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朱元璋的陵墓600多年都没人敢挖?
导读:朱元璋的陵墓,就是现在南京有名的景点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的玩珠峰。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建成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动用了10万人力,耗时25年才正
网友提问:
为何有人说朱元璋的陵墓600多年都没人敢挖?
优质回答:
朱元璋的陵墓,就是现在南京有名的景点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的玩珠峰。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建成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动用了10万人力,耗时25年才正式完工。
明孝陵开建的第二年八月,朱元璋原配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了这座陵墓。马皇后谥号“孝慈”,其中的“孝”字取意“以孝治天下”,于是,该陵就被定名为了“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孝陵地宫重新开启,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于孝陵。
如果从朱元璋葬入孝陵开始计算,到现在孝陵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刚刚建成时的孝陵,规模宏达,殿阁巍峨,陵内植树十万余株,养鹿数千头。据说,当时南朝在南京所留下的七十余座寺院中的一半都被围入了禁苑的围墙之内,围墙周长达45里。可见,陵墓之奢华,由此而知,地宫中的陪葬品,也必然异常丰富。
但是,经过专家确认,明孝陵的地宫还完好如初,并没有被盗过。这就让人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没人觊觎孝陵中的诸多宝物呢?
经过相关专家和文保工作者的努力,终于揭开了明孝陵地宫没有被盗的真相,这跟地宫的建造方式和采取的保护措施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明孝陵的地宫不像通常的陵墓一样,自峰顶向下挖掘地宫,然后在其上加封土的模式。孝陵的建造者发现玩珠峰主体为石头,在请示朱元璋之后,工匠们直接从山腰挖洞,整理出墓道,然后在石头峰的内部,横向掏出了一个面积约4000平米的地宫。
这种情况下,除了墓道之外,地宫周边全是坚硬的石头。如果有人想以挖掘盗洞的模式盗孝陵,开凿石头盗洞,将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活计。在挖掘工具并不先进的古代,对于小股盗墓贼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其次,地宫的墓道并不位于陵墓的中轴线上,而且墓道中,可能机关重重,并不容易开启。相关专家使用较为先进的大地探测技术,对明孝陵进行探测之后发现,明孝陵地宫的墓道入口位于明楼的东侧,而且是蜿蜒着开凿到了中轴线的方位,连通了地宫。
墓道的这种开凿方式,也让盗墓贼很难找到正确的墓道走向,无法在较薄弱的地方,正确的挖掘到直达墓道的盗洞。
再有,明孝陵地宫之上的封土层也非常特殊。通常陵墓的封土层,会有木炭、青膏泥,然后加夯土。但是,明孝陵的封土层,并不需要木炭、青膏泥来做防潮和密闭,因为本就是石室。孝陵的建造者为了防盗,在封土层中先铺了一层沙土,沙土之上又加了一层鹅卵石,上面再加夯土。
盗墓贼如果要挖盗洞,鹅卵石层极易坍塌,已经举步维年了。即使能过了鹅卵石层,挖沙土层,可是沙土松散,一不小心上一层的鹅卵石压迫周边的沙土,盗洞还是会塌陷,倒霉贼很可能成了陪葬者。再加上下面又有石质层,不管是什么样的盗墓贼都会抓耳挠腮,无计可施。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原因,人为的保护。虽然明孝陵有了上面的三重保护,也只能防住小股盗墓贼,根本无法防止大规模的盗挖。
明朝时,孝陵附近设置了专门的孝陵卫,由军队负责保护孝陵。同时,规定了严苛的律法,不要说盗陵了,即使是经过皇陵犯禁或者失礼都会被惩罚,没人敢打孝陵的注意。
明亡时,火器和炸药已经非常发达了,如有有人用炸药大规模的炸,或者组织大批人,在可能的入口存在处,大规模进行发掘,总是有办法进入地宫的。
好在,大明亡了之后,南明朝廷还在南京坚守。清军南下,攻下了南京。因为清军占领了南京城,李自成、张献忠就没了染指的机会。最初,清军并没有妥善保护孝陵,孝陵周边的百姓开始盗伐陵内的林木,仅此而已。攻取南京的多铎发现后,下令设立了孝陵守陵太监,并迁入陵户四十人,守护孝陵。
此后,康熙、雍正、乾隆都曾命人修缮孝陵。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占领了南京,当时,孝陵的地表建筑几乎尽毁于战火。但是,洪秀全同样没有大肆盗掘孝陵,反而是拜谒孝陵之后,派人看守。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曾代同治谒陵,清廷甚至还制定了重修孝陵的计划。可惜呀,重修孝陵没有重修普陀裕定东陵的优先级高,也就给耽误了。
在民国和日占时期,也都对孝陵做了保护,孝陵的地宫才得以安然无恙。到了现在,孝陵更是得到了更为妥善的保护,还修复了很多残存的遗迹。在盛世中华,孝陵地宫,只会越来越安全。
其他网友观点
朱元璋的孝陵之所以能完好的保存之今,并非历史上无人敢盗掘,而是盗墓者根本就没有盗掘的机会,再加之孝陵乃是依山而建且宝顶之上有鹅卵石防盗,其牢固程度可参考武则天的乾陵,让无数的盗墓者望而生畏。
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的谥号而得名。孝陵的建制沿袭了唐宋时期依山为陵的风格,朱元璋登基十三年后,孝陵开始修建,永乐三年完工,前后历时二十五年。
孝陵修建的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同年九月葬入孝陵。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七天后,建文帝遵遗诏将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于孝陵。据记载,朱元璋下葬当天分别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目的就是用以混淆视听。
历代盗墓者没有盗掘孝陵的机会朱元璋下葬一月后,建文帝便在孝陵设置了五千多人的孝陵卫和神宫监驻守。孝陵卫是专门护卫“孝陵”的部队,孝陵卫的官兵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来的。这些精兵每五年调整考核一次,实行末尾淘汰家族继承制。
这些孝陵卫终身领取朝廷俸禄,不能胜任者,可由家中男丁继承守陵,无男丁者,退休回家享用俸禄到死。这支部队守卫明孝陵的时间有二百四十多年,直到明末。因此,在明朝时想要盗掘孝陵,可能性基本上为零。
明朝灭亡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弘光政权,保护太祖朱元璋的陵墓是理所当然之事。也就是说,无论是明朝政府还是南明政权都会对孝陵进行全力保护。一年后,南京被清军攻陷,清廷对孝陵的态度还是保护。
为了笼络人心,在李自成败亡,多尔衮入主紫禁城后,他就曾下令大学士冯铨祭拜明孝陵及明代皇陵。清军占领南京后,豫亲王多铎就遣内官两名,率领四十位兵士专门护卫孝陵,这是清廷对明孝陵正式接管的开始。
四十年后,康熙首次率领大臣拜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之礼,特赏赐守卫明孝陵的相关人员,并下旨禁止在陵寝周围进行砍伐,责令南京官员严加保护。这是清代皇帝第一次对明孝陵的相关保护工作作出的明确指示。
之后,康熙又有五次祭拜孝陵的记载,明孝陵石碑上的“治隆唐宋”四个字就是康熙所题,曹寅将其刻于石碑上。到乾隆年间,乾隆曾六次南巡,每次都祭拜孝陵,且都行三跪九叩礼。之后的嘉庆、道光也是全力保护。
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洪秀全攻陷并定都南京后,将其改名为“天京”。洪秀全的第一件事就是前去拜祭明孝陵,他以“不肖子孙”自称,继承了清代对孝陵的保护政策。天京被攻陷后,孝陵的地面建筑被毁。
后来清廷责令曾国藩祭陵,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曾国藩仅用七百多两银子对孝陵进行了修复。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在孝陵门前竖立告示碑,告诫各国游客请勿破坏文物,同样是以官方的形式进行保护。
民国建立后,南京被定为首都,孙先生曾率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坐落在民国都城旁的明孝陵,同样是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直到解放后,对明孝陵六百多年的保护一直未出现空档期,没有给贼人留下任何机会。
明孝陵依山而建,盗掘难度极大明孝陵的地宫是一个直径约四百米的圆型土丘,四周砌有砖墙。地宫是依山而建,下方由巨石砌成,上部为一米左右厚度的砖墙。地宫上方的独龙阜山是一座石头山,孝陵地宫独辟蹊径的横向凿入山体,将内部掏空而成。
这种横向挖掘的缺点是,工程量大,难度大,而优点是地宫极为坚固。在无法找到地宫入口的情况下,从山顶垂直向下进入地宫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没有炸药,那可能性就是零。有人说,找到墓道不就容易很多嘛。
首先,孝陵的墓道并不容易寻找,通常情况下,帝王陵墓的墓道都位于陵寝和地宫的中心轴的宝城之下。但明孝陵并不是这样的,经过仪器检测,孝陵的墓道是偏在一边,这种设计让没有现代仪器的盗墓者只能无功而返。
明孝陵的地宫面积是明定陵的三倍,而且全部是用大型石材构筑而成。除此之外,在地宫的宝顶之上还有一层厚厚的鹅卵石,此处的鹅卵石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快速排水,二就是为了防盗,与流沙防盗的功能相类似。
小规模的盗墓者那明孝陵根本没有办法,除非出现像孙殿英那样的军阀盗掘,明孝陵才有可能被盗。然而明孝陵所处的南京是虎踞龙盘之地,国民政府正好位于南京,使明孝陵很好的避免了被大规模盗掘的可能。
总之,明孝陵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并不是没人敢挖,而是六百年间没有出现大规模盗掘的机会,包括时间和空间,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再者就是由于明孝陵本身的奇特设计,让盗墓者不由自主放弃了盗掘的想法。
其他网友观点
朱元璋的陵墓,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并不是600多年来没人去盗墓,而是根本没有盗墓的机会。
古代有不少的盗墓贼为了发财光临明孝陵,最终却以失败告终;明孝陵占据地理位置的优势,依山而建,并且宝顶之上有鹅卵石防盗,想进去,门都没有。在这里不得不佩服朱元璋当时的高明之举。
(说一个修建陵墓的小故事)
朱元璋陵墓位于南京钟山南麓独龙阜的玩珠峰。是南京为数不多的风水宝地;不巧的是这块风水宝地己经有了主人,是南朝大和尚志宝禅师的墓葬。
朱元璋在修陵墓之前找过几位风水大师算出这块风水宝地独龙阜只兴旺一人,于是就把宝志禅师的墓迁走,修建了自己的陵墓。
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委任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这座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被后世称为最大的帝王陵寝,正式动工了。
第二年,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孝陵,定名为“孝陵”。十六年后(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府,建文帝朱允炆遵遗诏将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于地宫中。
明孝陵的修建先后动用了10万余人力,耗时25年才正式完工。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还养了1000多头梅花鹿。鹿鸣其间,气势非凡。
明孝陵能够在600多年间成功抵制数次的盗墓贼,在战争的洗礼中保存下来,其实有四点原因。
一、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后来经过专家勘探,发现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
有些皇陵是从上往下挖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
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坚固。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行不通。横穴式设计使墓道成为盗墓贼的唯一通道。
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通过精密磁测,考古人员探测到,墓道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在正中间,而是偏在一边,这种反常规的设计让许多盗墓贼无功而返。
除了横穴和侧墓道,考古人员还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发现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
鹅卵石本来应当出现在低洼的山涧中,它们出现在独龙阜的山头上只有一个原因:这是人们背上来有意铺设的,不仅方便收集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出去,更重要的是防盗。
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这也是现在连盗掘的痕迹都很难找到的原因。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明孝陵躲过盗墓贼的破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离南京城太近了,只要陵墓有一点风吹草动,城里面的人很快就发觉了,这会让盗掘活动的时间缩短不少,增加了盗掘难度,只能让盗墓贼无功而返。
三、孝陵卫和神宫监的保护朱元璋去世一个月后,建文帝朱允炆就在孝陵设置了5000人的孝陵卫和神宫监来守卫孝陵,虽然他们没有锦衣卫的名气大,但是在当时,这些人的地位不比锦衣卫低。
这5000人都是从各地的军队中挑选出来的精兵强将,被分为5所,驻扎在孝陵的周围,另外有一支500人的队伍驻扎在孝陵内“贴身保护”。
这些孝陵卫终身领取朝廷俸禄,不能胜任者,可由家中男丁继承守陵,无男丁者,退休回家享用俸禄到去世。这种福利,整个明朝也只有孝陵卫有。
朱棣虽然是篡夺了皇位,并且把首都也迁到了北京,但他毕竟还是朱元璋的儿子,老朱家的根儿,所以,他对朱元璋陵墓的保护是有增无减的,这支部队守卫明孝陵的时间有二百四十多年,直到明末。
所以,在明朝时期如果有盗墓贼想要盗掘孝陵,可能性基本上为零。因此,在整个明朝时期,保护朱元璋的陵墓,是极其周到而且严格,也确实是没有人敢打他的主意。
四、历史机缘明代以后南京城屡经战火,但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加以保护。清朝建立后,通过保护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
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来明孝陵祭拜,康熙还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孙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权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决心。
小结:
明孝陵能够保护到今天,实属不易。上述四个原因共同造就了明孝陵的完整,也是后人对朱元璋的尊崇和敬仰。
而且它还代表了明朝建筑石刻的最高成就,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修复了几处残存的遗迹;在太平盛世的今天,只会越来越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mbk/958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