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传统历史 >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业精于勤,荒于嬉”的启示)

导读: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不但精通文学,熟悉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不但精通文学,熟悉文学表达的各种惯例与修辞手段,而且在经学、史学、诸子学等领域亦有很深的造诣,在当时可谓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开创了独树一帜的韩孟诗派。

  行成于思

  韩愈3岁时便成了孤儿,由其兄抚养。因为孤苦,韩愈从小便刻苦向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他7岁言出成文,13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19岁至京师长安。然而,3次参加科考失利,直至24岁时终登进士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千古名句出自韩愈的《进学解》,意为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毁败。韩愈所说的“业”,指读书、习文。而“行”,指行事、立言。这是韩愈强调的学者主观修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他看来,读书习文,必须勤奋刻苦、心无旁骛,始终精力充沛、专心致志,把声色犬马、游戏玩乐置之度外,而一旦沉湎于嬉戏,学业必定荒废,定会闲白少年头!韩愈生活于中唐时期,一生仕途不畅,但才识俱佳,敢于直言。他最大的成就不是官职、不是政绩,而是领导了唐代中期掀起的古文运动。白居易说韩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苏东坡赞之:“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毛泽东对韩愈《师说》《进学解》等文章里体现的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韩愈的古文对后世很有影响,写文学史不可轻视他。”

  德才兼备

  《进学解》是韩愈文章中的名篇,行文活泼多变,语言隽永简练。更重要的是,《进学解》阐述了对人生学业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主张,以师生对话的方式,讲解自己治学和修德方面的经验,劝告学生怎样读书学习、取得学业和德行进步。韩愈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他曾两次任国子博士,一次任四门博士。韩愈认为教育之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明先王之教。如在《原道》中说:在德育方面,教育之内容包括仁义道德;在智育方面,包括《诗》《书》《易》《春秋》;在政治教育方面,包括礼、乐、刑、政。韩愈极力主张使受教育者继承与发扬儒家的“道统”。认为教育对上品的人和中品的人是起作用的,对上品的人来说,“就学而愈明”;对中品的人来说,“可导而上下”;至于对下品的人则是“畏威而寡罪”,即用刑法来统治,使他们畏惧而少犯罪。

  学业勤勉

  韩愈在《进学解》中重点阐述了学业和德行的意义、治学和修德的方法以及学业与社会、学业与前途的关系。中心内容是学业要勤,这是韩愈一贯的主张,他有一副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自己就是勤奋学习的典范,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勤勉刻苦、孜孜不倦的读书人形象,“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学业要勤,首先是充分利用时间,“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白天时间不够用,就要把晚上的时间利用起来,而且一年四季,长期坚持不懈,绝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每个人利用时间却是不平等的。古往今来,凡是学业有成的人,都是刻苦学习、珍惜时间、终身勤勉,既利用白天,又利用晚间休息时间。那些把业余时间用在消遣玩乐的人,在学业上肯定一事无成。学业要勤,须多读书读好书,口中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手里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述。没有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有大厦高耸。这个基础就是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学业要勤,还须口手并用、眼到心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因此,韩愈强调“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意思是,对于记载史事的经典一定要摘取其中的要点,对于编纂言论的书籍,一定要探索其中深奧的道理。勤奋地学习,才能有所收获。无论大小学问都要钻研,丝毫不可放弃。主张读书要严肃认真,需要诚实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韩愈曾在《游箴》里说:“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意为忘了学习,就脱离了君子之道,离小人也就不远了。坚持学习亦是坚守君子之道,有坚持才有思考,有思考才能辨明是非曲直,明是非才可免于随波逐流。而一旦放弃勤奋学习,就怠于思考,因而就不会再有行动了。

  德行双修

  韩愈认为,德行双修是对学校和老师的根本要求,学校和老师的职责是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教育引导学生做人。既要学习知识技能,又要学习为人处世。学业和德行两者须臾不可分割,必须有机结合,否则,就是教育的失败。韩愈对此的认识非常清醒,在《进学解》中,他强调学生要“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在另一篇名作《师说》中,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对学生德行的培育,受业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解惑则既解决学生在人格塑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又解决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方面遇到的疑问。韩愈不仅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作为学者,他既做事,又做人,堪称楷模;作为老师,他训诫学生要学业和德行双修,正确对待学业与社会、学业与前途的关系。提出任何学子都关心自己的前途,希望通过读好书、学好业、修好行,未来得到重用,对社会有所贡献。但是一个人是否能够实现志向,是否有好的前途,是个人与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应注重打牢学业和德行的根基,不应患得患失,不应过分关注社会环境和个人前途。“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意思是学生们只需考虑学业能不能精通,不需担心社会不了解,只需考虑德行有没有成就,不必担心社会不公道。在政治清明时期,不需要担忧学业、社会和前途的问题。圣君贤臣相逢,法令都已健全,除掉了凶恶奸邪的人,提拔德才兼备的人,有长处的人都能得到录用,有一技之长的人也会受到重用。

  慧眼识才

  韩愈强调要高度重视、善于识别人才。最为人称道的是《杂说四》中的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认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是不常有的。所以虽然有好马,在庸人手里就受委屈,不能因日行千里而出名。这是因为社会缺少识别人才的人,所以难于发现人才。反之,只要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人才就会脱颖而出。韩愈认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就像发掘搜罗宝物一样,剔除次品,选出可用之才,刮去尘垢,打磨光亮,从而造就出人才。也许可能会有无用之人被选上,但有才的人绝不会不被任用。一个人是否被重用、是否有前途,取决于社会评价与自我期许相一致。一些人自我期望过高、欲望太大,而国家社会资源有限,从而造成很多人抱怨,自我感觉怀才不遇。所以,用人是一门学问,就像工匠的本事在于把大大小小的木材分别用在建造房屋的部件上,医生的本事是把各种各样的药材收集起来以备不同病情之用。作为用人者,既要唯才是举,又要量才录用。明智地用人,公正地选拔。委曲求全者可爱,锋芒毕露者杰出,比较他们的长处和不足,按照他们的才能分配适当的职务。倡导不要计较自身遭遇,努力做到学业的精进和德行的修为。

  韩愈的文章之所以被传诵不绝,成为后人师法之典范,其造语精工,无人企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韩愈之所以被后人尊为“百代文宗”,是因其一生重视学业、治学方法和德行双修,倡导培养学业和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55157.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