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不到,就可以窥视你的隐私!
导读:打开电脑,还没有插上网线,电脑里的各种程序已经开始运行,其中不乏某些软件夹带私心,监控分析,进而分类贴标签。 刚跟朋友微信讨论防晒,随手打开购物APP,防晒霜、防晒衣、
打开电脑,还没有插上网线,电脑里的各种程序已经开始运行,其中不乏某些软件夹带私心,监控分析,进而分类贴标签。
刚跟朋友微信讨论防晒,随手打开购物APP,防晒霜、防晒衣、帽子、手套的购买信息推送劈头盖脸。
看完房子,返程路上电话、短信就没停过,各家中介竞相而上,排着队轮番骚扰。
刚在一个网站填完注册信息,不久就接到电话“请问您需要办理银行贷款吗?”
这些场景你可能再熟悉不过了。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兴起的今天,传感器、追踪器随处可见,记录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借着更好提供服务的幌子,人们的隐私被肆无忌惮地索取,随之而来的是隐私泄漏引发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一位男士接到自称是“房管局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因对方能够准确说出自己的姓名、住址等诸多信息,信以为真,遂被骗数十万元。
刚刚考上大学的一个女孩子遭遇电信诈骗,学费被骗光,自杀身亡。
某直播平台的女主播,因个人信息被泄露,遭遇不法分子跟踪、骚扰,最终被杀害。
……
与此同时,数据泄露的丑闻频出:20万儿童信息被打包出售,信息精确到家庭门牌号;257万条公民银行个人信息被泄露,银行行长卖账号;美国最大成人交友网站4.12亿帐号信息泄露;京东12G数据包在黑市反复售卖;10万条高考生信息泄露;A 站近千万条数据公开泄露;“史上最大规模”微博微信盗号案……
之前,暗网中文论坛中出现了一则兜售华住旗下所有酒店顾客数据的帖子。售卖数据包括华住官网注册资料、入住登记身份信息、酒店开房记录,涉及1.3亿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手机号码、消费记录等大量信息。
发帖人将以8个比特币打包出售所有数据,按照目前的行情来看,大约37万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个人的资料售价不到一分钱。
1.3亿,请注意,这不是信息数,而是实打实的1.3亿个人,他们的信息数据泄露之后,可能会收到大量的更具针对性的骚扰短信、电话,某些不愿意被公开的信息可能会带来被勒索的风险,用户名、密码信息还有可能被黑客通过撞库破解其他更多的个人账户。
从目前的信息来看,此次泄露事件可能并非黑客技术高超,蓄意攻击,而是华住方面安全意识淡薄,保护措施不到位。以华住集团目前在行业的地位与规模,隐私保护意识及措施尚且如此不堪一击,遑论其他企业?
在这个时代,隐私似乎没有安全可言。
伴随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方便,史上最大的“隐私危机”也招呼不打一声地呼啸而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线上购物、缴费,还有线上投票、抢红包,以及通过手机端的实名认证办理各种公共服务和商业应用。这一切线上场景应用所开辟出来的全新市场,让我们如置身于“玻璃屋”,全程裸奔。
为了享受更为便捷的消费、出行、工作、生活,以及商业和政府的服务,我们让渡了隐私,这些隐私穿上了一件叫做“大数据”的外衣,用来支撑商业、社会的高效运作。
线上购物,平台会分析用户的注册信息、性格、年龄,浏览记录、购物记录,进而演算你的消费需求,精准推荐购物信息。
使用手机地图出行,平台可以在未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获取“监听电话、定位、读取短彩信、读取联系人、修改系统设置”等各种权限。
当人们不得不依赖一个个消费性的网络应用而生活,向平台免费提供个人信息变得习以为常,甚至被赋予了正当性。看似自愿的让渡隐私被包裹在信息不平等的隐形强迫之中,人们渐渐都被抽象成一组组数据,不知道何时何地何人会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不法行为。
通过你的跑步路线分享,获取你的住宅信息和生活习惯;通过天眼查,获取你的企业信息和房产信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分析你的家庭构成,你的社交圈,你的性格、职业、消费能力……
这些零零散散的个人信息,收集起来基本就是一个人的完整的隐私画像了。有心人能从你透露出的自认为安全的信息里嗅到线索,循着这些蛛丝马迹罗列出你的“前世今生”。一旦犯罪分子获取到了这些信息,便可以针对性选择受害者并进行犯罪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你泄露的隐私,轻则让你损失钱财,严重的甚至丢掉性命。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即时性在降低网络侵权门槛的同时大大增加了隐私泄露后果的危害。而对于被侵权者来说,以目前的法律环境,相应的维权过程十分艰难。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一个侵权行为的发生很有可能跨过国家界限,而各国在界定隐私侵权时釆用的标准不甚相同,在缺乏国际统一标准的当下,想要使不同国家地区毫无冲突地处理同一件隐私侵权,显然是难上加难之事。
网上约车、网上购物、叫外卖、导航……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觉,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我们的微信昵称、头像、位置、通讯录、电子邮箱信息、QQ账号密码,甚至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都“祼奔”在互联网海量大数据当中。只要连上互联网,各种视频设备都会成为直播的工具。
如果当我们逛街、吃饭、健身,甚至是上班上课的时候,都能够被人在直播平台看到,成为随时上演的“楚门秀”,我们内心是否还有安全感可言?
大数据时代,人人都在“裸奔”。
数据网络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公民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前脚刚注册的信息,后脚就被黑产打包成明码标价的“商品”反复兜售。然而目前,在我国,网络安全及网络隐私权领域存在许多问题,互联网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相关的法律法规却没有同步。
不过好的方向是,曾经对隐私问题麻木的用户们,已经渐渐开始意识到严重性。真正的自我保护,绝不是等待不法分子自动良心发现,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出击,提高警觉性,捍卫“隐私主权”。也希望互联网企业能够在追求大数据红利的同时,尊重个体的隐私权。最重要的是,希望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建立并有效实施。
只有个人拥有全面的隐私意识,只有市场得到有效监管,只有法律法规跟上技术、生活方式、商业逻辑、社会运作方式的发展与变化,隐私泄露这样的事件才有可能彻底杜绝。
未来已来,无人幸免!这一次的挑战,需要全社会来应对。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mbk/25503.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