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生活常识 >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历史老师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重点内容)

导读: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历史老师将三国、两晋、南北朝重点内容总结如下,供家长和学生参考。    历史记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历史老师将三国、两晋、南北朝重点内容总结如下,供家长和学生参考。

  

  历史记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因为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

  (一)三国鼎立

  魏、蜀、吴三国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1.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1)曹操势力逐渐壮大的原因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2)招揽各种人才(“唯才是举”)

  (3)发布“屯田令”解决流民生计和筹集军粮

  2)官渡之战:

  (1)200年,曹操和袁绍为称雄北方在官渡进行战争。

  (2)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了袁军粮囤,迅速歼灭实力很强的袁军主力取胜。

  2.赤壁之战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2)孙权和刘备联合约5万人迎战20万曹军。

  (3)曹军水土不服,大溃败,北撤。

  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远道奔走疲惫不堪。

  (2)流行疾病

  (3)曹军不习水战。

  (4)孙权部下黄盖诈降,曹军船连一起,孙权火烧连营。

  3.三国鼎立

  曹操赤壁之战后,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刘备占领两湖大部后,又取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长江以南,江东以外,还延伸到福建、广东,并夺了刘备两湖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魏、蜀、吴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如,七擒彝族首领孟获),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229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帝,国号吴。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即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内地的联系)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266年-316年)

  1.西晋的建立

  1)过程:

  (1)263年,魏灭蜀

  (2)曹魏中期,司马懿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266年,其孙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定都洛阳。

  2)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全国统一。

  3)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2.八王之乱

  1)背景:

  (1)西晋初年,晋武帝实行分封诸王,这些宗室诸王都有封地,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形成了晋朝内部的割据势力。

  (2)内迁的少数民族不堪忍受西晋统治者的压迫和奴役进行反抗斗争。

  (3)晋惠帝昏晕无能。

  2)目的:争帝位,夺取中央政权。

  3)经过:晋惠帝在位时,八个封王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相互混战16年,到东海王司马越独掌晋朝大权,八王之乱才结束。

  4)影响:

  (1)这场混战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人民饱受痛苦。

  (2)西晋从此衰落。

  (3)中原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

  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1)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影响:

  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各族人民在中原和内地杂居、交往,使民族交融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2)西晋灭亡

  灭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西晋短命原因:

  (1)统治集团的腐朽、奢侈、腐化

  (2)“八王之乱”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尽了国力。

  (3)统治集团残酷压迫、剥削内迁的少数民族,激化了民族矛盾。

  3)十六国时期: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阶级先后建立了16个政权。

  4)前秦强盛统一北方:

  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任命王猛为相,锐意改革,国力逐渐强盛,并缓和了境内民族矛盾,曾一度统一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权分立最长的时期,战乱给社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相比较北方动乱厉害,南方相对安定,随着北方人口南迁,先进生产工具与技术传入南方,江南地区得到大力发展。这时,各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科技文化有显著进步,这都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的兴亡

  1)东晋的建立:

  316年,匈奴人灭西晋后,317年,皇族司马睿南渡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因其在西晋都城洛阳的东南,故史称东晋。

  2)兴盛条件和表现:

  条件:

  (1)“王与马,共天下”,反映东晋初年的情况。

  东晋朝中,司马氏有其地位,而王氏家族有其权,王家和司马氏几乎达到平起平坐地步,所以,当时流传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

  (2)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闻鸡起舞”“击楫中流”,反映南迁的北方人,希望晋朝能恢复中原。

  统治者牵制北伐,对其将领怀有疑心,北伐未能成功,但打击了胡族(羌族等)南侵的气焰,使东晋王朝统治得以巩固。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获得相对稳定局势。

  表现:南方经济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荆州和扬州和平安定,人多而富庶)

  3)灭亡:东晋末年,政权落入武将(刘裕)手中,420年,东晋灭亡

  2.南朝的政治

  1)南朝: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相继出现的宋、齐、梁、陈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南朝。

  2)刘宋建立:420年,刘裕建宋,他在位时较有作为,宋朝三十年赋轻役稀,江南民殷国富。

  3.东晋南朝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1)偏安东南一隅。2)王朝频繁更替。

  影响:

  1)东晋南朝在开发江南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2)但陈朝末年,后主纵情,享乐,赋税繁重,百姓流亡,国力衰败,明显形成了北强南弱之势。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在秦汉时期,北方是全国经济重心。

  1)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西晋末至东晋后期,北方大量的人口南迁,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并带去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垦荒、修水利工程,实行精耕细作等)

  (3)南方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4)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5)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业等经济发展。

  2)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

  (1)垦荒耕地面积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

  (2)生产技术有很大改进并推广。如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种双季稻,麦、稻兼作等。

  (3)深耕细作

  (4)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手工业:

  有快速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南朝青瓷莲花尊刻花单柄壶)、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有显著发展。

  商业: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品)的交流和城市的发展。如,建康是商业最为活跃的大城市。

  (四)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苻坚发动对东晋的战争。

  1)交战双方力量对比:

  前秦:疆域大,东临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兵力87万,号称百万,扬言“投鞭断流”

  东晋:疆域小。兵力少为8万精兵。

  2)前秦发动战争的目的:灭亡东晋。

  3)经过:

  (1)东晋精兵(5千人)消灭前秦的先头部队1万5千人。

  (2)两军在淝水隔岸对峙,隔着淝水,苻坚看到对面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是晋军(草木皆兵)。开始畏惧。

  (3)前秦军后退让晋军渡过淝水时,有人在阵后喊:秦军被打败了。前秦军队阵脚大乱,溃不成军,在逃跑路上,“风声鹤唳”。东晋军队打败了前秦军队。

  4)后果:

  (1)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战局面。

  (2)东晋解除北方威胁,局势相对稳定,经济发展。

  5)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东晋胜利的原因:

  前秦:

  (1)军队民族成分复杂,对氏贵族不满,士气涣散。

  (2)北方军队不擅长水战。

  (3)军事指挥不当,战线太长。

  东晋:

  (1)东晋人民支持,上下一心,广大将士也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涨。

  (2)将领足智多谋,抓住前秦军队的弱点和有利战机,指挥得当,才以少胜多,转危为安。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2)各民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

  (3)民族交融已成为趋势。

  2)主要内容(措施)

  (1)迁都洛阳(从平城迁洛阳)

  A.主要原因是洛阳是当时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便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

  其他原因:洛阳经济发达,族内保守势力弱,交通方便,免于外族侵扰。

  B.意义: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2)汉化政策

  内容:

  A.朝中说汉语。B.穿汉服。C.改鲜卑姓为汉姓。D.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联姻。E.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法律。

  作用:

  A.减少了民族隔阂。 B.促进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表现:民族心理趋同,“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逐渐减少

  1)生产方面:北方的内迁各族人民逐渐学习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游牧生活习惯,妇女学会采桑养蚕。

  2)生活方面:汉族向内迁的各种人民学习了很多东西,内迁民族服饰汉化,接受汉族食物、用具。

  3)文化方面: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民众的喜爱。

  总结:

  东汉、三国、两晋(东晋、西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是:民族交融

  1.两大方向的民族迁徙

  1)五胡内迁,匈奴、羌、氐、鲜卑、羯

  2)北民南迁

  2.三个阶段的民族交融

  1)东汉末至西晋初,五胡内迁,北方出现民族交融局面。

  2)东晋十六国时期,民族交融步伐的加快。

  3)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3.交融的四种方式

  1)民族迁徙 2)友好交往。3)联合斗争。4)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

  (五)魏晋南北朝的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政权分立,民族交融,文化多元的时期。科技文化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取得了巨大成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它既是秦汉科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也是为隋唐科技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1)《齐民要术》的内容:

  (1)《齐名要术》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非常丰富。

  (2)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工具,还提出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2)评价: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突显了中国古代科学以民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3)历史地位:

  《齐名要术》是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科学家祖冲之: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祖冲之的贡献:

  1)祖冲之最杰出的贡献是在数学领域,把圆周率精确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2)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

  3)制订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4)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

  5)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祖冲之、贾思勰的共同点:

  注重实践、刻苦钻研,都善于汲取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不拘泥于前人的成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

  1)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2)江南经济的发展。

  3.书法、绘画与雕塑

  1)东晋时代书法艺术杰出代表:“书圣”王羲之

  代表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2)顾恺之的艺术成就:

  (1)人称他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2)人物画特点:“传神”和“神气”即注意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3)绘画题材: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飞禽走兽等。

  (4)流传下来只有少量摹本。最著名的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这两幅画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其宝贵的遗产。

  3)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盛行

  (1)原因: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人们渴望安宁,统治阶级也需要利用佛教麻痹人民,因而佛教盛行。随着佛教的盛行,统治者在各地修建了大量佛寺和石窟。

  (2)最著名的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本文和图片均为齐它故事原创,未授权勿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hcs/4905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