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生活小妙招 >

关于传统文化的资料(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资料(1))

导读:汉字的演变  同学们,你们知道文字是怎么来的吗?这里面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爱观察的人,他的名字叫仓颉。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

汉字的演变

  同学们,你们知道文字是怎么来的吗?这里面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爱观察的人,他的名字叫仓颉。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我就不多说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查一下哦!

  汉字是中国人表达思维的文字符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劳动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的对应,大体上可分为一下几种种字体,具体如下:

  汉字演变过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用来占卜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甲骨文的内容异常广泛,包括打猎、征伐、农业、气候、天象、地理、祭祀、疾病等等。

  十二生肖甲骨文

  2、金文

   金文也叫“钟鼎文”,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人们把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因为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和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又叫钟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象形程度更高,而且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金文的笔道肥粗,弯笔多

  金文 山

  3、篆书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

  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有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缺点是字体繁复,书写不方便。

  小篆: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由于它的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钦睐,又因为它的笔画复杂,行事古怪,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一些印章刻制上,一直采用小篆。

  厚德载物 小篆

  4、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把小篆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体进一步简化,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

  隶书

  关于楷书和草书都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楷书之后出现草书,一种是草书之后出现行书。我暂且先按第二种整理了资料。

  5、草书

   隶书从开始产生起,就有正、俗两种形体。所谓俗体,就是隶书的草率写法。这种俗体在汉初已经存在,到西汉武帝之世开始盛行,后逐渐演变成纯粹的草书。两汉隶书的草书一般称为“章草”。章草又进一部发展成为今草。到了唐朝,又有了抒发情怀,寄情于笔端而表现的狂草。

  草书

  6、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楷书

  7、行书

   行书的“行”,是行云流水之意。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产生于东汉,也是在隶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说行书是东汉灵帝(公元168-188年)时期的刘德昇创造的。张怀瓘《书断》云:“案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遗憾的是刘氏的真迹如今已经失传。

   行书不像楷书那样严整拘谨,又不像草书那样潦草难认。清朝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行书行世之广,与真书略等,篆、隶、草皆不如之……盖行者,真之捷而草之详。”论功能,篆书、隶书、草书都不如行书,行书比正体书写起来快捷,比草书的字形结构完善。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点,从产生起便广泛传播。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中,行书无疑是占居主流地位的。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

  行书

  8、宋体

   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

   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成为宋体。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hxmz/4555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