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1644)

导读:第一节 风雨飘摇  说起大明王朝1644年,这一年注定是明朝历史上,最为凄惨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作为汉族所统治的中国封建王朝——明朝,宣告了它历史性的结束。公元1644年,

  第一节 风雨飘摇

  说起大明王朝1644年,这一年注定是明朝历史上,最为凄惨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作为汉族所统治的中国封建王朝——明朝,宣告了它历史性的结束。公元1644年,说是明朝的一年,其实上天给予明王朝的,仅仅是4个月的存亡时间,因为在1644年4月25日的那天,崇祯皇帝上了景山找到了一颗歪脖树上吊自杀,以身殉国了。堂堂一位大明天子,一直以来都是勤政节约、励精图治,希望大明王朝能够有中兴之日,可惜的是以崇祯帝的一句“大明王朝,奈何亡于朕手”而宣告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历史上关于讲述明王朝的历史著作,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而我看完《明史》后,给予我最大感叹,就是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对此,我想借用中国最普通的语言,将大明王朝1644年所发生的一切,原原本本分享给喜欢听历史故事的人。说起1644年,那就不得不回到万历年间。公元1563年,年幼的朱翊(yì)钧出生,1568年,5岁的朱翊(yì)钧被立为皇太子,1572年10岁的朱翊(yì)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也是明朝“罢工”时间最长的皇帝,比他的爷爷嘉靖皇帝还牛。为啥要说他是“罢工”时间最长的皇帝呢?因为一个皇帝能够三十余年不上朝,也能处理国家的军机大事,换句话说这也是他的一种本事。除了明朝“万历三大征”即: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明朝名将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李如松与副将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贵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民族的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

  但是同样也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的萨尔浒大战,明朝军队人数20万,号称“四十七万大军”,势必要踏平后金的叶赫那拉部。而后金呢,他们以6万人数的兵力,以少胜多,大败明朝“四十七万大军”的四路进攻,迫使明朝对后金的态度,变为转攻为守。

  说起萨尔浒大战这一年,讲了讲明朝“万历的三大征”,这三场战役,虽然以明朝的胜利而告终,但自古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这三场战役,消耗了明朝不小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说到这里,我们大家或许会疑惑,为啥原先后金这支不敢造次的部队,为何偏偏选择在万历四十七年,攻打明朝辽东地区的清河和抚顺呢?

  我的答案是,第一明朝的三大征,消耗了明军的综合实力。第二明朝在辽东地区驻守的名将李如松已亡故,使得后金军队的首领努尔哈赤没了后顾之忧,为啥?若是李如松或李如松之父李成梁在的话,后金的努尔哈赤是万万不敢起义的,因为李成梁在辽东地区,几乎将敢于反抗明朝的有生力量都全部消灭殆尽。自明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明朝三大营:【三千营以大多以骑兵为主】、【五军营大多以步兵为主】、】【神机营以火铳、火炮为主】全部毁灭)以来,明朝的君主都以强兵干将出入辽东,荡平了像鞑靼、瓦剌这样敢于挑衅明王朝的少数民族,加之这些少数民族还要加以内斗,自然而然它们就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落寞下去。说到这,大家或许会问了,为什么李成梁父子,不消灭后金蓄势待发的努尔哈赤呢?

  我的答案是,努尔哈赤知道李成梁父子的军事实力,加之李成梁父子的部队,是当时明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辽东铁骑(它们的实力,仅次于袁崇焕的关宁铁骑),这使得努尔哈赤的后金不敢有任何的轻举妄动。努尔哈赤在辽东地区不仅不造次,相反他们还经常给李成梁“进贡”,金钱牛羊逢年过节,也得给李成梁表示一番。这样一来,李成梁父子渐渐放松了对努尔哈赤崛起的警惕,使得这对父子相继去世后,努尔哈赤才以明朝官吏杀其父等“七大恨”的名义,对明朝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抚顺和清河,实施进攻和掠夺。(当然我也得说明,努尔哈赤是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后,才集聚实力去与明军对抗的)。

  其实当时努尔哈赤,对明朝只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说实在的,他只是想抢了东西就走,却并没有真正打算要走明朝统治的辽东地区,攻城略地。但是努尔哈赤率领后金部队,抢掠明朝的清河和抚顺两座城池后,整个明王朝举朝震惊,万历这个三十年来不上朝的皇帝,更是在紫禁城内气的发怒。大家可以试想,一个小小的游牧民族,竟然敢于我堂堂大明王朝作对!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没说的,必须打。万历皇帝随即就让内阁,起草征讨檄文,召集全国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组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去消灭后金。经过内阁商议,皇帝决定派兵部左侍郎杨镐( hào )为辽东经略(辽东军区总司令),主持辽东防务。并于同年决定出兵辽东47万大军一举荡平后金。

  由于当时明朝已经经过“三大征”后缺兵缺饷,不能立即行动,遂大明朝廷加派饷银200万两,并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增援辽东,又通知朝鲜与叶赫部出兵策应。经过半年多的准备,于是由杨镐坐镇沈阳,兵分四路围剿后金。其中总兵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经三岔儿堡(在今辽宁铁岭东南),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人的主力部队担任主攻,由沈阳出抚顺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由南面进攻;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经吉林浑江北上,由东面进攻。

  这一年出兵打仗,正值我们中国汉族人民最想过得“春节。”从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五,明朝的四路大军在辽东地区天寒地冻,加之粮饷未备,士卒逃亡,将帅之间互相掣肘。被努尔哈赤看到并抓住了战机,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不管你是几路来,反正我就一路去)

  由于努尔哈赤的八旗骑兵,英勇善战且机动性强,打一枪就换个地方,让明朝你这四路进攻的大军根本找不到“北”。天寒地冻,且地势不熟,加之明军思乡过年等等因素,天时地利人和,明朝大军这边均不占有。

  萨尔浒之战,初一破西路的杜松军(遭遇内外夹击战败),初二破北路的马林军(遭遇突袭战败),初三后金军做调整,初四灭东路的刘綎军(遭遇清军伪装的杜松军,引诱至后金的包围圈中战败),初五南路的李如柏军,接到杨镐撤军令后,便赶紧撤军。后金军在南路明军回撤的路上,摇旗呐喊,吓得南路明军相互踩踏而死者不少。(明军:兵分四路,分进合击),(后金: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后金军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灭明军约5万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此战役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此战明朝文官武将死了近三百多人役,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明亡清兴史上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争,也是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后金军的胜利,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而明军自遭此惨败,开始陷入被动,到天启年间,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明朝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局势万分危急。明朝方面自此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转为进攻。明朝最后失去大部份辽东领土,山海关以外仅有的城池有锦州、宁远、杏山、塔山等地。

  后金看见明朝在辽东战场上,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既然不经打,那么不如一打到底。于是,努尔哈赤带领着他的四大贝勒与八旗军队,以势如破竹之势,对明朝辽东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对此,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明朝对辽东局势就束手无策了?难道大明王朝就没有可用的军事人才吗?非也。自古乱世,就是英雄辈出之时。如三国或隋唐。而今现在大明朝堂上,对后金发起的猛烈进攻,明廷里的群臣竟然拿不出个对策来,这可让万历皇帝恼了火。自名相张居正去世以后,万历把张居正苦心经营的国家格局彻底打破。自他登基以来,还没有受到这么大的耻辱。万历皇帝本想着还要与努尔哈赤一决雌雄,谁知还没到决战时刻,万历皇帝便与世长辞。

  继位的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因吃了红丸(春药),便又与世长辞。他一去世,就有了木匠皇帝朱由校做了天启皇帝。每当谈及天启,大家就会想到大宦官魏忠贤。魏忠贤当年与天启的乳母客氏相互勾结,狼狈为奸把朝廷内外弄的乌烟瘴气。大批以左光斗、杨涟为首的东林党人(读书考起公务员的门派),遭受迫害和打击。魏忠贤不愧为“九千岁”,他的徒子徒孙也大多都是身居要职,如兵部尚书崔呈锈、东厂提督许显纯等等。每次有关东林党,弹劾魏忠贤的奏折,递到魏忠贤的手里时,他就会专挑天启皇帝干木匠活做的高兴时,前去禀报。这个人知道,利用天启干木匠活正起劲的时候,一会又报辽东又被后金打了、一会儿又报流寇要占据山林,起兵反明了…报完这些,魏忠贤才报弹劾自己的奏折。而天启皇帝呢,他光听前面的就听够了,他哪还想听后面的啊。于是,天启皇帝下发特旨,往后就让掌印太监魏忠贤全权处理明朝的国家大事了。

  朝廷上所发生的一切,都被幕后的一个人看在眼里,他就是信王朱由检,也就是日后的崇祯皇帝。而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中的一座堡垒,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第二节 重整朝刚

  自天启七年,木匠皇帝朱由校意外落水后,他也就去了西天,去看望自己的父亲朱常洛了。由于木匠皇帝朱由校没有子嗣(这也是拜魏忠贤和客氏所赐),正所谓兄终弟及,信王朱由检便继承了王位,改元崇祯。崇祯帝果然精明,他一上台就大扶东林党人,还乘势打击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魏忠贤最后在去往南京守灵的路上,被崇祯帝所派来的锦衣卫给暗杀了。他的徒子徒孙罢官的罢官、充军的充军、砍头的砍头。说实话,魏忠贤对于大明王朝来说有功也有过,但崇祯只看到了他的奸,而未看到他的功,更没有想明白明熹宗朱由校,在临死前为什么要叮嘱他,魏忠贤可用(魏忠贤虽奸,但是却是倚仗于明朝的“二把手”,虽然是奸臣当道,但他绝不希望明朝灭亡,试想一下明朝若亡了,他还如何当道呢?)。

  于德而言,魏忠贤自然是大大的奸臣,他大权独揽而党同伐异,陷害忠良(杀杨涟),贪赃枉法的事都没少干。于国而言,魏忠贤算是敬忠职守,至少在他掌权的时间里,关外局势一片向好。(其中熊廷弼就是魏忠贤启用的)。于民而言,魏忠贤恢复了以前被东林党人废除的商税、矿税、手工业税、海税等等,而这些税收,都是官僚地主的来钱门路,客观上讲是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据调查,在全国税收一路增加的情况下,农业税所占的比重,从95%降到了66%。由于手工业以及矿业的飞速发展,到了万历末期至天启初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例如利玛窦(意大利的传教士,也是明朝中后期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就觐见过万历皇帝,开始学习西方的文化。

  魏忠贤掌政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是魏忠贤的功德,也是他有功于明朝不可磨灭的一笔。魏忠贤会来钱,国库相对就不会那么紧张,在这个时期,虽然军饷依旧紧张,偶尔还会短少,但至少还能保证供应。哪像后来的崇祯年间,军饷拖个三五个月也是常有的事,军队动不动就闹兵变。可以说,明朝亡国就是亡于没钱。

  崇祯皇帝一上台,就把魏忠贤所定的朝廷条令和制度全部废除,其中有一项就是上面我所讲的一项,该项目(矿税)本可为大明王朝争取必要的税收(保守算每年也是三百万两白银),这些钱甚至是以后可以充当大明王朝出兵剿灭农民军的军饷,可惜崇祯帝不察,他只管把魏阉一伙所定的制度一律废除。

  据野史记载,魏忠贤再死之前,曾经对暗杀他的锦衣卫说过,“你以为大权在握,我就有那么的快乐吗?错啦,你瞧瞧你们的先帝——木匠皇帝朱由校,是老子在为他批改奏折遮风挡雨,外面所有的乱象,是他不能看见的,也是他不想看见的,他只关心把他自己的木匠活做好就好了,而从来就没有为大明江山的社稷考虑…”

  魏忠贤说此话,我也表示能够理解,想想吧,魏忠贤掌权时,正是明朝外患最为严重的日子。外有皇太极的清军在辽东势如破竹的攻打,内虽暂无农民起义军作乱,但明朝的弊病已经积累太深,不可痊愈。朱元璋所建立的大明江山社稷,到了现在这个时候真可谓是岌岌可危。

  在杀魏忠贤的条款内,有这么一条,说魏忠贤庇护皮岛守将毛文龙。说到这,大家肯定想了解毛文龙到底是何许人也。毛文龙原先是明朝军营中的一名校尉,由于此人胆识过人,且胸有谋略,在萨尔浒之战后,他就逗留在辽东一带,辽东失陷后,他从海路逃回,乘守备空虚杀死后金镇江的守将,自己招募兵勇为他效力,并向辽东巡抚王化贞做了报告,当时朝廷里掌权的人正赏识王化贞,于是天启皇帝授职毛文龙为总兵官,逐渐加升到左都督,挂起将军印,赐尚方宝剑,像内地一样,在皮岛(挨着朝鲜的一座小岛)上设立军镇。

  如果毛文龙不被杀,或许后金还不敢过于在辽东地区猖獗,因为毛文龙所驻守的皮岛,与后金的大本营相隔太近,双方都是朝发夕至。毛文龙的水军攻打后金的水军,如同让关宁铁骑与杂牌军打仗,不用太大的劲力,就会将杂牌军打得屁滚尿流。由于毛文龙驻守皮岛,牵制后金军,这才让皇太极的后金军队,不敢大举南下图谋中原。

  崇祯帝上台,当属辽东局势最让他头疼。正当他在朝堂上寻觅军事人才时,兵部主事袁崇焕毛遂自荐,自称予我兵马钱粮,他前去后,五年内亦可平辽。这让崇祯看到了平辽胜利的曙光。崇祯当即在朝堂上,提拔袁崇焕为正五品山海关监军。袁崇焕再去辽东之时,曾与前任兵部尚书孙承宗相谈平辽之策,并且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军事重镇—宁远。此次安排,为随后袁崇焕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功勋卓著的战役奠定了基础。当时袁崇焕接替熊廷弼后,手下大将有祖大寿、吴三桂、满贵、赵率教等等,他们个个都是能征善战之将。而且他们手上的部队,都是让后金和农民军闻风丧胆的“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顾名思义就是山海关与宁远城之间,协调攻防的精锐骑兵(以辽宁人居多),他们身骑战马、手握长枪、横背弓弩、短刀在行。这些都是他们的标配,其次是他们身上还配备了新型武器——三眼火铳(三眼火铳,相当于最原始的火药手枪),瞄着对方打一枪,即使不死那也是重伤。关宁铁骑是明后期宁锦防线上的长龙,唯有能征善战之将,方能统领这些辽东战线上的“虎狼之师”。

  可是在牛的虎狼之师,也是人啊,也需要发工资和吃饱饭啊,而时间到了明末,军队高层贪腐日益严重,且明朝财政支出亦是困难。根据《清史稿》记载,当年明末财政收入是二百七万两白银,仅供边防军旅就需三百万两白银。这简直是入不敷出啊。朝廷发不出银子,驻守辽东的袁崇焕只得自己想办法。于是袁崇焕的眼光,便放在了驻守皮岛的毛文龙(有钱以外,还不听袁崇焕军令)身上。

  就往毛文龙身上一看,浑身都是钱啊。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毛文龙每次偷袭后金,搞得后金不堪忍受。况且毛文龙水军的机动性也很强,打完了就抢,抢完了就跑,只要跑进水里,八旗骑兵那就只有望洋兴叹的份。毛文龙在皮岛自设军镇,且朝鲜的官船和货船,每次过境都得给毛文龙“过路费”,方能平安过境,所以在袁崇焕眼中,毛文龙就是一块“肥肉”。

  没说的,得不到工资就只有抢了。于是袁崇焕就以阅兵为名,乘船到达双岛,毛文龙前来会面,袁崇焕就在营帐内,宣读了毛文龙的拜魏忠贤为父、欺君矫诏、贪图军饷等等“十二条大罪”,取下崇祯所赐的“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并从毛文龙处,收获白银500万两,黄金20万两,丝绸珍玩不计其数。

  回到官署以后,袁崇焕把斩杀毛文龙一事上书报告崇祯皇帝,末尾说:“毛文龙作为大将,不是我可以擅自诛杀的,所以我谨席待罪。”当时是崇祯二年(1624)五月。崇祯突然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但想到毛文龙既已死去,当时辽东军事上又得依靠着袁崇焕,所以崇祯帝就以赞扬的态度下诏书褒奖他。不久又传旨公开毛文龙的罪行,用以稳定袁崇焕和其部队的心。袁崇焕虽然斩了毛文龙,给自己部队发了工资,但从此后金进攻辽东地区,在无后顾之忧了。(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却忽略了,他的手下尚可喜、耿仲明,这二位也就是康熙王朝中三藩中的两藩,他们杀死了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后,便投靠了清朝。)

  纵观崇祯前三年,崇祯帝能够不动声色地一举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还给了官员们一片静地,而他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在当时崇祯朝里的青年官员,把他看成了一代贤明的君主。这也让杨嗣昌、洪承畴、吴三桂等更多的人,愿意为崇祯统一明朝的版图而出力。

  第三节 回天乏术

  崇祯帝勤奋处理朝政,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地干,而明朝最终还是亡国了,这是许多读历史故事的人,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试问,有谁不想成功,有谁想失败。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明朝最为勤政的年轻皇帝,通过史料上记载,崇祯帝对大明王朝的努力,不亚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努力。所以读《明史》也让我明白了,这个世界不是你想努力,成功就会让你轻而易举地得到。正如我考教师一样,不是你挑灯夜战就能金榜题名的。同样在崇祯帝身上,就不会因为你是勤政节俭的好皇帝,就可以拖延住历史的脚步的,崇祯帝让我对考试的生活,有了新的感知和体验。

  有点历史常识的朋友都会知道,崇祯帝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误杀了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的,杀了功臣还不说,还要京城的老百姓去“食其肉、寝其皮”,这样的做法,就让明朝大多数,想为江山社稷出力的臣工寒了心。像袁崇焕这样,为明朝出了力还落得尸骨不全的,试问今后还会有谁会愿意为你崇祯卖命。纵观《明史》我们可以看到,京师几次被皇太极的八旗骑兵所包围,都是袁崇焕带着他的“关宁铁骑”,打跑了皇太极的八旗骑兵,为京师的安危解了围。这样的人,可能会反吗?其次袁崇焕在狱中,给副将祖大寿写信,让他带领“关宁铁骑”保卫京师,袁崇焕身在狱中还能心系天下,这样的人会反吗?历史告诉我们,袁崇焕非但不会反,而且还是明朝后期的“岳飞”。可惜的是,明朝的“岳飞”——袁崇焕,这个干掉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的红衣大炮给轰死了)的关键人物,终究还是被崇祯帝给误杀了。崇祯帝自断臂膀的结果,只会让明王朝崇祯这个年号,在中国历史上结束得更快。

  袁崇焕一死,锦州被围,宁远被困,左屯卫、义州等辽东大小三十余座城池均被皇太极的八旗军队攻占。清军的攻势再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清朝在辽东攻城略地,这仅仅是外患,而内忧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那就是“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原是一名驿站的管事,相当于今天邮政负责传递文件的临聘人员。由于到了明朝末年,崇祯为了提高国内财政收入,就在全国裁撤了一大批的临聘工作人员。而在这一大批临聘人员中,就有“闯王”李自成。

  既然临聘工作干不成了,那就干脆落草为寇吧。于是李自成通过别人介绍,就加入了“闯王”高迎祥的队伍,开始在山林中聚众起义,起兵反明。说老实话,崇祯帝也是够倒霉的,老天爷把内忧外患强塞给他还不够,随后又塞给他天灾人祸。明末京师附近瘟疫爆发,甘陕地区大旱不断,使得灾区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更是无所着落。崇祯三年(1630年)陕西又大饥,陕西巡按使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崇祯六年(1633年),“全陕旱蝗,耀州、澄城县一带,百姓死亡过半”。崇祯帝知晓灾情的严重后,立刻传旨户部调拨了十万石的粮食,赈济灾民。

  读了《明史》和看了百家讲坛关于《明朝》的视频后,我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十万石粮食经过户部(刮五万石)、州(刮三万石)、道(刮一万石)、府(刮五千石)、县(刮三千石)的层层收刮,能到百姓那儿的粮食,几乎是没有了。除此以外,官府地方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这就使得沦落街头的灾民们揭竿而起,反对明朝政府的统治。

  起初李自成跟着高迎祥,是吃香的喝辣的。尤其是高迎祥带着李自成和张献忠东征,攻破凤阳城,毁崇祯皇帝的祖陵。气的崇祯大哭,自己虽然贵为天子,但自己连祖宗的坟墓都保护不了。得意的高迎祥在崇祯九年(1636年)率军队进入汉中,折回陕西,以图谋攻西安,但他的队伍行至黑水峪(今陕西周至黑河水库),遭到明朝后期名将孙传庭所带的秦兵(也就是关宁铁骑的分支)的伏击,战败后被俘而死。高迎祥一死,李自成赶紧就躲进了深山老林,他在山林里躲了一个多月,才摆脱了明兵的追捕。

  由于擒获了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明朝内阁便命孙传庭兼督河南、四川军务,随后升为兵部尚书。由于农民军在中原的形式已经是如火如荼,焦头烂额的崇祯,总是想急于求成,而此时他的着急与他处理朝政的“雷厉风行”,只会加速大明王朝灭亡的脚步。

  孙传庭本不想仓促与农民起义军出战,可是在朝廷的催逼下,孙传庭不得已在八月亲率白广恩、高杰等部10万人出师潼关。孙传庭为什么要出兵?那是因为李自成继承高迎祥“闯王”的称号,并且他经常接济穷人,提出了“均田免赋”等口号,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他的农民军部队在半年以内,便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明末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九月,孙传庭在汝州(河南郏县)与李自成交战兵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其四百里地,直撵孟津,明军四万余人全部战死,损失了大量兵器辎重。十月初,李自成便率领五十万农民军攻克潼关,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队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在撤回陕西潼关途中,遭遇了李自成农民军的埋伏,双方交战半日后,孙传庭身中农民军数刀战死,年约51岁。

  孙传庭战死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崇祯帝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你说崇祯的这一做法,让想帮助他的忠臣寒不寒心?而在另一面,洪承畴所率领的十三万明军,与清军在松锦大战中战败,明朝军队的有生力量全部消耗殆尽。而督辽经略(辽东军区总司令)洪承畴、先锋祖大寿也投降了清朝,这无疑对崇祯皇帝又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自明末松锦大战以后,原先袁崇焕在辽东所建立的关宁防线,尽数被清军吞没,明朝已没有任何有生力量,敢与清军在辽东决战,除吴三桂所率领的三万关宁铁骑,还驻守在宁远城外,而辽东其他的地区与城池,已全部落入清军之手。

  辽东几乎全丢了,农民军又攻占了潼关。这让崇祯帝的脑袋,不知道又大了几圈。正所谓人要倒霉,喝水都能呛死。当时农民军的起义部队中,除了李自成的大顺军以外,还有潜伏在四川的张献忠所率领的大西军。在此之前,除了镇压农民军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答案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招抚。也就是和平解决农民起义军问题。纵观明末农民起义,明朝政府军对农民军而言,完全是越剿越多。在明朝招抚大臣的行列里,那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了,那就是我们四川叙永人的熊文灿。

  熊文灿原先是两广总督,后来他在接待崇祯的近侍太监时说了大话,那就是他说自己若去剿农民军的话,肯定是事半功倍的问题。他的大话,伴随着这位太监的回宫,自然地就传在崇祯帝的耳朵里。崇祯正愁自己无人可用之时,熊文灿的“毛遂自荐”正好入了崇祯帝的眼。于是熊文灿被崇祯帝封为兵部尚书,专职负责农民军招降事务。

  由于张献忠、刘国能等造反派缺兵少饷,他们随即向招抚的钦差大臣熊文灿投降。而熊文灿以为张献忠是个农民,只要给他钱、供他吃就行了。熊文灿如此看待张献忠,那就必然要为后面的祸根,自己买单了。读了《明史》我们不难知道,张献忠只是名义上是归顺明朝,实际是向熊文灿催索饷银,屯兵数万于谷城,伺机而动。崇祯十二年,李自成走出深山,找到谷城的张献忠等人再次造反,罗汝才、马守应部农民军也起而响应,并到谷城与张献忠会合,农民起义的烽火,又一次在中原大地上燃烧起来。

  熊文灿得知张献忠等农民军再次起义的消息,立即调名将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剿。张献忠将大军埋伏在房县以西的罗猴山,张网布阵,并派出一支队伍佯攻败退,引诱官军入山,伏兵围攻,明朝官军一万多人全部溃散,罗岱被活捉,左良玉丢盔弃甲,伏鞍而逃,连军符印信也丢失了。明朝政府军的招降失败,是崇祯帝所不能容忍的。崇祯帝一怒之下,撤了熊文灿的职,并予下狱逮杀;名将左良玉也连降三级,带罪随军立功。到此明朝对农民军的招抚政策的工作,宣告失败。

  时间到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左右,能够击败李自成等农民军的曹文诏、卢象升等名将相继战死沙场。志高意满的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了,明朝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部队,旋乘胜进占西安。李自成于1644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正当西安百姓们开心过春节时,北京城内却是一片凄凉,一股死亡的气息,弥漫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第四节 无力担当

  1643——1644年的北京,当时是内无强兵,外无援军。而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是如火如荼,眼看着这股势力就快即将烧到了北京城。崇祯帝已是热锅上的蚂蚁,蹦腾的不得了。在此之前,有人替崇祯帝对大明王朝的未来做好了打算,这个人就是兵部尚书陈新甲。

  陈新甲在下朝后找到崇祯帝,他为崇祯帝提出了一个方案,那就是目前辽东地区尽失,清军在山海关外的气势正盛,我大明不可与之争锋,其次国内的农民起义军已成燎原之势,围困大明。目前之首要,当和清军谈判议和,承认大清国在关外的合法地位,重新划分明清两国的边界。这样一来,我大明王朝在关外,会暂时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这样皇上就可以把所有的心思与力量,集中在国内,整治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了。有史学家做了分析,崇祯王朝面对清朝或农民军的其中一个,大明王朝都有能力将其摆平。但如若这两个强劲对手联手来攻的话,那大明王朝就只得束手就毙。

  按理说,陈新甲所提的这个方法是个好方法。至少若明清两朝谈判成功的话,那清朝会暂时停止,对明朝边界的进攻。其次,崇祯皇帝就可以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国内。因为现在大明王朝的处境是内忧大于外患的局面了。而崇祯帝也认可了陈新甲这一方案,他赋予陈新甲密旨,让陈新甲悄悄地与清国进行和谈。经过一番谈判,明清两国对谈判的结果都表示满意。那就是辽东地区尽归清国,每年大明王朝只需交白银两百万两给清国就好,从此双方就此罢兵。

  本来崇祯帝对这次和谈结果也比较满意,谁知明清两国和谈的内容,被陈新甲的下人给泄露了出去,至此满朝文武,才知道大明王朝已经和关外的大清王朝,在秘密进行和谈的事宜了。

  我大明王朝乃天朝上国,怎么可能会和清朝蛮夷来进行谈判。于是乎,御史言官纷纷上书,弹劾明清两国和平谈判的主使——兵部尚书陈新甲。按理说,崇祯皇帝应当帮着陈新甲反驳言官。谁知,崇祯帝竟将陈新甲推在朝堂之上,表示和谈之意都是陈新甲一人所为,自己却毫不知情。

  这下可让言官们找到可乘之机了。本想着崇祯皇帝会为和谈之事,或许会偏袒着陈新甲。谁知,崇祯帝将陈新甲全部抛出,自己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这可让言官们擦亮了眼睛。于是言官们在朝堂上,以猛烈的态势纷纷弹劾兵部尚书陈新甲,而崇祯碍于文武百官咄咄逼人的攻势,竟然将兵部尚书陈新甲革职拿办,最后赐死。在和谈最后的关键时候,因为崇祯皇帝的无力担当,导致明清两国和谈的方案最终破灭。而破灭的结果,自然是换来的是清朝,对明朝边疆重镇的不断进攻…

  第五节 迁都之议

  目前明朝能打的军队,除了驻守山海关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之外,剩下的部队就是守城都成问题。眼看着农民起义军,对京师已成围攻之势,崇祯帝想困守北京已无可能了。正当崇祯帝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名叫李明睿的左中允(也就是翰林院的编修)向崇祯皇帝建议——当下可效仿南宋赵高宗赵构的做法,将大明王朝的都城南迁。谈到这,我不得不佩服明成祖朱棣的手法,他通过靖难之役夺得王位后,把都城建在北京,以防少数游牧民族的突袭。其次他的用意是,当大明王朝确实守不住都城北京时,在南方地域里的南京,那里也有着一套处理国家大事的行政机构。而这行政机构的配置,与北京几乎是一模一样。北京有户部、吏部、刑部…等等部门,在南京同样也有,朱棣这样做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万一后继之君所统治的大明王朝,守不住北京时,就可以南下迁都,在南京建都称帝,因为在南京这里,也有着一套国家的行政机关。迁都之君在南京这里,一方面可以处理国家大事,一方面可以镇守大明王朝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根据形势的发展,驻守在南京的迁都之君,攻可以夺取京城,守可以护住南京,即使不攻驻防,南京往下的一大片土地,也可供大明王朝的后即之君,继续享用。

  在这里,我得给大家提个醒,那就是虽然明末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军,但是他们大多数是分部在,四川、甘肃、陕西等省份一代,而处于江南之地的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浙江、湖北、湖南等等省份,并没有发生农民起义或叛乱。所以这样的一块富饶之地,给崇祯帝往后一统中国,留下宝贵的根据之地。

  话又说了回来,江南一代,要钱有钱,要兵有兵。说到这,大家就奇怪了,既然有钱有兵,为什么崇祯皇帝不给调到前线去呢?我的总结便是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况且南方的富豪和官吏又不是瞎子,北方的军队已经在镇压农民起义,和抗击清朝中打得遍体鳞伤了,如若他们前去话,无疑是白白送死,所以江南一代的官商一致对崇祯帝的旨意置若罔闻,而崇祯帝也能清醒的认识到,以自己现在在北京的势力,是根本调不动南方的军队的。除非,“朕自己迁都过去。这样一来,南方的明朝势力,就可在我的手中掌握。”崇祯帝是这样想的。

  有了迁都想法的崇祯帝,自然就在朝下作了安排。他亲自密令太监,让造办处做好了三百支可以南下的船舶,其次他又私密让自己的首辅大臣陈演在朝堂上,做好了提出南迁之议。只等在上朝时,有首辅大臣提出南迁,崇祯准奏就可施行了。但事情真如崇祯所料吗?结果只怕是差强人意…

  在第二天的朝堂上,当崇祯帝问及农民军,快要威胁到京师的安危,问诸位大臣该怎么办时,朝堂下只是鸦雀无声一片。当崇祯用眼神示意内阁首辅陈演,提出迁都之议时,内阁首辅陈演竟然在朝堂上装聋作哑,绝口不提迁都一事。正当崇祯在朝堂上气的头皮发麻时,官居五品官的李明睿再次提出迁都之策,这无疑让无奈的崇祯帝喜出望外。

  谁知,那位五品官刚一提出迁都时,立刻就遭到了光时亨等言官和大臣的反对。崇祯帝本该在这个时候,一语定乾坤的。可惜啊,见言官与大臣们反应凶猛,他将心中迁都的决议再次搁浅,历史留给他选择的时间,所剩不多了。其实想想也知道,大臣们之所以不愿走,那是因为他们的家产和财富全部都在京城,至于皇帝换谁当都可以,只要改朝换代自己还是王公大臣(高级公务员)就好,可惜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后面的历史会证明这一切。而对于崇祯而言,既然大臣们不准南迁,那自己也该为保卫京师想想办法,这时崇祯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驻守在关外宁远城的吴三桂。

  第六节 入京勤王

  吴三桂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驻守宁远,之所以一直没被崇祯帝调动,我们也可知晓。吴三桂是牵制关外清军的唯一有生力量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崇祯帝是万万不会调动吴三桂的。为了进一步笼络吴三桂,崇祯皇帝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并册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为京城禁卫军的都统领。没过多久,崇祯帝便找到了吴襄,并提出了他心中的想法,那就是放弃关外,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火速进京保卫京城。刚开始,吴襄满口的答应,说吴三桂骁勇善战,而他手下的关宁铁骑更是天下无敌,可是话说到最后就留了一个字,那就是——钱。打仗打的就是经济仗,所以当崇祯帝问吴襄要多少钱,吴三桂才能入京勤王时,吴襄便开了口。

  “一百万两,进军的军饷就有了。”吴襄说出此话时,感觉崇祯帝为了保卫京师,是不会不可能不答应这个简单的要求的。大明王朝在繁华之时,户部(财政部)何止才有一百万两啊。可是,到了崇祯年间,朝廷的存银却只有7万两,离吴襄的要求还差一大截。

  于是,崇祯帝便向所有的王公贵族和御史大臣借钱,而这些贵族与大臣们,自袁崇焕被处死、陈新甲被处死、孙传庭被剥夺封号…他们对这个刻薄寡恩的皇帝,早就失去了中兴大明的信心和希望。所以他们宁愿大明王朝倒台,他们的财富还是归自己在的。可是眼下,皇帝要捐款,光叫穷不拿钱呢,好像又太不给皇帝面子了。所以在捐款之时,崇祯帝本来预计大臣们的捐款数量,绝对会超过100万两。谁知捐款落幕后,崇祯皇帝只筹得白银20万两,这个款项大大超出崇祯帝的预料。

  “他们肚子里有多少钱,难道我会不知道吗?当此国破家亡之际,我的这些王公贵族和臣工们,才捐了这么点钱,真是天要亡我大明啊。”崇祯气的拉着他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说出了以上的这些话。

  就在此时,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到了。而崇祯帝也将筹款的金额告诉给了吴襄,希望吴襄多担待着点。本以为,吴襄会买他这个皇帝的账,谁知吴襄却说,这点钱就让吴三桂进军难啊。吴襄此话一出,便立刻激怒了崇祯皇帝。

  “难道没钱就不能进京勤王吗?难道他吴三桂不是我大明王朝的将领吗?你等赶紧拟旨,速招吴三桂火速进京勤王。”愤怒的崇祯帝,在京师存亡的关键时刻拿出了,他作为大明帝国领袖的威严。使得在堂下的吴襄,吓得立刻接旨,向吴三桂发出了进京勤王的诏书。

  远在山海关的吴三桂,接到崇祯皇帝的圣旨后,便立刻带领手下三万关宁铁骑,准备向京师进发。由于吴三桂的队伍过于庞大,许多宁远城的老百姓和军属,知道吴三桂要撤离后,都纷纷追随着吴三桂,这样一来就使得吴三桂的进军速度大大地慢了下来。

  而目光转向李自成这面,由于孙传庭、卢象升等名将先后战死,使得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接连在明朝政府的地盘上攻城拔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在他的老家西安称帝,定都西安,建国号“大顺”, 改元“永昌”。正月初八过后,李自成号称百万大军的大顺军,便挥师北上,向大明王朝的都城北京进军。而此时大明王朝已经呈现土崩瓦解之势,没过多久山西的韩城、平原等重镇,相继被大顺军攻陷。不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英勇,只怪崇祯皇帝的明军太过于脆弱。明末李自成一到城下,开关献降的明朝大臣或将领不在少数,这就使得李自成军队,几乎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大明王朝的许多城池。

  按李自成的想法,他一路北上,明朝的守城军队只管开城投降了就好。而事情真如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吗?我的答案是恐怕未必。李自成打下平原后,便曲兵北上,准备攻打山西的要寨——宁武关。本想着明王朝的将领,都听说过闯王李自成的大名,想必到这宁武关,自己的大顺军也必然是兵不血刃就能拿下的城池。可惜的是,李自成的算盘打错了。

  李自成的大军到达宁武关时,就遭到了宁武关总兵周遇吉的强烈抵抗。纵观1644年,李自成的北上路线,就只遭到了宁武关总兵周遇吉的阻击,其他的任何关隘都是投降李自成的。这不得不说是崇祯帝的悲哀。国之将此,忠臣必亡。果然没过多久,李自成就打下了宁武关,杀死了宁武关守将周遇吉和他的全家。虽说李自成拿下了宁武关,但他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宁武关一战,李自成战死了四名悍将,兵勇折损近三分之一。想着往上还有大同、宣化等易守难攻的关隘,李自成的北上之心不禁发生了动摇。李自成的军师也劝诫李自成,如若继续北上攻打京师的话,恐怕就会像宁武关这样,损兵折将是免不了的。其实,这些都不是李自成所担心的,李自成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部队还没到北京,便被打光了该怎么办?想到如此,李自成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于后日退军于西安。

  李自成若真的退军,历史说不定会就此改写。但历史就是历史,它永远会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你一个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二天一早,当李自成准备命令各营点兵撤退时,他却接到了这样的两封来信。而就是这两份信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历史。

  打开这两封信后,李自成不禁开怀大笑,你或许会问为啥李自成要发狂大笑?难不成他疯了?呵呵,我的回答,他不仅没有疯,而且上天给了他一个硕大的历史机会灭亡明王朝,为啥要这样说,那就是山西宣化和大同守关的明军将领请降了。你说,这是不是老天爷,给李自成一个灭了大明王朝的机会?

  说干就干,于是李自成放弃原先撤回西安的计划,继续挥师北上,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宣化、大同、太原等重镇,兵锋直指京师。

  而崇祯这边呢,迁都是迁不成了,吴三桂的三万关宁铁骑又迟迟未到,而他手下的这些大臣呢,不是和崇祯的御兵政策唱反调,就是团结一致保持沉默。这样的大臣拿来何用?更可气的是,崇祯的内阁大臣们团结一致,一起排挤冷落他们的直接领导,大明的最高统治者——崇祯,怪不得崇祯要在朝廷上大骂这些大臣,“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为亡国之臣。”冷漠的君臣关系,进一步将大明王朝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自宁武关大战之后,大同、宣化、太原、居庸关等的四处守军,以及调去的援军,竟然全部都不战而降。层层险关要塞全成了摆设,致使起义军一路长驱直入,迅速包围了北京城。宁武关见证大明王朝的衰败,其实某种程度上不也说明:真正的关口不在于外形,而更是在于人心。

  1644年3月15日,李自成的农民军,逐渐对北京形成了合围之势。于17日早晨李自成大军进北京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说到这也怪了,为啥?眼看着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内城时,李自成却突然下令停止进攻,这位草莽英雄究竟想做啥?这时无人知晓。停止炮击过后,李自成便派遣使者,进入北京内城,与崇祯皇帝谈判,而这谈判主要都谈些什么呢?这些所谈的内容,大概是你想到都想不到的,是要崇祯皇帝投降?还是要崇祯皇帝自己退位?以上两个答案都不是,李自成主要想谈的,是希望崇祯皇帝能分封李自成为西北王,让他永远驻守西北一线,并且他要让崇祯皇帝宣布,承认他的大顺王朝,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大明王朝每年向大顺王朝进贡白银三百万两,那攻打京城这事就算了了。如若崇祯皇帝答应以上条件,那么李自成便会命令城外的大顺军,退回西安,表示大顺军将永远不侵犯明王朝的国土。从这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李自成那草莽英雄的本质,如同楚汉中的项羽一般,只要自己做了西楚霸王即可,不管其他与自己的论项,这也可以看出李自成,在统一全国的问题上,并无较大的远见。

  正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李自成提的这个条件,崇祯皇帝会答应吗?但是如若自己不答应的话,那他自己的性命,将和大明江山一起灭亡,这难道也是他愿意看到的吗?我想这两个选择,都是崇祯皇帝的痛苦抉择,甚至是生命的抉择。而此时,崇祯皇帝所期盼的援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才走到距离京师百里之外的永平呢…

  第七节 以身殉国

  正如黄仁宇先生在其名著《万历十五年》上所写,明朝眼看是亡于崇祯,实际却是亡于万历。除了我们所知晓的“万历三大征”以来,在万历朝还发生了“萨尔浒大战”,使得明朝主力部队溃败,辽东地区陷入危机。这些战争的发生,明朝官吏的腐败,边防军务的松弛,与万历皇帝朱翊钧(yì)三十年不上朝的怠政,是有直接的关系。

  崇祯皇帝继位后,虽然他也励精图治,启用了大批贤能,试图中兴衰落的大明王朝。但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积重难返,完全是处于一个极度病危的状态,失败的事一而再而三的到来,使得崇祯帝大肆杀戮。奸臣,要杀;忠臣,要杀;大臣进谏说出逆耳忠言者,也要杀。崇祯皇帝在位17年,他先后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杀死谎报军情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另外还杀死或逼死的督师(军区总司令)或总督(省长)多达23人。崇祯皇帝的冷面无情与杀伐狠绝,这也为大明王朝的加速覆灭,埋下了祸根。

  其实崇祯皇帝真是亡国之君吗?或许有许多人对这个答案表示认同,其认同的原因是崇祯帝刚愎自用,用人不当,难以担当,杀伐太狠、刻薄寡恩等等,使得无人敢为他出力,出力的结果不是革职,就是下狱,不是下狱就是处死。比如袁崇焕这些将领的下场,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好皇帝,他计除阉党,少年得志,勤俭节约,励精图治…只是无奈大明王朝气数已尽,不是他一人想中兴,就可以力挽狂澜的。崇祯皇帝朱由检比明朝的任何一位皇帝都还要勤政,他加班加点的工作力度,几乎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不相上下。

  崇祯皇帝一心为民,听说陕西一地大闹旱灾,他便下旨户部急忙拨出十万石粮食,赈济灾民。无奈明末吏治腐败,通过官员的层层刮扣,能落在百姓身上的粮食所剩无几。崇祯皇帝一心想收回辽东失地,重用袁崇焕、祖大寿等一批忠臣良将抵御清军,无奈自己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杀袁崇焕自断臂膀的态势,加速大明王朝的灭亡。有时,我自己在读《明史》时,都能够真切的感受到,大明王朝犹如一只被命运大蟒所缠绕老鼠,老鼠越是蹦跶得越厉害,命运这条大蟒就会把它捆绑越紧,直至它气绝身亡。崇祯帝所统治的大明王朝,就是这个样子。正如近代学者孟森所说,“崇祯帝朱由检在万历以前,绝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

  说实话,崇祯帝朱由检是我最为敬仰的皇帝之一,无奈他自己也是生不逢时,被迫做了一个末代皇帝,但他绝不是亡国之君。说到这,你可能会问了,那什么样的人,什么才是亡国之君呢?若我给你举例,如商纣王、周幽王、秦二世、隋炀帝、宋徽宗等等,这些人不理国事,荒淫无度,纵欲过多,才使得自己所统治的国家,走到国破家亡的地步。或许你又会问了,那崇祯是这样的皇帝吗?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还真不是。崇祯皇帝勤政、勤奋、勤俭的这些美德,都是明朝嘉靖以后,所有皇帝身上都没有的气质,加之他连夜加班为国家大计批改奏折,午夜时分的点心,还是太监自掏腰包,去为崇祯皇帝买的小甜糕,这是明朝历代皇帝所没有能达到的节俭水平。

  话说了回来,眼下李自成的大顺军已将北京内城,围的水泄不通,摆在崇祯皇帝的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割让西北地区,承认李自成的大顺王朝;要么坚守内城,继续抵抗李自成大军的进攻。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抵抗是绝对抵抗不了的。所以当李自成的使者,告诉崇祯皇帝这两个选择时,崇祯皇帝也没有立刻拒绝这位使者,相反他还征求了内阁大臣魏藻德等人的意见,谁知魏藻德与这些文臣联起手来,继续用沉默这一大招来对抗崇祯,逼着崇祯死于自己后者的选择。这也是历代党争的结果,不过这在崇祯朝愈演愈烈,以至于崇祯帝在党争的选择中,亡了自己的大明江山。

  “朕宁死,也不愿和乱臣贼子讨价还价,你回去吧。”崇祯帝对着李自成的使者,说完这句话,便做好了以死殉国的准备。本来李自成以为自己的这个条件,崇祯皇帝一定会答应的,谁知崇祯帝的拒绝打了他的脸,逼得他下令,对北京城发动全面进攻。

  三月十七日半夜,崇祯皇帝最信任的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京师西侧的广宁门,向李自成投降。十八日晚,崇祯皇帝与贴身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远望着城外和彰义门一带的连天烽火,只是哀声长叹,徘徊无语。

  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内城。太监王廉急告崇祯皇帝。崇祯帝饮酒后,便命人分送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等人化妆成百姓到亲戚周奎(周皇后的父亲)、田弘遇(田贵妃的父亲)家。回到皇宫,崇祯帝又命周皇后上吊自杀,周皇后哭着对崇祯皇帝说:“妾跟从你18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周皇后说完,便解开衣带自缢而亡。

  没过多久,崇祯帝又召来十五岁左右的长平公主,他流着泪对长平公主说:“最是无情帝王家,你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来啊!”说完左袖遮脸,右手拔出剑来砍中了长平公主的左臂,接着又砍伤她的右肩,长平公主痛的昏死了过去。见长平公主死后,崇祯帝立刻挥剑,刺死了一旁自己年仅六岁的女儿昭仁公主。

  杀妻灭子,这也是崇祯,这位末代帝王最后的杀戮了。此时天色将明,崇祯帝在前殿鸣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崇祯帝气愤地大喊道:“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崇祯说完,于三月十八日晚,便带领着贴身太监王承恩,爬到了煤山上。眼快就要爬到山顶时,一棵老歪脖树屹立在崇祯帝的面前。

  “或许这就是朕最后的归宿了。”崇祯帝说完,便咬破手指在自己的内衣上写下:“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可见,崇祯皇帝宁死前,心里最为惦记的,还是他的大明王朝的黎民百姓。这是崇祯皇帝的一生,也是大明王朝寿终正寝的一生。

  崇祯帝写完这道血诏后,便脚踩王承恩,手持长白绫,将自己年仅34岁的年轻生命,交付在了这颗歪脖树上。崇祯帝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身边仅有贴身太监王承恩陪同(他虽是宦官,却可以和明朝另一个宦官郑和相提并论,因为顺治皇帝因为他的忠诚,曾今去野郊祭拜过他)。

  这是一部帝王的悲哀史,也是一部帝国的悲哀史。写到这,我就不想写了。因为崇祯皇帝朱由检死了,好似我写大明王朝的心也死了一样,我所期盼的大明王朝,将在今后不复存在。盘点大明王朝的亡国原因,其实我们不能将所有明王朝灭亡的因素,全部都归结在崇祯帝身上。读了《明史》和看了央视网的《百家讲坛》以后,大明王朝灭亡的原因,我归结如下:

  第一大旱不断,明末三年的大旱,导致甘陕地区饿死的百姓成千上万。

  第二瘟疫爆发,导致华北、天津甚至北京外城等地区,瘟疫大作使得感染者每月不下万人。(鼠疫为患)

  第三江南地区连发大水,次年西部地区大闹旱灾、蝗灾并发,导致田地颗粒无收,百姓们只有吃“观音土”充饥,强盗们蜂拥而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第四政府没钱,财政困难。由于万历三大征及萨尔浒大战以后,明王朝在经济的开支上,已经是入不敷出。

  第五军纪败坏,明朝军队是走到哪儿抢哪儿,政府军几乎和土匪几乎差不多,为啥要抢?因为明朝政府发不起自己的工资。所以这样的军队,绝不是老百姓所拥戴的军队。

  那崇祯皇帝身上就没有问题吗?我的答案是有问题的,这问题总结于“两失”。

  第一失是失民心。明末吏治腐败,官僚残酷剥削百姓,使得老百姓民不聊生,从而对崇祯皇帝失去了信任。

  第二失是失忠心。崇祯皇帝任人唯贤不能尽其才,但由于其性格原因,使崇祯皇帝对臣下的猜疑心过重,外加杀伐太狠,使得大臣们对崇祯帝中兴大明王朝的梦想,渐渐失去了信心,从而失去了大臣们忠君爱国的忠心。

  天灾加人祸,内忧加外患。综上所述,大明王朝的灭亡,实乃是气数已尽。然而喜剧的是,这个由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所建立的王朝,最终也由李自成所成立的农民起义军,而推翻覆灭。可是,我所写的大明王朝1644年还未完。为何?那是因为大明王朝虽然灭亡了,但他的军队却没有全部灭亡。接下来,我想说的,就是这三万关宁铁骑的统兵将领——吴三桂。

  第八节 冲冠一怒

  1644年农历的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的关宁铁骑,与其所携带的老百姓走到永平府(现在的河北秦皇岛,距离北京还有一百多公里)时,才得知在前一天,李自成已经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上吊自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吴三桂的耳朵里,无疑是晴天霹雳。自己所追随和倚靠的大明王朝,自己所相信的崇祯皇帝和大明中央政府,竟然在历史长河大浪所卷起的一瞬间,就荡然无存了。这是吴三桂所始料未及的。随着崇祯皇帝的去世,吴三桂便马上率领50万军民,撤回到山海关。

  “皇上死了,我现在该怎么办?难道我现在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了吗?”吴三桂的这句话,一直提醒着自己,大明王朝这个政府垮啦,也该为自己的前途,寻找一条后路了。说实话,刚开始吴三桂还真想忠君报国,即使自己打不死李自成,也要把李自成的主力部队打残。刚开始,在永平的他却实有这样的想法。不过让他无奈的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自己手下的将领时,他的将领都以沉默来应付他。其实,这些吴三桂手下的将领,也不是笨蛋,如若他们和李自成的农民军主力交手的话,他们自己无疑会全军覆没。

  既然打不赢,为啥还要让大家去死拼呢?所以,当吴三桂换张脸,又对手下将领说投降李自成时,大家一致说好,吴三桂已经深深地知道,自己即使想战也没法了,为啥?因为军心已失。好吧,既然众将领都同意投降李自成,那就投降李自成吧。于是,吴三桂把驻守的山海关,移交给李自成的大顺军队后,便向北京开进。在向北京行进的过程中,吴三桂先后听说自己的家,被李自成的手下大将刘宗敏给扫荡了。家被查抄了不说,自己的父亲吴襄还被刘宗敏狠狠地扇了几个耳光后,给下大狱了。吴三桂听到这话后,忍住了。他表示大顺军可能是抄错家,抓错人了。带着军队,继续向北京行进。

  后来吴三桂在行进的过程中,碰到了从北京逃亡出来的难民,他们几乎都是明朝的王公贵族,或御史大臣。这时吴三桂疑惑了,他抓住一个逃亡的官员(公务员)问道,为何逃亡?随后,吴三桂只听那官员说,李自成的农民军在北京专门搜刮贵族富家的府邸,并且要按他的标准来交现钱,很多官员或贵族,因交不起李自成所定数额的白银,所以有钱人都暗下逃亡,来摆脱李自成要钱的纠缠。

  听到这,吴三桂便马上下令停止进军。他在一个村庄里安营扎寨,或许他已经开始怀疑大顺王朝,是不是自己应该所投靠的王朝。正当他对投降大顺王朝疑惑时,一个探马向吴三桂报告,吴三桂的家确实让刘宗敏查抄了,他的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给俘虏了。

  听到这话,冲冠一怒的吴三桂拔出宝刀,心想:“这还了得。”随即他当着手下,说出了他的那句至理名言:“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有何面目做人。”冲冠一怒为红颜,为吴三桂的人生,又增添了一抹英雄的色彩。

  第九节 降而复叛

  心里已经决定脱离大顺后,吴三桂便立刻下令,调转马头让自己的三万关宁铁骑为先锋军,直接杀进山海关。山海关的大顺军还不知是怎么回事,便被吴三桂冲回来的关宁铁骑杀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吴三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便又重新占领了山海关。

  吴三桂之所以反叛,我们也可以知晓。李自成的农民军代表的是什么阶级?农民阶级。而吴三桂所代表的阶级是什么阶级?贵族阶级,换句话说就是地主阶级。所以两个阶级的矛盾,在明末是万万不可能调和的,对于这一点吴三桂算是看透了。

  吴三桂反目后,李自成又派人去招降吴三桂。谁知,这个李自成的特使,却被吴三桂杀了以后,又将人头送了回来。这时,李自成便再也忍不住了。随即,他亲自带领二十万农民军,从北京出发,打算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关门下,一决高下。

  吴三桂自知自己的三万关宁铁骑虽牛,但他们却万万不是李自成二十万大军的对手。于是他深思熟虑过后,他便向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写了封借兵信,其大意就是希望多尔衮能出军迎战李自成,这样一来,吴三桂将以中原的土地赠与多尔衮的清朝,以示感谢。

  而多尔衮这边呢,接到吴三桂的信后,他便回信一封给吴三桂,表示自己也痛恨李自成的农民军,但他希望的是,山海关的大将吴三桂能够归降大清,这样一来吴三桂也不失封侯拜相的荣誉。

  吴三桂接到信后,倍感失望。投降是他最不愿做的事,但事实就是如此,有时候你不愿做的事情,命运却偏偏要逼着你去做。正当吴三桂对多尔衮失望之际,李自成的二十万大军走了9天以后,已经抵达到了山海关的城门下。

  第二天一早,李自成便率领大军攻城,由于山海关地势险要且易守难攻,所以吴三桂便率领城中5万部队聚力坚守。这仗打了一天一夜,吴三桂的山海关的几处城门,险些被李自成的部队攻破。吴三桂虽然损兵折将,但毕竟主力部队尚存。但是,这天快要黑了,如若明天李自成的军队,还是像今天这样猛攻的话,那自己的守城部队是万万守不住的。经过今天的大战,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军队都已实力大损。

  正当吴三桂在穷途末路之际,多尔衮已经率领八旗铁骑,抵达到了山海关的附近。就在多尔衮的部队,快要行进到山海关时,多尔衮却下令部队停止进军。眼看着,多尔衮的部队都来了,为啥他还不对李自成的农民军动手呢?这个疑惑困扰着吴三桂,但困惑过后,他已知晓自己若在不投降多尔衮,他和他手下的三万关宁铁骑,将永远葬身于这山海关。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事。吴三桂也亦然如此。

  就在山海关城下,吴三桂亲自来到多尔衮的大营,投降了清军。于是,多尔衮便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命他和他的关宁铁骑为先锋军,与李自成的大顺军交战,而他清军的八旗铁骑便负责从左右两翼进攻,围歼李自成的主力部队(在这里,我多句嘴:当时李自成的农民军,还不知道多尔衮的部队已经到了山海关了)

  第三天一早,吴三桂便率领关宁铁骑向李自成的主力部队,发起了冲锋。精锐就是精锐,吴三桂的三万关宁铁骑,杀得李自成的五万前锋农民军溃不成军。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小看了李自成,毕竟李自成所率领的是二十万的军队。李自成的前锋农民军,已被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冲毁,但他的主力部队,对阵中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已经形成了包围之势,其意图很明确,那就是通过包围的方式,全歼这支明末最牛的骑兵。

  就在李自成的部队,对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快形成包围之势时,多尔衮率领八旗铁骑从左右两翼杀出,一会儿的功夫就杀得外围的大顺军片甲不留。

  里面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死战,外面有清朝的大辫子军猛冲,内外夹击让李自成的农民军措手不及。李自成也对这突如其来的清军倍感意外,他虽然竭力指挥战斗,但他的主力部队最终被多尔衮的清军击溃,吴三桂便率领着关宁铁骑乘胜追击,打得李自成的农民军,溃不成军地败退回了北京。

  李自成回北京的第一件事,或许大家心理都没有准备好。但读了以上历史后也该略知一二,那就是李自成杀了吴三桂的全家男女老幼34口。第二件事,便是李自成慌忙称帝登基。在登基后的第二日,他便率领农民军慌忙撤出了北京,临行前,他放了一把火烧了紫禁城。而这位草莽英雄的故事,也就到这儿了。自从他撤出北京后,就没有了东山再起,相反他的农民军,最后被国恨家仇的吴三桂打得是节节败退,他手下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见李自成败局已定,随后又复投南明或清朝。政治与军事上的接连失败,让李自成疑心日盛,没过多久他就妄杀忠臣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顺治二年5月17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被当地村民误认是土匪而给杀了。这位昔日入主首都北京的草莽英雄,最终因抱憾而从此离开了历史的舞台。

  第十节 重归一统

  1644年9月,在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等大臣的拥戴下,年仅6岁的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于紫禁城的大政殿内,举行即位大典。说到清军入主中原,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人物——多尔衮。他充分利用了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挟制了吴三桂,使他不得不充当清军入主中原的马前卒。而吴三桂呢?也不负多尔衮的信任,他率军直下,从东北大到西南,替清朝收回大片疆土,并生擒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

  在说朱由榔之前,必须先说说他的哥哥朱由崧。朱由崧是南明首位皇帝。也是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孙。1644年到1645年在位,年号弘光,后世称为弘光帝。根据明末清初笔记记载,朱由崧的生活是十分昏庸腐朽的,他只知吃喝玩乐,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1645年(弘光元年,顺治二年)除夕,当清军南下之际,他却在群臣面前感叹后宫嫔妃稀少,便下圣旨广选美女。由于纵欲无度,还命卫士替他捉蛤蟆配制春药(性药),南京的百姓叫他“蛤蟆天子”。

  除此以外,朱由崧身边全是些只会阿谀奉承的奸臣和宦官。他对清军的进攻根本不过问,尽管有史可法这些忠臣在前线抵挡,但明朝复兴之势已很难再见。世人评论说,正是朱由崧的荒淫无度与不思进取,打碎了南明王朝划江而治的梦想。

  你的不思进取,换取的是别人的强烈攻击。在弘光帝朱由崧身上,便是最好的印证。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南明兵部尚书史可法因拒降,而被清兵杀害。史可法等明臣所拥戴朱由崧,建立的弘光政权,朱由崧在位仅仅八个月就倒台了。

  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攻克南京后,豫亲王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弘光帝。众叛亲离的朱由崧只好和皇妃逃到芜湖,与清军作战。明军在战场上接连受挫。在顺治二年五月,南明总兵田雄等人冲上龙舟,劫持弘光帝朱由崧,并将其献给清军。豫亲王多铎命去锁链,以红绳捆绑,随后被押往北京,翌年被清军处死,时年四十岁。

  从此清朝取代了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清朝其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以及南明末帝朱由榔等政权。之后顺治之子康熙皇帝,又智除鳌拜,启用了周培公与姚启圣等人,平定了吴三桂、尚可喜等人三藩之乱、统一了郑氏台湾,逐步把明末支离破碎的版图,再度重归一统,为后世所称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楼政)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846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