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生活常识 >

端午节小学古诗词(端午节古诗全文阅读)

导读:内容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

  内容简介: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临江仙(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端午日赐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1)。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2)。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3)。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4)。

   【注释】

   (1)宫衣,指官服。曾经有谚语说:“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节的风俗,吃粽子后穿上画了图案的衣裳,可以让这一年都不再怕风霜。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指在端午节这天,自己终于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这首诗应该是那时候写的。被恩荣,指得到赏识而觉得荣幸。

   (2)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葛,是一种植物,可用来织布,细葛,指用最细最好的葛丝做的布,含风软,指葛布像风那么柔软。香罗,罗是一种有孔的丝织品,香罗指罗的香味;叠雪轻,像雪花叠在一起那么轻。这两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3)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题,指衣服的领子部分,湿,不是说湿润的湿,而是柔软的料子贴在颈上,凉凉的很舒服。当暑,指在天气热的时候,著,指穿着;清,凉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领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润的,天气热的时候穿起来一定很凉爽。

   (4)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意内,指心里。称长短,指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荷圣情,指充满圣上的恩情。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计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刚好,感觉全身都充满了圣上的恩情。

   ①【邵注】宫衣,宫人所制之衣。②贺凯诗:“恩荣雨露濡。”③【邵注】含风形其软,叠雪形其轻。《汉·高帝纪》颜注:“絺,细葛也。”④《吴越春秋》《采葛歌》:“弱于罗兮轻霏霏。”谢庄诗:“叠雪翻琼藻。”【生注】细葛二句,每句三层,湿言其新,清言其凉。⑤孔稚絺表:“断自天笔。”⑥《论语》:“当暑袗絺綌。”⑦称长短,言恰好称意。杜诗第七句中第三字有不拘平仄者。如“多叠满山谷”、“意内称长短”是也。洪仲欲读作平声,谓长短合意,若经称量者,如《枚乘传》所云石称丈量。

   【诗译】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

   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

   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端午(江南靖士)

   浴兰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当日楚王憎逆耳,随将一国殉灵均。

   注释

   ①湘水身:指屈原。

   ②一国殉灵均:楚王不听爱国忠臣屈原的再三苦苦劝谏,执迷不悟竟至国亡。灵均,屈原之字。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贺新郎(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①,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②,新样钗符艾虎③。早已有游人观渡④。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⑤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⑥,更怀椒醑⑦。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⑧,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⑨,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注释】

   ①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②结束:妆束、打扮。

   ③钗符艾虎:《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④观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⑤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

   ⑥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

   ⑦椒:香物,用以降神;醑:美酒,用以祭神

   ⑧角黍:粽子。

   ⑨“把似”句:假如屈原而今醒过来。

   【译文】

   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开得正艳。彩绘的帷帘敝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摇丝绢小扇。中午的清风驱散暑气,显得格外清亮。青年们纷纷炫耀自己的节日装束。头上插着钗头彩符,身上佩着艾草扎成的老虎。争先恐后的来渡口观看赛龙船。我年纪大了,不愿再去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浆起伏,江面上浪花翻卷飞舞。屈原的精神千古永存,屈原的风致万世流传。他生平带着芳草,胸襟怀抱如美酒清醇甘甜。谁信在千载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把米粽垂涎。说什么是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是多么荒诞。假如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许多苦恼怨烦。想到这里便有兴作此词以为笑谈,凭吊一下千古含冤的屈原。

竞渡曲(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解说】

   按《隋书·地理志》:“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到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刘禹锡这首《竞渡曲》记叙的是沅江一次赛龙舟的活动。在州刺史的主持下,各队龙舟决一胜负。胜者欢欣,败者沮丧。赛后女子在水中嬉戏,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渔家傲(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小重山(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浣溪沙(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

   ①碧纨:绿色薄绸。

   ②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

   ③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④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赏析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太平御览》卷31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午”、“重五”、“重午”。民间有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吊屈原等风俗。

   本篇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南歌子(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忝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屈原塔(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少年游(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①,万古传闻为屈原②。

   堪笑楚江空浩浩③,不能洗得直臣冤④。

   【注释】

   ①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自:自从。

   ②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③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

   ④直臣:正直之臣,此处指屈原。

   【简释】

   端午即农历五月初五日,为民间“一年三节”之一。相传此日为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日,后人伤其冤死,特以粽投江祭祀并划船捞救,遂相沿而成端午节日食粽和龙舟竞渡的风俗。作者这首绝句更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后人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刷干净的。这首诗言近意远,言简意深,很有力量。

澡兰香(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注释】

   ⑴淮安:今江苏淮安县。重午:端午节。

   ⑵盘丝:腕上系五色丝线。

   ⑶巧篆:精巧剪纸,妆饰于头发簪上。

   ⑷玉隐绀纱睡觉:玉人隐在天青色纱帐中睡觉。

   ⑸银瓶:汲水器。

   ⑹采箑(sha四声):彩扇。

   ⑺写榴裙:是指在红色裙上写字。

   ⑻红绡退萼:石榴花瓣落后留下花萼。

   ⑼烟蒻(ruò):柔弱蒲草。

   ⑽沉魄:指屈原。

   ⑾午镜:盆水如镜。澡兰:五月五日,煮兰水沐浴。

   ⑿秦楼:秦穆公女弄玉,与萧史吹箫引凤,穆公为之筑凤台,后遂传为秦楼。

   ⒀菖蒲:端午一寸九节菖蒲浸酒,以辟瘟气。

   【译文】

   情人手腕上系着五色丝线,篆文书写的咒语符篆戴在头上,以避邪驱疫。在天青色纱帐中,她睡得格外香甜。在庭院中花树下摆好酒宴,在窗前轻摇彩扇,当歌对饮,往日的美景历历在目。当时曾在她的石榴裙上题诗写词,今天窗外的石榴已经凋残,曾经的欢乐已逝,光阴似箭,沙洲上柔嫩的蒲草在风中摇曳,茫茫如一片青烟,请不要再唱江南的古曲,那幽怨悲抑的哀曲,怎能安慰屈子的沉冤?春风和煦中燕子已生小燕,连绵细雨中梅子已渐渐黄圆。正午的骄阳正烈,美人是否也在幕帘中沐浴香兰?想她一定会回到绣楼,剪下菖蒲浸酒,自饮自怜。怅望中我仰望苍空,看那一弯新月冉冉升起,那清淡的月光伴随着我,来到这海角天边。

端午日(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年轻时 每逢佳节 总爱生出许多情感

   现在老了 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在端阳这天 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

   只祈望一盏蒲酒 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

   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 年年应节而开

   可叹在岁月面前 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

   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 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简析】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和端午(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⑴,忠魂一去讵能还⑵。

   国亡身殒今何有⑶,只留离骚在世间⑷。

   【注释】

   ⑴竞渡:赛龙舟。

   ⑵讵(jù):岂,表示反问。

   ⑶殒(yǔn ):死亡。

   ⑷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简析】

   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hcs/5077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