾]《扳罾》詩:“漁具首網罟,罾與罛罺亞。”

  漁劫(渔劫),◆掠取,劫奪。○[唐][韓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銘》:“林蠻洞蜒,守條死要,不相漁劫,稅節賦時,公私有餘。”

  漁家傲(渔家傲),◆1.詞牌名。因[宋][晏殊]《珠玉詞》中“神仙曲漁家傲”一句而得名。雙調,六十二字,前後闋各五句,仄韻。○[宋][文瑩]《玉壺清話》卷九:“先是數載前一漁者,持蓑笠綸竿,擊短版唱《漁家傲》,其舌為鳴桹之聲以參之,自號[回同客人]。”○[清][沈大成]《玉蘭泉舍人三泖漁莊圖》詩之四:“從今翻作《漁家傲》,細雨斜風盡入詩。”◆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而以南曲為常見,屬中呂宮。其字句格律有與詞牌同者,用作引子;與詞牌不同者,用作過曲。

  漁家(渔家),◆打漁為業的人家。○[唐][王維]《登河北城樓作》詩:“岸火孤舟宿,漁家夕鳥還。”○[清][王庭魁]《春草次韻》:“遠迷樵客山中路,低襯漁家竹裏門。”○[葉聖陶]《隔膜‧阿鳳》:“伊本是漁家的孩子,生出來就和入網的魚兒睡在一個艙裏。”

  漁季(渔季),◆沿海水域魚類成群出現、利於捕撈的季節。○[楊朔]《海市》:“這是最旺的漁季,也是最熱鬧的海市。”

  漁火(渔火),◆漁船上的燈火。○[唐][錢起]《送元評事歸山居》詩:“水宿隨漁火,山行到竹扉。”○[宋][汪元量]《滿江紅》詞:“但滿目銀光萬頃,淒其風露,漁火已歸鴻雁汊,櫂歌更在鴛鴦浦。”○[清][孫枝蔚]《夜入真州》詩:“但見船頭漁火明,忽聞黃帽報初更。”○[嚴辰]《夜航船》詩:“漁火在遠處河邊閃爍,船底從蟹籪上輕輕擦過。”

  漁戶(渔户),◆以捕魚為業的人家。○[元][戴表元]《江行雜書》詩:“須臾雷風漲深墨,漁戶悉閉收牛羊。”○[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五》:“石篋中白金一封……失手落水中,倩漁戶沒水求之,僅得一半。”○《清史稿‧循吏傳一‧繆燧》:“舊有塗稅,出自漁戶網捕之地。”

  漁行(渔行),◆舊時專門經營水產買賣的行棧。○[峻青]《秋色賦‧洞庭山一日記》:“漁行和保長的殘酷剝削掠奪就不必說了。”○[峻青]《秋色賦‧洞庭山一日記》:“漁民頭上三把刀:漁行、保長和強盜。”

  漁鼓(渔鼓),◆1.舊時道士唱道情用的敲擊樂器。以竹筒為體,長約65到100厘米,底端蒙以豬羊護心薄皮,以手敲打。常與簡板合用。○[元][無名氏]《翫江亭》第二摺:“稽首則不如跟貧道打簡子,摑漁鼓……無憂無慮那開懷。”○[明][王守仁]《歸隱‧園林好》套曲:“卸下了朝簪烏帽,布袍上系麻絛,把漁鼓簡兒敲。”○《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左胳膊上攬着個漁鼓,手裡掐着副簡板,卻把右手拍着鼓。”○[沈從文]《從文自傳‧一個老戰士》:“有鑼,有鼓,有笛子胡琴,漁鼓簡板,骨牌紙牌,無不齊全。”◆2.借指道情。因用漁鼓伴奏而得名。○[明]徐渭《讀某愍婦弟集》詩:“急須一本彈漁鼓,恐有[中郎]別唱行。”

  漁鉤(渔钩),◆一種鉤形的漁具。○[楊朔]《黃海日出處》:“怪呀,怎麼看不見漁家慣有的漁網漁鉤?”

  漁根(渔根),◆古琴名。見[宋][蘇軾]《十二琴銘》。

  漁歌子(渔歌子),◆1.詞牌名。本為[唐]教坊曲。單調,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韻。見《敦煌曲子詞》。雙調,五十字,仄韻。始自《花間集》,[五代][顧敻]作。◆2.曲牌名。又名《漁父樂》。屬南曲越調,字句格律與詞牌半闋略異。用作引子。

  漁歌(渔歌),◆漁人唱的民歌小調。○[唐][王勃]《上巳浮江宴序》:“榜謳齊引,漁歌互起。”○[明]徐禎卿《送耿晦之守湖州》詩:“郵渚頻撾津吏鼓,漁歌唱近使君船。”○[清][秦蕙田]《燕子磯》詩:“帆影懸殘照,漁歌入暮煙。”

  漁竿客(渔竿客),◆指隱居者。○[宋][楊萬里]《和文黼主簿叔惠詩之韻》:“念公不是漁竿客,合結絲約立玉除。”

  漁竿(渔竿),◆釣魚的竹竿。多作垂釣隱居的象徵。○[唐][岑參]《初授官題高冠草堂》詩:“祗緣五斗米,孤負一漁竿。”○[清][吳烺]《寄德甫》詩:“何當與爾乘船去,手把漁竿變姓名。”

  漁父引(渔父引),◆詞牌名,本為[唐]教坊曲名。單調十八字,三句三平韻。亦稱“漁父行”。○[唐][元結]《系樂府‧欸乃曲》:“遺曲今何在?逸為《漁父行》。”

  漁父曲(渔父曲),◆即漁父引。○[清][孫枝蔚]《贈吳光其》詩:“把酒暫聽《漁父曲》,論文重見古人情。”參見“漁父引”。

  漁父行(渔父行),◆見“漁父引”。

  漁父(渔父),◆1.老漁翁。○《莊子‧秋水》:“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唐][羅隱]《別池陽所居》詩:“雨夜老農傷水旱,雪晴漁父共舟船。”○[清][查禮]《嵐光洞》詩:“漁父舉網來,舴艋兩三箇。”○[劉半農]《游香山紀事詩》之九:“漁舟橫小塘,漁父賣魚去。”◆2.詞牌名。○[唐][張志和]創制。單調二十七字,平韻。

  漁夫(渔夫),◆捕魚為業的人。○[漢][劉向]《說苑‧善說》:“入深淵刺蛟龍,抱黿鼉而出者,此漁夫之勇悍也。”○[宋][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西望[武昌]諸山,岡陵起伏,草木行列,煙消日出,漁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數。”

  漁奪(渔夺),◆侵奪,掠取。○《漢書‧景帝紀》:“漁奪百姓,侵牟萬民。”○[唐][杜甫]《遣遇》詩:“奈何黠吏徒,漁奪成逋逃。”○[宋][秦觀]《南京妙峰亭》詩:“深懲漁奪弊,法令一刊削。”○《清史稿‧循吏傳一‧江皋》:“士卒驕悍,所過漁奪百姓,[皋]遇,輒縛送軍主,斬以徇。”

  漁蠹(渔蠹),◆謂掠取。○《新五代史‧雜傳九‧相里金》:“是時,諸州皆用武人,多以部曲主場務,漁蠹公私,以利自入。”○《明史‧周忱傳》:“及崇飾寺觀,贈遺中朝官,資餉過客,無稍吝惜。胥吏漁蠹其中,亦不甚訾省。”

  漁丁(渔丁),◆漁民。○[清][魏源]《城守篇‧制勝下》:“募練之法,因其漁丁而用之,因其老商而用之,因其鹽徒而用之,因其蛋戶而用之。”

  漁釣徒(渔钓徒),◆指隱士。○[唐][陸龜蒙]《記事》詩:“本作漁釣徒,心將遂疏放。”○[明][浚川]《沙子兒攤破清江引‧送康對山太史歸田》套曲:“經世的才學,番成漁釣徒。”

  漁釣(渔钓),◆釣魚。○《史記‧齊太公世家》:“[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唐][戴叔倫]《喜雨》詩:“樵歌野田中,漁釣滄江潯。”○[沈鈞儒]《洪深<申屠氏>序言》:“﹝[申屠氏]﹞十歲能屬文,讀書過目成誦。其兄漁釣海上,女作詩送之。”

  漁燈(渔灯),◆漁船上的燈火。○[唐][皮日休]《釣侶》詩之二:“煙浪濺篷寒不睡,更將枯蚌點漁燈。”○[宋][柳永]《安公子》詞:“認去程將近,舟子相呼,遙指漁燈一點。”○[清][陸藻]《七月宿近華浦》詩:“暝色忽蒼涼,漁燈出蘆菼。”○[郁達夫]《沉淪》八:“他在海邊上走了一會,看看遠岸的漁燈,同鬼火似的在那裏招引他。”

  漁刀(渔刀),◆即漁舠。○[金][元好問]《曉發石門渡湍水道中》詩:“[石門]歸馭引,湍浦漁刀並。”○[明][袁宏道]《荷花蕩》:“每年六月廿四日,遊人最盛。畫舫雲集,漁刀小艇,僱覓一空。”參見“漁舠”。

  漁村(渔村),◆漁民聚居的村莊。○[唐][盧綸]《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詩:“漁村繞水田,澹澹隔晴煙。”○[宋][柳永]《訴衷情近》詞:“遙認斷橋幽徑,隱隱漁村,向晚孤煙起。”○[袁鷹]《風帆‧歸帆》:“沉沉夜幕籠罩住漁村,籠罩住每個漁家的笑語和沉思。”

  漁船(渔船),◆漁民作業的船。○[南朝][陳][張正見]《浦狹村煙度》詩:“收光暗鳥弋,分火照漁船。”○[唐][王建]《江陵道中》詩:“[江]村水落平地出,溪畔漁船青草中。”○[清][蔡書升]《訪王蓴園遇雪翼日用壁間韻奉寄》:“小虹橋外溪如黛,三兩漁船打網回。”○[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透過稠密的碧綠的枝葉,時不時可以看見扯滿了帆的漁船靜靜的駛過湖面。”

  漁唱(渔唱),◆漁人唱的歌。○[唐][鄭谷]《江行》詩:“殷勤聽漁唱,漸次入[吳]音。”○[元][倪瓚]《人月圓》詞:“驚迴一枕當年夢。漁唱起南津。”○《老殘游記》第二回:“正在歎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的同鏡子一般。”

  漁場(渔场),◆魚類或其他水產經濟動物群集並可進行捕撈的水域。如[舟山]漁場。

  漁產(渔产),◆漁業產品。

  漁查(渔查),◆即漁槎。○[清][方文]《石臼湖訪邢孟貞》詩:“卜鄰求板屋,安隱寄漁查。”參見“漁槎”。

  漁叉(渔叉),◆漁具。頭上有尖刺,用來刺魚。○[清][王又曾]《題林良九鷺圖》詩:“漁叉不響欸乃空,忽下前灘幾堆雪。”

  漁採(\渔采,◆同“漁采”。◆《後漢書‧劉般傳》:“今濱江湖郡率少蠶桑,民資漁採以助口實。”○[俞樾]《茶香室續鈔‧宋高宗論放生》引[宋][韓淲]《澗泉日記》:“[高宗]曰:‘此事固好,但恐有妨細民漁採,所害亦大。’”

  漁采(漁采),◆捕撈采集。○《後漢書‧和帝紀》:“六月,詔令百姓鰥寡漁采陂池,勿收假稅二歲。”

  漁捕(渔捕),◆捕撈。○《後漢書‧劉般傳》:“郡國以官禁二業,至有田者不得漁捕。”○[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弗栗恃國》:“五百漁人結儔附黨,漁捕水族,於此河流,得一大魚。”

  漁伯(渔伯),◆老漁人。○[宋][黃庭堅]《答王道濟寺丞觀許道寧山水圖》詩:“山僧歸寺童子後,漁伯欲渡行人招。”

  漁榜(渔榜),◆搖漁船的槳。借指漁船。○[明][文徵明]《自胥口入太湖》詩:“詠得鱸肥人膾玉,自敲漁榜答滄浪。”

  漁板(渔板),◆唱漁歌時的一種伴奏樂器。以繩串連的兩塊竹板。○《梅澗詩話》卷中引[宋][陳起]《夜過西湖》詩:“鵲巢猶掛三更月,漁板驚回一片鷗。”○《西游補》第十一回:“也有說一枝繡球樹,每片葉上立一仙人,手執漁板,高聲獨唱。”

  漁霸(渔霸),◆舊時開辦漁行或出租漁船、漁具以剝削、欺壓漁民的惡霸。○[楊朔]《黃海日出處》:“幹了一年,到年底,她母親去算工錢。漁霸不給錢,放出惡狗咬傷她母親的腳後跟,把鞋也咬丟了。”○[嚴辰]《老人與海》詩:“萬惡的漁霸,就像那十二級風暴。”

  夜漁(夜渔),◆亦作“夜魚”。◆《呂氏春秋‧具備》:“[巫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觀化於[亶父],見夜漁者,得則捨之。○[巫馬旗]問焉,曰:‘漁為得也,今子得而捨之何也?’對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魚也。所捨者小魚也。’[巫馬旗]歸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夜漁,夜間捕魚。後用為地方官施德政的典實。○[南朝][齊][謝朓]《夏始和劉潺陵》詩:“良宰勖夜漁,出入事朝汲。”○[南朝][梁][劉潛]《為江侍中薦士表》:“若夜魚不欺,朝琴在奏,則殘殺自去,[汾][射]可追。”

  休漁,◆为保护渔业资源,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禁止捕鱼作业。○《法制日报》2001.8.3:“在休渔期间,禁止一切捕鱼行动,并加派人员在湖面日夜巡逻。休渔四个月后,效果显著,很多珍稀鱼类开始出现,有的水域还发现了中华鲟。”

  網漁具(网渔具),◆由網片和綱索、浮子、沉子及其他附屬工具等組成的網魚工具。按作業方式和結構分,主要有拖網、圍網、刺網、張網、敷網、建網、抄網、掩網等類。亦省稱“網具”。

  田漁(田渔),◆1.打獵和捕魚。○《漢書‧律曆志下》:“﹝[太昊帝]﹞作罔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遼史‧百官志四》:“[遼國]以畜牧、田漁為稼穡,財賦之官,初甚簡易。”◆2.耕田和捕魚。○《淮南子‧本經訓》:“末世之政,田漁重稅,關市急征,澤梁畢禁,網罟無所布,耒耜無以設。”○《後漢書‧西南夷傳‧滇王》:“﹝[滇池]﹞河土平敞,多出鸚鵡、孔雀,有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之富。”

  陶漁(陶渔),◆1.謂製陶與捕魚。○《孟子‧公孫丑上》:“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孔子家語‧五帝德》:“有[虞舜]孝友聞於四方,陶漁事親,寬裕而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2.指製陶者和捕魚者。○[清][俞樾]《茶香室續鈔‧郭子興本姓陳》:“[明][夏元吉]《一統肇基錄》云:[郭子興],本姓[陳],[元]末有[陳某]者,不知何許人,精識緯候,知王氣在東南。遍游[閩]、[廣]、[江]、[黃]間,亡所遇。乃北涉[淮][泗],入[塗山]之境,得之。遂止不行,假五行命祿,求諸陶漁中。”

  貪漁(贪渔),◆貪婪侵奪。○《韓非子‧奸劫弒臣》:“左右安能以虛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貪漁居下?”[清][侯方域]《正百姓策》:“[明]之百姓,稅加之,兵加之,刑加之,力役加之,水旱災祲加之,官吏之貪漁加之,豪強之吞并加之,是百姓一而所以加之者七也。”

  侍漁(侍渔),◆古代監收魚稅之官。○《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申蒯],侍漁者。”○[杜預]注:“監取魚之官。”○[楊伯峻]注引[梁履繩]《左通補釋》:“[齊]擅魚鹽之利,侍魚之官蓋監收魚稅者。”

  侵漁(侵渔),◆侵奪,從中侵吞牟利。○《韓非子‧孤憤》:“大臣挾愚污之人,上與之欺主,下與之收利侵漁,朋黨比周,相與一口。”○《漢書‧宣帝紀》:“今小吏皆勤事,而奉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新唐書‧高季輔傳》:“為政之道,期於易從,不恤其匱,而須其廉,正恐巡察歲出,輶軒繼軌,而侵漁不息也。”○[清][魏源]《湖北崇陽縣知縣師君墓志銘》:“於是把持之生監與侵漁之書役,交相為難,各執一詞,弱肉強食,如圜無端。”○《朱元璋傳》第五章:“[元璋]把徵糧和運糧的權力交給地主,以為‘這個辦法是以良民治良民,必無侵漁之患’。”

  農漁(农渔),◆農業和漁業的並稱。○[陳毅]《過淀山湖》詩:“往來帆船千百艘,而今公社業農漁。”

  牧漁(牧渔),◆比喻榨取掠奪。○《管子‧明法》:“亂主則不然,故群臣處官位,受厚祿,莫務治國者,期於管國之重而擅其利,牧漁其民以富其家。”

  獵漁(猎渔),◆猶漁獵。比喻泛覽博涉(書卷)。○[清][吳暻]《奉和座主東海公山居》:“閉門碧草閑秋色,獨把遺編恣獵漁。”

  竭澤而漁(竭泽而渔),◆戽乾池水捕魚。後多比喻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淮南子‧本經訓》:“焚田而林,竭澤而漁。”○[高誘]注:“竭澤,漏池也。”○《明史‧文震孟傳》:“徐議濬財之源,毋徒竭澤而漁。”◆补证条目■戽干池水捕鱼。后多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文子·上礼》:“焚木而畋,竭澤而漁。”○夏衍《从停电说起》:“而我们中国,却还保守着‘天坍不管’的态度,竭泽而渔的办法,尽管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人民惯于忍受,‘过负荷’的态度超出一般想象之外,但是人力物力的伸缩性和人民忍耐总还有个一定的限度!”

  護漁(护渔),◆海軍為保護海上漁業生產和海上漁業資源而進行的巡邏警戒活動。

  湖北漁鼓(湖北渔鼓),◆曲藝的一種。○[清]代[乾隆]年間,道情流入[湖北省]後發展而成。流行於[湖北]。原為一人坐唱,僅用漁鼓、簡板按節拍。曾與皮影戲合流,改由集體演唱或兩人對唱,句尾增加幫腔。後與皮影戲脫離,並吸收[湖北]小曲的曲牌,增加四胡、揚琴等伴奏樂器。

  觀漁(观渔),◆亦作“觀魚”。◆[春秋]時[魯隱公]故事。○《左傳‧隱公五年》:“五年春,公將如[棠]觀魚者。”○[楊伯峻]注:“魚者意即捕魚者。”○《三國志‧魏志‧鮑勛傳》:“昔[魯隱]觀漁於[棠],《春秋》譏之。雖陛下以為務,愚臣所不願也。”後泛指觀看捕魚或觀賞游魚以為戲樂。○《周書‧孝閔帝紀》:“帝欲觀漁於[昆明池],博士[姜須]諫,乃止。”○[唐][高適]《東征賦》:“人多嗜艾,俗喜觀漁。”○[毛澤東]《七律‧和柳亞子先生》:“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

  鼓動漁陽,◆○唐白居易《长恨歌》:“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指公元755年安禄山在渔阳起兵叛乱,迫使唐玄宗逃往四川事。鞞鼓,即鼙鼓,骑兵用的小鼓。后遂以“鼓動漁陽”指外族入侵。○明无名氏《鸣凤记·林公避兵》:“家居在海邦,城垣非壯。承平久,怎驚鼓動漁陽?”

  耕漁(耕渔),◆耕種與捕魚。○《呂氏春秋‧慎人》:“[舜]之耕漁,其賢不肖與為天子同。”○《後漢書‧周燮傳》:“常肆勤以自給。非身所耕漁,則不食也。”

  東獵西漁(东猎西渔),◆謂處處涉獵而不專精。○[唐][孫樵]《罵僮志》:“凡為讀書,東獵西漁,粗知首尾,則為有餘。”

  蠶漁(蚕渔),◆1.蠶業與漁業。○[南朝][宋][鮑照]《觀圃人藝植》詩:“善賈笑蠶漁,巧宧賤農牧。”◆2.蠶食漁奪。形容侵吞掠奪。○《晉書‧儒林傳‧徐邈》:“非徒不足致益,乃是蠶漁之所資,又不可縱小吏為耳目也。”○[唐][張說]《唐故涼州長史元君石柱銘序》:“間綱鳩人,峻策羈吏,閑田盡闢,鰥寡委犬彘之餘;絕澗無遊,豪猾屏蠶漁之氣。”

  采漁(采渔),◆榨取,掠奪。○[漢][王充]《論衡‧程材》:“考事則受賂,臨民則采漁,處右則弄權,幸上則賣將。”○[漢][王充]《論衡‧遭虎》:“功曹為姦,采漁於吏。”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5842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