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a780论坛(“爆吧”:徘徊在糟粕和回忆之间)
导读: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互联网指北,作者 | ErYa,编辑 | 蒲凡 “爆吧”是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最负盛名的都市传说之一,本意是“在贴吧里发布大量无意义的帖子”,后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互联网指北,作者 | ErYa,编辑 | 蒲凡
“爆吧”是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最负盛名的都市传说之一,本意是“在贴吧里发布大量无意义的帖子”,后来泛指一切发生在内容社区内的“无脑刷屏行为”。从05年初现雏形到现在,它每隔几年就会进入一次大众视野。
比如2019年的时候,帝吧(李毅吧)就联合饭圈女孩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出海爆吧”,让“nmsl”大有超越“wocao”成为新国骂的趋势;再往前推三年,也就是2016年的周子瑜事件,帝吧干脆让“帝吧出征,寸草不生”这句话成为了当年的互联网热门流行语——当然和2010年那场著名的“69圣战”相比,这些都算小打小闹了。
这样高频的出圈,让很多人对“爆吧”充满了好奇,并且执着于把“爆吧”当做一个意涵丰富的研究样本。有人认为这个行为来自于“小圈子里强烈的身份认同”“希望与主流人群区别开来”,因此会用特殊的方式来参与社会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来自“小菊花幼鹅园Pro”文章《帝吧出征FB:这李毅吧的“爆吧”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也有人愿意把“爆吧”的背后意义进一步升华,他们采访了参与过爆吧的亲历者,得出了“作为手无寸铁的平民,爆吧是我们能想到的反抗强权的唯一方法”这个结论(来自“叉烧往事”文章《帝吧:得罪李宇春的日子》),认为比现在饭圈流行的控评、刷榜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但这样一个传说,你越了解就越会觉得,它的故事已经很难再讲下去了。
爆吧的三段简史“爆吧”究竟起源于什么时候、由谁发起,这些问题已经很难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爆吧”的发展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前后,这时“爆吧”已经初具规模,且已经存在爆吧和防爆之间的博弈。
(海贼王吧在2005年2月就已经开始抵抗爆吧)
一些网友自发的“专职爆吧团队”也在这个看上去很古早的时间点上,发育到一个相当成熟的程度,兼具情绪性和组织性,比如“蓝猫神圣教”——这几乎是最早的爆吧专业户,根据萌娘百科的介绍,这是一个由极度支持国漫的网民发起,以《蓝猫淘气三千问》贴吧为主要活动据点,主要针对日漫发起进攻的爆吧组织,战绩彪炳(当然也有认为蓝猫神教的成员其实并不是《蓝猫淘气三千问》的粉丝,甚至是“蓝猫黑粉”,本质上是试图用这种行为给国漫招黑)。
(2007年初,贴吧用户蓝猫神教的评价)
发生在“蓝猫神圣教”与“机器猫吧”之间的战争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当时由于“机器猫吧”与当时的一个国漫吧“天眼吧”吧主不合,两者之间曾经发生过一系列的手动互爆,“机器猫吧”因此被“蓝猫圣教”认定为“反国漫、撑日漫”的代表之一,然后在2006年1月26日-27日“蓝猫神圣教”发起了“全面战争中”,成为第6个惨遭血洗的“动漫大吧”,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瘫痪状态。
(机器猫吧吧民@真のpapier对蓝猫圣教的回忆)
从这些碎片中,我们可以推断出“爆吧”大约形成于贴吧建立后的1年左右,主要是通过手动连续发无内容的贴子来达到刷屏的效果,目的是影响正常的阅读体验以及破坏贴吧秩序。相应的,“防爆”的措施大致包括删帖、禁言、向百度官方举报来封号等等。
当然这一阶段看起来已经相当成熟的爆吧,实际上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局限性,比如使用场景的有限。由于在当时“爆吧”有着一定的技术门槛,因此影响范围有着很鲜明的小圈子特征,以动漫、游戏为主,很少扩大到除此而外的话题领域,也因此很少扩大到“技术宅之间互相battle”之外的意义,一些爆吧甚至仅仅停留在为了爆吧而爆吧的炫技;
其次正是由于这种使用场景的有限,导致无论贴吧官方还是贴吧用户都很难对“爆吧”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引起有足够的重视——这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贴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保持着“相对简单”的产品形态,不设置发帖门槛(比如发帖权限限制、注册时间、注册流程)、贴吧建立门槛。
以至于等到爆吧再次被人们重视起来的时候,这个独特的网络现象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以发生在2007年的6·21事件为例,这也是“爆吧”进入蓬勃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爆吧”越来越和网络热点、流行文化紧密联系起来,“破圈”已经成为爆吧的常态:
2007年6月,由于据传闻李宇春的粉丝们忽然发现李毅吧的毅丝们在恶搞李毅的时候,把李宇春“封为”李毅“排行第四的妃子”,“玉米”们以人身攻击的理由举报了李毅吧,当时已经成为百度第一大吧的李毅吧遭遇了空前的生存危机:大量贴子被删、“内涵精品消失”、吧主被撤。
于是以反抗权威自居的帝吧选择在2007年6月21日,以“爆吧”的形式进行报复,并凭借“帝吧的良好路人缘”取得了著名爆吧组织燃烧十字军团、阿酷军团、蓝猫圣教、小白兔战队的支持,李宇春吧平均不到一秒就多出一篇贴子,仅仅一晚上,贴吧的页码多出了1900多页,里面是将近100000+条毫无意义水贴,导致李宇春贴吧多次被迫关闭,贴吧官方开启审核发帖机制。
甚至在李宇春吧开启了“防爆吧机制”后,认为官方偏袒明星的毅丝们还选择了冲专门用于官方人员处理贴吧反馈问题的“投诉吧”,也一度让官方工作人员“感到害怕”——据知乎上自称百度贴吧前员工的“帅帅”说,这是他入职以来第一次束手无策,祈祷着这一天快点过去。
(有意思的是,几年后在另一个爆吧大事件上,李毅吧和李宇春吧达成了一致)
总之这次事件之后,“爆吧”出现了两个新的变化:
首先“爆吧”的技术门槛正在消失,小圈子特征也正在消失。在李毅吧和李宇春吧的共同努力下,人们都了解到了这样一个行之有效的“情绪表达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了“市场需求”,贴吧发贴机的兴起就是最好的例证。
按照知乎用户@帅帅的说法,贴吧发贴机最早用于付费发垃圾广告,621事件后免费的贴吧发贴机开始大量出现,成为了最常见的“贴吧辅助工具”(不一定用来爆吧,也可以用来帮发帖者“附带个性签名”),从而“全民皆兵”。等到后来东方神起吧被爆的时候,已经达到了每秒200贴的速度。
其次,“爆吧”的影响范围已经远远超过“内容阅读体验”这种纯C端的东西,随着社交网络的市场化随着网民数量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爆吧”干扰“行业”、“产品”端的能力开始越来越强。
在知乎问题“百度贴吧的盈利模式是什么”里,知乎用户@毛朴澄的高赞答案就认为贴吧的商业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流量变现、商业贴吧、用户增值服务——实操层面就是贴吧的信息流广告位、让官方入驻成为官方吧(2013年推出,类似微博的蓝v)从而成为重要的运营渠道等等——而这些商业模式都对用户粘性、产品氛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爆吧”带来的结果就显得很“反商业”。
至于现在我们熟悉的“爆吧”,已经算是第三阶段的产物了。这一阶段,“爆吧”脱离了“贴吧”的限制进行了工具化的提炼,成为一个可以跨平台进行的操作,“爆吧”的对象也从“贴吧”、“论坛”这样的产品扩大到个人。
另一方面,小粉红、饭圈女孩的的加入使得爆吧规模越来越壮大,有人认为这样的“传教”逐渐从象征身份认同的行为转为一个越来越常规的表达情感的工具:
以2016年周子瑜事件为例,帝吧联合各大吧开始对苹果日报、三立新闻等媒体的脸书进行以“表情包”为主的屠榜新型爆吧行为。这次事件背后,是两个总群+12个分工精细的纵队小群共同协作完成,并且大陆与海外留学生交替进行工作,几乎不给对方喘息的时间。
一个更为新近的例子是日本乒乓球运动员伊藤美诚的Ins被中国网友直接攻陷,在表现上你仍然能够看到清晰的“爆吧”色彩。只不过也正是在这种场景泛化的情况下,发生在“贴吧”内部的“爆吧”就被衬托得有些冷清了。
为什么爆的是“吧”其实从理论层面来看,“爆吧”的诞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个性化、垂直化运营,只能算是所谓4G时代之后才开始流行的思路——在此之前,有限的上网时长和较高的上网成本,支撑不了太多的“小圈子”产品,成为“XX门户”是那个时代互联网创业者们的共同目标——再加上2005年前后还没有什么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想通过“信息茧房”来解释贴吧为什么容易让人们吵起来,还真不太站得住脚。
贴吧也并不是当时唯一的人气论坛。在开源系统“Discuz!”以及个人建站“烘焙鸡”风潮的推动下,2005年前后的网民们想要注册发帖发表点意见,选择还是很丰富的,其中就包括孵化出“猥琐神教”、间接启蒙了叫兽易小星的猫扑,坐拥10大神贴的天涯。
换句话说,“爆吧”的萌芽,其实并不一定非要等到“贴吧”这个产品出现后的2005年。
那么为什么贴吧最终等来了“爆吧”,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聚焦在一个字上,“爆”。
什么样的效果算“爆”呢?人多是一个基础条件,但人多不一定爆。联想到“爆满”这个词,不难发现“爆满”是在一定的空间下才有的情况,当人多到这个空间装不下的时候,就会爆满,也就面临失控与失序。“人多+拥挤到有限空间”从而面临失控,成为爆的条件——这个公式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贴吧会出现“爆吧”的情况,而并没有发生在其他论坛。
回到上世纪末,猫扑、西祠胡同与天涯论坛相继于1997、1998、1999年创立,彼时个人电脑还属于特定群体的生产工具、高消费品。按照中国互联网络研究中心的数据,截止到1999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50万台,上网用户数890万,这个数据其实并不大,加上还有很多电脑存在于各个学校、企业的微机室里面,真正有条件上网的个体网民少之又少。
这种“物质条件”硬筛选出来的用户画像,显然就和现在所谓的Z世代有着“懂的都懂”的区别了。结果就是,在当时各大BBS上输出的内容其实算是从书本上转到了网上,内容依然严肃、长篇,没有现在如此以碎片、诉诸情感为主的内容,论坛氛围也在这样的核心用户画像的基础上定了型。
另一方面,诞生于古早时代的传统BBS型内容社区,也遵循着“自上而下”的运营逻辑,这点很多分析天涯没落的行业文章都有提到,很多大神生产的文章难以明确地划进某一个版块而被封帖,导致很多高质量文章没有被看见,用户也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申请新版块的成立,只能依附于天涯既有的版图之下生存。
(早期BBS社区版块生产流程图)
而等到2003年贴吧出现的时候,中文互联网世界已经“换了人间”:
2001年,windows xp系统的发行进一步推动了个人电脑的普及,按照中国互联网络研究中心的数据,截止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3089万台,上网用户数达7950万人,1999年的网民数还不够2003年的零头。2005年,使用宽带上网的网民第一次超过了拨号上网,大众上网获得了极大的便利。宽带上网带来的不仅仅只有网速,而是更宽松的网络资费——人们逐渐从计时上网变成了月付收费——网民的上网时长陡然增加,也就是后来罗振宇口中互联网最宝贵的资源:国民总时间。毕竟,空余时间变多了才能干像“爆吧”这么虚无且没意义的事情。
另外,贴吧也给了网民极高的自由度。贴吧一个最经典的操作是,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发贴,并不用申请ID账号,因此贴吧也吸引了一大波匿名用户(比如著名的贾君鹏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就来自南京某网吧的IP地址222.94.255.*)。另外,与前述的天涯对版块严格把控不同,贴吧用户可以直接根据自己意愿建吧,减少了很多后期的反馈时间与问题,赋予用户极高的自主性。
不少人非常怀念这样的自由度,认为这造就了“卢浮宫”的辉煌,当时所创造的文化至今仍然是自媒体人的选题宝库,其中的内容可能一般人压根没接触过或压根没明白到底有什么好讨论的,譬如说“手电筒吧”中的网友会非常严肃地去讨论不同手电筒型号、外观以及亮度等等。
但也有人认为这体现了贴吧技术架构上的薄弱,也为“爆吧”提供了可能性。据在知乎上经历过“爆吧”的亲历者说,彼时贴吧的技术架构十分粗浅,稍微钻研一下就可以设计软件对其实施技术上的“爆吧”行为。后续的“爆吧”行为甚至逐渐转向了网友与贴吧官方之间在找bug和补bug之间的博弈。
(知乎用户@杨雨强对贴吧技术的评价)
所以这么看的话,“爆吧”的出现其实象征着这么一个道理:这是中国大众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被互联网赋能。
赋能现在已经逐渐转变为互联网黑话,其内涵几近虚空,大量产品展现出了对于用户们过多的要求——分担产品的运营职能、内容生产职能、渠道职能——这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被包装成“对于用户的奖励”,怎么能不让人反感呢?
但在那时,贴吧所面临的情况完全不同:许多人第一次拥有个人电脑,社交网络的概念也刚刚形成,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区域等待着人们去定义,而人们也确实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定义这个发展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大量的试验性、颠覆性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开荒嘛,遇到麻烦才是好事,才能够形成有效经验,再通过积累开花结果。包括很多现在约定俗成的社交网络行为公约,就是那时候缴足了学费才在现在开花结果的。比如Z世代们津津乐道所谓的弹幕礼仪,雏形很大程度上来自2008年前后A站弹幕喷子多的乱象启发了⑨bishi(徐逸),通过更好的弹幕管理完成了导流(据说导流的策略之一,也是不断地在弹幕里刷:最好的弹幕网站bilibili)。
(人们投诉A站喷子影响观感)
总的来说,千禧年初的互联网还是一片等待开发的荒漠,这时大众被赋予了极大的自由度在网上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发言以及试验性的“恶搞”、“捣乱”,这才让刚刚迈开步子的互联网公司们意识到了“网民”和传统商业语境里的“消费者”有什么区别,之后才开始搭建新的运营模式,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
爆吧处处有“遗产”虽然已经过了巅峰,但作为一种复杂多元的文化,爆吧对中文互联网世界有着很容易被低估的影响。
比如“饭圈”从现象到商业,某种程度上“爆吧”在其中扮演一个颇具建设性的探索角色。比如621圣战中的李宇春吧,就在事件之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用爆吧人员制作的“贴吧发帖机”来刷明星贴吧的排名,从而获得更多在贴吧首页曝光的机会,这几乎和粉丝们去微博超话打投有着相同的内核。
(当时为了防爆吧,贴吧推出的神兽“验证马”)
其次,“信息流”的阅读体验也在“爆吧”的过程中给人们提供了宝贵的样本。当时“爆吧”的关键点在于影响人们的阅读体验,成千上万条无内容的空贴按照时间正序瀑布一样向下滑过,导致整个贴吧的使用逻辑在短时间陷入瘫痪。
为此贴吧曾经设置措施,遇到特殊情况可以直接禁止发新贴。但问题是在贴吧的机制里,“回复时间”也能决定“信息流”的展示顺序:只要贴子下面有新回复,那么不管这个贴子是多早以前的,都会出现在首页。于是极具智慧的网友们发明了“扒坟”这种新式“爆吧”方式,让失去时效性、失去发帖语境的无效内容呈现在首页来干扰阅读体验。
这样的困境很容易想到微博、朋友圈在改版“信息流”,打破以“时间为主”的展示顺序时所引发的争议。现在的智能推荐机制,从这样的时间线上来看,确实是为了保护用户正常的阅读体验。
爆吧也或许是“亚文化”立足的最有效方式。曾经的“贾君鹏,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直到现在还存在于一些广告词和日常用语中,而这个帖子最初的破圈就是因为“毫无意义但又大量刷贴”;“李毅大帝”这个名号能够从足球圈里走出来,或多或少依靠着毅丝们不知疲倦地去其他贴吧嘲讽对方“不够内涵”……
如果互联网有meme经典纪念碑的话,那么百度贴吧中的至少能占三分之一,爆吧又撑起了其中的三分之二。现在的什么恶搞张家辉的“渣渣辉”、“砍兄弟”之类的梗,哪一个又不是依靠无脑复读留在互联网的记忆当中的呢?
这么看来,“爆吧”太适合成为一个了解中国互联网历史的窗口了。在这个窗口之中,我们可以看到PC电脑的普及史,可以看到现在互联网平台各种逻辑的缩影,甚至能看到以后几乎不可能看到的草根对抗互联网资本的“比博燃”的斗争史,以及各种内涵文化、硬核科普知识百花齐放的舞台。
参考文章: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0-2001年互联网大事记http://www.cnnic.cn/hlwfzyj/hlwdsj/201206/t20120612_27417.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互联网大事记,http://www.cnnic.cn/hlwfzyj/hlwdsj/201206/t20120612_27419.htm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互联网大事记,http://www.cnnic.cn/hlwfzyj/hlwdsj/201206/t20120612_27420.htm[4]GQ实验室,GQ报道 | 帝吧风云:被互联网培植的愤怒,https://mp.weixin.qq.com/s/EWOWxBq0LX7Nhcoq3OhOtQ[5]机器猫大全,猫吧通史,https://www.dora-family.com/Column:%E7%8C%AB%E5%90%A7%E9%80%9A%E5%8F%B2/1[6]贴吧历史上的爆吧事件有哪些?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75476031.html?qbl=relate_question_1[7]萌娘百科,词条“蓝猫神教”https://zh.moegirl.org.cn/index.php?title=%E8%93%9D%E7%8C%AB%E7%A5%9E%E6%95%99&mobileaction=toggle_view_desktop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mbk/5288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