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的悲情解读:有一种惨,叫作别人觉得你惨!
导读:每每听到“空巢青年”这个词语,心里挺不是滋味的。留守儿童,空巢青年,孤寡老人,这三个词汇把一些人的一辈子归纳得凄惨异常。 何为空巢青年? 百度定义为:在大城市奋斗打
每每听到“空巢青年”这个词语,心里挺不是滋味的。留守儿童,空巢青年,孤寡老人,这三个词汇把一些人的一辈子归纳得凄惨异常。
何为空巢青年?
百度定义为:在大城市奋斗打拼的年轻人,他(她)们远离故乡、亲人,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
知乎上总结为:无人与我立黄昏,无人与我粥可温。
段子手们把“空巢”的情景进一步具象化,比如——
“我最好的朋友是siri。”
“我的安全感来源于充电宝。”
“坐在沙发上不小心睡着了,醒来发现电视没人关。”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
几乎所有的“空巢青年”都是背井离乡者,他们20-30岁左右,正处在人生最好的时光,只有繁华的大城市才能更好地安放他们的自由、梦想和灵魂。
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写黄金时代的巴黎,“这里的一切都不容易,包括贫穷、月光、是非对错和枕边人的呼吸”。
从这个角度看,21世纪的中国大都市,跟20世纪的巴黎,并没有太大区别。这里不在乎你的过去,也不负责你的未来,这里甚至没有余光来审视你的现在。
从“空巢青年”的命名上,就能看出社会对这一群体的理解离不开孤独、空虚、无助这些负面属性。但是,空巢青年真有那么惨吗?
“空巢青年”这个名词跟之前“蚁族”、“蜗居”等名词一样,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人口迁徙而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城市的可触摸给予了他们追逐梦想的勇气,这个时代的自由与竞争属性又提供了他们主动选择北上、南下的动力。
空巢青年,不是被遗忘的族群,相反,他们是被时代选中的一群人。
有人贪恋家门口的余温,就有人愿意为了诗和远方付出代价,无非是各人选择不同罢了。对于空巢青年来说,叫醒每一个清晨的,虽然不是父母的早餐和唠叨,但却有闹钟和梦想。
总有一些心灵上的东西,支撑他们度过拥挤的交通,疲惫的加班,孤独的夜晚。
他们有挣扎,但他们也有憧憬。
这是一个标签化的时代,单身的人统称为“单身狗”,大男子主义被嘲笑成“直男癌”,超过30岁的未婚女性被讽为“剩女”。人们急不可耐地把周遭分为三六九等,也心甘情愿地通过标签寻找自我的归属感。
越来越多的群体被归纳出来,越来越多的网络热词被创造出来,我们不断地被社会心疼、担忧、鼓励或批判,好像只能存活在不断涌现出来的标签之中。
以前,大数据里的标签可能是以年代划分,80后,90后,00后;如今的标签就成了空巢青年,宅男宅女。
标签不断在更新、丰富,但标签下的却是同一个群体:年轻人。
年轻人总会有一些不同于上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何必非要给他们画一个圈呢?他们难道不配拥有自己的名字吗?
一个人在外工作、一个人租房子住、一个人吃饭,听起来感觉惨兮兮,但当事人不一定这么觉得。空巢,只是一种独居的状态,一种生活的选择。
别急着给他们贴悲情标签,试着用开放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看待这个多元化的社会。
至于空巢的你,千万别因为外界的悲情标签去放大自己的孤独感,那些标签化带来的副产品只会加剧你的焦虑感。摆脱这些顾影自怜的戏谑,才能尽情做自己。
别忘了,我们拥有最原始的生命力直觉,我们野蛮生长!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mbk/2517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