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4本书:健身时代与家庭生活)
导读: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思想新闻中心 对于南方的人来说,秋天还没有到来,空气中依旧弥漫着闷热和潮湿,但是,10月的湃书单如期而至。 《2001夜物语》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思想新闻中心
对于南方的人来说,秋天还没有到来,空气中依旧弥漫着闷热和潮湿,但是,10月的湃书单如期而至。
《2001夜物语》
【日】星野之宣/著 许嘉祥/译,尖端出版社,1996年2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推荐语:
《2001夜物语》是日本漫画家星野之宣创作于1984年-1986年的三卷单行本漫画。星野之宣的民俗学主题的作品也很棒,但是最初以科幻漫画而知名,除了《2001夜物语》,还有《蓝洞》《剑齿虎》(短篇集)和《灭兽之海》等。
《2001夜物语》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相互有关联的短篇,也可以视为一个完整、宏大的故事:人类迈出太空移民之路,不同的群体经历了不同的进化过程。历经时间的长河,有从地球出发的人类,他们带着充满乡愁的故事;也有诞生于宇宙空间中的一代代新人,他们对身份则有了完全新颖的认知……不同的人群在故事临近尾声之前多次相遇,每一次相遇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又像是一次次轮回。
而每一个故事本身又充分具有独立性,其中有不少故事甚至是直接改编自科幻文学名篇。据爱好者整理,成为其中蓝本的作品起码有:海因莱因的名篇《通往盛夏之门》、阿瑟·克拉克1972年获星云奖短篇《与美杜莎相会》、杰克·万斯的名篇《濒死的地球之歌》等。
这套书的中译本出版于25年之前,此后似乎并无再版,可能曲高和寡,哪怕是被人视为玩物的漫画,也没被发现其“畅销”的潜力吧。
《故事识别》
张怡微/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21年8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语:
作者回忆自己在大学宿舍活动室第一次看《阿甘正传》,只记得“外部世界无论发生多少变化,阿甘都保持天真。当年我也天真……天真人看天真人,大概看不出什么门道来”。所以,能有所识的时候,我们在小说、电影中所做的“故事识别”,应该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辨认和记录,经验阅历、心态状态,甚或如作者那样还有着作为古典小说研究者和创意写作教学者的职业自觉,这都影响着对故事的观看和解读——
比如,相对于传统男性友谊故事以“借钱、托孤、为人坐牢”、“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为指标的通俗情节,“女性友谊更具有在世的、围绕着生计的特质”,而两相结伴的友情建构方式是否能够有效推进故事展开、彼此情感的检验标准又是什么,都是值得援引多部小说作品来探究的议题。再比如,石黑一雄笔下的人物为什么总是在以“一种令人费解的方式,审美化地重构自己的情感”,“虚构自己的创伤”,书写记忆的不可靠和刻意马赛克化的叙事方式又共同构成了怎样的文学意图?
不在文艺中陷溺,使得文艺返照生活所提供的视角显得更沉着也更悦纳,那是作者说,李安电影呈现了“处理家庭问题需要超强的生活能力”,“家庭伦理问题的深奥之处恰恰在于,‘合不来’并不等同于‘分得开’”;是作者梳理了角田光代一系列书写日本社会女性处境的作品后,认为她小说的旨归是:“幸福永远是一条上坡路。”
《关于广东醒狮传承的社会史考察》
彭伟文/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8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说到广东醒狮,很多人都会想到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的电影《狮王争霸》中炫目的舞狮场面。本书的序章“广东和广东醒狮”就介绍了醒狮的来历以及舞狮相关的各种细节,第三章“乡关何处:‘出走’的黄飞鸿”则讲述了黄飞鸿从市井武师到民族英雄的形象变迁史。不过,作者在后记中说,虽然是民俗学者,她却没有像大多数民俗艺术研究者那样,把焦点放在醒狮的艺术形态、起源、变化、传播甚至信仰这类民俗学“正统”的论题上,而是醒狮背后的人——醒狮传承集团从明清至今的社会生活变迁。
所谓传承集团,作者在书中用“不安定阶层组织”来定义,在开始就指出:这群人“与秘密结社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不是反社会分子,绝大多数情况下也不构成引发动乱的因素。实际上恰恰相反,他们的本质作用是在流动化的社会中作为稳定和平衡的力量,在原有社会秩序中增加一个附加结构,互相协调折中,保证这些‘被析出者’能够在新的环境中更顺利、更安稳地生活下去”。(第9页)这些“被析出者”我们读者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流民,但在书中定义的广府地区(特别是以广州为中心的上四府),因为广州、佛山在明末以来发达的工商业,被充分吸纳并嵌入当地的社会结构中。在作者的论题中,则表现为“不安定阶层”-“西家行”(有工会性质的劳动者组织)-“武馆”-“醒狮”这样一条嵌入的路径。同样的,“传承广东醒狮的武馆……在与体制互相合作、互相折中的同时,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秩序,并通过这种秩序抑制纷争。在行政体制和法律尚未完善,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的不安定阶层的世界里,这种秩序为维持社会的安定发挥着自己的作用”。(101页)
在电影《狮王争霸》中,各舞狮团队“采青”的争斗异常惨烈,但实际上,舞狮虽然需要武术基础,更多的却是节日喜庆节目的娱兴表演。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指出,醒狮活动客观上起到了抑制纠纷、形成广域互助网络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将醒狮理解为各武馆的“文宣组”。风起云涌的近代中国,醒狮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特别是在近代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广东。作者在第二章中钩沉了武馆参与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一系列活动记载,可以看到,武馆不仅面对各种革命斗争,更要面对其实质性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显现出相当的不适应。当然,这个问题在1949年之后,非常完满地解决了。醒狮作为劳动者的业余闲暇活动,被纳入工会组织,“以醒狮为媒介,将其传承者放在带有官方性质的工会管理之下,通过提供经费支持进行统合……不是解除,而是消解,才是最好的办法”。(143页)而且被命名为“迎宾狮”,“它是醒狮置于官方管理之下才得以实现的,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州醒狮走过的轨迹。流派众多,经由师徒间的传承存续下来的醒狮,通过这样一种方法消弭相互间的差异,实现一体化,用于完成政府下达的任务,而且实行者是工人自己。换言之,这是他们自己选择了为政府服务,并为此进行自我改造的结果。”(146页)广州的醒狮协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节庆表演,直到今天,文宣组的调性完全拉满的同时,也彻底与旧时代的武馆、行会告别。
在同为粤人聚集的香港,醒狮运动走向了另一条路。其中,通过电影的形式,将市井拳师塑造成民族英雄黄飞鸿最令人感兴趣。根据作者统计,自1949年到1997年的近五十年间,共有100部以黄飞鸿为主人公的电影面市,而其中至为重要的民俗元素就是广东醒狮,约有四分之一的电影有舞狮场面。(155、188页)作者在这一章中着力分析的,并不是这些虚构的黄飞鸿传奇,而是香港人在1949年以后的身份焦虑、文化记忆在电影中的呈现。“电影中的民俗元素不是被建构的‘外向型’‘表演型’民俗,而是内向的、分享的,制作者和观众是‘自己人’,有着共同的文化记忆。”(184页)在这个意义上,徐克版的《黄飞鸿》中的醒狮民俗是被建构的表演的民俗,在黄飞鸿和醒狮随着电影红遍全国的同时,其与广东的乡土联结基本被消解了。(196页)忍不住插播一句,作为看着港片长大的一代,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熟知的香港老演员曹达华,在第一代黄飞鸿电影中,长期出演黄飞鸿的首徒梁宽。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广州醒狮,其代表单位是番禺沙坑村的沙坑龙狮团。作者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再次强调了她的结论:“农村的醒狮传统,并不是都市醒狮向农村单向传播的结果,而是由频繁的人员流动和往来实现的共有和共享。”(232页)而其背后的社会逻辑,则是她认为的广东社会都鄙一体化的观点。这个话题对我来说太过艰深,只能就此打住。
在书中,作者多次征引罗一星的《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想起他最新出版的《帝国铁都:1127-1900年的佛山》(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忍不住很想找来翻翻。
《家庭生活》
姚鄂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2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语:
第一次读姚鄂梅的小说,家庭生活这种毫不新鲜的题材,书中四个中篇却都别出机杼,看似荒诞的故事情节之下沉淀着苍凉无奈的人生况味,实属难得。《基因的秘密》讲述挥之不去的家族噩运,《外婆要来了》关于无人关心的产妇和她们不被期待的新生儿,《柜中骷髅》是妻子、丈夫和情人之间的一场三角关系,《游刃有余》则是对一种没有固定居所的现代游牧家庭生活的激情畅想。
这应该说是一部女性小说,尽管故事中的男性并非一无是处,相反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苦衷和不易,甚至也有些可爱之处,然而却又总是行差踏错成为家庭中的麻烦制造者,女人们于是被推上风雨飘摇的生活舞台,左支右绌地在猝然加之的无常中寻找出路。如果联系在危机中女性更容易成为领导者的“玻璃悬崖”理论,那么小说书写的恐怕也是某一种真实。
《游刃有余》是四个故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则:一个清贫但美满的文艺之家,丈夫是初中美术老师,妻子是书店店员,在儿子上初中时因一连串变故陷入高额债务,不得不卖掉房子还债,大受刺激精神恍惚的丈夫突然间迸发出一个古怪的念头,生活也许不应该被限制在一个叫做家的狭小空间之内,人生不应该在无穷的家务和慵懒中消磨殆尽,打破家的樊笼将是无限广阔的天地。于是儿子转学去寄宿学校,妻子申请在书店上夜班,丈夫则栖身于工作的画室,一家三口在周末时相聚于酒店等临时场所。这场生活实验当然遇到了无数意想不到的麻烦,最后也走向了悲剧收场,然而却是泪中带笑,荒诞不经中也令人不觉沉想。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贾樟柯/著 万佳欢/编,台海出版社·理想国,2017年6月版
《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
贾樟柯/著 万佳欢/编,台海出版社·理想国,2018年1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语:
随着《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上映,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贾樟柯,这一位来自山西汾阳的导演。在《贾想》中,贾樟柯谈及了他的电影作品、家乡以及那些给他带来深远影响的导演。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书中关于《小武》的部分。贾樟柯在《小武》开拍时感到激动与不安,他写道:“《小武》4月10号开拍,就像女人不会忘记生孩子的日子,这日子永生难忘。4月的县城还冷,剧组一行烧香磕头。我在烟雾缭绕的街头跪下,敬天地鬼神、往来神仙、祖师爷唐明皇、朱元璋及卢米艾尔兄弟。这仪式让我确实,这一次真要将文字变成电影了。”在与马丁·斯科塞斯见面时,对方表示从“小武”身上看到自己的叔叔,斯科塞斯表示:看到王宏伟在电影里面晃来晃去,就好像看了他的叔叔,一个在意大利街区工作的人,特别亲切。让贾樟柯惊讶的是,作为成名已久的导演,斯科塞斯依然可以变成一个普通的观众,他没有谈调度怎么灵活、结构怎么样,他只说他的叔叔,只说他的往事。或许,这样真诚的、不诗化自己经历的作品才能唤起观众的共鸣。最后,以贾樟柯谈《小武》创作过程中的感受来结尾吧——“小武在二楼上咬一颗青涩的苹果,楼下他情窦初开的小徒弟与女友低头一前一后走在喧闹的午后街市,音乐传来,是《喋血双雄》的片段。这是我二十年县城生活中经常享受的时刻,在某个阳光充足的午后,凝视熟悉的人与物,会突然有一种东西涌出胸膛,让人感觉一切都是新的”。
《健身时代:身体如何成为成功和成就的象征》
【德】尤尔根·马楚卡特/著,Polity,2021年4月版
推荐人:丁雄飞
推荐语:
爱奇艺不久前播出的职场剧《理想之城》中,孙俪饰演的大女主一路斗智斗勇,步步高升,在升级打怪的崎岖道路上,但凡她遇到幺蛾子,被使绊子,便只身一人来到租住的上海市中心老公房顶楼晒台上疯狂跳绳。此时我们看到的多半是一个中景,摄影机围绕孙俪旋转一圈,燃情的BGM随即响起……
职场剧,孙俪,跳绳:完美的结合。按照德国爱尔福特大学现代史教授尤尔根·马楚卡特的说法,健身以及健硕的身材(fitness),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社会的一种理想,它是活力、生产力、竞争力、自我责任的象征,它调节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判定一个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获得承认还是遭到排斥,它把它的反面(unfit)——肥胖(fatness)钉在了耻辱柱上。马楚卡特认为,健身时代兴起于1970年代,伴随着福利国家和家长式资本主义的退潮,新自由主义和灵活资本主义的来临。在一个鼓励竞争、号召人们有效利用自由时间的年代,我们难免要被“健身游泳舞蹈瑜伽了解一下”,因为“肌肉发达的健身达人,是拥有自制力的理想型(ideal type),因而也是新自由主义自我的理想型”。
但问题是,面对这个自我规训的体制,我们该怎么办?健身是一种新自由主义追求,这重要吗?因为马楚卡特的书基本可算作话语研究,考察的是“健身”一词的语义演变,且把保持好身材的律令视为某种虚假意识,他并不那么关心运动给人带来的快乐和益处。对于强大的健身传销,马楚卡特的因应策略十分简单:躺平。然而这种形式的反抗又何尝不会是自毁的呢?或许面对当今健身文化,我们更应优先考虑的是:健身的民主化。
《伦敦日记:苏联驻伦敦大使二战回忆》
【苏联】伊万·迈斯基/著 【英】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编 全克林、赵文焕/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21年8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1932年-1943年任苏联驻伦敦大使的伊万·迈斯基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从小就喜欢写日记。晚年的他向一位同好坦言,自己不喜欢外交工作,和妻子在教室、图书馆或实验室会更加幸福。当他70岁被监禁时,真的写了一部扣人心弦的小说《近和远》。不过好在迈斯基有自我表达的冲动,加之他在一段非常重要的世界历史阶段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为世人留下了一部50万字的珍贵日记。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研究员加布里埃尔·戈罗德茨基为日记做了大量评论和学术引证,完整的三卷本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次出版的中译本是精简版,戈罗德茨基删减了引文,但收录了三卷本中有关中国和东南亚的所有文献,并增加了相应的按语,是“特别定制”的中文版。
日记里处处可见迈斯基的幽默和讽刺。比如1934年11月,他受邀参加伦敦市长大人的就职游行和当时已有六百年历史的文具商和报纸制造商公会晚宴,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他感受到了浓浓的中世纪气息,并且感觉有点怪异。当他在晚宴上邀请马歇尔的同学、石油工业家韦克菲尔德勋爵到俄罗斯旅行时,对方问道:“你们好像有个人……列宁……他真的绝顶聪明吗?”迈斯基回答说:“是的,我向你保证。但不幸的是,他在1924年就去世了。”韦克菲尔德听起来很失望:“死了?真的?我不知道是这样。”迈斯基在日记里气愤地写到:“可见英国资产阶级精英对苏联书屋有多么了解!真是带些中世纪的意味!”
《吕思勉国史通论》
吕思勉/著 张耕华/编,中华书局,2021年7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语:
顾炎武言“著书不如钞书”,这本《吕思勉国史通论》便是张耕华先生的“钞书心得”。近年来他致力于吕思勉先生遗著等整理工作,整理时顺手将吕著中有价值的段落抄录下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以通史的系统加以编排,就有了这本“史学大师写给国人的历史通识课”。
本书主要选取的是史论。这些史论都是从常识、常理来立论,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来论述,行文遣句里还带有一点吕先生特有的幽默感。很多观点读起来都有茅塞顿开之感,比如述及“文明民族何以见陵于野蛮民族”,吕先生认为:文明民族受野蛮民族的蹂躏,原因全在于文明民族自身的社会病状深刻。“以文明程度论,固然文明人优于野蛮人;以社会组织论,实在野蛮人胜于文明人。我们说具体一些的话:在政治上,我们有阳奉阴违之弊;又有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起的弊。假使在两军相当之际,我们的将帅,就可以找一句推托的话,逗挠不前;我们的军需官,甚而可以借图私利。这许多事情,在野蛮社会里,大抵是很少有的。”所以,“两国国力的强弱,不是以其所有的人力物力的多少而定,而是看其能利用于竞争的共有多少而定。旧时的政治组织,是不适宜于动员全民众的。其所恃以和异族抵抗的一部分,或者正是腐化分子的一个集团。试看宋朝南渡以后,军政的腐败,人民的困苦,而一部分大夫反溺于晏安酖毒、歌舞湖山可知。”——这些文字,反复咀嚼,更有味道。
《毛姆传》
【英】赛琳娜·黑斯廷斯/著 姜昊骞/译,北京日报出版社·理想国,2021年6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几年前读过一个译本,直到这个新译本推出,才知道当年读的是删节版——不过,翻译得也不错了,基本保持了原书的样貌,只是每章内容进行了删减。
毛姆曾经出过一本文学评论集,叫《巨匠与杰作》,列举了他心目中的世界十佳小说,并对这十部作品及其作家进行了点评。毛姆是如何点评的呢?他秉持的观点是:一个作家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想要读懂一个作家的小说,就必须要弄清楚作家个人历史中的重要之事。于是,他八卦地在这些文学评论中写着简·奥斯汀、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家的生活私事。
那么,我们要读懂毛姆的小说——不管他是一流的还是二流、三流的小说家,也就必须要知道他的所有八卦。然而,毛姆在81岁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表示并不喜欢别人给他作传,甚至为了防止别人打探他的私生活,烧毁了手头所有信件。可惜,作为世界知名的作家,保守秘密、别人不给他作传,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第一个背叛他的遗言的,就是他的侄子:在毛姆死后两周,他就将毛姆是同性恋者的隐私公诸报端。这样劲爆的料,如何能阻挡得了传记作者们的笔呢?
作为如今市面上唯一正式授权的毛姆传记,本书的内容可谓十分的翔实。作者赛琳娜·黑斯廷斯是英国有名的传记作家,也是布克奖的评委。曾是《每日电讯报》资深记者的她,深知读者最想看什么内容,她将毛姆的多重秘密生活完全地展露在读者面前:童年的口吃对毛姆一生的影响,毛姆最爱的女人,他不喜欢却又跟她结婚的西莉,他在法国南部的玛莱斯科别墅里那既像天堂又似地狱的堕落生活……当然,还有很大篇幅留给了毛姆的“最爱”杰拉德·哈克斯顿,这个既坏又给予毛姆很多帮助的情人,以及接替杰拉德成为毛姆的管家、秘书和情人,陪伴毛姆最后20年的艾伦。
本书原有一个副标题:毛姆的秘密生活,赛琳娜·黑斯廷斯在书中大写特写这些秘密生活——涉及文学创作的部分就显得可以忽略不计——有不少内容简直看得人惊讶到张大嘴巴。比如,毛姆的身边虽然不缺漂亮男孩,但是因为口吃的问题让毛姆性格很内心,也有点自卑,在社交上就有些障碍。作为“最爱”的杰拉德,往往承担了毛姆的社交功能,由他去勾搭毛姆看中的美少年,将他们送进毛姆的房间。因此,实际上,杰拉德成了毛姆的“皮条客”!所以,喜欢毛姆的人快去看吧,书中的精彩内容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我在日本做公务员》
RORO/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1年8月版
作者RORO是中国人,曾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日本专业学习。2016年到2017年 ,她以公务员身份进入兵库县厅国际交流课,体验了一下日本的政府部门工作。读者可以借作者之眼,在文字之间体验一下日本的“内卷”。在日本,公务员也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拿着不菲收入和奖金。虽然在编的女性公务员享有三年产假,但其实谁也不敢休满三年,否则再回职场,同事都已经换了好几拨了。而不在编的公务员是没有产假的,生孩子几乎意味着失业。RORO的同事为保住手中的铁饭碗,小心翼翼、尽职尽责,在纳税人面前保持着“服务态度”的谦逊与恭敬,比如工作之外还要接待前来寻求英文指导的大叔;面对希望帮助修改英文论文的大妈,虽是“无理”要求,他们还得绞尽脑汁委婉拒绝。
《向一切告别》
【英】罗伯特·格雷夫斯/著 陈超/译,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2021年9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推荐语:
对现代诗人的诗作,我没什么太大的兴趣(实在抱歉),然而,出自诗人之手的散文随笔,尤其是回忆录,却是我最爱读的。例如,聂鲁达那本《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对我的吸引力,就比他的诗高出太多。牛汉那本口述《我仍在苦苦跋涉》也曾在我的床头放了许久。原因无他,诗人那颗细腻、敏感的心灵,在面对时代的风云激荡时,无论对人对事,往往能够留下独特而深刻的记录。
罗伯特·格雷夫斯的回忆录《向一切告别》,就是这样一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个人化记录。这部回忆录厚达四百六十四页(中译本),而七成左右篇幅都在讲述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一战,诗人的笔法之诙谐洒脱,与当时的战争之黑暗残酷,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格雷夫斯无疑属于英国统治精英的一员,家庭背景极为优越,从小就得以见识各种大人物,在英国的预备学校与公学里成长受教,并(毫不意外地)经历了同性恋情,然后就是参加一战,战后回到牛津大学就读,顺利毕业,最后在牛津大学担任诗歌教授。这种经历,使得他的回忆文字在表面的轻松裕如之下,埋藏着极为痛切的意味。统治精英在纸面上推演战略,视天下事如下大棋,毕竟是容易的,只有等到他们亲赴战场,直面绞肉机一般的索姆河战役,体验堑壕战与毒气战的惨烈,才会产生真正触及灵魂的反思。
《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
朱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8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推荐语:
这本书,每隔几个小节就设置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问题,让人不得不一口气读下去。
1916年,盛宣怀的巨额家产,约合白银1350万两。其中除了大量不动产,还有合计达500多万两的招商局、汉冶萍、通商银行等多家公司股票。盛宣怀临终前决定,将家产巨额收益的一半投入“善举”,用作慈善。他为什么坚信这是一种有效的“保家之策”?
盛宣怀的儿子们为他写《行述》,历数他在晚清四十余年的事功,认为其在赈灾活动的投入,可以与实业活动平起平坐。盛宣怀终其一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参与赈灾,是为什么?历史学家又为什么长期忽视他的赈务活动?
关于盛宣怀开挂的一生,风行的说法是一条简洁明了的坦途:投靠李鸿章-参与轮船招商局-参加洋务建设-走向人生巅峰,但事实上,盛宣怀在步入洋务事业之初,背景孱弱,一度是个边缘人。他的命运如何在一场同治十年的大水中转变,在赈济活动中找到进身途径?
甲午战败,靠山李鸿章垮台,盛宣怀为什么非但没有沉沦,反而迎来人生的新高峰?
学界长期通行的说法是此时他有了新的后援张之洞,但是又找不到“潜规则式的交易”的证据,那他到底有没有和张之洞联手?
庚子国变,早先被排除在商务局建设之外的盛宣怀,如何打进国家商务体制的高层?事业低谷之时,辗转腾挪,为什么把目光投向红十字会的创立?
辛亥鼎革,大清国都亡了,陷入绝境、逃亡海外的盛宣怀怎么又一次化险为夷,不仅平安归来,还收回了被革命势力查没的家产?“捐赈恤民”这样的洗白妙计,用在盛宣怀身上为什么尤其奏效、屡试不爽?
这本书勾勒了盛宣怀跌宕起伏的晚清四十年,但作者并不想写一本传记,也不关心人物评价;尽管重新挖掘、解读了此前被大部分人忽视的赈灾史料,但本书也并不是要探讨盛宣怀对于近代中国救灾事业的贡献。作者最终要探讨的问题是,盛宣怀何以成为盛宣怀?为什么只有他做出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实业成绩?背后的历史逻辑是什么?作者以洋务与赈务交织而成的史事图谱来试图解答这个问题,在盛宣怀的生活世界及其逻辑之外,还试图重新勾勒晚清历史的图景。以新视角探析新史料,并对以往的历史人物书写方式做了反思,对最新的研究成果亦有论述,从各个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本真正的“新著”,在盛宣怀这样一个看似人人耳熟能详、实则仍充满迷思的题目之下,的确值得阅读。
《艺术品的衰老:藏在艺术史中的科学故事》
【英】保罗·尼古拉斯·伯吉斯·泰勒/著 杨静/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版
对喜欢艺术史的读者来说,《艺术品的衰老》绝对是不容错过的一本书,如果让我来评价,我只有四个字:太好看了!之前曾在b站看过一个修驴蹄子的视频:一位老师傅笃悠悠地搬来一张凳子坐下,然后一手拎起驴蹄子,一手持刀,三下五除二,驴蹄子上的赘物就给削了个干干净净,简直引起极度舒适。《艺术品的衰老》的作者就颇有这位老师傅的气概(当然,我不是说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画都是驴蹄子……),举凡真假裂纹、颜料褪色、老化变暗、清洁修复等艺术品修复的相关问题,他都深入浅出地用科学知识予以详细讲解。光看第四章“不稳定的颜料”的小标题,你甚至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本化学教材——
一 耐久性
二 银朱
三 红色色淀
四 铅丹
五 雄黄与雌黄
六 黄色色淀
七 碱式碳酸铜与树脂酸铜
八 石青
九 群青
十 大青(Smalt)
十一 靛蓝
十二 普鲁士蓝
十三 金箔与银箔
读罢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想有二:一、艺术史家确实需要掌握一些科学知识,不然,容易上当受骗(书中有一节,就叫“被绘画‘欺骗’了的艺术史学家们”);二、如果有人仿此,也写一本《中国艺术品的衰老》就好了,它一定也很好看。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栾梦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hxmz/5230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