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静雅生活网 > 数码百科 >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导读:作者|lzh  邮箱|liaozihan@pingwest.com  如果你也喜欢不客观实验室,希望和我们一起探讨数码相关的选题,请私信 " 不客观 ",我们将回复您加群的

  作者|lzh

  邮箱|liaozihan@pingwest.com

  如果你也喜欢不客观实验室,希望和我们一起探讨数码相关的选题,请私信 " 不客观 ",我们将回复您加群的方式,期待与你的见面~

  最近我做了一个 " 果敢 " 决定,把手头上的主力机,从华为一众直板机、折叠屏手机换到苹果 iPhone14 Pro Max。

  虽然听起来很容易,实则折腾起来还是很费劲儿的,牵扯同步账号、应用、使用习惯等多个方面,毕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从华为鸿蒙转入到苹果是个大工程,建议使用苹果推出的 " 转移到 iOS" 图源:品玩 lzh 摄

  都说 iPhone 14 是 iPhone X 以来最大升级的升级,距离我最后一次使用苹果已经过去 5 年,再次用回苹果,要问有什么 " 感言 " 的话……

  那就是在使用苹果官方出品的 iOS 转移 APP,检测到要换机到 iOS 后,就会通过非常苹果式的逻辑思路,让你一步一步被这 " 毒苹果 " 吸引,这或许就是苹果 " 扭曲力场 " 的作用效果:在转移设置好后,总感觉还需要配齐苹果 " 全家桶 " 才舒坦,得承认慢慢配齐苹果设备逐步被它生态 " 吞噬 ",我们可都是经不起诱惑的亚当或者夏娃。

  作为详细使用过华为鸿蒙生态和苹果生态的用户,想借着转移 " 移动阵地 " 机会,来聊聊苹果和华为的 " 随身 " 生态到底有哪些不同,以及未来华为和苹果发展方向会形成哪些差异。

  华为向 " 外 " 看,苹果向 " 里 " 看

  在换到苹果之前,华为 Mate X2 是我的主力机,当然作为有 " 品牌情结 " 强迫症用户,MatePad Pro 2021 版、华为 Watch 手表是一定会配齐的,而且华为每出一款智能手表我几乎都会 " 季度换新 ",原因在之前文章中进行了详细说明,简单来讲就是华为每次推出新手表都只会更新一小部分硬件和功能,这里也建议如果想要技术最新、性能最强的手表,看最新的 Watch 系列就行。

  既然说到了 Watch,咱们就从智能穿戴聊起。从这些随身 " 小物件 " 就能以小见大,看到两个品牌对于自身产品不同定位和发展。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华为 Watch 系列是我使用时间最长的智能手表系列,其次是 Apple Watch 图源:品玩 lzh 摄

  从 Watch 3 一路升级到 Watch GT 3 Pro,我发现不管是华为 Watch 系列还是 GT 系列,其中一项共通的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对身体和日常运动的状态监测,这也是华为穿戴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卖点,对于人体健康监测已经做到事无巨细程度。

  举个例子,在后续的 GT 系列以及最新产品中,华为 Watch 已经支持向麦克风吹气来判断是否有呼吸道疾病、通过 ECG 心电图监测来判断血管的软硬化程度,这些功能都随着华为创新实验室中不断加入的快捷应用来不断进行更新。除此以外,华为健康也通过体脂称、血压手表等其他设备来获得对肝脏、血压的监测。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图源:品玩 lzh 摄

  在运动监测这块则更能体现出华为和苹果不同的发展方向。

  比如我使用过的华为 Watch GT3 Pro 中,明显更加注重为 " 运动发烧友 " 提供功能性辅助,除了有更多的高尔夫球场地图、对风速环境支持外,还增加了潜水数据检测,当然还有为跑步爱好者准备的跑力值,它提供的数据要比苹果的 " 填补三条色带 " 更为专业。

  华为在已经支持足够广的运动类别中进行纵向探索,同时也在通过其他可穿戴设备以及辅助监测设备来挖掘人体健康的 " 上限 "。

  当然不管是华为 Watch 系列还是 GT 系列在健康监测有何差距,这两个系列手表底层全部采用鸿蒙系统,最近更新的 HarmonyOS 3 已经可以直接在手表端通过拖拽来连接智能音箱、智慧屏。能明显感觉到华为的 HarmonyOS 是 " 硬件在为系统 " 服务,这也是华为鸿蒙和苹果生态的不同。

  自从 Apple Watch 诞生起,似乎给人印象是一直是:这是一块时尚的手表。

  时尚这个属性是贯穿到苹果 DNA 中的,从库克聘请时尚领域具有 " 风向标 " 之称的安吉拉 . 阿伦茨站台并担任苹果公司零售渠道总裁就能看出,苹果一开始就是把手表做成 " 手表 ",想通过奢饰品策略来获得更高的溢价,不过这显然出现了定位失误。

  数码产品并不是奢饰品,如果按照奢饰品路线来走,推出十几万的手表,对于苹果来讲是非常尴尬的,苹果定位的人群买不起、买得起的人群看不上,所以第一款 18K 金的 Apple Watch Edition 失败了。

  显然那时候苹果也不知道智能手表应该往哪里发展,这和我接下来要说的 " 大屏 " 平板和 Mac 明确方向发展可不一样。

  作为 Apple Watch 初代用户,受限于性能,可以说这款产品一点不 " 苹果 "。系统明显卡顿、续航时间短、开个日历都得等十几秒的体验一言难尽,另外当时使用的初代手表还遇到了 logo 掉漆问题,不过也是那次经历让我对苹果换新留下了深刻印象。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当年我从 Apple Watch 初代直接免费换新到 S1 第一次对苹果有了全新认识 图源:品玩 lzh 摄

  直接从 Apple Watch 初代换到了 S1,虽然性能提升不大,但还能用个一两年。

  而自从 S1 推出后,经 S2-S5 迭代升级,Apple Watch 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性能提升,随之而来的是续航依旧只能坚持 2 天,对于大众用户而言,功能没有实际变化。尤其是当 ECG 出现后,S7 到 S8 这代,似乎已经出现了 " 后劲儿不足 " 情况(注:苹果从 S6 到 S8 一直没有更换 CPU)。

  一方面是 Apple Watch" 出道即巅峰 ",6 年前的初代提供的功能和最新一代 S8 并无明显差距,之后续推出的更像是性能增强版,只是作为和 iPhone 搭配使用的配件。另一方面,苹果这边在 iOS16 中也加入了一部分手表独占的健身功能,这种 " 分担 " 形式也似乎在说明,手表已经不是唯一可以作为运动监测设备,另外苹果也取消了耐克特别版,这是否意味着苹果有意在 " 削弱 " 苹果表等于健身表的刻板印象?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图源:苹果

  这时候 Apple Watch Ultra 出现了,它定位是专业户外探险家、专业运动员。更大的表盘、精度更高的定位、更强的救援呼叫功能以及内置专业潜水品牌的监测功能,让这款手表的竞争对象从数码圈跃升到专业运动品牌。

  苹果提供不同于佳明、松拓这类专业运动手表品牌的交互体验,是 " 系统为硬件服务 " 的。

  之前我看到小红书里就有位探险爱好者晚间外出打水迷路,之后利用 Ultra 中高精度定位提供的 " 原路返回 " 回朔功能安全回到营地,直接赋予了 Apple Watch Ultra 专业工具属性,这或许就是一种 " 生产力 " 的存在形式。

  除了手表是可穿戴中重要的一环外,作为 " 随身 " 装备重要的一员,耳机也是必不可少的。

  华为 Freebuds 和苹果 AirPods 带给我的体验并不一样,我前边也说了,华为 HarmonyOS 系统 " 无处不在 ",即使是耳机这样的独立硬件,都集成了部分分布式 HarmonyOS 系统。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华为自家 Freebuds 耳机因为本身集成了部分鸿蒙系统,所以 " 流转 " 操作很方便 图源:华为

  也可以从耳机功能上看到华为对于终端硬件不一样的思路。通俗来讲,华为 HarmonyOS 是一个物联网系统,比如你想让这个系统来录制视屏,这时候就需要手机来录制视频素材,声音素材除了可以利用手机自带扬声器外,也可以借助耳机麦克风进行收音,通过超级终端就可以自由地和手机或者平板进行拖拽组合。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AirPods 系列并不智能,但用起来很安心,续航是真的不错 图源:苹果

  苹果则更为 " 一心一意 ",比如我在使用的 AirPods Pro,经过比较,它已经做到了目前智能真无线耳机的交互、降噪天花板,除了听音乐外,它只提供在不同设备之间的无缝切换,并没有提供花里胡哨的功能,这样带来的好处是续航能够得以保障。

  耳机这个例子可能受众太小,咱们来聊聊 " 大屏 " 之间的协作。

  之前我手头上最常用的设备是华为手机加上华为平板。对于两款设备的分工也很明确,手机除了日常作为通信工具外,也主要用做游戏和拍照设备,有时候还是会觉得屏幕过小,这时通过多屏协同就可以把手机画面映射到平板中,如果使用的是华为 Matebook,也可以通过多屏协同把手机界面映射到电脑屏幕上,这也是我最常用的一项功能。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图源:品玩 lzh 摄

  其实对于 " 应用流转 " 功能而言,在之前文章中我也提到了,它确实足够惊艳,但和多屏协同是有本质差别。

  比如用华为手机开启多屏协同功能映射到平板或者笔记本上时,手机是处于息屏但不锁定的状态,按电源键会直接导致平板连接失败。而使用应用流转功能,手机可以继续正常使用,也可以锁定,而通过流转到平板上的游戏,就和安装在平板中的游戏一样,几乎感觉不到延迟。

  此外应用流转是双向的,手机上的软件可以 " 流转 " 到平板,平板上的应用也可以 " 流转 " 到手机。

  苹果这边已经支持手机和 Mac 之间的 " 联动 ",但也只是支持简单的粘贴、接电话、利用 AirDrop 传输有限的多媒体素材。而对于软件之间的 " 联动 ",也只通过 " 接力 " 完成,且仅支持部分系统 APP。但对于搭载 M 系列自研芯片的笔记本和台式机而言,目前已经支持在这些设备上运行手机 APP,不过依然出现了部分逻辑使用问题,如果强制 " 移植 " 到笔记本这类大屏设备上,先不说图标 UI 问题,单就这操作就十分 " 拧巴 ",这问题其实也出现在华为笔记本中,在笔记本上安装使用手机 APP 在现在看来并不具有实际使用价值。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苹果这个 " 接力 " 功能很直观,而且很容易上手 图源:品玩 lzh 摄

  话说回来,苹果的 " 多屏联动 " 和华为的 " 多屏联动 " 也不是一码事。

  从 MacOS、iOS、iPadOS、WatchOS 不同设备不同系统命名方式,就能看出不同设备系统是保持相互独立的。

  " 把专业事情交给专业设备来做 " 是苹果设备一项非常重要的使用逻辑,这倒也不是说在专业人群中就能显示出多大差距,而是苹果生态最大价值为给那些介于普通用户和职业工作者中间的这类人群提供最大 " 便利性 ",笼统来讲可以概括为爱好者或者发烧友。

  比如对于 Hi-Fi 发烧友而言,最近更新的 ROON 2.0 就明确表示对 Mac 系统进行了优化。而对于身边一些喜欢制作视频的爱好者,Mac 系统上的 Final cut Pro 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而 iPad Pro 更是成为插画师或者艺术绘画创作者必不可少的绘图工具。

  下一步," 殊途同归 "?

  在我看来,华为是通过不断 " 外扩 " 吸引更多大众消费者、品牌来建立的 HarmonyOS 系统来生态,苹果是在已经建立好的生态系统内,更为垂直的为资深爱好者或者创作者提供便利。

  HarmonyOS 在 " 织网 ",苹果的各种 OS 是在 " 组网 "。

  两者生态在最终形态上会 " 殊途同归 " 吗?

  这从华为最新的硬件产品和苹果最新系统中就能看到一些端倪,比如华为已经在 MatePad Pro2022 款中开始测试 PC 应用引擎功能,利用这项引擎就可以在平板上体验到和 PC 一样的应用体验,而新版 WPS 就是首先支持的应用,从界面 UI 和功能来看,与 PC 桌面客户端体验无出其右。iPad Pro 除了可以连接到大屏作为第二块显示屏外,也支持利用新增加的 " 台前调度 " 功能来进行多界面管理。

  虽然这些都可以看作是 " 桌面系统 " 功能的下放,但纵观两者生态,并不能一概而论。

  华为是想让整个鸿蒙系统不要让用户有过多的 " 割裂感 ",希望用户不管是在手机还是平板都有几乎一致的体验,而苹果希望通过在平板上增加一部分功能来让用户可以更为专注地完成需要平板上的操作,比如身边就有一些用 iPad 工作的画师朋友就表示,利用台前调度可以方便的在参考素材之间切换,反而这样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图源:苹果

  就体验而言,华为的 " 分布式 " 鸿蒙系统带给大众用户的便利性似乎要高些,但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截止到目前 HarmonyOS 3 还在公测中,从流转的软件来看,依旧遇到了支持的数量不多、需要较高网络条件的硬需求,而且对于第三方 APP 适配也是个 " 老大难 " 问题。

华为和苹果的“全家桶”究竟有什么不同?

  图源:品玩 lzh 摄

  而苹果虽然只有系统 APP 支持 " 接力 ",但依托于强大的整合能力,搭载 M 系列自研的笔记本和台式机已经可以直接使用手机端 APP,并不需要多屏互联或者流转操作,同时能够看到苹果也在逐渐打破自家设备之间的 " 壁垒 ",比如通过 iPad 上边推出的随航功能就能轻易拓展 Mac 的第二块屏幕,连续互通相机以及利用 Apple Pencil,把 iPad 当做手绘板等操作。

  目前这两套系统其实已经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在底层逻辑上完全是两个方向,在我这段实际使用过程中,其实已经很难下谁更好用的结论。

  未来我也准备长期同时使用华为和苹果,左手带 Apple watch,右手带华为 Watch,取长补短,这不美滋滋?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来自互联网,由小编精心所写,本文地址:http://www.zhubian88.cn/smbk/62732.html,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