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心得(新课标解读|张民生、崔允漷:课程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导读:新课标解读锵锵三人行系列内容来自《普通高中新课程解读20问》。本文解读的是普通高中课程设计中的原则问题,由张民生教授和崔允漷教授的对话整理而来,略有编辑。 主讲专家
新课标解读锵锵三人行系列内容来自《普通高中新课程解读20问》。本文解读的是普通高中课程设计中的原则问题,由张民生教授和崔允漷教授的对话整理而来,略有编辑。主讲专家:张民生(图左),朱慕菊(图中),崔允漷((图右)
普通高中课程设计的原则有哪些张民生:崔教授,作为课程设计专家,您来给我们谈谈课程设计中间应该坚持什么原则吧?
崔允漷:这次普通高中课程设计的修订原则,有两条非常鲜明,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反映时代的要求。
课程修订不能总回忆过去,也不能只关注眼前的问题,而要展望未来,因为课程本来就是面向未来的育人事业。
结合我们修订课程四年来的体会,我再补充两个原则:
一个是坚持科学论证。这次修订在科学认证方面有三点让我印象深刻。
⑴尊重教学规律。这次课改不但探索教育教学的规律,还特别注重落实这种规律的问题,让基层教师在实践时有方可循。
⑵尊重学生成长规律。课程改革必须依照规律办事情,所以这次课程改革,我们既研究了现实问题,又研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⑶基于实证研究。这次课改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包括现状研究。课标修订之前,教育部组织专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做调研,分学科写了很多报告。还专门委托北师大、西南大学,对西部学校课程适应性的问题进行调研。这些为课程修订做了重要的补充工作。
除了全国范围内调研,还进行国际比较。这个任务主要是由我承担的,我们主要研究了跟我们的文化背景有可参照性的12个国家2个地区,最终形成了一份研究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我们花了一年时间,分20个学科,全学科、全方位、跨部门,进行严格的分层抽样,获得了大量数据。为了完善此次课标修订工作,我们课程修订专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张民生:改革开放后,我参加课改的历史比较长,包括上海的,全国的。我发现我们过去的课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定问题。理论上多数是从定性的角度,实证方面做得不够。而这次以实证的方式提出核心素养,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之前的局限。但这也给我们课改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在课堂和教学评价中落实核心素养?如何按照素养命题考出核心能力?
崔允漷:这确实是个挑战。许多老师最关心的是考试知识点。让他们依据素养去教,他们会觉得感觉很抽象,无从下手。
张民生:所以这次课改我们更加务实,专门成立了测试组,分出20个学科组,每个组十多个人,共260多位专家参与。从讨论命题,到实际命题,再到审题,我们用了一年时间研究。我们还请了国家考试中心参加审题,最大化保障修订的权威性。我们还选择了4万多名学生,100多所学校全面模仿高考进行测试。
这个测试调用了大量的测量工具,以保障测量的全面性。这样至少说明核心素养是可以命题、可以测试的。测评后,通过结果反馈又对核心素养提出了一个更加完善的方案,这样整个的修订就有了实证研究的支撑和保障。
崔允漷:这项工作非常重要,我们坚持科学论证,就要尊重规律,以实证说话。
坚持实证的原则关及课改的继承发展。因为课程改革不能推倒重来,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这次课程改革首先系统地梳理了2003年新课程实施以来所碰到的一系列问题。2003年的一些设想,本来代表先进的、规律性的一些好东西,但由于配套跟不上,高考改革配套没有衔接好,效果有限。这次都把它们梳理出来,既吸取了经验教训,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比如,2002年高中的毛录取率只有43%,2012年就到了85%,离教育部新政策要求的2020年达到90%的目标也不远了。这是什么概念呢?2002年要读普通高中,学生数学考80分才能读,80分以下读不了。现在学生读普通高中,数学考40分也能读了。因此在入学率大大提高的基础上,我们的课程就必须做相应的调整,解决好新出现的问题。
另外,赢得共识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原则。这次课程修订,整个过程是在对话协商的氛围中进行的,不是几个专家关起门来拍脑袋就行了。修订中遇到重大问题,就向权威部门、专业机构、知名学者咨询。修订成果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分散、有组织的或者学科自主等多种方式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全国范围内,包括香港、澳门也审议了修订稿子。还有中央各部委。这次课程标准能基本达成共识,跟我们坚持这条原则有很大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hxmz/5576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