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长平战败全军覆没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吗? 百科知识
导读: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最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起因是因为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郡,结果上党郡却先归附了赵国,这本身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赵国却真的接了
网友提问:
赵括长平战败全军覆没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吗?
优质回答: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一场最著名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起因是因为秦国攻打韩国的上党郡,结果上党郡却先归附了赵国,这本身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赵国却真的接了。秦国也就把矛头转到了赵国,并在长平展开了对峙。
在战国时期,最有能力同意天下的,按照时间算曾经有魏国、齐国、楚国、秦国。长平之战时的魏国早已失去霸主地位,被秦国夺取了一部分土地。公元前284年乐毅为燕国伐齐,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莒、墨二城,后来齐国迅速复国,受到的重创的齐国在短时间里根本就不能恢复。作为老字号的强国楚国,也在公园前278年被秦将白起攻下都城郢都,被迫南迁,也没有了昔日的辉煌。公园前307年赵国的君主赵武灵王,为了让赵国强大起来,力排众议决定实行“胡服骑射”。强大起来的赵国在公园前296年灭掉了善战的中山国,使国力达到鼎盛。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其实力也是最高的。
长平之战,是当时两个势均力敌的强国的较量,如果胜利了将会成为霸主,有绝对优势压倒其他六国;如果败了,也就在没有崛起的机会。在将近三年的对峙战争中,双方都押上了全部精锐。在这三年中双方也消耗了大量的后勤物资。
秦国更是拉长战线,攻打赵国,其后勤保障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赵国的主将廉颇也是看到了这一点,采用了以守代攻的军事策论,想用主场优势拖垮秦国,谁是秦国却支撑了三年。这样大的军事对垒,使得双方的后勤供给都很吃力。相比较来说战线长的秦国更需要一场速战速决,虽然其他国家没敢在背后捣乱,如果他们进攻也必然会造成巨大的威胁。
范睢就采用了离间计,派人到赵国军营里散播秦国最怕马服子赵括的信息,急于求成的赵王就换下了廉颇,由赵括担任主将。秦国得到消息后,偷偷的把主将换成了白起,并封锁消息。此时秦国对赵国的军事情况了如指掌,而赵括连自己的对手是谁都不知道。以至于刚一开战,白起就派出一支部队直接冲散了赵军的主力部队,始料未及的赵国军队,自己乱了阵脚,最终惨败,并葬送了40多万军士的性命。
赵括战败固然有他实战经验少的原因,也与赵王急于求成的心态有关,秦国的军事策略胜了赵国一筹。赵括死于乱军之中,到死他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和哪位秦军主将在对战。
赵括,在没有实战经验的情况下,就担任如此大的责任,赵王应该承担很多的责任。不是赵括太弱,而是一开始就遇上了最强的对手,直接葬送了性命。如果赵括能够经过历练,应该也会是一个有名的将领。
其他网友观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战争经验不足。
大家记得电视剧《兄弟连》吗?
里面有一集,有一个西点军校刚毕业的年轻军官琼斯中尉,被上面安排到E连担任排长。
但几个月后,尤其是执行了一次近距离战斗任务后,琼斯中尉就被调走了,回到师部继续做参谋。
那么,师长为什么这么做?
主要是让琼斯中尉接触实战,积累一些战斗经验。没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是不能做好手头工作的,哪怕是参谋。
为啥?
因为书本是书本,现实是现实。
没有经历过实战考验的军人,他在军校的成绩再优秀,其实都是扯淡的。
这就类似于在陆地上学习游泳,学的再好,你跳入水中也可能马上会被淹死。
就比如马谡,平时谈战略、谈战术,都能说得诸葛亮哑口无言,甘拜下风。
结果跑到街亭实战,竟然把军队摆在没有水源的山上,连麾下副将,身为大老粗的王平 都不如。
赵括倒霉的地方在于,他并不是像琼斯中尉一样,去执行一个无足轻重,失败也可以接受的小战斗,而是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中,赵国是倾全国之力而来,大部分青壮年男人都在战场。
一旦战国战败,恐怕就要亡国灭种。
就算秦国的将军很弱,赵括突然接受如此重任,也难以获胜。
更别说,对手还是老辣沉稳的白起,就算廉颇也未必能够打赢。
结果就是,赵括擅自出击,被秦军诱敌深入后包围,自己也被射死。
其实,赵括自己并没有什么错,他就是一个菜鸟。
真正傻逼的是赵王,竟然敢在如此重要时刻,用一个菜鸟。
其他网友观点
长平之战中,赵括是否真的只会纸上谈兵?
长平之战中,赵括是否真的只会纸上谈兵?
虽然对面的将军是白起,但从赵括的战绩来看,真的是洗不白。
长平之战可以说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战争之一了,参战双方秦国和赵国共投入士兵将近百万人,可以说是决定生死存亡的一场战争,最终虽然是秦国胜出但也伤其根基,而赵国就此一战后虽然没有立刻亡国,但是也差不多了。
此战中出现了很多名人,但最出名的无疑是赵括了,因为赵国国君临时换将,让没有一点作战经验的赵括上阵,最终酿成大败让赵军四十万降卒被杀,赵括也被安上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名号,那么,赵括是真的一无是处还是我们对其有所误解呢?
刚开始就犯了兵家大忌当时赵国是唯一可以威胁到秦国的存在,就算秦国没有找赵国的事,总有一天赵国也会对秦国发动战争,但是因为赵国接受了韩国的上党郡从而导致这场战争提前爆发,而此时的秦军已经经历过几场大战,全体都士气高昂。
当时的主将廉颇自然明白秦军这时候是不可抵挡的,只有避其锋芒才可从长计议,但是打消耗战对于秦国非常不易,于是秦国丞相就去赵国宣传秦王害怕赵括的言论,最可怕的是赵国国君竟然相信了,真的派赵括上前线了。
赵括来到前线后就直接对廉颇曾经的布局进行了更改,战略计划全都换成自己的理想状态,这按照兵书上说可以兵家大忌,首先临时换将不说,在没有看清对面形式的情况下就贸然更换计划,由此可得赵括的失败是从开始就注定的。
悬殊不大却被全军包围包围战我们都知道,都是用大于对方的士兵几倍的数量形成包围从而逐一歼灭,但是秦国和赵国两方的总人数是不相上下的,根本不足以形成包围的条件。
但是因为赵括的求胜心理,故意一步一步进入到了白起的陷阱中,而诱饵仅仅是战前的几次小胜,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括决定乘胜追击,最终被白起成功形成合围。在这样的情况下都能被形成包围,可见赵括的军事判断能力是真不行。
被围长达四十多天很多人在这一点上产生了分歧,认为能在包围的状态下还能坚持四十多天已经非常不多了,但是我们需要弄清楚一点,赵括此时手下可是有四十万的人,就算是四十万的猪恐怕一时半会都杀不完,更何况是有四十万之多且有战力的人呢?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括是怎么做的呢?原地待援,没错就是等着援军来解救,等到了最后发现实在没有援军的时候才选择突围,并且数次突围都不曾成功,最终赵括本人更是被乱箭射死,可见赵括的领导能力也是实在不行。
结语虽然这场战争跟后面的国君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毋庸置疑的是赵括的更方面能力实在是不行,如果只是作为一个军师的恐怕赵括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历史没有如果,但是非要说赵括优点的话,那就是自信吧!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最大的认可,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ctls/5850.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