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数码百科 >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导读:平心而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王朝必然是盛唐,那么最仁慈的王朝当仁宋莫属。两宋享国319年,虽然军事上懦弱,但政治文化建设上是其他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宋朝推行的

  网友提问: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优质回答:

  宋太祖登基后曾在皇宫发现周世宗的幼子,群臣劝他杀死婴儿,他是如何处置的?

  平心而论,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王朝必然是盛唐,那么最仁慈的王朝当仁宋莫属。两宋享国319年,虽然军事上懦弱,但政治文化建设上是其他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宋朝推行的文治国策,更是催生出一系列灿烂的华夏文明,培养出一拨又一拨文学大家。

  仁德宋朝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夺取后周恭帝的皇位,建立起大宋。这种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弑父比赵匡胤的做法刚猛百倍不止,但能够像宋太祖赵匡胤如此善待前朝旧主的仁德君主,除了他,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帝王能够做到。

  民间演义说,恭帝柴宗训的父亲周世宗柴荣原本与赵匡胤是结拜兄弟,在郭威执政期间,柴荣、赵匡胤、郑子明三人结拜称为后周三兄弟,作为郭威帐下的三大主力干将。论辈分,柴宗训也要管赵匡胤喊一声叔父。周世宗柴荣死后,选定赵匡胤为第一托孤大臣,赵匡胤却在显得七年(960),原本是要带兵抗击契丹和北汉联军,结果行至陈桥上演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陈桥兵变”。

  铁券为证,厚养柴氏

  虽然赵匡胤的帝位来的不正,但同样是谋权篡位的行为,却没有遭到后世指责。究其原因,主要是两宋一朝,赵氏对待柴家也算是仁至义尽。当年在宫中找到年幼的柴宗训,众臣们一再坚持一不做二不休除掉柴宗训,但是太祖皇帝只是将柴宗训降封为郑王,将房州作为封地,颁布免死金牌,厚养柴家一门。即使北宋开宝六年(973),已是郑王的柴宗训突然暴毙身亡,宋太祖仍然坚持赐给柴宗训“恭帝”的庙号。

  这一点从小说演义《水浒传》中也能看到,小旋风柴进为了江湖义气上梁山,大闹一番宋朝的江山,等到梁山招安后,柴进正大光明地下山回到封地继续做自己的小王爷,平安无事享受原有的待遇。这要是换做任何一个朝代,朝廷必然会以此为借口,满门抄斩除去一块心头大患。

  仁德遗风得以延续

  严格意义上说,宋朝这种仁义治国,厚待世人,不滥杀的国风与其祖上的仁德家风有着莫大的关系。从一开始的陈桥兵变的约法三章“一小皇帝和老太后皆是我旧主,不得惊反;二众王公和诸大臣是我同僚,不得凌辱;三朝廷府库和老百姓家,不得侵掠”便可以看出这种仁德的赵氏风范。

  其后300多年,宋朝朝廷只杀害过两个一品宰辅,张邦昌和岳飞,这一点比起汉明两朝实在是只有过之百倍,而无不及一分。

  宋太祖赵匡胤确实不愧为一代雄主,虽然谋取柴氏的帝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是符合民心所向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毕竟五代十国割据纷争的乱世,需要有一位英武的明君圣主来完成华夏大一统,拯救黎民苍生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所以,我们看待一个人或是评价一个帝王不应该以他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而应该长远地看待他做了哪些贡献,这一点才是读史的立场所在。

  其他网友观点

  一般情况下,新王朝的诞生,很可能意味着旧王朝皇族的灭亡。然而,当赵匡胤准备处决柴荣幼子的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制止了赵匡胤的行为,这个人就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历史原型潘美。

  公元959年四月,周世宗柴荣起兵北伐辽国,誓要收回幽云十六州。此次出征,进展顺利,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后周军队连克三关三州、十七县。

  正当大家看到希望的时候,柴荣突然病倒了,无奈之下,柴荣只能返回汴京。

  回京的路上,柴荣得到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是张永德,于是出于疑心,柴荣选择了更加信任的赵匡胤接替张永德。由此,赵匡胤掌握了亲军。

  回到京城后,柴荣去世,年仅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

  面对孤儿寡母,手握兵权的赵匡胤不免动了心思,意欲登基大宝。但柴荣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如果强行篡逆,岂不是落得不仁不义的地步,让天下人诟病。

  但思来想去,赵匡胤还是没有经受住皇位的诱惑。于是仅仅半年之后,赵匡胤和自己的亲信在陈桥驿上演一出双簧戏——黄袍加身。

  兵变之后,本来北上抗敌的军队,瞬间成为了逼宫的士兵。为了活命,后周恭帝柴宗训被迫禅位于赵匡胤。

  禅位之后,赵匡胤将柴宗训移居到了城外天清寺,之后步入皇宫。

  进宫之时,赵匡胤还带着自己的一班文臣武将,致使宫内女眷害怕不已,纷纷跪着迎接赵匡胤。

  当时,赵匡胤看到有两个还梳着丱[guan]角的小儿,便询问宫人:“这两个孩童是谁呀?”

  宫人回答:“世宗[柴荣]之子,纪王、蕲王。”

  听到这里,赵匡胤转身问后面的大臣:“大家觉得应该如何处理这两个孩子呀。”

  赵普已经揣摩到了赵匡胤的心思,仅仅对赵匡胤说了两个字:“去之!”后面的一众大臣为了表示效忠赵匡胤,所以纷纷迎合赵普,表示斩草必须除根。

  赵匡胤看到这里,立刻吩咐左右,将这两个孩子提了出去,准备处理掉。

  看到这个命令后,潘美表现出了不满;

惟潘美在后,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默记》潘美与一帅在后,独不语。——《随手杂录》

  潘美毕竟是手握兵权的将领,所以赵匡胤看到潘美的表情后,立刻询问潘美的意见。但此时潘美闭口不言,于是赵匡胤只能放了两个孩子,并说;“夺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心呀。”

  见此情况,潘美随即解释自己刚才的行为说:“臣曾与陛下一样,同为世宗臣子,而且深受世宗恩德,倘若我劝陛下杀其子,则有负世宗之恩。如果我劝陛下不杀,那么就是对陛下不忠。”

  事后,赵匡胤将其中的一个孩子给了潘美抚养,这个孩子改名为了潘惟吉。另一名由卢琰收养,改名为了卢璇。

  这件事记载于北宋王巩的《随手杂录》和王铚的《默记》之中,虽然不是官方正史,但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其他网友观点

  赵匡胤不仅没有杀死周世宗的幼子,还将他送给一位开国名将收养,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名幼子长大成人后,还在宋朝混了个一官半职。

  赵匡胤登基之后,在他的一番“好言相劝”下,年仅8岁的周恭帝柴宗训“主动”禅位,改称郑王,前往房州居住;13年后病逝,年仅21岁。

  之后,赵匡胤在大臣们的前拥后呼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皇宫,想尽情地参观参观平日里没能游逛的深宫大院。

  不得不说,深宫内的富丽堂皇和庄严气派,让他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顿感权力带给他的“无尚光荣”。

  就在他悠哉乐哉的时候,忽然看到一位嫔妃抱着一个幼小的孩子从眼前走过,这让赵匡胤感到十分纳闷,他立即问道:“这孩子是谁?”

  “他是周世宗的儿子”,嫔妃唯唯诺诺地答道。

  赵匡胤听后,半晌没说话,他在考虑该如何处理这位年幼的孩子,如果杀掉,就会对不起周世宗,毕竟周世宗在世时,对自己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情;如果让他留下来,又怕为日后的赵氏江山埋下隐患。

  就在模棱两可之际,赵匡胤问向身旁的赵普、潘美、范质等大臣:“你们看该怎么办?”

  赵普足智多谋、手段强硬,在陈桥驿兵变和杯酒释兵权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的建议,赵匡胤多会采纳。

  此时,赵普坚定地说了两个字:“去之!”

  很明显,赵普的意思就是杀掉这名幼儿。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提议是正确的,毕竟,斩草除根才能以绝后患。

  可是,赵匡胤听后,似乎对这个提议并不满意,他将目光转向了身后的潘美。

  这里所说的潘美就是影视作品《杨家将》中“潘仁美”的原型,只不过,影视作品中的“潘仁美”被过度丑化了。

  此时,潘美站在后面,低头不语,似乎有什么心事。

  赵匡胤只好点名问他,就算是这样,潘美也没有正面回答。

  这时,赵匡胤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夺了人家的帝位,再杀人家的儿子,我不忍心啊!”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赵匡胤对待周世宗幼子的犹豫和彷徨,甚至,有些优容寡断。

  当然,也可以说是仁义的一个方面。

  既然“老板”这么说了,自己还有什么必要掖着藏着呢?

  “臣与陛下曾经一起侍奉周世宗,如果我劝陛下杀之,就会负了周世宗;如果我劝陛下给人留条生路,必然会遭到陛下的怀疑”,潘美支支吾吾地答道。

  赵匡胤听后,哈哈一笑,他认为时机来了。

  “那就把他托付给你吧”,赵匡胤指着潘美说道。

  “不过,他贵为前朝皇上的孩子,不可以做你的儿子,只能做你的侄子”,赵匡胤补充道。

  这在王巩《随手杂谈》里,有明确的记载,太祖曰:

  “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

  于是,潘美就收养了周世宗的幼子,并取名为“潘惟吉”。

  从此,赵匡胤对于此事再也没过问过,潘美也没有提起过,只是尽心将他抚养成人罢了。

  这件事情虽然在王巩所著的《随手杂谈》一书中有详细记载,但是,此书距大宋建国足足有150余年,与欧阳修所著的《新五代史》有很大的出人。

  根据《新五代史》记载,在陈桥驿兵变之前,周世宗共有4个孩子在世,分别是第四子周恭帝柴宗训、第五子柴熙让、第六子柴熙谨、第七子柴熙诲。

  陈桥驿兵变后,周恭帝柴宗训“主动”禅位,改称郑王,前往房州居住,直至病死。

  对于第六子柴熙谨,赵匡胤也没有杀害他,只不过在陈桥驿兵变的第四个年头,匆匆离世了,享年不超过10岁。

  不过,对于赵匡胤是如何处置周世宗幼子的问题,却充满了重重迷雾,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写道:

  “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柴熙让是老五、柴熙诲是老七,欧阳修的这句话,意思就是老五和老七下落不明,是死、是活没有定论。

  在兵变中,难道这对难兄难弟被杀害了?并不见得。

  因为在兵变之前,赵匡胤特意严令士兵不准乱杀,更不准滥杀,所以,周恭帝柴宗训和老六柴熙谨没有被加害,相反,还享受到了各种优待政策。

  既然柴宗训和柴熙谨活了下来,那么,赵匡胤没有理由去杀害老五和老七。

  既然赵匡胤没有杀害这兄弟俩,那么,他们能去哪里呢?

  这在王铚所著的《墨记》一书里,有详细的记载,不过,这与刚才潘美收周世宗幼子为侄的事情有些出入。

  话说陈桥驿兵变后,将士们拥护着赵匡胤进了城,此时,周恭帝柴宗训见后周大势已去,便乘坐轿子前往天青寺居住了。

  赵匡胤来到皇宫后,后宫六院都来迎接跪拜,这时,一名嫔妃怀抱着两名年幼的孩子也来参拜。

  赵匡胤对此感到非常意外,便问:“这是谁的孩子?”

  “这是周世宗的两个儿子”,嫔妃答道。

  赵匡胤听后,看了看周围的将士,略带怒气地说道:“此复何待?”

  意思就是“还留着他们干什么?”

  左右将士见“老大”发话了,岂能坐视不管?

  于是,将两个孩子从嫔妃手中夺过来,提走了。

  很明显,这是要斩草除根。

  这时,赵匡胤看到了身后的潘美,他低头不语,只顾用手掐着宫殿内的柱子。

  赵匡胤问潘美:“你认为这样不妥吗?”

  “微臣怎敢认为不妥,只是这样的话,有些不安心罢了”,潘美答道。

  这句话似乎提醒了一向声称以“仁义治天下”的赵匡胤,他赶紧命令将两人追回,并将其中一名幼子赐给了潘美,让潘美收养为儿子。

  从此,赵匡胤再也没有提及过此事,全然有潘美将他抚养成才,并取名为“潘惟正”。

  不过,蹊跷的是此书并没有记载另外一名幼儿的结局。

  另外,这与之前的版本有两处不同的地方。

  前者说是潘美收周世宗幼子为侄,这里是收他为子。

  前者说是取名“潘惟吉”,这里是“潘惟正”。

  可是,两个版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赵匡胤将周世宗的幼子送给了潘美,算是给周世宗留了个后。

  周世宗的幼子是潘惟吉,还是潘惟正?王巩的说法是可信的

  在大唐西市博物馆收藏着一块《潘承裕及王夫人墓志》,根据墓志记载,潘承裕就是潘惟吉的儿子,潘夙的父亲。

  像墓志这种随葬物品,一般只记载直系亲属,如果旁系特别有名,也可以刻记上,但是,前提是先介绍自己的直系亲属。

  可是,潘承裕的这块墓志出人意料,他提到了自己的父亲是潘惟吉,也提到了自己的叔祖是潘美,自己的外公是王审琦,唯独没有介绍自己的祖父是谁。

  另外,根据这块墓志记载,潘承裕是河南开封人,而根据《太宗实录》记载,潘美是河北大名人,两人籍贯完全不同,潘美又怎么能是潘承裕的亲叔祖呢?

  因此,王巩所述“潘惟吉是周世宗的幼子,是被潘美收养为侄的说法”是有很大可信程度的。

赵匡胤为什么将周世宗幼子交给外姓人收养?为什么不找柴姓家人?

  周世宗的这些幼子,与周恭帝柴宗训不同;这些幼子只是周世宗的皇子,并不是皇上。

  在陈桥驿兵变中,周恭帝与赵匡胤是主角,其余皆是参与者,甚至有些是无辜的受害者。

  周恭帝将皇位拱手禅让给了赵匡胤,赵匡胤自然要加以优待这名“听话”的“前老板”,至于处理其他皇子的手段,无外乎有以下几种:

  第一,留下。

  如果留下的话,留给谁?最名正言顺的莫过于留给他们的母后符太后。

  如此一来,赵匡胤就要给这些皇子们封官加爵,好好供养。而此时,周恭帝柴宗训已被封为郑王,再给其他三个皇子封官,将来再生下一堆孙子,柴家就会变得强大了,而朝廷内外还有一些拥护柴家的庞大势力;双方一旦结合,势必会威胁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宋王朝。

  第二,杀掉。

  周世宗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

  从一名小小的军官成长为殿前司的最高长官——都点验,赵匡胤只用了短短的6年,这全是依赖周世宗的提携和信任。

  而建立大宋,赵匡胤又是采用的“禅让”手段;此时,杀害周世宗的儿子有损自己的名声,会倒逼那些反对势力聚集到周恭帝和符太后身边,如此就会威胁大宋的稳定。

  第三,流放。

  这一种方式不可取,毕竟周世宗的孩子年龄太小了,除周恭帝8岁以外,其余皆是2至5岁,一旦将之流放,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养活自己。

  倘若被外部势力收养,很不利于赵宋的发展。

  留不能留,杀不能杀,流放不能流放,那怎么办?

  那就找人收养吧,而且还要找外姓人收养;这也是继陈桥驿兵变、杯酒释兵权之后,赵匡胤采取的另外一个高超手段。

既然是找人收养,为什么偏偏选择潘美?

  找人收养,目的就是尽最大程度减小柴氏后人的影响力,同时,又不被外部势力所掌控。

  所以,此事,只能找自己人来干。

  陈桥驿兵变时,诸如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义社十兄弟”虽与赵匡胤关系非同一般,但是,兵变之后,这些所谓的“义社十兄弟”已不被赵匡胤所信任,杯酒释兵权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因此,赵匡胤不可能将周世宗的幼子交给他们收养。

  根据王巩在《随手杂谈》中的记载:

  “太祖无事时,常召潘美辈禁中议政,或与之纵饮,至令宫女解衣,无复君臣之礼!”

  简而言之,潘美与赵匡胤的关系非同一般,况且,潘美非常有能力,常常能够超标准地完成赵匡胤布置得“作业”。

  赵匡胤视潘美为自己人,因此,他将周世宗幼子放心地交给潘美收养。

  同时,他允许潘美给孩子改姓为“潘”,如此,周世宗一脉就没有名义上的后代了,相当于分化了柴氏的势力。

  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还注重了一个细节,他告诉潘美:“与尔为侄”,并不是与尔为“子”,这样又照顾了周世宗的颜面。

  不得不说,这一计谋实在是太高了,与杯酒释兵权有异曲同工之妙。

潘惟吉后来怎么样了?

  在潘美的教育下,潘惟吉从小就注重礼法,行事也非常勤恳,曾被宋真宗任命为天雄军驻泊都监,可是,还等没上任,宋真宗又让他充当太常博士、直史馆乐黄目的副手,出使辽国。

  可是,刚刚进入辽境,潘惟吉就突发疾病了,只能找人护送回家,刚刚抵达雄州就一命呜呼了。

  纵观潘惟吉一生,时常以礼法约束自己,尽心尽力为大宋办事,朝廷内外都称赞他勤勉干练,但是,他并没有得到太大的重用。

  他有一子叫潘承裕,又有一孙叫潘夙。

  潘夙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此人文武兼备,常立大功,行事作风颇像其曾祖周世宗,当然,在潘美众多后人中,潘夙也是一名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可惜,他同样没有得到重用。

总结

  对于周世宗的幼子,赵匡胤非但没有杀害,还把他送给潘美收养为侄,一来是维护自己“仁义”的形象,“报答”周世宗的知遇之恩;二来,赵匡胤认为潘美是一名值得托付的大臣,将周世宗的幼子交给他,可以化解很多赵、柴和外部势力之间的矛盾;三是周世宗的幼子改为“潘”姓,可以分化柴家势力,维护赵宋的稳定。

  不得不说,这是赵匡胤消除一切隐患的高明举措。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mbk/902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