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红包怎么用(双11连环套:预售比现买贵,促销比原来贵,买贵包赔藏猫腻)
导读:从“错过一天再等一年”到“价格全年最贵”,没有了价格优势“双11”还剩下些什么? 继今年“618”期间《电商购物节 深藏购物劫?》之后,奥一实测研究院在今年“双11”期间
从“错过一天再等一年”到“价格全年最贵”,没有了价格优势“双11”还剩下些什么?
继今年“618”期间《电商购物节 深藏购物劫?》之后,奥一实测研究院在今年“双11”期间,继续对电商购物节中的“价格乱象”进行监测,发现“虚标原价、先涨后降”等老套路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又添了“预售更贵、隐藏优惠”等新套路,且套路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具有误导性和欺骗性。
“先涨后降”
促销价并非最低价
13年来,“双11”之所以成为全民狂欢购物节,无非是凭借曾经“打到骨折”的价格优势。如今随着促销规则越复杂,优惠逐渐消失,只剩下“套路”遍地。奥一实测研究院在今年“618”期间,发现有商品“618”前突然提价超千元,心心念念折扣价偷偷变成收割价。
“双11”期间这些价格乱象有改善吗?奥一实测研究院挑选部分商品进行二次监测,结果发现依然有商品存在“先涨后降”的情况。
例如:今年“618期间”,奥一实测团队在唯品会发现,监测期内约60%的受测商品存在“先涨后降”的情况,涨幅5%-55%不等。其中一款乐町樱桃红连衣裙(CWFAB1748),商品最低价出现在5月7日,为254元,在618期间的最低价为266元,涨幅5%。今年“双11”,奥一实测团队在这家店里,选了一款“2021乐町新小个子撞色羽绒服外套”监测后发现依然存在“节前涨价”的情况。
同款商品在10月20日与10月27日的不同价格截图
监测数据显示:该款商品原价2669元,10月20日售价 443元;10月27日涨至728元,涨幅高达64%。
与客服聊天截图
为啥一件400多的衣服变成了700多?
记者在10月27日以消费者身份咨询客服,对方表示:“443元的价格是因为‘超级大牌日’促销优惠,并强调衣服原价是2699元。”
记者继续询问“双十一”会不会再降价?
客服人员表示:现在就是“双十一”的价格。
“双十一”不应该是最优惠的价格吗,为啥比“大牌日”反而贵了三百多?
面对这一追问,该名客服给出了解释:“活动不同价格会不同”。言下之意似乎已默认“双十一并非最低价”。
11月2日的价格截图
记者继续监测发现,该商品728元的价格一直延续到10月31日。11月1日记者打开购物车发现商品显示为“缺货下架”。11月2日重新上架并调整价格为531元,随后这一价格一直延续到11月12日。可以看出,该款商品不仅在“双十一”之前出现提价现象,而且在“双十一”当天,看似“白菜价”实际比15天前还贵了88元。
事实上,上述现象在电商促销节中已是“公开的秘密”。11月4日,中消协曾发布消费提示称,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十一”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可能是全年最贵。
“预售更贵”
付尾款后发现当天现卖更划算
如果说“先涨后降”是电商促销节的“常规套路”,那么“预售更贵”可以说是近些年出现的“套路新花样”。今年双十一“预售战”在10月20日就已经打响。提前购买本是件大好事,商家可以合理备货与发货,有效避免快递拥堵,消费者也可以得到更多优惠。然而,当你顶着黑眼圈付完尾款,以为“薅到了最多的羊毛”,隔天却突然发现,同样的商品竟然能够以相同,甚至更低的价格直接购买。
记录显示已付定金50元,待付尾款1049元。
商品购买页面显示秒杀价格1099元
今年“双十一”期间,网友@镇海提前购买了一款无线超薄(G913)键盘,预售价格为1099元,他先支付50元定金,算好日子等待付尾款。结果还没等到尾款日,就震惊地发现这款商品已经“直接可以1099元购买了!”@镇海不明白:“定金的意义在哪里?也不能退。”可以说,算上定金利息和等待的时间,参加预售反而比当天现买的价格更贵了。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讲,预售模式是建立在牺牲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换来商家的既得利益。曹磊指出,等待时长关乎消费者购物体验,预售商品要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下单预售商品前,要关注预售数量和时长,一般在商品详情页上有明确提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对未提前告知消费者的预售行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商家进行沟通,也可以向12315或是媒体投诉。
“买贵包赔”
前提是你自己去关注价格变化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今年“双十一”预售开启后,很多商家开始宣传各种优惠降价,吸引消费者下定或者直接购买。有的商家还承诺“保价”,即承诺在一段时间内,消费者所购商品不会降价。可真等到消费者发现买贵了,去申请“退差价”时,却又马上换了一种说法。
天气逐渐变凉,王女士(化名)在淘宝上为孩子选了一款儿童浴盆,“当时商品页面显示有两个价格,一个是79.8元,一个是双十一活动价64.8元。”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本想着再等一天就是11月11日,于是将商品加入了购物车,等着降价后再买。
王女士与客服聊天记录截图
可这时客服“热心”地表示:现在拍不仅可以有赠送浴盐,而且还可以“到货后退还差价”。考虑到“双十一”当天下单量大可能会延长物流时间,急于收货的王女士在11月10日以69.8元的价格下了单。细心的王女士留意到,第二天该商品果真是降价至64.8元。
王女士的购买记录
11月13日收到货的王女士想起了“退差价”,但是客服却表示,需要王女士提供详细的价格变化截图,王女士很纳闷:“你们自己的商品价格,难道自己不清楚吗?”是不是如果消费者没有截图就不能退还差价?
王女士与客服聊天记录截图
王女士翻出了之前客服“承诺退差价”的聊天记录,客服见状改口称:给个“五星好评”就退钱。这让王女士非常无语:“难道这些店铺的好评就是这样刷出来的吗?”
事实上,电商平台“刷好评”行为一直是官方重点打击的目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禁止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已明确“经营者不得以返现、红包、卡券等方式诱导用户作出指定评价、点赞、转发、定向投票等互动行为”。广东省消委会提醒广大消费者,收到商家“好评返现”的邀约时,应勇于拒绝,不为商家利益诱惑作出虚假好评。最终王女士因“没有价格截图可以举证”放弃了“5元差价”。
活动价显示26.9元,下单价格显示29.9元。
除了形同虚设“保价”的服务,某些商品在优惠价格的宣传上也容易误导消费者。李先生(化名)告诉记者,11月10日在淘宝“比比赞旗舰店”购买一款法式小面包,偶然发现“下单后的价格并不是活动价是26.9元,而是原价29.9元。”一问才知道,原来活动价时间还没到。“正常人买个早餐面包,谁会去特意等你的活动呢,而且也没有说是要‘双11’当天有效。”李先生表示:“就像我去超市买日用品,货架上写着活动价99元,结账的时候发现是109元。这肯定是不对的!”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云嘉律师事务所赵占领律师表示:“这种行为已构成价格欺诈。”他建议:“遇此情况的消费者可以向价格主管部门进行投诉举报。”
“货不对板”
质量和价格一起打折
在这个一年一度的电商大促活动中,“价格”始终是消费者们最为关注的一点。东西买贵了不开心,但买便宜了也不见得省心。对于家有小学生的董女士(化名)来说,口罩是家中必不可少的日用品,本想着“双11”商家会让利,趁机囤一批口罩,董女士打开收藏链接,进入经常光顾的天猫“初医生旗舰店”,下单购买了一款之前买过的商品。口罩价格确实优惠了不少,但收货后董女士却傻了眼:“和原来买的完全不一样了。不仅没有了鼻梁条,包装袋也不一样,廉价的塑料包装不说,最重要的是孩子一戴上口罩就往下掉,根本没法用。”
董女士平时购买价格为68.8元,双十一活动价为48.42元。
紧接着,董女士发现遇到“货不对板”的不止她一个人,商品评论区几乎全是吐槽的。
商品评论截图
面对董女士的投诉,该店的客服人员解释称:“是临时工的问题,口罩发错了。”同意给董女士退货、退款。“可是我的时间就白白浪费了。”想着熬夜拼单的“成绩”化为乌有,董女士也很无奈,只能再去选购一次。
在平台商家号称全年最低价的“双11”,海量促销商品更让消费者眼花缭乱,如何保障商品品质不打折扣?有关专家认为,监管机构的适时介入也不可或缺。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监管力度,一旦发现违法违规或者是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不仅要督促企业整改,还要依法严厉查处并公开曝光,切实增强监管的实效性和威慑力。
第13届“双十一”已经落幕,但消费者买买买不会停止。据悉,未来两个月内还有“黑色星期五、双十二、年货节......”商家与平台会不断制造新的消费欲望。人们的消费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电商促销还有哪些问题现象亟待规范?敬请关注下期报道。
监制:谢艳霞
策划:谢江涛 高春明
统筹:管玉慧
采写:管玉慧 卢若情 张洁莹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hcs/38699.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