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生活小妙招 >

18大报告(日迈月征 千里笃行——细数保险业十年成就)

导读:来源:【中国金融出版社】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来源:【中国金融出版社】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十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过去十年,也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中国金融事业取得非凡成就的十年,金融改革成就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过去十年,更是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日益增强的十年。

  为更好展示新时代伟大成就,凝聚新征程奋进伟力,本刊特别开设“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特别专栏,分别从财富管理领域发展和艺术收藏的视角,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的非凡成就进行梳理、总结和展示,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开拓奋进、建功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作者|李恒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提要:

  十年历程峥嵘卓异,十年成就历历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险业更是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

  未来,中国保险业仍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回归保障本源,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日迈月征,十年笃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金融开放,统筹发展与安全,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

  保险业更是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从2012年底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24.9万亿元,保费规模从2012年底的1.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底的4.5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12%,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寿险、财险、健康险“三足鼎立”之态势。

  从发展质效上看,我国保险深度从2.98%升至3.93%,保险密度从1144元/人升至3179元/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十年历程峥嵘卓异,十年成就历历可见。

  寿险半分天下,回归保障价值

  寿险作为我国保险业第一大险种,占据了保险市场的半壁江山。

  随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居民保障意识逐渐增强,近十年寿险需求得到持续释放,寿险保费规模从2012年的0.89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2.36万亿元。

  在此过程中,寿险业也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回归保险本源的求新之路。

  ●慎终如始,费率市场化改革三步已成

  近十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寿险费率政策改革,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人身保险费率形成机制。

  2013年8月,保监会发布《关于普通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市场翘首以盼的人身险预定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破冰”,执行已十余年之久的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2.5%的上限调至3.5%。2015年,保监会又陆续推进万能型、分红型人身保险费率政策改革,原预定利率上限纷纷“松绑”,保险公司可依据审慎原则自主定价。

  至此,我国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三步走”基本完成,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正式建立。

  此举有效促进了保险公司加强产品与服务创新,并向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保险产品,原先产品普遍同质化的局面被打破,差异化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寿险产品价格平均下降15%左右。

  ●返璞归真,产品开发设计回归本源

  随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拓宽,一段时间内以万能险为主的中短期存续产品大行其道,部分万能险带来的大量资金激进地流入股市,引发了频繁的险资“举牌潮”。

  2017年5月,保监会发布人身险产品最严规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在一系列监管“风暴”清扫下,中短存续期产品被叫停,以往依靠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超常规发展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寿险业回归保障本源,进入转型时代。

  此后,寿险业重新聚焦价值经营,寿险保费增速也由急转缓,长期限、高价值的保障型产品持续增加,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坚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防范经营风险也成为人身险公司转型的核心要求。

  ●吐故纳新,销售体制改革循序渐进

  个人保险代理人模式引入我国保险市场后,保险代理人队伍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保险营销最重要的渠道,然而个人保险代理人队伍同样存在大进大出、素质参差不齐、保险专业服务能力不足、社会形象较差等问题。

  对此,2020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发展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有关事项的通知》,研究建立独立个人保险代理人管理制度,力图破除保险营销的层级关系,改变营销员“金字塔”式的架构所带来的弊端,提高保险销售人员的稳定性及专业保险服务水平。

  此外,人身险行业正在推进销售人员分级管理制度,2022年4月,银保监会发布《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对保险销售人员的人身保险销售前、销售中、销售后行为进行全流程规范,特别是建立保险销售人员分级管理机制,根据销售人员的分级结果以及保险产品的分级分类情况,对销售人员可销售的产品进行差异化授权,进一步规范代理人的销售行为。

  财险独当一面,服务千行百业

  财险与实体经济联系紧密,近十年,财险产品和服务向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进一步渗透,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成为企业风险管理、居民风险保障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

  在此过程中,财险业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专业化、精细化、集约化发展,积极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财险保费规模从2012年的0.55万亿元增至2021年的1.37万亿元。

  ●披沙拣金,车险综改降价增保提质

  针对车险长期以来“高定价、高手续费、经营粗放、竞争失序、数据失真”等问题,近年来我国以渐进方式实施车险综合改革,健全市场化条款费率形成机制。

  2020年9月,《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实施,一年后“降价、增保、提质”的阶段性目标已基本实现,车险市场呈现保费价格、手续费率“双降”和保险责任限额、商车险投保率“双升”的新局面。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消费者车均保费为2761元,较改革前大幅下降21%,87%的消费者保费支出下降,累计为车险消费者减少支出超过2500亿元。

  此外,在丰富商车险产品方面,监管部门也大力支持行业制定新能源车险、驾乘人员意外险、机动车延长保修险示范条款。

  2021年12月,保险业协会发布《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不仅将消费者关心已久的“电池、电驱、电机”三电系统纳入保障范围,还设置了专属附加险,囊括了对电网故障、充电桩、智能辅助驾驶软件的保障,新能源汽车正式步入专属车险时代。

  ●岁稔年丰,农险规模问鼎全球第一

  为更好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近年来我国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农业保险业务规模迅速壮大。

  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规模达到815亿元,首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农险市场。同时,十年间农险保障力度不断增强,为农户提供的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4万亿元。

  另外,我国农业保险产品正从“保成本”向“保收入”过渡,2018年我国开展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试点工作,2021年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逐步覆盖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所有产粮大县,2022年我国又陆续开展糖料蔗、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保障水平较传统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大大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指数保险、“保险+期货”等产品创新推动农险产品体系日渐丰富,各类风险保障愈加全面。

  ●水碧山青,绿色保险助力低碳转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发展绿色保险,将绿色保险纳入绿色金融体系范畴。

  在行业推进下,我国绿色保险产品体系日臻完善,一类是保障环境污染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相对传统的险种,包括环境污染责任险、森林草原保险等;另一类是保障绿色产业风险、绿色信用风险等相对创新的险种,主要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促进经济低碳转型,助推“双碳”目标达成。

  数据显示,2018-2020年我国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03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其中2020年绿色保险保额达18.33万亿元,年均增长23.43%。

  另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作为我国绿色保险最具代表性的险种,已覆盖20多个高环境风险行业,2021年服务企业数量、保费收入及提供的风险保障金额较2013年分别增长了114%、170%和308%。

  ●包罗万象,保障覆盖领域巨细无遗

  在改善民生福祉、服务社会治理、助推科技创新等领域,财险业同样发展迅速,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主要的风险保障作用。

  一是我国正加快构建多灾因巨灾保险体系,并于2016年建立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制度,截至2022年3月,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累计为全国1674万户次城乡居民提供6424亿元的巨灾风险保障,充分发挥了巨灾保险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以下简称安责险)制度日趋完善,2021年9月,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正式施行,以法律形式明确高危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投保安责险,2021年全国安责险的保费规模已超80亿元。

  三是科技保险发展迅速,逐渐形成覆盖科技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保险保障体系,包括知识产权保险、“三首”保险等,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

  2022年,国家已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建设科技保险创新引领区,力图打造科技保险产品研发和服务模式的样板间,为全国科技保险行业积累经验。

  健康险方兴未艾,守护民众安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健康中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随着人民健康保障意识的逐渐增强,在医保体系日渐完善的同时,近十年来商业健康险实现蓬勃发展,从重疾险到百万医疗险,再到惠民保,商业健康险不断契合民众需求,保费规模从2012年的863亿元增至2021年的8447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28%。

  ●描画底色,社保业务奠定保障基础

  我国正不断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夯实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积极发展其他补充保障制度,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4亿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大病保险制度正式建立,有效提高了重特大疾病的保障水平,十年来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

  2016年,人社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社保“第六险”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解决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随后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2022年3月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已覆盖49个城市、1.45亿人,累计有172万人享受保险保障。

  ●顶门立户,重疾医疗撑起保障支柱

  重疾险作为当前健康险市场的最大险种,自推出以来大大减轻了患者用户在康复治疗期间的经济负担。

  2020年重疾险迎来重疾定义修订,通过建立重大疾病分级体系、增加病种数量、扩展保障范围、优化疾病定义内涵等,科学合理地规范疾病定义,进一步切实保护和提升消费者保障权益,2021年重疾险保费收入为4574.6亿元,占健康险一半以上。

  与此同时,百万医疗险自2015年依托互联网平台诞生以来,凭借较低保费与较高保额之间的高杠杆属性,得到市场广泛关注,用户数量快速上涨,2019年其市场规模就已达到345亿元,同比增长102.9%,并且继续保持30%-50%的市场增长率,并为超过9000万的用户提供风险保障。

  ●后起新秀,惠民保弥补保障缺口

  近些年,健康险市场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惠民保”无疑。

  从2015年深圳市首推“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惠民保初具雏形,到2020年在全国多个城市落地生根,惠民保已正式踏入新纪元。

  作为与基本医保相衔接的普惠性商业医疗保险,近几年惠民保热度不减,覆盖城市越来越多,且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不仅将外来新市民纳入参保范围,还在保障中增加了新药和新疗法保障,并且支持异地就医、扩展增值服务等,进一步弥补了广大民众的医疗保障缺口。

  2021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对惠民保的规范发展设置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对定制医疗保险的保障方案制定、经营风险、业务和服务可持续性,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保障需求。

  截至2021年底,已有27个省份推出了200余款惠民保产品,参保总人次达1.4亿,保费总收入已突破140亿元。其中,仅2021年上市的惠民保产品就达94款,累计参保人数超过1亿人,较2020年参保人数增长152%。同时,惠民保参保率持续提升,2021年上市的项目参保率为9.1%,较2020年整体4.2%的参保率提高了4.9个百分点。

  互联网保险异军突起,赋能业态升级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传统保险业的投保形式与承保范围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保险作为保险销售与服务的一种新形态,近年来发展迅速。

  数据显示,2021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为3778.7亿元,同比增长29.9%,互联网保险渗透率为8.4%,同比提升2个百分点。

  其实,在保险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的背景下,从最初的保险销售渠道变革,到保险消费场景与产品创新,再到保险生态融合与服务升级,互联网保险有效促进了大众风险保障意识的提升,凭借其普惠性、易触达等优势,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的保障需求。

  一是产品更多元化。通过百万医疗险、退货运费险、航空综合险等产品,互联网保险能够为大众在医疗、消费、出行等方面提供多样的保障服务,特别是各类单价低、频次高的互联网场景保险已无缝嵌入客户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且这种变革仍在延续,推动互联网保费规模快速上涨。

  二是服务更便捷化。互联网保险依托于互联网,使金融服务触手可及,将保险产品的销售、服务范围扩展到小微企业、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等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领域,具有很强的普惠性。

  以财险业为例,2021年财产保险行业整体保单量达479亿,其中超50%的保单来自互联网财产保险,体现出互联网保险“普”和“惠”的有机结合。

  三是供给更生态化。互联网保险主体纷纷致力于打造生态平台,链接生活消费、健康、旅游、汽车等其他商业生态与服务,推动互联网从渠道向生态平台转型,突破传统保险服务边界,打通消费者与多个供给主体的关系,让保险产品成为其他服务的载体,推动险企、客户、第三方的互利互惠。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的多样性不断延展了保险的深度、广度和充足度,助推了保险普惠程度的提升。然而,在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扩张的同时,风险与隐患也逐渐暴露,针对互联网保险非法经营、销售误导等问题,2020年12月银保监会发布实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保险业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互联网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成就非凡,中国也已步入“保险大国”行列,提质增效成果显著,开放程度不断提升,然而我国与成为“保险强国”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仍待提高。

  未来,中国保险业仍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回归保障本源,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观往知来,中国保险业前路光明灿烂,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本文摘自《金融博览·财富》)

  本文来自【中国金融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hxmz/49311.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