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数码百科 >

垃圾桶的分类四种

导读:垃圾分类有四分类,也就是分四种颜色垃圾桶,分别是:其他垃圾(黑色痛)、可回收物(蓝色桶)、有害垃圾(红色桶)、厨余垃圾(绿色桶)。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

垃圾分类有四分类,也就是分四种颜色垃圾桶,分别是:其他垃圾(黑色痛)、可回收物(蓝色桶)、有害垃圾(红色桶)、厨余垃圾(绿色桶)。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垃圾分类是经过各国证明的解决垃圾围城、防止垃圾污染的有效手段,对实现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因为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垃圾问题更显严峻。早在2004年,我国就成为全世界垃圾产量最大的国家。据2016年的数字,我国城乡生活垃圾当年产生3.3亿吨,其中城市生活垃圾1.8亿吨,这些垃圾主要埋在城市周边,日积月累,导致全国1/3以上城市处于垃圾围城状态。

垃圾分类迫在眉睫,当下的紧要任务是确定一种切实可行的垃圾分类操作模式,居民尽快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一、我们的思路

垃圾分类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环节是源头分类,即居民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源头分类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是其它如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源头分类为什么困难?因为其它环节可以靠行政手段或市场机制实现,即强制或利益驱动,但居民家庭分类却主要靠自觉和引导才能实现。为什么强制和完全的利益驱动无法适用居民源头分类,因为没有群众基础的强制会导致法不责众,完全靠利益驱动又难以持续。所以,这个垃圾分类模式,一定要能够引导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那么,居民为什么不愿意进行垃圾分类呢?实际上,根据相关调查,居民的垃圾分类意愿并不低,但现实中不愿采取行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分类标准不清或太难,导致居民不知怎样分或懒的分。第二,先分后混情况的存在,导致居民认为自己分了也没用。所以,设计的垃圾分类模式必须能够解决这两大问题。

二、我们的模式

1、源头分类。居民家庭以“干垃圾”和“湿垃圾”作为分类标准。干垃圾是指干净、干燥的垃圾;湿垃圾是指湿漉漉、脏的垃圾。居民在家中将干湿垃圾分别存放。

理由:此标准简单易懂、容易操作,便于居民尽快养成垃圾分类习惯。

2、分别投放。居民定时定点投放,专人接收。具体来说,干垃圾居民一周投放一次,在固定的时间段,送到固定的地点,交给专人接收;湿垃圾每天投放到专门的收集桶中。

理由:此方式能有效杜绝造成先分后混的根源,即你因为他不分而不建,他因为你不建而不分。

3、分类运输。干垃圾每周收集一次,湿垃圾每天收集一次,由专车即时分别送往下一处理环节。

理由:即时收运,做到与下一环节无缝对接。

4、二次分拣。建立二次分拣中心,包括干垃圾的二次分拣中心和湿垃圾的二次分拣中心。在干垃圾二次分拣中心,由专业工人再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不燃垃圾和可燃垃圾;在湿垃圾二次分拣中心,由专业工人再分为厨余垃圾和可燃垃圾。

理由:居民粗分,专业机构细分,各司其职。

5、分类处理。二次分类后,不同垃圾对应不同终端处理机构分门别类处理,其中,可回收物送去资源再利用;有害垃圾送去无害化处理;不燃垃圾送去卫生填埋;可燃垃圾送去焚烧发电;厨余垃圾送去制作有机肥。

理由:化有害为无害,化废物为资源。

我们只是一个民间志愿者团体,这个模式的很多环节我们没有资源和能力实现,并且,因为资金有限,我们也没有对垃圾分类的居民进行过任何形式的奖励,但仍然有很多居民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可见,只要方法正确,居民的垃圾分类热情是完全可以调动起来的。

三、我们的建议

垃圾分类标准在初始阶段易粗不易细,建议现阶段以“干垃圾”和“湿垃圾”作为居民家庭的分类标准。

垃圾分类标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有不同,应该结合本地的垃圾特点、处理方式和居民接受程度因地制宜、因时增减。比如,日本的垃圾分类虽然让人羡慕,但其繁复的垃圾分类标准显然还不适合刚起步的我国。

垃圾分类对居民来说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在初始阶段,标准制定的简单、明确才有助于更多居民采取行动、养成习惯。因此,在制定垃圾分类标准时,首先,应该考虑简单明确。干垃圾和湿垃圾因为只分两种,并且从字面上就容易理解其含义,所以最符合此要求。其次,分类标准要符合本地的垃圾特点。我国生活垃圾含水分大,把湿的和干的垃圾分开后,后续处理就相对容易得多。最后,分类标准应对应着现有的处理设施。

居民垃圾分类后的投放方式应有助于解决先分后混的问题,建议以居民定时、定点投放,专人负责接收作为分类后的投放方式。

要想解决先分后混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先分后混的原因。分类运输本身并不难,之所以迟迟难以实现,恰恰是因为大部分居民不分类。若匆忙建立起分类运输体系,却没有东西可以运,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也难以持续。这种情况导致我们的垃圾分类处于一个无解的僵局,你因为他不分而不建,他因为你不建而不分,互相指责、互相推诿。所以,必须打破这个僵局。

借助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并且经过我们的实践验证,我们认为居民定时、定点投放是可行的方案。有人认为让居民垃圾分类已经很困难了,再加上定时定点投放岂不更难以施行?我们认为难度确实增加了,但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

定时定点投放,就可以设专人进行接收。我们现在常见的现象是大部分居民对分类垃圾桶视而不见、随意乱投,导致别人分好类的垃圾也被污染;居民扔出任何有价值的可回收物,马上就会被捡拾垃圾的居民和流动废品回收人员捡走。实行专人接收,结果是不分类的居民就不能乱投,有捡拾垃圾习惯的居民和流动废品回收人员就不能将已经投放好的可回收物挑走。

定时定点投放的另一个结果是,即使只有一个人投放分好类的垃圾,他的努力也没有白费,会被专人收走得到适当处理,让他看到分类的效果,鼓舞他继续分类的决心。更重要的是,有专人接收就可以进行精确的统计和记录,进而对垃圾分类意识比较高的居民和楼院进行物质和精神的激励,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进而带动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垃圾分类。

居民干湿垃圾分类后只是为后续环节奠定了基础,建议设立二次分拣中心进行细分类。

干垃圾和湿垃圾需要经过二次分类才能送到末端进行不同的处理,建立二次分拣中心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干垃圾的二次分拣中心可以依托各个环卫公司设立,湿垃圾的二次分拣中心可以设在餐厨垃圾处理厂。

干垃圾由环卫工人收集完后,集中送到本公司设立的二次分拣中心,由人工或机器进行细分,分出的可回收物由政府招标的再生资源公司统一收购,收入的一部分应纳入参与定时定点收集干垃圾的环卫工人的补贴。除了分出可回收物外,还要再分出有害垃圾、可燃垃圾和不燃垃圾,其中有害垃圾送去做无害化处理,可燃垃圾送去焚烧发电,不燃垃圾送去卫生填埋

垃圾分类模式确定后,重点在于逐渐完善细节。细节是决定此项工作进展快慢,甚至是成败的关键。这些细节包括:投放点选在什么地方?使用什么样的收集工具?如何记录和统计分类投放垃圾的居民?设计什么样的奖励模式?等等。这除了要求依据现有的经验和总体构想外,还需要在试点实验中不断摸索。

以上是我们对垃圾分类的建议。我们在垃圾分类实践中,为居民的垃圾分类热情而感动,同时,也为垃圾分类不能尽快推广而焦急。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个环境保护问题,它从深层次上说是一个城市文明素养的体现。希望以垃圾分类的推进为契机,让我们的天更蓝,人更美!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mbk/2454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