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堪称抗日电影的经典,为什么现在抗日影视剧难以超越了呢?

导读: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堪称抗日电影的经典,为什么现在抗日影视剧难以超越了呢?只说这部电影当中的一个细节,毫不夸张的说,这个细节在任何一部抗日题材电影中都没有出现过!

  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堪称抗日电影的经典,为什么现在抗日影视剧难以超越了呢?只说这部电影当中的一个细节,毫不夸张的说,这个细节在任何一部抗日题材电影中都没有出现过!

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庄内的国民党守军利用城墙作为制高点,拼死用火力阻击日军。但在敌我火力力量对比悬殊的局面下,台儿庄的城墙很快就出现了一个缺口,甚至出现了即将倒塌的趋势。

趁此机会,少量日军和日军坦克冲到了这处城墙下的死角,准备设法将整个城墙炸开。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守军士兵腰缠手榴弹,其怒吼一声,立刻拉响身上的手榴弹导火索,并从城墙跳了下去,他以同归于尽的方式,企图炸死死角位置的日军和坦克。

可就在这个时候,颇让观众感到意外的画面出现了:伴随着一阵剧烈的爆炸,这处城墙却在手榴弹的爆炸下发生了坍塌,日军一直想炸开的缺口,竟然依靠这个士兵的帮倒忙而得以实现。

当然,我们也不能责怪什么,在最紧急的一刻,他用一个军人的血性实现了自己的忠诚。只是缺乏战斗经验的他并不知道,他的这种自杀式攻击完全是杀敌1000自损800,因为他落地的位置恰好是这处城墙的墙角下,这是杀伤日军的位置,但也是爆破城墙的位置。

随着这处城墙的倒塌,城外的日军开始蜂拥冲向这处缺口,就在这时,两名手持大刀的国军士兵冲了出来,他们站在缺口处拦住了冲在最前面的两名日军。按照我们以往观看其他影视作品所保留的印象,接下来自然会展开一番肉搏战,相信这两名手持大刀的守军士兵一定会持刀痛杀,将冲上来的日本兵砍的人仰马翻。毕竟两个对两个,在这种拼刺中,双方谁也没有人数上的优势。

可接下来的画面再一次让我们大跌眼镜,这两人刚与对面交手,就直接被对手的刺刀秒杀,这与我们在传统电影中看到的肉博战完全不一样,而这股日军也随后冲进台儿庄。

很快,庄内的守军就与这股日军展开了集体肉搏战,而这段画面,又让我们第三次感到大跌眼镜,相信很多观众当年在看到这段情节的时候,心中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画面里阵亡的怎么都是我们的人?

在这个画面中,两个国军士兵正在与两个日军徒手搏斗,一个人在搏斗中明显已经失去平衡,而另一个人干脆被日本兵抡在了半空中。不用多说,这两个人接下来的结局一定很惨。

一个国军士兵背靠在一棵树上,正在与日军展开刺刀肉搏。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个士兵的选择相当正确,他用大树挡住了自己的后背,自然也避免了背后可能遭到了偷袭。可以说,这应该是一个有经验的士兵,可就是这么一个有经验的军人,直接就让一个日本兵用刺刀干掉了!

而接下来,一个让很多老观众熟悉、也让他们在当年气的直拍桌子的画面出现了:一个国军士兵与日军拼刺刀,第一个回合就直接被秒杀。

接着,第二个士兵冲了上去,向躲在柱子后面的这个日军刺去,结果一刀刺空不说,他反而被这个日军从柱子的另一个方向反手一刀,自己反倒被日军刺死。

第二个士兵倒下之后,又有第三个士兵轮着大刀向这个日军冲去,结果没到三个回合,这个手持大刀的士兵也被这个日军用刺刀刺死。

也就是说,这个日本兵竟然在不到半分钟的时间里,就用刺刀干掉了三个人。

相信当年的很多观众在看到这段情节时,都忍不住说出来一句话:这些被杀的人怎么这么窝囊?拼来拼去,怎么都是自己人被杀?

但无情的历史会告诉你,在当年真实的台儿庄战役中,现场就是这样的画面!

整个台儿庄战役,日军死伤一万多人,国民党守军的伤亡一直是个谜,但从各方面的资料推断,他们的实际伤亡数字有可能在4到5万之间。也就是说,4到5个人才能杀伤一个日军。

而在战役中,我方曾经缴获过日军一份电文,电报上强调在某一次战斗中,日军以阵亡66人为代价,杀死国军守军250多人,双方死亡比在1比4之间,显然日军占尽了便宜。可在这份电文的末尾,日军却对这场战斗的表现相当不满。

也就是说,他们竟然认为这场战斗是他们吃亏了,因为66个人换250多个人,这样的交换完全不划算!

当然,日本人这样的看法也可以理解,因为在抗日战争中,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战争的前期,日军的参战部队都是标准的职业军人。而国民党军队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临时拉来的壮丁,几个临时披上军装的老百姓去换一个日本兵的命,这样的交换比,日军高层当然是无比心疼!

而这也解释了电影当中的拼刺刀战斗,我们的伤亡为何如此之大,因为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战术技能,别说是打仗和拼刺,就连怎么打架他们也不会。但他们能用几条人命去换一个日军,拼的就是自己作为中华儿女的血性!

正因为如此,《血战台儿庄》当年能在海内外获得如此轰动,其真正的灵魂并不是宣传对岸抗战,而是真正反映了战争的真实性!

可看看现在的神剧,裤裆藏雷、包子雷、800里外杀日军、手撕鬼子......就这些烂剧是怎么过审的?

  来自优质历史领域网友“朝文社老张”对1986年的《血战台儿庄》堪称抗日电影的经典,为什么现在抗日影视剧难以超越了呢?的观点:

  答:上世纪八十年代,身在山东老家的原国民党九十三军军长李仙洲家中,迎来了几位不速之客。对方是一部电影的编导团队,计划拍摄一部抗战电影,想请他这位亲历抗战的老军人提供些史料佐证。一开始李仙洲还比较抵触,以为这又是一部“打国民党”的电影,但等来访者说完故事梗概后,李仙洲却立刻来了精神,随后与他们兴致勃勃谈了三个小时。送别的时候,90岁高龄的李仙洲一直把他们送到门口,并郑重敬了一个军礼……

  1985年夏,回国探亲的李宗仁之子李幼邻,得知这部曾向李仙洲、郑洞国等国民党老军人采访取材的抗战电影已经杀青。刚下飞机的他,就急不可耐地向有关部门要求“看样片”。虽然当时影片刚刚完成拍摄,配乐音效都还没跟上,但看完了“粗糙版”样片后,李幼邻却当场泪流满面……

  这部令李仙洲敬礼,李宗仁之子落泪的电影,就是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杨光远与翟俊杰联袂导演的抗战电影《血战台儿庄》。

  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上,《血战台儿庄》堪称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抗战历史上著名的“台儿庄会战”为素材,讲述了中国军队在台儿庄血战日寇的热血往事。作为一部展现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的战争电影,《血战台儿庄》上映后就引发轰动效应,李仙洲等国民党老将军在得知广西电影制片厂在拍摄该片后,都连呼“我还真转不过这个弯来”。在全国各地的影院里,甚至还出现了观众看完后不肯离场,自发向烈士致敬的景象。

  经济学家勾红洋估算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电影票价只有3毛钱的年代里,电影《血战台儿庄》仅在1986年这一年,就收获了2.7亿票房,“创造了一个难以逾越的记录”。在当时的中国各大电影奖项里,他也陆续拿下了“金鸡奖”“百花奖”等重要奖项。1986年六月,《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上映,在排片被刻意压制的情况下,影片依然在十四天内,票房突破一百七十万港币,稳居当时香港票房前三位。

  而当时的香港《文汇报》,更用一句话概括了《血战台儿庄》的轰动效果:“其气势,其惨烈,其震撼,果名不虚传”。看过这个评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宗仁的儿子看过影片后,会有如此激动的反应。

  甚至不夸张的说,从《血战台儿庄》诞生至今的近四十年里,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票房反响,再也没有一部抗战电影,能达到《血战台儿庄》曾有的高度。这又是为什么呢?

  抛去“导演思路”“表演风格”“剧情特点”“年代背景”等角度,《血战台儿庄》的成功,却还有两个无比重要的原因,首先一个,就是对待历史,极其严肃的态度。

  《血战台儿庄》的故事剧本,最早是由田军利和费林军两位当时的青年作者完成,并在1983年发表在《八一电影》杂志上,二人在最初创作时,就查阅了大量史料。而在广西电影制片厂以3000元价格买下拍摄版权后,剧本经历了十七次修改。不但采访了李仙洲等亲历者,更从亲历台儿庄战役的荷兰电影纪录片大师伊文思那里,要来了珍贵的纪录片资料。从人物、剧情到点滴细节,都力图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比如影片里那“人梯渡桥”“运河血战”等震撼镜头,那敢死队“咱命都没了,要钱干什么”的豪言,扔掉大洋后浴血冲锋的场景,全部来自于当时新闻纪录片和亲历者口述的真实历史,让影院里多少观众泪如雨下。

  剧本如此,人物塑造更如此,《血战台儿庄》当时给观众的一大震撼,就是客观呈现了抗战时代诸多国民党高层人物,甚至许多人物的“脸谱化形象”也因此被打破。影片里的蒋介石,不再是诸多“大片”里昏聩冷酷的模样,相反其枪毙韩复渠时的决绝,悼念王铭章师长时的慷慨陈词,对嫡系汤恩伯“奋勉图功”的督促,无不让观众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

  而作为影片主人公,亦是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的李宗仁,更在影片里得到了客观呈现,从大战中的运筹帷幄,到掩蔽所里“扔骰子问胜负”的桥段,甚至他与蒋介石之间几场短暂且意味深长的对手戏,无不是那段历史的真实还原。饰演李宗仁的话剧演员邵宏来,当时是第一次拍电影,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曾走访了李宗仁的多位故旧。影片上映后,一位李宗仁生前的秘书惊呼“德公(李宗仁)还魂了”。李宗仁之子李幼邻见到邵宏来时,第一句话也是“太像我爸了”。

  单这样的“真实感”,就是今天多少抗战剧的标杆。

  更堪称标杆的,是《血战台儿庄》极度认真的艺术精神。在总投资只有240万人民币的情况下,《血战台儿庄》最难的,就是战争场面的拍摄。作为一部还原“台儿庄大捷”的影片,整个电影里没有一处“神剧套路”的情节,国民党不同派系军队的服装、头盔、枪械装备,都是严格还原。战斗场面更力求真实,严格还原真实的正面战场。

  就以影片里多次“白刃战”场面为例,参加拍摄的多是来自部队的优秀战士,甚至很多战士都是部队的骨干。他们卓越的战斗素质,令每一场“拼刺刀”桥段,都充满着真实的现场感。在最后“血肉长城”的重头戏里,担任群演的七百多名战士,在血水、城墙、工事上筑起沉默的“血肉长城”,几乎“一动不动几个小时”。以导演的回忆说:“这场戏拍完后,全剧组都哭了”。

  这样的敬业精神,这样的艺术态度,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而在中国电影史上,这部《血战台儿庄》留下的震撼,不止有成功的票房,更有海峡对岸的反响。《血战台儿庄》在香港引起轰动后,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也要来了电影拷贝,组织国民党中常委观看,就连宋美龄本人也“连看了两遍”。也正是在同一年,台湾地区首次开放在台人员回大陆探亲。一位当时中央统战部的领导评价说:“(《血战台儿庄》)抵我们做好多年统战工作。”

  当时台湾著名演员胡锦,看过电影后的一番话,或许更代表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愿:“真希望国家能早日统一,大陆和台湾的朋友能在一起携手拍戏,这一天不远了吧”。确实,一部爱国主义经典电影激发的,正是这挡不住的,炎黄子孙共同的心声。

  

作者:张嵚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218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