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的故事英雄事迹(我党唯一女创始人向警予:被叛徒出卖牺牲,一双儿女有何结局?)
导读:“向小姐,咱们都是聪明人,你和那些穷乡僻壤喊革命的人可不一样,何必为了他们吃这么多苦。你要看清局势,如今和国民党合作对你百利而无一害,只要你说出来武汉的地下组织名
“向小姐,咱们都是聪明人,你和那些穷乡僻壤喊革命的人可不一样,何必为了他们吃这么多苦。你要看清局势,如今和国民党合作对你百利而无一害,只要你说出来武汉的地下组织名单,我就向上头举荐你。”
1928年,在陷入“白色恐怖”的武汉城内,国民党大肆抓捕共产党员和参与革命的人民群众,武汉妇女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向警予被国民党逮捕。面对威逼利诱,向警予分毫不为所动,淡淡的回了一句,
“像你们这种东西,怎么会知道理想为何物呢,我即便死,也是一名共产党人。”
几番拷打审问后,却没有撬出来一句话后,为了打击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向警予被送到刑场公然枪决。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是谁在唱歌?她头颅高仰,声音嘶哑地大声唱着国际歌,起来!起来!
她不停高呼,中国的人民啊!
快些站起来吧,革命战士们以命相搏的出路已然为你们准备好!
向警予的双手被麻绳绑着,但士气不减,一路走她一路说,
“国民党的暴政不会因为我们的退让而熄灭,只有团结起来,和共产党一起反抗!斗争!才能求得一条生路!”
她慷慨激昂地演讲,感染到了周围围观的百姓,不由得一路相随。负责押送她的国民党看着身后的群众越来越多,一群人开始殴打她,试图用武力来恐吓向警予,让她停止自己的发言。
即便遭受到这样的虐打,向警予依然毫无惧意,她即将走上刑场,这个女子的大好年华即将结束在敌人的刑判中。生命的最后,她仍在为共产主义高歌。
为了不让她再说话,国民党竟然当街往她口中塞满石块,又用皮带绑住了她的双颊,无论她怎么挣扎,尖锐的石子只会磨坏她的喉咙,让她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看到向警予被这样对待,百姓们指着那几个士兵大骂,想要冲上去帮帮她,却被国民党士兵拿着枪给逼退,只能眼瞧着向警予受此大苦,被送上了刑场。
一声枪响,这个风华正茂的女子的生命停在了这一刻。
“她原不必受这些苦啊!”,人群中传出此言。
群众为何要这样说?向警予在我党革命史上占据了什么角色?她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向警予的反抗精神
向警予是我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作为一名女性,毫无畏惧的加入到了共产事业之中,和毛主席等人共同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
但向警予拿到的人生剧本中,本该是一条坦然大道,她并非受封建压迫的穷苦人家的姑娘,相反,她出身富贵。
1895年9月4日,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的商会会长家中,添了个小女儿,这个女孩就是向警予,出生时父亲向瑞龄给她取名“俊贤”,向警予的名字是后来她自己改的。
向警予的父亲向瑞龄是当地有名的大商人,因为心怀仁心,总是施粥布善,对城里的穷苦乡亲也多有帮助,在百姓中的名声很好。
向瑞龄不仅为人处世受爱戴,对子女的教育也不曾落下,向警予上头的几位兄长都被他送出国外留学,是拥有新思想和大抱负的青年人。向瑞龄对向警予这个家中的第九个孩子十分疼爱,给她取了个乳名“九九”。
但向警予生来就不是为了拘于一个富家小姐的位置,她的反抗精神打小就显露了出来。当时还要求女子“三寸金莲”,从很小就开始给女孩子裹脚,人为的限制脚部发育,经受此难的女子大都苦不堪言。
向警予5岁的时候,家中长辈要给她裹脚,她本就不解,受了疼不能尽情地奔跑玩耍,瞧着自己脚上裹着的布条万分嫌恶,直接找了把剪刀将裹脚布剪烂。
这个行为被家中的仆人偷偷告知了向警予的母亲,向警予被母亲狠狠训斥了一番。女子为何要裹脚?向警予不解的问母亲,“为何兄长们不用?既然他们不裹,我便也不裹,我自己同父亲说!”
向瑞龄知晓此事后,反而笑开了,“九九的脾性像个男儿郎,不错!我向家的女儿何须受裹脚之苦,且随她吧。”
向警予的反抗不仅让自己摆脱了封建恶习,也让父亲向瑞龄看到了她的与众不同,在家里的支持下,向警予成为了溆浦县第一个上学的女学生。向警予不想像其他的富家小姐一样,人生只有名贵首饰、家族联姻,她努力地学习,用知识为自己开拓出了另外一条路。
1912年,向警予成功考入湖南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为了求学,她第一次离开了家。在省城上学的日子里,她结交到了许多新的朋友,接触到了许多新事物、新思想。
向警予是个有大爱的人,她原想用学习改变命运,但当她发现,埋头苦学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一人的命运,却没法影响到中国千千万万女性的命运时,她决定转变人生方向,为女性地位作斗争。
师范学校毕业后,向警予放弃了父亲原本给她安排的出国留学之路,她毅然决然地回到老家溆浦县,在那里开设了“溆浦女校”,为穷苦人家的女孩提供上学的机会。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大多数人都觉得女子上学无用,早晚要嫁人,不如留在家中多帮着干些活儿。
向警予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挨家挨户地去做思想工作,县中的百姓大多都曾受向警予父亲向瑞龄的恩惠,便卖了向警予这个面子,纷纷将家中女娃送进了学堂,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报名入学的人越来越多,学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国家爱人
向警予“女校长”的声名广为人传,当时任湘西副使兼国民党第五区司令的周则范也对这个女子的事迹略有耳闻,对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心生好奇,便派了人去向家说媒,想娶向警予为妾室,向家毕竟只是商贾之家,对周则范的提亲没法儿拒绝。
得知此时的向警予放下学校的工作,只身一人闯进了周公馆,当着一众工作人员的面,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周则范的求娶,“以身许国,终生不嫁!”
这一下闹出了名,周则范也失了想娶美娇妻的念头,但对向家却处处针对了起来,向警予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家里,再加上好友蔡畅邀请她,一起前往法国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向警予将学校的事情安排好之后,踏上了前往法国之路。
同行人除了好友蔡畅以外,还有其他几个青年人,向警予后来的丈夫蔡和森便是其中之一。
蔡和森对这位湘西“女校长”早有仰慕之情,但向警予的独身主义让他不敢多加接触,可在异国他乡的日子,中国的年轻人们都将彼此作为心灵依托,平时常常一起活动、交谈,蔡和森对向警予的贴心照顾也让向警予明白了他的心意。
学习之余,两人也会和彼此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彼此都十分认同。一次偶然的机会,提到青年人的爱情观时,蔡和森在向警予的表述中发现,向警予并非独身主义者,相反,她向往灵魂、思想共通的爱情。在那之后,蔡和森开始了他对向警予的追求。
在两人的相处中,向警予对蔡和森也颇有好感,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参加革命活动,对彼此的认可也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最终走到了一起。
1920年,两人决定在法国结婚,没有隆重的婚礼、没有宴请宾朋,甚至连张婚纱照也没有。向警予穿了件蓝色的布衣裙,蔡和森套了个旧西装,手中拿着一本《资本论》,两人并肩坐在长椅上,留下了一张合照。
但这正是两人所追求的,自由、无约束的婚礼,两人的结合被戏称为“向蔡同盟”,他们对革命的追求远远大于个人情感。
两人的婚姻并没有收到家里人的祝福,向警予的母亲对女儿这场潦草的婚礼十分不满,也看不上蔡和森的出身,但她阻拦不了向警予追求自由恋爱的心,就像当年那条被向警予剪烂的裹脚布,向警予从来不是个屈于父母之命的人。
最初两个人的婚后生活非常甜蜜,相继诞下了一儿一女,可当两个思想合拍的年轻人面临互相之间的矛盾时,他们就束手无策了。向警予和蔡和森都是拥有十分独立的个人思想的年轻人,两个人的想法产生分歧时总是谁都不愿意谦让的,最终导致这场感情走向破裂,
这场浪漫主义开头的爱情终结在了必然要面对的现实主义之中。两人解除婚姻关系后,都专心去发展各自的革命事业。
得知向警予英勇牺牲的消息后,蔡和森悲痛万分,他们也许不是合适的伴侣,但一定是惺惺相惜的革命同志。
在对前妻的悼念中,他曾这样写道:“警予同志,你不是和森个人的爱人,你是中国无产阶级永远的爱人。”
在后来的革命活动中,蔡和森被国民党抓捕,他学习向警予同志的精神,英勇不屈,最终像千千万万的革命同志一样,以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身份壮烈牺牲。两人的相继赴死,“向蔡联盟”不复存在,但他们留下的一双儿女依然在战火之中。
烈士子女
向警予被处以枪决后,国民党为了震慑人民群众,特别下令不准任何人给向警予收尸,一旦发现,按共产党同伙处理。这个通告一出,原先想将向警予带走安葬的百姓也没了办法。
潜伏在武汉城的共产党同志,不愿见向警予为民族大义牺牲后,却不能入土为安,冒着天大的危险,将向警予的遗体偷了出来。但当时共产党在武汉势弱,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搜捕,他们二人只好连夜上了龟山,将向警予葬在了龟山古琴台。
三年后,蔡和森也被捕牺牲,他们的女儿蔡妮跟着姑姑一起去了苏联,儿子蔡博和祖母葛健豪一起生活。
蔡妮在苏联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很不开心,她每天都要努力地学习苏联语言,直到国内党中央领导的儿女被送来苏联求学,蔡妮才找到了伙伴。我国早期革命领导人的子女都很少有机会和父母相处,都是在很小的年龄就被送出国学习,在异国他乡互相依偎取暖的他们也建立起了坚固的友谊。
蔡妮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做什么的,只知道他们都很忙,从小到大她见到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直到后来,姑姑才告诉她,父母亲都已经牺牲了,他们是为革命献身的,是优秀的共产党员。
这时她才明白,为何母亲在家中待了一夜就匆匆离开,为何祖母带着她和弟弟去见父亲要躲躲藏藏,是谁害了她的父母?是万恶的国民党,是那个吃人的旧中国。
蔡妮心中愤懑,可单薄的她对此无能为力,但她明白,父母是为了心中的理想而牺牲的,这份理想传承给千千万万的后继者,而她也将成为其中之一。
向蔡夫妇的小儿子蔡博没有跟着姐姐蔡妮去往苏联,他和祖母一起生活。直到1938年,周总理找到了他,将他和其他党领导子女一起送往苏联,蔡博才得以和姐姐重逢。
虎父无犬子,即便本身落了一大截,但蔡博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同批学生中的佼佼者,因为父母是早期革命伙伴的缘故,蔡博和毛岸英的关系也十分亲近,这两个年轻人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国作出一番成就。
毛岸英给毛主席写的回国申请信件被批准后,蔡博不想落下队,也想要赶紧回到国内,但他不知道向谁询问,他的父母都已经去世,姐姐也同在苏联。
思虑良久,蔡博鼓起勇气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毛主席收到来信后表示,等蔡博完成在苏联的学业后,就接他回国。
蔡博心中有了奔头,更加努力地学习了,他选的专业是冶炼专业,钢铁行业在我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需要像蔡博这样的人才。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刘少奇出访苏联时,将蔡家两姐弟带回了国内。两人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姐姐蔡妮成为了一名医生,后来因为新中国的外交需要大量俄文翻译人才,在苏联待了长达二十几年的蔡妮精通俄语,便自请进入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俄语。
蔡博回国后被安排进入了鞍钢炼铁厂担任技术指导,将自己在苏联学到了技术、知识一一传授给厂里的工作人员,带领大家一起发展中国炼铁业,凭借优异的领导水平,担任鞍钢炼铁厂厂长,是我国优秀的钢铁行业专家。
结语:
“革命的老祖母”,向警予同志的牺牲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伤痛。她为了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舍弃了自己富家小姐的身份,足以彰显出,她对共产主义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
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属于中国女性的拼搏意识和斗争精神,她的人生只有33年,但向警予的精神将永远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她的儿女同样深受她的影响,在学有所成后,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49974.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