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苏高考英语(整体分析语篇连贯性的基本策略——以江苏省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
导读: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整体分析语篇连贯性的基本策略——以江苏省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十单元3 Reading为例 李福庆 摘要:语篇分析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活动,而语篇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整体分析语篇连贯性的基本策略——以江苏省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十单元3 Reading为例李福庆
摘要:语篇分析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活动,而语篇连贯性是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语篇连贯性存在于语篇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是衡量语篇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分析语篇的重要抓手。笔者认为,目前语篇分析活动主要关注新旧信息对比、具体的解题技巧等方面,普遍缺少语篇特征分析,尤其缺少整体分析语篇连贯性的策略思考。因此,为了增强语篇分析的理据性,从语篇层级角度探究整体分析语篇连贯性的基本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语篇分析;语篇连贯性;语篇层级;语篇理据
一、引言
语篇连贯性体现语篇各个层级在语言形式、语义和功能上的连接关系,是语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语篇分析的主要内容。 Cook(1994:24-25)将语篇分析定义为“研究和解释语篇连贯性”。目前,高中英语语篇教学主要围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实验)》)(教育部,2003)纲要性的阅读技能目标描述以及《普通高校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江苏省教育考试院,2016,以下简称《说明》)的阅读技能目标要求进行,而《课标(实验)》和《说明》仅仅略为提及语篇连贯性且语焉不详,缺少细则性的指导和要求;同时,围绕语篇连贯性的分析呈现碎片化现象,且“绝大多数研究仅仅停留在解题步骤和应对策略层面上,少有语篇特征分析方面的研究”(徐加永,2015),而语篇连贯性是语篇特征的主要内容。
本文拟从语篇层级角度探究分析语篇连贯性的策略,增强语篇分析的理据性和明见性。
二、相关理论概述
语篇的定义可以从形式上和功能上做出描写。“从形式上说,语篇常为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前者由后者构成;从认知功能上说,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它必须具有语义上的连贯性”(王寅, 2014:346)。语篇通常包含两个以上的句子。
语篇连贯性包含语篇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王寅(2014:346)从认知功能角度将语篇连贯性描写为:“一组语句可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具有概念成分上的照应性,命题发展的索引性(即能从语篇中发现命题发展的线条,信息互有关联),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这样就能保证激活的语篇信息在心智上具有链接性,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这个语篇就具有连贯性”。语篇连贯性是语篇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的综合体现。
语篇连贯性体现在语篇的各个层级。Van Dijk和Walter(1983:52-196)从语篇层级角度提出了宏观连贯理论,“语篇不仅仅在连续的句子之间存在局部的或微观的关系,而且在整体和全局上也有宏观结构决定着语篇的整体连贯和组织;语篇的总体结构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可分为宏观形式结构和微观内容结构。”语篇连贯性反映了语篇局部与整体的建构关系。
笔者认为,可以从语篇层级角度整体分析语篇连贯性,即微观层面(词汇、句内连贯)、中观层面(句间连贯、节段内连贯、段际连贯)、宏观层面(世界知识、心理表征连贯)。
三、语篇连贯性分析策略与例析
笔者围绕“语篇连贯性”这一话题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尝试探究从微观、中观、宏观层面整体分析语篇连贯性的基本策略(以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十单元3 Reading(Aids today)语篇素材为例)。
(一)分析微观层面的语篇连贯性
微观层面的语篇连贯性由词素、词和小句等词汇单位激活。在此层面上,词汇及小句是影响语篇连贯最关键的因素。在语境制约下,词汇“所指”的具体义项来自于“能指”的义项范畴并影响着小句关系的建立,进而形成具体语境中的词汇概念及其概念网络的连贯关系。
1. 关注词汇衔接
衔接手段是语篇连贯性的显性特征,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 “语法衔接包括指称、替代、省略、连接;词汇衔接包括复现和搭配”(Halliday & Hasan, 2001: 89)。复现指一个词汇项目回指另一个与之有相同指称的词汇项目,包括重复出现的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位词或概括词;搭配指成对的词汇倾向于在相同的语境中出现,相互关联的成对词汇项目之间某种程度上总是具有衔接的可能性,其衔接效果取决于语用关系,而不是来自于各自系统的词义关系。以第2自然段为例,分析如下:
Aids is caused by a virus called HIV. Sometimes, people with this deadly virus live for years with no outward symptoms, so they do not know that they are carriers. When someone has Aids, the person loses the ability to fight other illnesses. Eventually, the body’s immune system becomes so weak that the person often becomes very ill from usually mild illnesses. So far, there is no cure for Aids.
词汇衔接是分析语篇连贯性的基本手段。“词汇衔接指的不仅仅是相邻两个句子间的连接,而且能与下文中相隔较远的句子相连而构成词汇衔接矩阵”(Hoey, 1991: 56-62)。从例文中可见以下几组词汇衔接现象:
明确具体语义。文中carrier“能指”的词义范畴包括:搬运工、运输公司、运载工具等,这些语义皆与原文语境不够贴切。而通过语境相关的词汇衔接作用可以分析出,carrier与前文a virus called HIV, this deadly virus及no outward symptoms形成了语义连贯,该词在文中“所指”的语义应为:病菌携带者。
关注重复出现的词。Aids出现了三次,分别位于首句、句中、句末。同样的词汇Aids贯串同一节段甚至全文,发挥了连接上下文的整体纽带作用,突显了话题词汇连贯。
重视同义词或近义词。文中的Aids, illness, ill指称或描述了相同的对象,表明自然段讲述的是一种疾病,通过词汇实现了上下文的衔接。
提取上位词或概括词。文中的核心词汇Aids 与virus, symptom, carrier, immune system等构成一个紧密的语义场,因此词汇衔接得到体现。
寻找搭配关系。文中Aids 与deadly, no cure是相互关联的成对词汇,构成紧密的搭配关系,往往倾向于出现在相同的语境中并形成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依赖特定语境并帮助创建统一的语境。Fillmore(1982)指出:任何一个给定概念都是与其他词汇概念相关的,没有其它概念,也不能理解这个词汇概念,这些概念共同构成知识结构或语义框架,而这个词汇概念是整个框架中的一部分。因此,以复现和搭配为特征的衔接词汇在共同的语境中构成了联系紧密的词汇链并在语境中形成了语义连贯。
2. 关注小句关系
分析句内连贯主要应该关注句内小句或小句复合体的连贯。小句复合体是指两个或更多的小句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而这些小句之间的相互关系通常由明显的标记如连词来表示。Halliday(2000: 216)认为:一个句子,事实上,可以定义为一个小句复合体,且后者是系统功能语法唯一承认的在小句以上的语法单位。从语言系统逻辑成分的角度可以将小句复合体内部小句与小句的相互关系描述为:逻辑依赖和逻辑-语义两大系统。
(1)揭示逻辑依赖关系
逻辑依赖关系揭示了小句复合体内部的小句之间基本的主从地位关系,具体分为并列关系和主从关系。逻辑依赖关系中的两个小句可以看作是小句连接,这一连接由首要句和次要句构成;在并列连接中,首要句是起始句,次要句是继续句;在主从连接中,首要句是控制句,次要句是从属句(Halliday, 2000: 218-219)。例析如下:
并列关系。①He expects his mother to become healthy again, ②but this is not to be.句①是起始句、首要句;句②是继续句、次要句,二者是对等关系。如果句①和句②的位置变换:②This is not to be, ①but he still expects his mother to become healthy again,则句②是起始句、首要句,句①是继续句、次要句。
主从关系。③When someone has Aids, ④the person loses the ability to fight other illnesses.句③是起始句、次要句、从属句;句④是继续句、首要句、控制句。控制与从属、首要与次要的关系不会随着两个小句的先后位置变换而改变。
(2)分析逻辑-语义关系
逻辑-语义关系揭示了句子复合体内部的小句之间在逻辑、语义发展上的具体联系,分为扩展和投射两个系统。扩展关系分为详述、延展、增强三类,每一类又分为若干亚类。
详述。详述是指对一个小句或小句中的部分给出不同方式的说明、评论或举例,从小句关系地位上又分为并列详述和主从详述。并列详述包括说明、例证、阐释;而主从详述包括描写(胡壮麟 等,2008:208)。例析如下:
(说明)⑤The virus is spread in three ways—⑥it can be passed on through unprotected sex, through blood and from a mother to her child.说明是指后一个句子用不同的词语、从不同的角度重述前一个句子。小句⑥针对小句⑤中艾滋病毒的3种传播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
(例证)⑦HIV can also be spread through blood, ⑧for example, if a person with HIV shares needles with another person, or if someone receives his or her blood during an operation.例证是指通过举例来明示前一个句子的主题意义。小句⑧针对小句⑦中HIV可以通过血液传播的叙述,以实例明示了两种传播可能性。
(阐释)⑨Many people think that HIV and Aids are an African problem—⑩there are so many HIV and Aids in Africa.阐释是指以解释或解释性评论的形式进一步解读前一个句子的主题。小句⑩针对小句⑨中许多人对HIV和Aids问题的误解进行解读,并揭示了产生误解的原因。
(主从详述)By the end of 2009, there were about 740,000 HIV carriers in China, among whom about 105,000 were Aids patients.主从详述是指通过引入控制句的背景或特征信息、以某种形式的评价来描述控制句。从属句引入了关于控制句的背景信息并对控制句补充描述。
延展。延展是指后一小句通过新成分、新选项等扩展前一小句已有的信息,分为并列延展和主从延展。并列延展分为3个亚类:附加、变化和选择,通常由and, but, or等连接,类似于传统语法中的并列句。主从延展通常由whereas, while, besides, except, without 等引导。例析如下:
(附加)Ajani knows the meaning of the scream, but—too numb with sorrow to weep—he gives a sideways glance. 附加指后一小句提供与前一小句信息并存的另一方面的信息,分为肯定附加、否定附加和转折,通常伴随有一些连接性的词汇,如:furthermore, also等。小句表示Ajani知道母亲临死前的尖叫意味着什么,但是小句转折性附加信息表明:Ajani因为太多的家庭成员死于艾滋病而变得麻木了。
(变化)Losing one’s parents to this disease seems terrible and unfair, but Ajani and his sister are fortunate. 变化是指后一小句替换前一小句全部或部分信息,具体分为:替换和排除。小句积极的信息替换了小句消极的信息。
(选择)Either we realize how severe the situation is , or it would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around the world. 选择是指一个小句是另一个小句的选择项。小句与小句在语义上构成了选择性的取舍关系。
(主从延展)The person often becomes very ill from unusually mild sicknesses, except that the body’s immune system becomes stronger. 主从延展指依赖关系上居于从属地位的一个句子对另一句子从语义上进行延续。后一小句在前一小句的语义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难以实现的可能性。
增强。增强是指一个小句在时间、地点、方式、原因、条件信息等客观制约因素上对另一小句进行补充强化。例析如下:
(主从增强)When someone has Aids, the person loses the ability to fight other illnesses. 主从增强中的从属句相当于传统语法中的状语从句。
(并列增强)Sometimes, people with this deadly virus live for years with no outward symptoms, so they do not know they are carriers. 并列增强的小句通常由however, so 等连接。
投射。投射是句间的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其中一个句子的功能不是对经验的直接表达,而是对表达的表达(Halliday, 2000: 250)。投射关系从内容上分为话语和思想,从方式上分为引语和报告,即传统语法中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原文例析如下:
He believes that education as well as medical treatment is the key to stopping the disease in the future. 从属小句间接地表达了小句的思想,构成了小句之间主从投射的逻辑-语义关系。
从逻辑、语义角度分析小句及小句复合体,有利于分析微观层面的语篇连贯性。
(二)分析中观层面的语篇连贯性
中观层面的语篇连贯性是沟通微观层面的连贯基础和宏观层面整体连贯的中间环节。系统整体性和微观构件之间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因此很有必要在两者之间设立一些中间组织(程琪龙,2006:54)。中观层面的语篇连贯性通过句际、节段内、段际连贯得到体现。
1. 关注句际连贯
句际连贯是指语篇中一个或一组小句与另一个或一组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连贯,体现句间延展与连接的概念结构和思维特征。Hoey(1983: 178)将一组小句与另一组小句的关系(即句际关系)归纳为三种: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假设—真实(hypothetical-real)和一般—个别(general-particular)。其中,“问题—解决”指第一个小句提出问题,后面的小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假设—真实”指前一个小句是假设部分,陈述别人己经说过的观点或情况,后面的小句是真实部分,说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即支持或否定假设部分提出的观点或情况;“一般—个别”指前面的小句陈述一般的或概括性的内容,后面的小句提供具体的例证或细节内容。以原文第3自然段例析如下:
The virus is spread in three ways ...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receive HIV through unprotected sex with someone who already has HIV ... HIV can also be spread through blood ... Finally, mothers with HIV can pass the virus on to their child ...
例文中的句间关系表现为:小句组概括性地陈述了艾滋病毒有三种传播途径;其余小句组存在并列关系,共同讲述了这三种途径的细节内容和实例。上下文逻辑严整、语义清晰,构成了典型的“一般—个别”型的逻辑-语义关系。
2. 关注节段内连贯
节段内的整体连贯是西方演绎型的思维特征和语篇线性推进模式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节段内话题的纵向连贯。在一个自然段中,“当话题的部分语义得到延续时,可引出语义上具有上下位关系的话题,这些话题又引出其它话题结构,这些话题结构与由上位或下位话题引导的话题结构构成纵向意义上的不同层次的话题句或话题链”(吴碧宇、王建国,2012)。以原文第2自然段例析如下:
Aids is caused by a virus called HIV. Sometimes, people with this deadly virus live for years with no outward symptoms, so they do not know that they are carriers. When someone has Aids, the person loses the ability to fight other illnesses. Eventually, the body’s immune system becomes so weak that the person often becomes very ill from usually mild sicknesses. So far, there is no cure for Aids.
节段内话题整体上呈现纵向发展关系。节段内话题分为:上位话题与下位话题、集体话题与个体话题、整体话题与部分话题、领属话题与所属话题等类型。通常范畴化的语义层次具有以下属性:“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心理认识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相关线索的有效性、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Croft & Cruse, 2004: 83)。例文首句引出了该节段总的上位话题(即整个篇章的部分语义),与段内下文形成了纵向话题连贯;下文分别叙述了下位关系的所有并列话题,即病毒携带者的初期症状、Aids病形成后的症状、Aids病患者的最终症状;对整个节段的话题内容做出总结,并引出下一节段的话题。
3. 关注段际连贯
段际连贯是语篇中观层面的逻辑语义与概念关联的重要内容。语篇段际连贯存在四种关系:“依靠上一段最后一句和下一段第一句的意思关联;依靠各段中的主题句思想的关联;各段的衔接依靠全文中心思想来串联;依靠过渡段的承接或转折”(蔡基刚,2001:99-105)。段际连贯关系离不开与主题相关的话题连贯。
(1)关注首段连贯功能
首段话题统领语篇所有次级话题。根据话题在语篇中的地位,“话题分为一级话题、二级话题和三级话题等,话题辖域逐次变小”(曹逢甫,2005:i)。英语语篇,一般只有一个核心话题,通常出现在首段,其余段落之间的话题属于次级话题并通过横向话题链实现语篇连贯。话题链从语篇层级角度分为:句子话题链、超句话题链和篇章话题链,段落之间通过篇章话题链实现连贯。例析如下:
原文第一节段通过一个非洲家庭的悲惨境况引出了语篇的一级话题:Aids today,其余节段具体叙述从一级话题延伸出来的次级横向话题:关于艾滋病的各类相关信息。一级话题和次级话题共同构成了篇章话题链,体现了语篇连贯性。
首段话题与末段话题存在连贯呼应。英语语篇的核心话题较明显地体现在语篇首段和末段之中,“首段开门见山,落笔入题;结尾卒章显志,篇末点题”(诸孝正,1987:44-45)。忽视首段、末段的呼应关系而一味地谈论语篇连贯,就显得不得要领。例析如下:
原文首段通过一个患艾滋病的非洲家庭引出了语篇主题:艾滋病的现状及相关信息,末段再次提及这个非洲家庭并积极展望其未来前景,形成了明显的首尾呼应和连贯。
首段的题眼具有语篇连贯预设功能。题眼,通常以悬念或问题类的语句出现在首段末句,对文脉发展具有预设功能。题眼有助于激发读者兴趣、预示语篇可能的内容范围、预设语篇的整体连贯。例析如下:
首段介绍非洲家庭的悲惨境况后,以问题句“What will happen to them?”作为题眼收尾。这样的安排既引起读者对这个家庭的担忧和对正文的阅读兴趣,又与末段对这个家庭积极展望的客观描述构成呼应,体现了语篇连贯性特征。
(2)关注段际连贯
关注段际话题发展方式。段际话题属于同级、横向的线性话题,围绕着语篇核心话题分解展开并呈现不同的发展方式。一个话题在其全部语义得到延续的过程中,即横向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同的变体:重复性或同质性话题链、非重复性或相关性话题链(彭宣维,2005)。重复性或同质性话题链是指语段内或语篇中一组同级话题之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经验所指对象;非重复性或相关性话题链分为直接关系(整体-部分、集合-个体、上位-下位)和间接关系(属有、添加)。例析如下:
原文横向同级话题有:symptoms of Aids,the spread of Aids,the seriousness of Aids,the measures taken to stop Aids,这些话题虽然不是相同或相近的经验所指对象,但都是关于艾滋病现状的整体信息的不同方面。因此,原文段际话题链属于非重复性或相关性话题链的直接关系类:整体-部分。
关注段际首句、尾句呼应。段际连贯还体现在一个段落的首句承接上一段落末句的话题,这一段落的末句引出下一段落将要叙述的话题。这样的安排有利于读者把握文意脉络和重点信息。例析如下:
第六节段的末句为Since 2001,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United Nations have also been supporting Aids education and medicine programmes in China.,这句话既是对整个节段的拓展和总结,同时也引入第七节段的首句将要叙述的话题,即The United Nations have been very active in fighting Aids and HIV around the world. 关注段际首句、末句的呼应,有助于把握段际逻辑-语义发展的线索。
(三)分析宏观层面的语篇连贯性
宏观层面的语篇连贯可以突显语篇总体目标,而语篇总体目标与语篇整体信息安排、作者意图、语篇语特征等紧密相关。“如果一个语篇所提供的信息通过激活机制能在心智中建立起一个统一的或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可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ICM)和背景知识建构出语篇意义的整体性,语篇就具有连贯性”(王寅, 2014:360)。因此,分析宏观层面的语篇连贯性需要关注认知世界知识以及语篇心理表征连贯。
1. 关注认知世界知识
认知世界知识包括ICM和背景知识。认知世界是指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人们的心智之中,它既可是人们共享的知识,也可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刚建立起来的知识(王寅,2014:360)。认知世界知识有助于分析与语篇话题相关的历时和共时的知识与信息。
(1)激活理想化的认知模型
ICM有助于分析语篇话题词汇基本的语义范畴和概念结构。ICM是指受到特定文化背景制约的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作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王寅,2014:206)。ICM包括四种模型:命题模型、意象图式模型、隐喻模型和转喻模型,其作用在于对事物的性状、功能等进行范畴化。范畴化的最终产物是形成概念,即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范畴”或“概念范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因此,ICM有助于激活语篇话题历时的知识和信息,形成基本语义和概念的连贯。以命题模型例析如下:
命题模型有助于构建语篇宏观层面的概念连贯。命题模型是指解释认知模型涉及的概念、特性及概念间的关系,具有判断性特点,是客观外界在心智中的事实性映射,不需要运用任何想象性手段(Lakoff, 1987: 68)。例如,艾滋病的概念、特性及概念间的关系可能包括这样的内容:免疫系统疾病、病毒感染、难以治愈、现状及其严重性、预防措施、救助机构及其工作等。这些知识是语篇分话题基本的构成要素,也是语篇连贯的基础。因此,探究话题词汇(尤其是核心话题词汇)的命题模型有助于整体分析语篇连贯性。
(2)解析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有助于深化理解语篇宏观层面的概念连贯。背景知识是指特定语境下的具体细则性知识,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不断丰富、强化与更新,既包含交际双方既有的知识,也包含交际过程中即时性的知识。既有的知识和即时性知识具有互动性,通过具体情境获得的即时性知识可能会转化为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如果这些知识在一定的群体中被广泛接受,就会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抽象认知模式。例析如下:
解读背景知识有利于准确理解语篇宏观层面的概念连贯。例文中交际双方既有的知识可能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三种途径、染病症状、非洲的严重程度等;而例文中即时性的知识可能不是交际双方共知的细则性情境知识,如:非洲Ajani家庭的境况,蚊子、咳嗽、喷嚏、一般人际接触不会传播HIV,药物可以阻止HIV在母婴之间传播等。读者在激活尽可能多的既有知识的同时,不断地获得即时性的知识并将它作为后续语篇分析的基础。因此,解读背景知识可以丰富语篇宏观层面的概念连贯。
2. 关注语篇心理表征连贯
语篇心理表征连贯取决于作者和读者的相互适应。“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根据各个细节的概念单位在记忆中逐步建立相应的人物框架,最终在心智中形成完整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即心理表征”(Brown & Yule, 1983: 206),即解读语篇的过程实际上与读者创建语篇心理表征的心智过程相伴相生。语篇心理表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作者意图及语篇内容;二是读者固有的世界知识和阅读目标。作者意图和语篇内容是依赖读者固有的知识和阅读目标而形成的”(俞洪亮,2003)。因此,在激活和更新世界知识的前提下,解读语篇心理表征连贯应关注以下方面:作者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读者为什么读。例析如下:
写作意图与语篇内容有助于形成语篇心理表征连贯。读者通过语篇标题 “Aids today”, 可以感知到作者因为艾滋病在全球肆虐并正在剥夺数以百万计人的生命这一严峻形势,意图向公众介绍艾滋病的现状及预防常识;语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同级横向话题:艾滋病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严峻的形势、中外救助机构及其工作等,读者通过这些话题可以感知到作者写了什么;语篇取材于电视新闻科普类节目的文字记录,内容难免单调乏味,为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者将科普知识与一个遭受艾滋病之苦的非洲家庭结合起来,在篇首通过这个家庭引入语篇核心话题,在篇末再次提及这个家庭并进行积极的展望,这些都展示出作者如何谋篇布局。作者意图与语篇内容决定着语篇心理表征连贯的整体内容指向。
阅读目标影响着语篇心理表征连贯的形成。阅读目标是指读者进行阅读活动所要实现的心理预期,即为什么读。阅读目标包括:培养阅读兴趣、丰富语言知识、获取语言信息、提高阅读技能、强化应试能力、愉悦身心等。不同的阅读目标决定着阅读方法的选择、主次信息的划分,因此也影响着语篇心理表征连贯的构建。教学中应根据级段发展需要、阅读任务性质、阅读材料特点等确定具体的阅读目标,最终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阅读目的。阅读目标影响着语篇心理表征连贯的具体内容指向。
四、结语
笔者结合教材例文,从语篇微观、中观、宏观层级角度探究了整体分析语篇连贯性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目标任务、材料特点、学生水平等差异,语篇连贯性分析既可以从微观层面指向宏观层面,也可以从宏观层面指向微观层面;另外,语篇连贯性在具体语篇中表现得不一定全面或不够典型,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使用具体的分析策略。
探究分析语篇连贯性的策略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上的衔接和语义上的连贯,还应该“以分析语篇中语言信息的建构形态和过程为中心,分析语篇信息的形成、组织建构、理解过程等信息运作方式和状态”(郭纯洁,2003),从语篇认知的角度将研究活动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和情景语境的三大特征:“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Halliday & Hasan, 1985:47)结合起来,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活动结合起来。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英语语言文化的认知理据及其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B-b/2015/02/280。
参考文献
[1] Brown, 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Cook, G. Discourse and Literatur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 Croft, W. & Cruse, D. A.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4] Fillmore, C. J. Frame semantics. 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A]. In Geeraerts, D. (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s [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1982.
[5]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6]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7]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M].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1985.
[8] Hoey, M. 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 [M].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83.
[9] Hoey, M. 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0] 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11] Van Dijk, T. A. & Walter, K. 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Inc., 1983.
[12]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3] 曹逢甫. 汉语的句子和子句结构[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14] 程琪龙. 概念框架和认知[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5] 郭纯洁. 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J]. 现代外语,2003(1).
[16]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7]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6.
[18] 彭宣维. 语篇主题链系统[J]. 外语研究,2005(4).
[19]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20] 吴碧宇,王建国. 英语语篇的话题系统[J]. 外语学刊,2012(2).
[21] 徐加永. 高考英语还原句子型阅读理解试题分析[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15(1).
[22] 俞洪亮. 语篇连贯的外部条件-语篇回指的心理表征分析[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4] 诸孝正. 现代写作学[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Basic Strategies for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of Discourse CoherenceLi Fuqing
Abstract: English discourse analysis is the important teaching activity in senior schools, and the quality of coherence is the major contents of discourse analysis. The quality of discourse coherence exists in three levels: the micro, medium and macro, which is the symbol of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discourse and the key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Currently, discourse analysis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former and latter information and some detailed reading skills and testing strategies without the analysis on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lacking the overall strategies about how to analyze the quality of discourse coheren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basic strategies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about the quality of discourse coherence existing in the three discourse levels so as to reinforce the motivationality of discourse analysis.
Key words: discourse analysis; the quality of discourse coherence; discourse level; discourse motivationality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6年第3期)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hcs/5993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