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闺女(“黄花”闺女)
导读:“黄花”闺女称谓在我国十分盛行,人们为什么管那些没出嫁的少女(确切讲处女)称为“黄花”闺女 呢?还得从我们的传统文化说起。 “闺女”一词,源于古代的封建思想传统。
“黄花”闺女称谓在我国十分盛行,人们为什么管那些没出嫁的少女(确切讲处女)称为“黄花”闺女 呢?还得从我们的传统文化说起。
“闺女”一词,源于古代的封建思想传统。那时, 不像现在社会讲究男女平等。在封建社会,女子地位低下,不能像男子那样去外面打拼,须遵从三从四德思想,特别是富家女儿,更是如此,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闺”字,本意是内门,旧时指女子居住的内室,因此,古代人称女孩子为“闺女”。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讲少女时期的杨玉环为:“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而用“黄花闺女”来称呼未婚少女,有三个版本。
版本一:源自于南北朝前在古代,未婚少女在梳妆打扮时,有“贴黄花”一说。就是少女们根据自己的喜好,用黄颜色颜料在额上或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
《木兰辞》中木兰回到阔别多年的家里,进门后首要事情就是:“推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来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回归女儿身,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
版本二:梅花落公主额上,成梅花妆算来历史悠久。源自于宋代李昉等编修的《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大意是: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一天,她在宫里游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小憩,微风吹过,腊梅花随风而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
额头有腊梅花痕的寿阳公主,更加娇艳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皇后见了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三天后才洗掉。
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几片腊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就像如今的化妆。宫女们见了也跟着仿效,时人称之“梅花妆”。
后来,“梅花妆”之后进一步流传到了民间,那些官宦大户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们,更是争相仿效。
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
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版本三: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这个说法相对简单,主要是取意。"黄花"在古代时代指菊花,而菊花是“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坚强斗士,不惧严寒,绽放于霜雪之时,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品性的高洁,所以,就有人把"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黄花闺女"一词。
用菊花比喻少女,一方面表示少女还没有结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品性贞洁。后来,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久而久之,"黄花闺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了。
现在,父母长辈们对于女儿的称呼有很多,温馨点儿的称“小棉袄”,宝贝些的叫“掌上明珠”,文雅些的为“小女”,而最受人们喜欢的称谓,还是流传千年下来的“闺女”爱听亲切。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685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