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的14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导读:从《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来看,唐太宗一共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孙皇后生育了太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杨妃生下了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阴妃生下了齐王李祐,王氏生下蒋
网友提问:
唐太宗的14个儿子分别是什么结局?
优质回答:
从《新唐书》、《旧唐书》的记载来看,唐太宗一共十四个儿子。
其中,长孙皇后生育了太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杨妃生下了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阴妃生下了齐王李祐,王氏生下蒋王李恽,燕妃生下越王李贞和江王李嚣,韦妃生下纪王李慎,杨妃生下赵王李福,另一位杨氏生下曹王李明。
另外还有两个不知道母亲姓氏的儿子,一个是楚王李宽,另一个是代王李简。
这其中,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这里就不细说。另外,李宽、李嚣、李简、李福等人死得很早。
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字高明,是唐太宗的嫡长子,八岁时被立为皇太子。
唐太宗对这个小小的皇太子异常宠爱,寄予厚望。但李承乾成年之后毛病越来越多,声色冶游,无所不好。
唐太宗为了调教好皇太子,伤透了脑筋,但收效不大。李承乾身边有一个小伶人,容貌异常俊美,李承乾异常宠爱,大大超出了正常的尺度。唐太宗知道后,大怒,把伶人杀死。
李承乾极度伤心,怀疑自己的弟弟、魏王李泰做了手脚,就派封师进、张师政、纥干承基三个刺客去谋杀李泰,没有成功。此后,李承乾又和汉王李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人秘密商议,准备发动政变。
政变的图谋暴露,最终,皇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发往黔州安置。汉王李元昌被赐死,兵部尚书侯君集、驸马都尉杜荷等人被处死。
贞观十九年,庶人李承乾死在黔州。
魏王李泰:
李泰,字惠褒。李泰很有文才,曾经主持编写一部《括地志》。唐太宗对李泰另眼看待,各方面的待遇甚至超过了皇太子。
魏王李泰的名望高,人缘好,又很受父皇的赏识,让他生出非分之想,也给皇太子李承乾很大的压力,担心自己被李泰取代。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各自在大臣当中寻求朋党。
太子李承乾出事之后,李泰也被处理。唐太宗要给后代留一个规矩:如果皇太子行为不端,其它的皇子想要取而代之,那么两人要一起被废为庶人。
所以,李泰被夺去左武侯大将军等职务,降封为顺阳王,关进了将作监,以后又迁居到均州的郧乡县。
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李泰死在郧乡,时年三十五岁,死因不详。
吴王李恪:
李恪在兄弟当中排行第三,兼任安州都督。李恪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给李世民生下李恪和李愔两个儿子。
李恪擅长骑射之术,文武双全,各方面很像自己的父亲,在大臣与百姓中间名望很高。
李承乾被废,排行第二的李宽又早死,唐太宗曾经考虑过排行第三的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坚决反对,唐太宗只好放弃李恪。
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的时候,长孙无忌趁机把李恪归入案中,判他死罪,以绝后患。所以李恪死得非常冤屈。
李恪的同胞弟弟李愔就很不成器,被封为蜀王,出任岐州刺史。李愔喜欢打猎,经常骚扰百姓,让唐太宗很生气,几次将他贬官。李恪出事之后,李愔也被废为庶人,徙封涪陵王,不久死去。
齐王李祐:
李祐,字赞,是唐太宗的五儿子,母亲阴妃。早年被封为宜阳王,进为齐王,兼任齐州都督,贞观十一年前往藩国就任。
李祐听从舅舅阴弘智的劝说,秘密招募一些剑客与武士,要组建自己的私人武装。唐太宗派权万纪出任齐王府的长史,对齐王严格约束,又把齐王的几个亲信抓起来。
李祐杀死权万纪等人,开始公开招兵买马,修造兵甲,加固城防。唐太宗得到消息,亲笔写信给李祐说:“你从前是我的儿子,现在是国家的仇人!”
然后派兵征讨齐王。齐王李祐和几个亲信被生擒,押送长安。唐太宗把李祐贬为庶人,赐死在内侍省。
蒋王李恽:
蒋王李恽担任箕州刺史,在安州、梁州等地做过都督。李恽生活奢侈,收集大量的文玩器物,每换一个地方,运送他的玩物需要大量的车辆和民工。
上元年间,有人举报李恽谋反。唐高宗派人前去核实,李恽吓得自杀了。
越王李贞:
豫州刺史、越王李贞是唐太宗的儿子当中很出色的一个,善骑射,精通文史,有管理才干。
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纂位,许多皇室宗亲密谋起兵。垂拱四年,李贞的儿子李冲率先起兵,几天之后就被部下杀死。
越王李贞响应儿子李冲,首先攻下上蔡,招募到七千人马。武则天派出十万大军前往豫州。李贞闭门守城,最后服药自尽,他们父子的首级被送到都城示众。
纪王李慎:
李慎勤勉好学,擅长观星占卜,做过贝州刺史。越王李贞起兵时,李慎并没有参与,但武则天没有放过他,用囚车送他去巴州,死于途中。
曹王李明:
李明的母亲是巢王李元吉的妃子,被李世民夺来。李明做过都督、刺史等。后来受皇太子李贤牵连,降为零陵王,在黔州被地方官逼死。
其他网友观点
1.李承乾:李世民长子,自幼聪明伶俐,深受父皇喜爱。可惜长大后不成器,纵情男色女色,逐渐失宠。为了保住太子之位,他孤注一掷,于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情败露后,按律当死,太宗不忍,将其废黜,迁离长安,二十六岁去世,玄宗时灵柩归葬昭陵。
2.楚王李宽:过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亡,没有后代。
3.吴王李恪:母妃是隋炀帝女儿。李恪曾多次违法乱纪,遭到太宗责备,劣迹有赌博、骑马踩踏农民庄稼等。他的特长是打猎,性格和父皇有些相似。唐高宗继位后,将李恪冤杀。
4.魏王李泰: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儿子,李泰也心知肚明,想争夺太子之位,可惜最后没能如愿。贞观后期,太宗将其贬出长安,改封濮王。李治即位后,大幅提高其待遇。永徽三年死于郧乡县。
5.齐王李佑:母亲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失败赐死。
6.蜀王李愔:纨绔子弟一个,多次犯法,遭父皇责罚。永徽四年,因为吴王李恪“谋反”,李愔受到牵连,废为庶人,不久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死于流放地。
7.蒋王李恽:高宗后期,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高宗派使者调查,李恽惶遽自杀。真相大白后,李治斩张君彻,追赠李恽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8.越王李贞:母亲燕德妃。唐高宗驾崩后,与韩王、鲁王、霍王反对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9.唐高宗李治:李世民接班人。在位三十四年,开创永徽之治,灭亡西突厥、高句丽,将大唐版图继续扩大。683年病逝,享年五十六岁。
10.纪王李慎:母亲韦贵妃。李慎幼年出藩,很有才华,在地方政绩卓著,百姓为之立碑。垂拱四年,越王李贞起兵反武,李慎受牵连下狱,死于流放途中。
11.江殇王李嚣:早亡。
12.代王李简:早亡。
13.赵王李福: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的男性后代被屠戮殆尽,为了不使其绝后,赵王李福被李世民过继给隐太子。他的一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一个很普通的皇子罢了。咸亨元年去世,享年三十六岁左右。
14.曹王李明:母亲巢刺王妃,也就是李元吉的妻子。由于父母的原因,李明同学非常尴尬,因为他母亲的名分一直是巢王妃,可父亲却不是巢王李元吉。李治即位后,把李明过继给了四叔,这样李元吉就有后代了,李明母亲的身份也说得通了。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合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被都督谢佑逼死。
时拾史事/高成原创问答,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搬运
其他网友观点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个儿子,即使在古代帝王中也算儿子比较多的。虽然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杰出帝王之一的父亲,他们的整体命运却实在算不上好,有涉及太子之争丧命的,有被武则天所杀的,大多没有幸福美满的人生。
下面挨个介绍下李世民的14个儿子。
废太子恆山王李承乾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长孙皇后所生。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登基不久,就被封为皇太子。贞观中后期,李世民的另一个儿子李泰受宠,李承乾唯恐被废加上玄武门事变的先例,李承乾竟然策划政变干掉自己老爹。
玄武门事变的重要策划人侯君集参与了李承乾的政变策划,事情泄露后,侯君集等人被处死,李承乾被废去太子之位,贬为庶人,流放黔州。贞观十九年,李承乾在流放地去世,死于李世民之前。
(李承乾)
楚王李宽李宽是李世民的第二子,母亲地位很低甚至无记载只说后宫所生。李宽早早夭折,可能就活了五六岁,在玄武门事变之前就病死了。
吴王李恪吴王李恪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所生,这位隋朝公主和李世民是表兄妹,可能在李渊起兵造反占据长安后作为战利品被纳入李世民后宫。
李恪是李世民第三子,在庶子中比较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认为这个儿子英武类似自己。李承乾被废后,重新立太子的时候曾经短暂考虑过李恪,但因母亲身份尴尬和长孙无忌等人反对作罢。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的第四年,永徽四年(654年),长孙无忌在处理房遗爱谋反案中,把李恪诬陷牵扯进去,将李恪处死。
李恪可以算是涉及到太子之争的牺牲品。
(李恪)
濮王李泰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
李泰比较受李世民宠爱,贞观中后期很有势力,对太子李承乾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玄武门事变的先例,李世民不是太子的儿子有希望时肯定不会放弃。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认为李泰是造成李承乾谋反的罪人,也觉得李泰性格不够宽厚成为皇太子后李承乾、李治等竞争对手会死无葬身之地,就没有立李泰为太子。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的第三年,李泰去世。
齐王李祐李祐是李世民的第五子,母亲是阴妃。
阴妃是隋朝长安守将阴世师的女儿。阴世师和李家有深仇大恨,李渊造反后,阴世师等人捕杀了没来得及逃走的李渊庶子李智云,并发掘了李家祖坟。李渊攻破长安后,阴世师被抄家灭族,阴世师的女儿自然被贬为奴婢。后来阴世师女儿作为奴婢被李世民宠幸, 被纳入后宫。
李世民这个儿子非常不省心,在封地经常和下属官员发生矛盾,最终闹出了诛杀下属首席官员长史权万纪之事。贞观十七年,李祐杀了长史权万纪之后,在封地起兵叛乱。叛乱很快被平定,李祐被俘虏押往长安。李世民将李祐赐死,贬为庶人。
蜀王李愔李愔是李世民第六子,和李恪一样是隋朝公主杨妃所生。
李恪被处死时,李愔也被牵连,流放巴州,贬为庶人,后来改封为涪陵王。在哥哥李恪死后,虽然待遇不好,还继续活了14年,算结局不错了。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放地巴州。
蒋王李恽李恽是李世民第七子,王氏所生。李恽母亲地位低微,连封号都无记载。
李恽此人很贪财,唐高宗李治很不喜欢这个哥哥。
674年,李恽出任箕州刺史时,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李恽谋反,高宗派人调查,李恽恐惧自杀。李治之后杀了诬告李恽的录事参军张君彻。
李恽被诬告后选择自杀,说明对李治和武则天能公平对待自己很没有信心。
越王李贞越王李贞是李世民第八个儿子,燕妃所生。
越王李贞善骑射,涉文史,有吏干,是宗室中难得的人才。武则天废除唐中宗李显皇位时,李贞联合一批李家宗室起兵讨伐武则天,很快兵败被杀。
越王李贞是死于武则天之手的李世民儿子之一。
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是李世民第九个儿子,武则天的老公,就不详细介绍了。
纪王李慎纪王李慎是李世民第十个儿子,为韦妃所生。
韦妃也是个传奇人物,是二婚被李世民纳入后宫,第一任丈夫是隋朝大臣李子雄之子。李子雄参与了杨玄感之乱,被抄家灭族,韦妃可能在家族帮助下逃脱了轮为奴婢的命运,后来进入李世民后宫。长孙皇后死后,韦妃封号贵妃,是后宫之首。
李慎和李贞一样,都是宗室中比较有贤名的人物。越王李贞起兵时,李慎不肯参与。李贞失败后,李慎也被牵连下狱。之后被免除死刑,以61岁高龄以囚车流放岭表。这种处置和直接杀了区别其实不大,果然李慎在流放途中就病死了,五个儿子也被杀掉。
纪王李慎实际也可以算死于武则天之手。
江王李嚣李嚣是李世民第十一个儿子,燕妃所生,和越王李贞同母。
李嚣幼年夭折,无事迹。
代王李简李简是李世民第十二个儿子,母亲地位低微无记载。幼年就夭折,无事迹。
赵王李福李福是另一位杨妃所生,李世民的第十三个儿子。李福后来被过继给早就被杀的李建成,成年后先后做过几任都督。咸亨元年(670年)去世。
曹王李明曹王李明是李世民第十四个儿子,母亲是李元吉的老婆齐王妃杨氏。
唐高宗李治时代,李明被过继给李元吉。
永崇元年(680年),李明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被降封零陵郡王,流放黔州。永淳元年(682年),在武则天授意下被都督谢佑逼迫自杀。
曹王李明同样也死于武则天之手。
其他网友观点
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
长子:李承乾
皇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唐太宗李世民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着承继皇业,总领干坤之意。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封为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因其聪敏,太宗特别喜爱。贞观九年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非常好,大臣们有口皆碑。史书载:“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太宗对他的表现也十分欣赏。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都让太子监国。后因李承乾有足疾,太宗对四子李泰又过分宠爱,而使李泰萌生了夺东宫之心。李承乾怕因此被废,于是于贞观十七年(643)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了自保计划,但还未实行就被纥干承基告发。事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徙往黔州,两年后死在那里。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并以国公之礼葬之。开元年间,以孙李适之请,唐玄宗赠其王号和谥号,于公元738年陪葬昭陵。
二子:李宽
楚王李宽,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母后宫宫女)
三子:李恪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武德三年,封蜀王,十年,改封吴王。李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四子:李泰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四子,母长孙皇后。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为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李泰好士爱文学,太宗就让他在府邸设置文学馆,任他自行引召学士,由于宠禄过骄,屡次遭到大臣的进谏阻扰。后因涉嫌与太子争位,太宗为了达到让嫡子们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后进封濮王。高宗接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
五子:李佑
武德八年,封宜阳王,其年改封楚王。贞观二年,改封燕王,十年,改封齐王,授齐州都督。他整天与小流氓鬼混,尤其爱好打猎。长史屡谏不听。太宗怪长史辅导无方,换了敢于犯颜直谏的权万纪任长史。贞观十七年,李佑派刺客杀了权万纪,发动叛乱。结果李佑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六子:李愔
李愔,唐太宗第六子。贞观五年,封梁王。七年,授襄州刺史。十年,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十三年,赐实封八百户,除岐州刺史。高宗永徽四年,李愔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
七子:李恽
恽乃太宗第七子。贞观五年(六三一)封郯王,十年(六三六)改封蒋王,安州都督。恽好聚敛,尤造器物服玩,永徽三年(六五七)徙梁州都督,装车四百辆,沿途护送,州县不堪其劳。有司弹劾,高宗特宥之。上元元年(六七四),迁箕州刺史。州录事参军张君彻等告恽及子汝南郡王炜谋反,高宗令通事舍人薛思贞驰传验按,十二月,恽惶惧自杀。高宗深痛惜之,斩君彻等四人,赠恽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八子:李贞
李贞(-688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母燕妃。贞观五年,封汉王。
七年,授徐州都督。十年,改封原王,寻徙封越王,拜扬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十七年,转相州刺史。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永徽四年,授安州都督。咸亨中,复转相州刺史。贞少善骑射,颇涉文史,兼有吏干。所在或偏受谗言,官僚有正直者多被贬退,又纵诸僮竖侵暴部人,由是人伏其才而鄙其行。则天临朝,加太子太傅,除蔡州刺史。自则天称制,贞与韩王元嘉、鲁王灵夔、霍王元轨及元嘉子黄国公撰、灵夔子范阳王蔼、元轨子江都王绪并贞长子博州刺史琅邪王冲等,密有匡复之志。遂命长史萧德琮等召募士卒,分报韩、鲁、霍、越、纪等五王,各令起兵应接,以赴神都。初,冲与诸王连谋,及冲先发而莫有应者,惟贞以父子之故,独举兵以应之。则天命左豹韬卫大将军麹崇裕为中军大总管,夏官尚书岑长倩为后军大总管,率兵十万讨之,仍令凤阁侍郎张光辅为诸军节度。于是制削贞及冲属籍,改姓虺氏。官军进逼州城,贞乃饮药而死。麹崇裕斩贞父子及裴守德等,传首东都,枭于阙下。贞起兵凡二十日而败。被牵连危害的有其次子常山公、常州别驾李倩,其第三子李温被流放岭南。
九子:李治(唐高宗)
李治(628-683),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为嫡三子,後因其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於贞观十七年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即位(649年),时年22岁。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十子:李慎
李慎(?-689年),母韦贵妃,太宗第十子。贞观五年(631年)封申王,十年(636年)改封纪王,赐实封八百户,封州刺史,皇帝下诏勉励他在襄州的政绩,百姓为他立石颂德。二十三年(649年),赐实封至千户。文明(684年)初,累迁太子太师、贝州刺史。李慎少好学,善星步,与越王李贞齐名,当世号“纪越”。李贞联合诸王起兵反对武则天,李慎知当未可,他不肯“同谋”。武则天后来还是将他贬谪巴州,改氏“虺”,薨于道。
十一子:李嚣
李嚣(?-632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631年,李嚣封江王,632年去世,谥号殇。无后嗣,封国江国废除。
十二子:李简
李简(?-?)代王,唐太宗李世民子,母不详。李简封代王后逝世,无子女。
十三子:李福
李福(637-670),唐太宗李世民与杨妃之子,赵王。贞观十三年(639)受封,出后继隐太子李建成。十八年(644),授秦州都督,赐实封八百户。二十三年(649),加右卫大将军,累授梁州都督。咸亨元年(670)去世,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神龙初,封蒋王李恽孙李思顺为嗣赵王。
十四子:李明
曹王(又称曹恭王)李明(?-682年),唐太宗第十四子,母李元吉妻巢剌王妃杨曹王李明任苏州刺史时所建李塔氏,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受封。二十三年(649年)赐实封八百户,不久加满千户。显庆年间,授梁州都督,后历任虢州、蔡州、苏州三州刺史。诏令继巢剌王李元吉后。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在武后的授意下,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后来唐高宗哀悼弟弟,将黔州官僚全部免职。景云元年(710年),将李明灵柩运回京师,陪葬昭陵。李明生有三子:俊、杰、备。即:零陵王、南州别驾李俊;黎国公李杰,垂拱年间处死;卫尉少卿李备。根据《新唐书.卷七十.表第十.宗室世系.曹王房》记载,李明生有五子:俊、杰、价(李价,子济国公)、备、偲(李偲,右武卫大将军)。
其他网友观点
唐太宗李世民,52年间育有十四子。
•十四子都是谁生的?
长孙皇后育三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高宗李治。
杨妃(隋炀帝之女)育二子:吴王李恪、蜀王李愔。
阴妃(隋长安留守阴世师之女)育一子:齐王李佑。
王氏(妃位不详)育一子:蒋王李恽。
燕德妃(洛川郡公燕荣孙女)育二子:越王李贞、江王李嚣。
韦贵妃(隋郧国公韦圆成之女)育一子:纪王李慎。
杨贵妃(家族不详)育一子:赵王李福。
杨氏(隋观王杨雄侄孙女,原李元吉之妃)育一子:曹王李明。
楚王李宽、代王李简二王生母不详。
•十四子生平经历都是如何的?
△太子李承乾,他的生母是太宗最宠爱的长孙皇后,作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第一个孩子,唐代二位皇帝李渊、李世民对他都是寄予厚望,其“承乾”之名就为高祖李渊亲赐,乃是“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为了让自己的长子成才,成为自己百年之后的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李世民对他的教育那是尤为的重视,给他派的老师,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杜正伦、魏征等都是儒学大家。在他们的教导下,李承乾不负众望成为一个众臣口中那个“丰姿岐嶷,仁孝纯深”的仁德储君。
年少时的李承乾就是父母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聪明伶俐,仁孝至纯,完美的继承了其父礼贤下士的风格。身为储君却没有一丝的娇纵,对待年老的大臣总是恭恭敬敬的,彼时太子太师李纲因有脚疾,致使行动不便,所以每当上朝之时,李承乾都会亲自下殿将自己的老师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礼,态度是极为礼敬。
李承乾与李世民那是十分相像,颇有仁君之范,因此之后纵然李世民有又生下数子,但对李承乾的宠爱却始终未减,且是不减反增。631年,李承乾突然生病,慌乱之下一向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为了让自己的这位长子快点好起来,居然破天荒的请了道士秦英来为自己的儿子祈福。等李承乾病愈后,李世民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来为李承乾祈福,希望他之后平平安安的。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宠爱,那绝对是属于溺爱级别的。也正因李世民的溺爱,李承乾一路都是顺风顺水的,无人能跟争储君之位,朝中大臣也皆认可他储君身份,不出意外,李世民百年之后,李承乾即为大唐第三位皇帝。
可是,却恰恰就出现了意外。先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李承乾开始变得越来越叛逆,再是魏王李泰越来越得李世民的宠爱,逐渐宠冠诸王,而因李承乾多病,且患有足疾,渐受恩宠的李泰就有了一丝夺嫡之心,渐渐对李承乾的储君之位造成了威胁。由此在两方因素的干扰下,李承乾逐渐没有了往昔那般仁君之范,开始变得日益狂悖骄躁,不敬师长。
为了保住自己的储君之位,在面对众兄弟夺嫡之举时,李承乾变得疯狂了起来,直至干出暗杀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弟弟魏王李泰,继而举兵谋反这等丧心病狂,大逆不道之举。不过呢!话说李承乾真的跟李世民很像,连杀弟、造反这等事,他都一样不差的跟着干,只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楚王李宽,母不详。李宽在李世民诸子中的存在感很低,在李宽出生的第二年,他就被过继给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李智云为子。之后,史书对李宽再无记载。
△吴王李恪,生母是前隋炀帝之女杨氏。对于李恪,李世民也是很重视的,贞观二年(628年),年仅10岁的李恪,就被李世民授益州大都督这一要职,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诸军事,并都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等三十六州。史书称李恪“英武果敢”,或许就因李恪有军事上的天分,此后李世民多授予他负责军事方面的官职,比如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就授予李恪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一职。
李恪这人,没多大毛病,虽然他也曾因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弹劾,继而被李世民惩戒过,但是李恪这种小毛病很快就被李世民的劝诫得到改正,自此后李恪学会了自我克制,奉公守法,在任上也恪尽职守。可以这么说,李恪在李世民诸皇子当中算是最为安分的其中一个。或许正因李恪的安分,所以在贞观中后期,太宗诸子为夺嫡相互争斗时,或被废,或被杀时,李恪一直都能独善其身,安然度过贞观的那段“乱世”时期。
但是,李恪虽不主动参与争储,可却被自己的父亲给坑了一把,正是这一坑,最终让李恪在日后蒙冤而死。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此时在立储上李世民一直都犹豫不决,先后在魏王李泰、晋王李治、吴王李恪三人之间来回犹豫。这时晋王李治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因李世民认为李治太过仁弱,而李恪英勇果敢,与自己颇为相像,所以就想让李恪代替李治继承储君之位。
正是李世民有了这般想法,让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开始记恨上了李恪,他认为李恪有意与自己的外甥李治争储,想要夺嫡,所以自然就恨上了李恪。就是这么一恨,为日后李恪的蒙冤而死埋下了伏笔。
△魏王李泰,长孙皇后次子,是为太宗嫡次子。李泰是除李承乾外,最受李世民宠爱的皇子,宠冠诸王, 本来按照唐代惯例皇子成年后,除太子外,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得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彼时的李泰到底有多受宠?从二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其一贞观二年(628年) ,太宗大封诸子,年仅九岁的李泰受封越王,得授扬州大都督、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并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封地达22州,而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
其二贞观十年(636年),李泰曾一度搬入武德殿居住。武德殿是一个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从以上事情可见,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确是宠冠诸王的。
而正因李世民对李泰无底线的溺爱,害了李泰。李世民对他的溺爱,让李泰开始对储君之位有了一丝的幻想,认为自己只要把自己的亲哥哥给拉下了马来,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最终正因这不恰当的幻想,让李泰踏上了一条注定无法回头的夺嫡之路。
李泰绝对不会想到,他的父亲李世民虽十分溺爱他,可他绝非是一个就因溺爱就会将皇位传给他的人,在这大好江山面前,李世民还是有理智的。因此,李泰的夺嫡之举注定是无法成功的,他的心实在太狠,李世民深知让他登基,日后自己的其余子嗣,尤其是李承乾、李恪、李治,他们必定就不会有下场。
贞观十七年(643年),为防止其余子嗣继续参与到夺嫡之中,李世民忍痛决定拿自己最宠爱的李泰杀鸡儆猴,将他降为东莱郡王,对其余诸子以示警戒。但是,李泰虽被贬,但李世民实在是太宠爱这个儿子,四年后,也就是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再次将李泰册封为濮王。
△齐王李佑,这位皇子似乎并不得宠,究其原因在于他的母家与李唐皇族是世仇,当时李祐的外祖父阴世师是隋代大将,与代王杨侑留守长安,李渊晋阳起步后,李渊14岁的幼子李智云被其所杀,同时李家在京兆郡的祖宗墓葬也被阴世师下令挖掘,故阴氏与李唐可以说是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正因如此,所以李佑在李唐的处境十分尴尬,属于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角色,虽借着太宗子嗣的身份,获得王爵,但却并不得太宗的宠爱。
或许正因李佑所处的这种尴尬的局面,最终让李佑走上谋反的不归路。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佑因杀死太宗派来监督他的权万纪,被迫起兵造反。
△蜀王李愔,与吴王李恪同为炀帝之女杨氏所生。李愔与他的哥哥李恪不一样,他做事放荡不羁,虽说不上是罪大恶极,但小毛病是一大堆,时常无故殴打官员,打猎不知收敛,多次非法,因此在太宗和高宗朝,李愔经常因这些事情被训诫、贬官或是降爵。
当然,李愔虽经常胡闹,但他的胡闹却很有分寸,他从不参与到皇位之争中,也从来不害人性命,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以太宗皇帝对诸子的态度来看,当时只要诸子不谋反,不害人性命,无论他们做什么,李世民都不会去过多的去苛责他,最多降爵,且没过多久就会恢复他的爵位,而李愔恰恰就明白了这点,所以他虽胡闹,但却从来不越雷池一步。
正因李愔的恪守本分,他安然的度过了贞观时期,走向高宗一朝。但是,生在皇家,不是说你自觉,麻烦就不会找上你,贞观时期,因为太宗是李愔的父亲,所以李愔是做什么,都没事,也没有人会找他的麻烦。可是到了高宗朝,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李治虽生性宽厚,可毕竟不是李愔的父亲,总会受他人影响,这不就因长孙无忌的诬陷,李治就对李愔举起了屠刀。
△蒋王李恽,生母妃位不详,但料想不高,应为侍妾。史书对于李恽的记载很少,但从只言片语的记载来看,李恽并未参与到夺嫡之争中,或者说并未深入,同时他并非是什么贤王,在任安州都督时,他就曾因多造器用服玩,将治下的百姓弄得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最终遭至御史弹劾,若不是高宗仁厚,恐怕他早就被夺爵。
不过呢!李恽的胡作非为最终还是让他自己付出了代价。上元初年(674年),李恽由凉州都督转任箕州刺史,此时录事参军张君彻胡乱揣摩胜意,认为李治是想要惩办李恽,于是就诬陷李恽谋反,高宗得到奏报后,因涉及皇子,自然就要谨慎的派大臣前去详查。而此时李恽也因刚刚被高宗训诫,误认高宗想对付,惶惶之下,李恽居然直接自杀。
△越王李贞,他是太宗诸子当中最长寿的其中一位皇子,历经太宗、高宗、中宗、睿宗四朝,活到了垂拱二年(688年)。李贞生性谨慎,从不与人结仇,更不参与皇位之争,身为皇族,却从不胡作非为,奉公守法。正因李贞的谨慎,让他历经四朝皆未有灾祸。
但是,垂拱二年这么一个生性谨慎的王爷,却突然率军造反,反抗中央朝廷。当然,李贞反的不是李唐,而是武则天,彼时武则天擅权,欲谋夺李唐天下,李贞为夺回李家对于天下的掌控遂起兵造反。但是,因李贞势单力薄,与他合谋起兵的王爷又多犹豫不决,不敢起兵,最终李贞兵败自杀。
△唐高宗李治,原是最没有希望做皇帝的李治,因上面有希望做皇帝的哥哥接连造反,而李世民又认为只有李治即位,他的那些儿子才能保命,于是皇位最终落到了原本没有希望的李治头上。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李治在位期间,对内勤于政事,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故而此时大唐天下得以有“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对外力压诸国,先后灭西突厥、百济、高句丽等国,此时大唐东起朝鲜半岛,西扩咸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中部,面积达1251.19万平方公里,比现在的中国还要多三分之一,是为唐朝版图最大的一个时期。
△纪王李慎,是为太宗诸子中少有的贤王,虽不太得太宗对喜爱,但在地方上却颇受百姓的推崇,主政襄州时,曾因善于政事,将襄州治理的井井有条,继而被百姓为立碑称颂。
垂拱三年(687年)七月,越王李贞谋反,李慎因认为时机并不成熟,所以并未参与。但是,在李贞之乱被武则天平定后,李慎还是被牵扯其中,其一族被改为“虺姓”,他自己也被除爵流放。
△赵王李福,贞观十三年(639年)封赵王,不久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为子。李福是太宗诸子中少有被李治信任的皇子,在李世民驾崩,李治初登基时,他被加封为右卫大将军,负责宿卫宫城安全,统京城禁军保卫李治的安全。之后,李治帝位稳固后,李福被外放做官,先后主政鄜州、青州、隰州、梁州等地。
△曹王李明,他的母亲就是赵王李元吉的正妻杨氏,李元吉被杀后,李世民将杨氏纳入后宫,而后与她生了曹王李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册封曹王。唐高宗继位后,李明出继李元吉为子,也算是给被夺旗的李元吉有个交代,不过不知李元吉知道会有什么想法,这似乎就是让天下人知道,他被带绿帽子,仇人与自己的妻子生下的儿子,最终成为了继承他香火的唯一选择,这想来真让人有些不知怎么说啊!
永隆元年(680年),李明卷入章怀太子李贤谋反,被武则天降封零陵郡王,流放黔州。永淳元年(682年),在武皇后的授意下,被黔州都督谢佑逼死。
•十四子的结局都是如何的?
△太子李承乾,贞观十六年(642年),李承乾试图暗杀李泰失败,联合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意欲谋反,强行逼迫李世民传位于他,结果事情败露。本来造反一事,这就是死罪,按律当诛,但是李世民实在是太疼爱自己这位长子了,最终只是将李承乾废为庶民,流放于黔州。
贞观十八年(644年),李承乾忧郁而死,年26岁,死后李世民万分悲痛,为之废朝一日,以国公之礼将其下葬。唐玄宗时期,其孙李适之成为宰相,将李适的努力下,玄宗下诏追赠李承乾为荆州大都督、恒山郡王,赐谥号为愍,迁葬于昭陵。
△楚王李宽,史书说他早薨,但具体去世时间不详,只知在李世民即位时,他就已经去世,死前年龄最大不过8岁。李世民登基后,追封李宽为楚王。
△吴王李恪,永徽四年(653年),在长孙无忌的授意下,房遗爱诬告李恪谋反。此时,高宗李治要想要保全自己这位哥哥的性命,但是因长孙无忌的操纵,李恪最终被冤杀。临死前,李恪怒骂长孙无忌弄权,如若祖先宗庙有灵,他的家族离覆灭不远。显庆五年(659年),随着长孙无忌获罪,李恪得以平反昭雪,被追封为郁林郡王,立庙祭祀。
△魏王李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驾崩于含风殿,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李治即位后,对自己李泰是异常优待,“车服羞膳,特加优异”。永徽三年(652年),李泰因病去世。李泰死后,高宗李治下诏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诏葬”的形式为李泰举哀,不仅为他辍朝,还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又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李泰的往生祈福。
△齐王李佑,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佑谋反失败。因李佑并不得宠,所以他并未得到李承乾那般待遇,被太宗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死后以国公之礼安葬于长安高阳原,无子,国除。
△蜀王李愔,永徽四年(653年),因长孙无忌诬陷吴王李恪谋反,作为与李恪同母弟的李愔亦被牵连,被李治下令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之后,李恪平反昭雪,李愔得以恢复爵位,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年),病逝于巴州,咸亨元年(670年),李治追赠李愔为蜀王,陪葬昭陵。
△蒋王李恽,上元初年(674年),李恽因被张君彻诬告谋反,惶遽自杀。高宗知道实情后,斩张君彻,追赠李恽为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越王李贞,垂拱四年(688年),李贞反武失败,服毒自尽,武则天下令将他逐除李唐族谱,并将其族人改姓虺。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了李贞的李姓和族籍。开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将李贞重新改葬,赐谥号敬,并指派许王李素节之子李琳嗣越王位,继承李贞衣钵。
△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纪王李慎,垂拱三年(687年)七月,李慎因被李贞之乱所牵连,被武则天除爵流放。永昌元年(689年)七月,李慎被流放至巴州,途中死于蒲州,五子同时遇害,其族流放岭南。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唐中宗李显复位,李显恢复李慎的官职和爵位,并将其迁葬昭陵,同时,让李慎仅存之子李诚承袭李慎纪王爵。
△江王李嚣,生平无记载,631年进封江王,贞观六年(632年)薨,谥号殇。
△代王李简,生平无记载,封代王,贞观五年薨。
△赵王李福,咸亨元年九月十三日(670年10月2日),李福在梁州任上去世,高宗下诏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曹王李明,永淳元年(682年)七月,黔州都督谢祐在武后的授意下,逼令李明自杀,死后就地埋葬。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李旦复位,睿智下诏将李明灵柩送回长安,陪葬昭陵,并加谥号“恭”。
以上就为李世民十四子一生的大概介绍。太宗十四子的结局大致分为三类:或自杀,或病亡,或被杀。其中高宗李治、赵王李福、代王李简、江王李嚣、蜀王李愔、魏王李泰、楚王李宽、太子李承乾、纪王李慎等九子皆为病亡。曹王李明、越王李贞、蒋王李恽等三子为自杀。齐王李佑、吴王李恪为被杀。
其他网友观点
古人都讲求多子多福,儿子多是件好事。可是在帝王家,儿子多就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了。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就是靠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着父亲李渊退位才当上皇帝的。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报应吧,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基本上也都是不得好死,替他们的父皇还报应了。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其中有十二个儿子都属于惨死,只有两个儿子算是善终。
善终者——两人九皇子——唐高宗李治(55岁,病死)
李治不用多说了,大唐皇帝的继承人,同时也是历史上最怕老婆的皇帝之一。别的皇帝怕老婆,比如隋文帝、明孝宗等,起码皇权都还能抓在自己手上。李治倒好,被武则天拾掇的服服帖帖。武则天不仅管他的私事,比如不允许他去见别的女人,就连天下的大事也要替他管一管。最后李治病死了,当时的人还怀疑是不是被武则天给害死的。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也是没谁了。
十三皇子——赵王李福(36岁,病死)
李福是个幸运的人,躲过了当时所有的政治斗争。太子李承乾被废掉时,李福只有六岁;唐高宗李治继位时,李福只有十三岁。自己本身年纪小,再加之他的生母在唐太宗的妃嫔中并不突出。因而太宗一朝的废立之争,跟他没什么关系。
永徽三年,李福此时十五岁。当年爆发了一场导致多名宗室被杀的谋反案,李福因为年纪太小,没有参加谋反的能力,躲过了一劫。这场谋反案中,唐太宗的第三子吴王李恪被杀,后面再细说。
武则天得势后,她害的是她自己的儿子。因为她的儿子才有资格继承皇帝,李福由于是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的弟弟,在武则天时代已经不具有皇位继承权了,没必要迫害,因而又逃过了一劫。
公元670年,赵王李福病死。十三年后,唐高宗也病死。此后武则天为了自己能当皇帝,开始了她的残酷统治。李唐宗室反对武则天的斗争,是从高宗病死之后才开始的。此时李福已经死去十三年了。所以,李福是幸运的,他完美的躲过了所有的能劫难。这主要是因为生得晚,死得早,重要的劫一个都没赶上。
被杀者——三人三皇子——吴王李恪(34岁,被勒死)
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唐太宗本来想立老三李恪为太子,但由于长孙无忌从中作梗,坚持要立老九李治,太宗最后只好作罢。不久后,唐太宗怀疑李治仁弱,便对长孙无忌说:你劝我立李治为太子,李治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国家,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坚持抗争,认为不可以。太宗说:你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的吧!长孙无忌说:太子李治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呢?希望陛下深思熟虑。
在被长孙无忌一通忽悠后,太宗最后还是立了李治。但是从此以后,李恪跟长孙无忌算是记仇了。唐高宗继位没两年,因高阳公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理,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治冤案。房遗爱为了活命,在长孙无忌的授意下诬告李恪谋反,致其遇害。根据李恪的墓志记载,他是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的。他的四个儿子全部被流放岭南。
五皇子——齐王李祐(生年不详,死时应该不到三十岁,被赐死)
这个儿子是典型的不学无术之人,在封地内为非作歹,太宗派人调查他。钦差让他回京城向朝廷说明情况,结果他就造反了。当得知朝廷派出了平叛大军后还不当回事,照样花天酒地的混日子,最后被活捉,押送到了京城。太宗以谋反罪将其贬为庶人,赐死于长安的太极宫内省。
十皇子——纪王李慎(61岁,流放中遇害)
纪王李慎是太宗儿子中活的最长的一位,他的早年和十三皇子李福一样,躲过了几乎所有的政治事件。但是,李慎太能活了!唐高宗病死后,武则天大权独揽,引起了李氏宗室的强烈不满。垂拱三年,越王李贞伪造皇帝玺书,起兵欲推翻武则天。他将起兵的事情通报给了李慎,但李慎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没有答应参与起兵。
结果等李贞失败后,李慎还是因此事而被牵连下狱。起先是被判死刑,但在临被处死前又被赦免,改为发配岭南。在流放途中去世,他的五个儿子也同时遇害。只有最小的一个儿子被赦免,后来在唐中宗复位后,继承了李慎的爵位。
自杀者——三人七皇子——蒋王李恽(生年不详,据推测死时应该在五十岁左右,自杀身亡。)
李恽这个人一生没有什么亮点,既无大志也无野心,就是喜欢搞点手工活,热衷于制造器用服玩。有人因此事上奏弹劾他,唐太宗认为这不算什么罪过,没有深究。唐高宗继位后对他也还不错,虽然没有重用,但也没有刻意的打压。结果,李恽最后还是扑街了。当时有人诬告他谋反,高宗派使者去调查。这个事本来是说的清楚的,结果李恽被吓得惶遽不堪,居然自杀了。唐高宗知道实情后,斩了诬告的人,并追赠了李恽。
八皇子——越王李贞(61岁,服毒自尽)
武则天废掉唐中宗后,李贞认为武则天有取代李唐江山的意图,便联合韩王、鲁王、霍王等宗室一起反对武则天。本来约好的一起出兵勤王,结果起兵当他大伙都怂了,只有李贞一个人傻不愣登的起兵了。武则天迅速调集大军平叛,李贞兵败,服毒自尽。其他原本跟李贞约定一起起兵的藩王虽然没有起兵,但依然被武则天下令处死。包括前面提到的十皇子李慎。
十四皇子——曹王李明(生年不详,死时大概不到五十岁)
曹王李明是唐太宗的小儿子,一直深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关照。唐高宗暮年,李明因与李贤有合谋,遭到了武则天的猜忌。黔州都督谢祐希在武则天的授意下,逼迫李明自杀了。(李贤是唐高宗的儿子,原本的皇太子,但是被他生母武则天给废了。)唐高宗在得知李明去世后,非常难过,但也没有追究武则天的所作所为。
早年夭折者——三人夭折的三人分别是:二皇子楚王李宽、十一皇子江王李嚣、十二皇子代王李简,三人都是早年夭折,没有后代。
幽闭致死者:一人四皇子——魏王李泰(32岁,死于幽闭所)
李泰是长孙皇后的儿子,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没有之一!太宗不仅特别宠溺他,多次对他的逾制行为选择包容。而且岁对李泰的儿子也格外的宠爱,各种照顾。唐太宗的骑这种宠爱给了李泰一种错觉,他认为父皇肯定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因此,在太子李承乾被废,老九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李泰跑去跟唐太宗说:父皇你先把皇位传给我,等我去世后,我把我儿子杀了!我保证皇位一定会给九弟李治。这种丧心病狂的话怎么能欺骗世人呢?于是李泰被唐太宗支出了长安。唐高宗继位后,李泰病死在了幽闭之处。
贬为庶民遭放逐者——两人。皇长子——太子李承乾(26岁,抑郁而死)
废太子李承乾也是长孙皇后的儿子,原本是太宗儿子中最后前途的,生下来就注定是大唐江山的继位人。可是后来老四李泰跟他争宠,李承乾一怒之下要暗杀李泰。暗杀失败后,李承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与人合谋,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学李世民当年杀兄逼父的做法。
结事情败露,造反被镇压。唐太宗念在父子之情,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充军流放了。而参与李承乾兵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等人则被处死。
六皇子——蜀王李愔(生年不详,死时应该四十岁左右,流放而死。)
李愔是老三吴王李恪的亲弟弟。一直就有点性格变态,经常无故殴打官员,以及干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因而被唐太宗和唐高宗多次贬官作为惩罚。吴王李恪因与长孙无忌有仇,在永徽四年被害死。李愔是李恪的亲弟弟,也遭到了连坐,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之后,唐高宗念其旧情,改封李愔为涪陵王,但仍然将其流放。结果李愔就死在流放地。
最后做个总结。唐太宗的十四个儿子,若是按照死亡方式,可以分为六类。
善终:唐高宗李治、赵王李福;
被杀:吴王李恪、齐王李祐、纪王李慎;
自杀:蒋王李恽、越王李贞、曹王李明;
夭折:楚王李宽、江王李嚣、代王李简;
囚禁:魏王李泰;
流放:太子李承乾、蜀王李愔。
其他网友观点
唐太宗李世民,总计有14个儿子,他们的生平与结局大多都不咋的。
一、太子李承乾(619―645)
李承乾是李世民长子,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刚登基就立了他为太子,当时的他只有八岁。史书上的说法,李承乾小时候还是蛮可爱又聪明的,长大后就慢慢长残了,腿落下了残疾,连品行都不怎么端正。
贞观十六年(642年),做太子做腻歪了的李承乾,勾结了一帮人打起了皇帝宝座的主意,最终还是没有玩过他老子,废为庶人,被发配到了黔州充军。贞观十九年(645年)李承乾死在黔州,李世民为其废朝,并为其举行了葬礼。
二、楚王李宽
李世民二子,李宽的个人事迹不详,生卒年份不详,生母不详,曾经过继给李世民的五弟李智云,因为死得比较早,史书对他的记载也较为简略。
三、吴王李恪(619-653)
李恪,是李世民三子,为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刚出生没多久,李恪就被封了长沙郡王,到贞观十一年(637年),已经是吴王。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曾征询过长孙无忌,自己想立李恪为太子。李恪因此为长孙无忌嫉恨。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谋反案中,长孙无忌故意将李恪牵扯进去,致使李恪在长安宫禁内被缢杀。直到神龙元年(705年),李恪才得以平反昭雪。
四、魏王李泰(620-652)
魏王李泰,李世民四子,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他极为宠爱,即使成年后,也不让他去封地。李泰本人确实才华不错,书画上的造诣也不低,在他的身边也笼络了不少的人,李世民的过度溺爱也助长了他的不小的野心。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谋反案后,李泰涉嫌阴谋夺嫡,为了这两个儿子以后的相安无事,李世民在将李承乾废黜的同时,也将李泰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到均州郧乡。永徽三年(652年)李泰因病在郧乡去世。
五、齐王李佑(?—643年)
齐王李佑,李世民第五子,阴妃所生,贞观十年(636年),李佑改封齐王,因病在长安住了几年后,直到贞观十五年(641年)才去往齐州封地。
贞观十七年(643年),不知天高地厚的李佑,因与权臣权万纪的纠纷,在听取身边重臣建议后,竟然发动兵马造起了反,没过多久后,叛乱平定,李佑以“谋反罪”被贬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
六、蜀王李愔(?—667年)
李愔,李世民六子,隋炀帝女儿杨妃所生,他的具体出生年月不详,做过梁王、蜀王,他完全是不作不死的典型性代表。
李愔喜欢游猎而不知道收敛,官员们多劝上几句,他就要施展拳脚功夫,李世民在位时,他就是这个德行,因此还被削去过封邑,李治继位后,他还是这副德行,猎照打,官员也照打,被人一告一个准,最终被贬为黄州刺史。永徽四年(653年),借着“房遗爱谋反案”由头,他受同母兄李恪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于乾封二年(667年)去世。
七、蒋王李恽(?―674年)
蒋王李恽,李世民第七子,妃王氏所生,李恽如同李世民的其他儿子一般,先是做了郯王,后又封了蒋王。
李恽其人比较喜欢器玩用物,一次搬家就用上了四百辆车,为此还被人告了一状。李恽为人还胆小怕事,上元元年(674年),有人告他谋反,李世民派人前去调查,他就此认怂,在惶恐中自杀了。
八、越王李贞(627-688)
李贞,唐太宗第八子,生母为燕德妃,贞观十年(636年)李贞被改封为越王。
李贞这个人还是比较崇尚武力的,他本人也是精通骑射,而且他还有着一定的行政能力,时人把他与纪王李慎并称,然而他也刚愎自用的一面,还喜欢纵容部属。垂拱四年(688年)李贞不满武则天掌权而起兵,但没有蹦跶多久就兵败,他本人服毒自杀了帐。
九、唐高宗李治(628—683)
李治,李世民第九子,长孙皇后所生,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为了太子位置争来争去,头破血流,没想到,还是这为貌似懦弱的弟弟李治,在长孙无忌的扶持下,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相继被废后,李治就被册立为了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成了唐高宗。李治在位时还是干出了点成绩,只是本人体质太差,致使武则天掌权,让唐王朝又一次经历波折。弘道元年(683年)李治驾崩,时年五十五岁。
十、纪王李慎(628-689)
李慎,李世民第十子,生母韦贵妃,贞观十年(636年),李慎被改封为纪王,当时只有八岁。
李慎在地方上还是有些作为的,被百姓所拥戴,与越王李贞并称为“纪、越”。李贞起兵前,也曾经联络过李慎,李慎认为时机不到,也就没有答应,然而李慎还是因此受到牵连入狱。永昌元年(689年),李慎被流放岭表,途中死在了蒲州。
十一、江殇王李嚣(?-632年)
李嚣(?-632年),李世民第十一子,生母燕德妃,出生年月不详,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江王,第二年即去世,谥号殇。
十二、代王李简(?—631年)
李简,李世民第十二子,生母不详,出生年月不详,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代王,同年去世。
十三、赵王李福(634—670)
李福,李世民第十三子,生母杨妃(不是那个隋炀帝女儿杨妃),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咸亨元年(670年)去世,具体生平事迹不多,史书也较少记载。
十四、曹王李明(?—682年)
李明(?—682年),李世民第十四子,生母杨氏是原先的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玄武门之变的反派之一)的妃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为曹王,唐高宗李治时期,被任命为梁州都督等职,他后来还被过继给了李元吉为后。
李明在任上的作为不大,史书上说他,经常不遵循法度,不听长史的劝告,手下的亲信人员也多有不法。永崇元年(680年),李明因为是与先前的太子李贤有“勾搭”,被降封零陵郡王,流放至黔州。武则天并不因此而放过了他,永淳元年(682年),在武则天的有意安排下,李明在都督谢佑逼迫下自杀。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晴空莽莽,我来回答。
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宗李世民有14个儿子,却是比较鲜为人知,能脱口而出的名字也就三两个,诸如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高宗李治。与康熙帝的那些个儿子相比,知名度略有欠缺。
李世民的14个儿子结局南辕北辙,按照长幼有序如下:李承乾是嫡长子,名字是唐高祖李渊取的,寓意“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唐太宗登基即立为太子,史书记载“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堪称为优秀储君的风范,唐太宗和长孙皇后都对他寄予厚望,选了10个博学鸿儒和肱骨大臣去教导他。
在持续的高压教育之下,加之不良于行,又得知受宠的弟弟李泰有夺嫡之念,李承乾日益焦躁疯狂,在试图暗杀李泰失败后,甚至癫狂到联合部属起兵谋反,事情败露,唐太宗不忍杀子,最终被废为庶民,流放黔州,死于贞观18年。
二子李宽,生母不详。年仅2岁被李渊过继给李世民早死的五弟李智云为嗣,并加封凉州总管、司徒。李宽年幼早夭,具体卒年不详,应该没有活过10岁,李世民登基后追封为楚王。
三子李恪,唐太宗与隋炀帝女杨妃所生。2岁时挂名湘州刺史,册封长沙郡王;7岁时梁州刺史,改封汉中郡王;唐太宗登基后9岁封汉王,第二年蜀王,授益州大都督,督管36州,这当然只是名义上的遥领职位,从这一系列的晋升可见唐太宗的宠爱。
15岁赴任封地,19岁因游猎过度,损害百姓田地庄稼被弹劾免职,太宗写了一封诫子书,李恪学会了自我克制变得更加优秀。以至于李承乾被废黜后,太宗本打算立李恪为太子,只不过被长孙无忌阻止改立李治。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因为房遗爱的无端牵扯,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直到唐中宗复辟才沉冤得雪。
四子李泰,长孙无垢所生嫡次子,史载“宠冠诸王”。是为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一出生被封为宜都王,第二年就封卫王和上柱国,此后荣宠加身直到魏王。李泰“聪敏绝伦”,才华横溢,喜爱文学,是当时的书法家和书画鉴赏家,其主编的《括地志》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对后世影响甚深。
因为唐太宗逾越礼制没有底线的宠爱,使得李泰萌生将嫡亲兄长李承乾拉下马的想法,因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李承乾被废后想当太子,承诺要杀子传弟,唐太宗恍然大悟为保全三个爱子存活,最终立李治为太子。李泰被贬东莱郡王,四年后重新进封为濮王,李治登基后第三年去世,厚葬。
五子李佑,生母阴妃,国仇家恨。出生于高祖李渊登基后五六年,玄武门之变后封楚王,李世民登基后十年封齐王。李佑喜欢游猎,结交奸邪之人,在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被贬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
李佑的性格养成很大程度是来源于外祖家的教导,其外祖父阴世师曾杀害李渊14岁的幼子李智云,李渊入长安后也反杀了阴家祖报仇雪恨,至于李世民为何会纳阴妃我们不得而知。李渊多次责备,李佑的舅舅时常鼓动他招募死士,耳闻目染之下谋反顺理成章。
六子李愔,生母杨妃,是李恪一母同胞的兄弟。性格同兄长南辕北辙,时常无故殴打官员,为非作歹,不知收敛,多次被贬官惩罚。在兄长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时遭到连坐,贬为庶人流放巴州,后封封涪陵王,被贬第四年死在流放地。
七子李恽,生母王氏,不学无术好玩物,劳民伤财。唐高宗年间,被箕州录事参军张君彻诬告谋反,因过于害怕在家中自缢,追封司空,荆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八子李贞,生母燕德妃,擅长骑射,文武双全。在太宗、高宗年间历任地方刺史,封越王,主政能力不俗,同十弟纪王李慎齐名,百姓尊称“纪、越”,不免也有一些过失。武则天登基后,李贞起兵反抗失败自尽,被武则天改姓虺氏(寓意剧毒之蛇),直到唐玄宗时期复爵,重新葬在昭陵,谥号为敬。
九子李治为嫡出第三子,即位唐高宗。贞观二年出生,贞观五年封晋王,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相继被废后为皇太子,曾与太宗才人武媚娘(武则天)暗通款曲。即位三年后从感业寺中接回武媚娘封昭仪,在三年封为皇后,甚至不惜贬谪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随后三四年的时间肱骨之臣元老人物尽皆株连。
李治乾纲独断后,帝后同朝,武则天竭尽全力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后来李治的风眩症日益严重,56岁病逝,令武则天摄政,武则天第三子李显继位。
十子李慎,韦贵妃所生。三岁封申王,八岁封纪王,生性十分好学,擅长文史和夜观星象,与越王李贞齐名,在唐高宗时期备受重用,因为反对武则天掌权,支持越王李贞起兵,下大狱,同样被改姓虺氏,在流放途中过世,后复姓复爵,陪葬昭陵。
十一子李嚣,生母燕德妃,越王李贞同胞兄弟,封江王。从李治李慎的出生年龄推测,李嚣不到3岁便早夭了,死于632年。
十二子李简,生母不详。推测李简2岁封代王后夭折,死于631年5月9日。
十三子李福,生母杨妃,李恪、李愔的同胞兄弟。5岁封为赵王,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十岁出任秦州都督,在高宗即位后治理地方有成,37岁过世,陪葬昭陵,子孙善终。
十四子李明,生母杨妃,李世民的老来子,封曹王。李治登基后令其外放治理地方,而后出继巢王李元吉。后来卷入武则天次子李贤(章怀太子)谋反案中,被降为零陵郡王,流放黔州(重庆彭水一带),两年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被黔州都督谢佑逼迫自杀。
纵观李世民14子,排除早夭以及过继宗亲的,余下九子出彩的就是太子李承乾、汉王李恪、魏王李泰以及越王李贞、纪王李慎,还有最后继位的高宗李治。除八、九、十这几个儿子外,其他几乎都被卷入了谋嫡或者谋反当中了。(巧合的是康熙的八、九、十子最后的下场都挺惨。)
是唐太宗不会教儿子吗?看到那一连串的封王,联想到康熙皇帝对待儿子的控制权衡,轻易不肯放权,作为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待遇可谓是十分丰厚,基本上在出生不久就封王,十来岁就可以去封地,只要足够优秀就不怕没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李唐“家天下”的基础是立太子以长,余者为王。唐太宗想通过世袭封国的方式,安置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以便长久巩固大唐王朝的统治,虽然朝廷重臣们极力反对,依旧不改其衷,最终造成权力不够集中,对于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康熙皇帝正好相反,因为竞争,儿子大多培养得优秀,可是因为对权势的极端控制欲,时常用扶持某个儿子的方式来平衡朝堂势力,恰巧来了一场九龙夺嫡。众多儿子没有死在谋反一道,反而是兄弟相残,也好不到哪儿去。
有个莫名的揣测,假如唐太宗和康熙的儿子交换下处境,也许会是皆大欢喜吧?
其他网友观点
唐太宗李世民有14个儿子,大部分结局都很惨。其中有3个夭折;有8个牵扯进谋反案中,或被贬为庶人或被流放,然后被杀、自杀;还有1个谋太子不成被打压郁郁而终;只有2个算得上是善终(病死):唐高宗李治(56岁去世)和赵王李福(37岁去世)。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和史书的刻意修饰让后世忽略了其父李渊的谋略和格局,其实李渊很多地方比儿子都强,这里不说别的,就说生育能力,李渊在53岁之后还有31个孩子出生,而李世民不到40岁就不再有孩子出生了,所以李世民只有14个儿子,女儿倒是不少,有21个,不过,帝王家虽然很看重子嗣,然而子嗣多了却也不是好事,毕竟皇位只有一个。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弑兄,后又逼父退位自己做了皇帝,若干年后,他的儿子们又会如何呢?
先来说说三个夭折的:楚王李宽、江王李嚣、代王李简。
李宽是李世民的第二子,也是庶长子,生于619年,母亲没有记载,李宽出生的第二年,被过继给了李渊第五子李智云,当初李智云在李渊起兵之时被隋军所抓,被阴世师杀的时候才14岁,但李宽的命也不长,过了几年就夭折了。
李嚣是李世民的第十一子,为燕德妃所生,和越王李贞一母同胞。632年夭折;李简为李世民的第十二子,母亲没有记载,631年夭折。
这三个都是很小就夭折了,还没有体会到帝王家的无情,历来,对这种无情体会最深的一般就是皇帝的嫡子,李世民有三个嫡子:嫡长子李承乾(第一子)、嫡次子李泰(第四子)、嫡三子李治(第九子)。三子为长孙皇后所生,无一例外的都得到了李世民的喜爱,但再喜爱,太子也只能有一位。
626年,李世民继位后,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李承乾聪慧,仁孝,学习能力很强。李承乾20岁之前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储君,然后20岁之后,他开始叛逆起来,而且他向来身体素质不好,又有了足疾,行事难免有些不合规矩,为此,李世民专门挑了十几个素有声望的老臣去东宫辅佐太子、纠正太子的错误。只是这些大臣难免矫枉过正,更激起了太子的逆反心理,行事更加荒唐,还包养男宠,为此李世民很失望,但一直没有废太子的想法,只是李承乾先坐不住了,他很忌惮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泰。李泰聪敏绝伦,在文学、字画、书法上的造诣颇深,是李世民最喜爱的儿子,没有之一。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往往会僭越规制,按照惯例,成年后的李泰应该前往封地居住而不能留在京城,但李世民却只给李泰封地而不让他去上任,李泰得以一直住在京城,李世民甚至还想让李泰住进武德殿,后被劝止,李泰在641年完成《括地志》的编纂,一时间赏赐和规制比肩太子,甚至有些已经超过,这不仅给了李泰一种错觉:他可以谋划得到皇位,而且也招致了太子李承乾的忌惮,他害怕李世民会废嫡立贤,于是想对李泰采取不利的行动,失败后又想效仿李世民发动兵变逼宫,当然再次失败了。
谋反是大罪,按律当斩,然而李世民却不愿意杀了儿子,最后将李承乾贬为庶人,流放黔州,不久,李承乾郁郁而终,消息传来,李世民深感悲痛。
李承乾谋反失败后,李泰趁机对李世民撒娇说:“如果自己做了皇帝,百年后一定杀了儿子把皇位留给弟弟李治。”但最终李世民还是没有立李泰为太子,在李世民看来,倘若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保全,为了保全长孙皇后给他留下的三个儿子,他不得不选择立纯孝心善的李治为太子。为此,李世民狠心将李泰从魏王降为东莱郡王,只是四年后依旧舍不得李泰,让他做了濮王。李世民去世后,李治继位,对李泰确实很优待,只是李泰最终还是郁郁不得志,于652年去世,时年33岁。
李治继位后政治还算清明,但到了660年,才33岁的李治就被家族遗传病折磨,常常影响政务,于是他最信任的武则天开始代他处理政务,后来出现二圣临朝的局面,武则天有了称帝的野心,李治拖拖拉拉病了二十多年,于683年去世,算是得了善终。
另一个得了善终的是李世民的第十三子赵王李福,李福生于634年,母亲是杨贵妃,李福受封赵王后就被过继给了李建成,一生没有什么大起大落,670年去世,时年37岁。
剩下7个都和谋反案有牵连:吴王李恪、楚王李佑、蜀王李愔、郯王李恽、越王李贞、纪王李慎、曹王李明。
最先谋反的是李世民第五子楚王李佑,李佑是阴妃所生,而阴妃是阴世师之女,上文说过,李渊之子李智云被隋朝阴世师所杀,后来李渊又把阴世师杀了,所以李世民和阴妃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李佑被封王后大部分时间只留在京城,和外祖家有联系,在舅舅的劝说下蓄养死士,去封地后又不思进取,多次被李世民斥责,父子失和,终于在643年,李佑举兵谋反,不过月余就被压下,李佑被贬为庶人,赐死。不久之后就是李承乾谋反被发现。吴王李恪则是被长孙无忌陷害,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母亲为隋炀帝杨广之女杨妃,李恪少年时期可能比较聪慧,但成年后却很一般,在地方上执政多有疏漏,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但李治确实比较柔弱,有时候所作所为难免不被李世民认可,于是李世民对着长孙无忌说:
“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长孙无忌自然不会愿意,而李世民也没有说别的,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很多人以此认为李世民中意李恪为太子,其实不过是个玩笑话。从史书上根本看不出李恪有什么才能,但到了653年,房遗爱谋反案发生,长孙无忌却诬陷李恪参与其中,李恪被杀,其子遭流放。李恪的同母弟弟、李世民第六子李愔遭连坐,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659年,长孙无忌获罪,李恪和李愔算是得到平反,但李愔却并没有被放回,而是继续待在巴州,667年去世。
同样被冤枉的还有李世民第七子郯王李恽,674年,50岁左右的李恽被张君彻诬告谋反,李治派人去调查,李恽听说后很害怕,谋反这样的事说不清道不明,一旦沾上很难活命,于是李恽选择自杀。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则是真的反了,683年,李治去世,李显继位两个月不到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从此武则天摄政,大肆诛杀李唐王室,李贞等害怕遭到杀害,于是联合反武,到了688年,诸王相约起兵反武,但真正起兵的只有越王李贞,很快就被镇压下来,李贞畏罪自杀。而和李贞齐名的李慎则受到牵连。李慎是李世民第十子,韦贵妃所生,素有才名,为官也有贤名,李贞起兵之时,曾约李慎一起,李慎并未答应,但李贞兵败后,李慎也被下狱。本该处死,后被免除死罪,689年在流放途中去世。
曹王李明是李世民最后一个儿子,为齐王李元吉之妃杨氏所生,擅长书法,后被过继给李元吉,李明的前半生很平淡,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他在680年和废太子李贤交好,有谋反嫌疑,被贬为郡王,流放到黔州,两年后被逼自杀。
其他网友观点
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除第九子李治继位为唐高宗之外,其余十三个儿子,竟然没有一个得以善终。但李世民的儿子们,大多或有文采,或有武功,都不是平凡之辈,正应了那句老话“虎父无犬子”啊。
三个嫡子,一谋反一继位一郁郁而终虽然长孙皇后死时李世民只有38岁,之后十三年李世民才去世,但李世民终生只有这么一位皇后,所以他的嫡子就只有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三人而已。
李承乾既是嫡子,也是长子,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后立即就封他为皇太子,是礼法上最合适的继承人。但李世民或许是太想为大唐帝国培养一个优秀的接班人了,他对李承乾的教育非常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李承乾在言行、举止、生活、做事等等方面,只要有一丝不足之处,就会被他那帮所谓的“老师”们骂得狗血淋头,而李世民偏偏还要支持这些“老师”。随着李承乾青春叛逆期的到来,他和李世民的分歧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尤其是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承乾失去了唯一可以慰藉他的港湾,开始不断挑战李世民的权威。
李承乾犯的错不少,比如派人刺杀他的老师于志宁,刺杀弟弟李泰,私引突厥群竖入宫,和一名太常乐人搞同性恋……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李承乾感到自己太子之位不稳的时候,企图联合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谋反。不料计划泄露,李承乾被废为庶民,流放黔州。
李世民实在太爱这个儿子了,虽然谋反是不赦的大罪,但李世民还是想方设法保住了李承乾的性命,而将参与谋反的其他人全部杀光,在他的眼里,儿子还是好儿子,只是身边的这帮人教坏了他。然而,郁郁不乐的李承乾最终还是在两年多以后,卒于黔州。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的嫡次子,也是第四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李世民有意将其立为太子,因为李泰实在太讨李世民的喜欢了。李泰自幼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爱读书,书法写得极好,他主编的《括地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地理学著作。
由于太爱李泰,李世民给他的恩宠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太子李承乾,这让李泰觉得自己有可能挤掉李承乾,成为皇位继承人。但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第一时间对李世民表示,如果传位给他,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杀死自己的儿子,再传位给弟弟李治。这让李世民感动的坏了,当场就要表示立李泰为太子,但在褚遂良和长孙无忌的劝谏下,最终还是放弃了。
两人的说辞很暴力,直接告诉李世民,“你要立魏王,那就先杀了晋王李治吧,否则他早晚也得死在魏王手里。”李世民醒悟过来,最终选择了心性仁厚的李治为太子。
为了防止李泰威胁李治,李世民忍痛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四年之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但始终不让李泰在京师长安居留。李治继位后,对李泰也很不错。但李泰想要的却不是这些,心心念念的皇位换成了弟弟在坐,他难免闷闷不乐。和哥哥李承乾一样,在李治登基三年后郁郁而终。
晋王李治是李世民的嫡三子,也是第九子。李治其实并不平庸,这一点从他登基之后大唐帝国蒸蒸日上的发展就可以得到证明。他真正为后人所诟病的,在于他对武则天的放纵。虽然这里面也有针对长孙无忌等旧贵族集团的因素,但毕竟让野心勃勃的武则天掌握了实权,给李家后代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李治在世时,是完全可以压制武则天的,武则天的亲信很多都被李治罢免,他之所以放纵武则天,大概是因为实在太爱这个女人了吧。公元683年底,李治在东都洛阳的贞观殿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在他死后,朝政大权终于完全落入了武则天的手中。
死于谋反的7人,1人造李世民的反,1人造武则天的反,5人被冤杀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并逼迫李渊禅位给他,说白了是造反出身,这一点很好的遗传给了他的儿子们。除去太子李承乾谋反之外,他还有六个儿子也是因造反而死。
李世民的庶子之中,最有名的当属吴王李恪。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两岁就封郡王,李世民登基之后封汉王,后来改为吴王。贞观年间,李恪的风评并不太好,曾因游猎过度、损坏庄稼,被御史柳范弹劾;因跟乳母的儿子赌博被弹劾罢官。但在李世民的谆谆教诲之下,李恪逐渐转变,开始努力工作,很受李世民的喜爱。
《新唐书》记载李世民曾想过让李恪取代李治为太子,但被长孙无忌劝阻。不过这件事也让长孙无忌非常忌惮李恪。李世民死后,李治继位,永徽三年房遗爱谋反案爆发,长孙无忌趁机将李恪牵连进来,导致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临死之前,被冤枉的李恪诅咒长孙无忌家族覆灭,后来果然应验。民间因李恪被冤杀,颇为同情,因此名气很大。
唐太宗第六子李愔,因为是李恪的同母弟,受到牵连,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最后死于流放地。
李世民第五子李祐,从小不受李世民喜爱,在舅舅阴弘智的挑拨下,于贞观十七年起兵造反。李世民让时任兵部尚书李勣去讨伐,结果李勣还没到,李祐的军队就纷纷逃散,部下杜行敏抓住李祐投降了。最终,李祐被押送至长安,贬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
李世民第七子李恽,喜欢享受,高宗在位时被人诬告谋反,惊惧之下自杀。
李世民第八子李贞也是因造反而死。公元684年,武则天废中宗李显,改立睿宗李旦,李家宗室都很害怕武则天要害他们,于是就商量着造反。688年,一切准备停当,李贞和儿子李冲正式起兵造反,但其他诸王犹豫不决,结果李贞很快就被击败,李贞服毒自杀,他的妻子、儿子、儿媳也纷纷自杀。
李世民第十子李慎受李贞牵连,被逮捕下狱,后被流放岭表,又改为巴州,途中去世。
李世民第十四子,就是小儿子李明,是李世民和李元吉的齐王妃所生。高宗时,武则天的二儿子李贤被立为太子,后来以谋反的罪名被废,李明因为和李贤关系好,也受到牵连,被流放黔州。武则天授意黔州都督谢祐希,逼迫李明自杀。
其余四子,全部夭折除去以上10个儿子之外,李世民还有4个儿子,但这四个儿子要么早夭,要么英年早逝,都未得以善终。
李世民第二子李宽,被过继给唐高祖李渊第五子李智云承继香火,早薨。
第十一子李嚣,死于632年;第十二子李简,死于631年。虽然两人出生年月不详,但他俩的哥哥第十子李慎出生于628年,所以两人死时最大不过三四岁,属于早夭。
第十三子李福,被李世民过继给李建成,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他很年轻就病死了,年仅36岁,但这在他的兄弟们之中,已经算结局比较好的了。
综上所述,李世民虽然有14个儿子,但竟然没有一个得以善终,其中因造反而死的就有8人(包括李承乾),不知道这算不算李世民杀兄弑弟的报应。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1021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