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词需要那么多典故吗?
导读:古典诗词中典故的大量运用 ,这一现象的产生自非偶然 ,而是因为用典故和不用典故大不一样 ,也就是说 ,成功地运用典故 ,妙处颇多。首先,古典诗词大多篇幅短小 ,特别是近体诗及词、
网友提问:
写诗词需要那么多典故吗?
优质回答:
古典诗词中典故的大量运用 ,这一现象的产生自非偶然 ,而是因为用典故和不用典故大不一样 ,也就是说 ,成功地运用典故 ,妙处颇多。
首先,古典诗词大多篇幅短小 ,特别是近体诗及词、曲更要受格律的限制而不能任由作者随意挥洒 , 而要在有限的字句短小的篇幅中尽可能地表现丰富的情感与深厚的内容 ,恰当地运用典故便自然而然地成为诗家共同采用的一大手段。
即如舒芜先生所言:“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 ,用典的产生 ,是由于文学语言特别是诗词语言有力求精粹的必要 ,有以尽量少的语言来表达尽量多的意义和情感 ,来引起尽量丰富的审美联想的必要。而历史文化的积累 ,形成众多众所熟知的譬喻、成语、名言、名人、事件、故事⋯⋯又使上述必要的实现 ,通过用典而成为可能 ,它的产生是必然的。”即是说 ,恰当地成功地用典 ,可以收到以少胜多、以约括博、深化内涵、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这是因为 ,恰当地用典 ,不论是正用或反用 ,明用或暗用 ,均可以借彼喻此 ,借古喻今 ,借他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 ,以少少许而胜多多许。既如此 ,诗人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
例如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篇《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此词的下片一连运用了三个典故:
其一为“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 ,季鹰归未 ?”典出《晋书 ·张翰传 》,亦见《世说新语 ·识鉴 》:“张季鹰 (按 :张翰 ,字季鹰 )辟齐王东曹掾 ,在洛 ,见秋风起 ,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 ,曰:‘人生贵得适志尔 ,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 ?’遂命驾便归。俄尔齐王败 ,时人皆谓为见机。”作家用“休说 ”一词领起此句 ,表示自己鄙视这种做法。
其二为“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事见《三国志 ·陈登传 》:“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 ,表与备共论天下人 ⋯⋯汜曰 : ”昔遭乱过下邳 ,见元龙 (按 :陈登 ,字元龙 ) ,元龙无主客之意 ,久不相与语 ,自上大床卧 ,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 ,今天下大乱 ,帝王失所 ,望君忧国忘家 ,有救世之意 ,而君求田问舍 ,言无所采 ,是元龙所讳也 ,何缘当与君语 ? 如小人 ,欲卧百尺楼上 ,卧君于地 ,何但上下床之间耶 ?’表大笑。” ,辛词用此事典 ,亦表明自己赞赏刘备有“忧国忘家 ”的“救世之意 ”,以及对许汜只知“求田问舍 ”购置产业的否定。
其三为“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典出《世说新语 ·言语 》:“桓公 (按 :即桓温 )北征 ,经金城 ,见前为瑯邪时种柳 ,皆已十围 ,慨然曰:‘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 ’攀枝执条 ,泫然流泪。”辛词用此典,乃是慨叹自己岁月蹉跎,壮志难酬。这三个典故均为事典。这些典故的运用 ,更为有力地衬托出作家“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 ”的满腔悲愤之情 ,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其次 ,恰当地成功地运用典故 ,不仅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更能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因为典故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所积淀下来的一个个生动优美的历史故实、神话传说或一篇篇隽永精粹的诗文浓缩成为一个个词语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正如范宁先生所说 :“一般来说 ,诗文中的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炼、微婉和联想翩翩的作用。”例如辛弃疾词作《满江红 》(山居即事 )有云:“细读《离骚 》还痛饮 ,饱看修竹何妨肉。”如众所知 ,《离骚 》是战国后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名篇 ,从中不难窥见屈原火热的爱国之心及其高洁的人品高尚的情操 ,辛词的第一句即是用此名人名事名篇之典。
而第二句之典 ,其出处之一可见《世说新语 ·任诞篇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 ,便令种竹。或问 :‘暂住何烦尔 ?’王啸咏良久 ,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其出处之二可见苏轼《绿筠轩 》诗 :“可使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当然还可说有其它出处 ,然而我们仅只联系屈原、苏轼和辛弃疾的生平遭遇 ,再联系典故的原来意义 ,便可感到辛词的这两句诗含义之丰富 ,意境之苍凉 ,又岂能不产生内心的共鸣 ?
再如清代诗人袁枚的诗章《马嵬驿 》: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短短四句诗,竟融入了牛郎织女远隔银河难以团聚的神话传说,融入了唐人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 》等作品的诗意文意,融入了杜甫《石壕吏 》的诗意,可谓含义丰厚 ,以少胜多,构思奇特,见解新颖,故而深深地打动读者,使之过目不忘。这亦可说是成功运用典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 ,典故的大量运用是中华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现象,成功地运用典故,确能使作品增光添彩 , 魅力顿生。因而古典诗词中典故的运用值得我们认真地玩味鉴赏 ,认真地分析研究 ,并能够正确地借鉴承继。
当然 ,这并不是说 ,凡提笔赋诗为文就非要用典故不可,用得越多越好;恰恰应当注意的是,该不该用典,怎样用典,必须视作品的体裁、内容、主题、情调乃至读者对象而定;同时用典也不宜过多,亦应避免滥用生僻的典故,否则反而会喧宾夺主,使人如入五里雾中而不得要领 ,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其他网友观点
答写诗不需那么多典故,只是在适当的情况下。而那文人动不动就用典故般岀来照抄一套,显的他,她就有高深的学问。而写诗时际上,是为了人们看清事物本身,和对国家的爱,和美好生活的一种赞美,和活跃心中的大海波阑。
其他网友观点
好帖。长知识了。谢谢老街。[作揖][作揖]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26996.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